长方体的体积 (3).doc

上传人(卖家):hwpkd79526 文档编号:558517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体的体积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方体的体积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方体的体积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方体的体积 (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方体的体积 (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概述 长方体的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内容,需要一课时(40分钟的教学时间)。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是本册第二单元第三节中的新授课,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单位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形成独有的特征,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长宽高的积等于单位体积个数。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和归纳“体积计算”的概念并不难。为此,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作了重新思考的定位。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在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

2、的过程,如何有效的创造性地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对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识作好铺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与表面积区分的枢纽阶段,起着承上续下的关键作用,也为体积知识灵活运用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判断

3、、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设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感受到小组合作的价值。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东堡小学五年级(二班)30名的学生。 2、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中,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及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对长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的前两节,学生学习体积和容积,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打下了

4、必备的知识基础。 3、通过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顾,发现学生对于长方体的体积并不陌生,但对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不是十分了解,虽然有些同学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但对于这个公式的来历了解的并不够。 4、许多同学容易把长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混为一谈,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及验证方面,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感受长方体体积共识的推导过程和由来,学到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经历观察操作验证应用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时间探究等方法学习数学,学生思维得到培养,善于思考问题,小组学习交流中,小组长能力突显,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

5、、选择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材料,用活教材。 选择怎样的学习材料?这是本节课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选择从解读-猜测-验证等到教学手段贯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科学性作为探究的主体材料,一方面是考虑本节课的教学对象的普遍性,学生对这些材料是熟悉的,也是感兴趣的。另一方面。这一学习材料本身蕴涵了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丰富的信息。努力使教材更富现实性,更具应用味。学习材料以解读联想、动手操作等来获得规律的形式,以求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

6、学习停留在表面感觉这一层上呢?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3、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练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先叫学生猜出所持长方体的体积,学生自然就产生争论、合作性的讨论,为了确定,那就只有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计算,这样就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7、这时,就要抓住时机再次提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的争论与交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合作探究成功的喜悦。五、资源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题示图,正方体学具、长方体教具、记录表,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示意图。 (2)学生每人准备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若干。 (3)每个学习组准备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模型,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便于学生操作理解计算方法。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法和学法的具体实践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采用“复习旧知,巧妙引导设疑激趣,质疑引入唤起旧知,提出猜想动手实践、验证

8、猜想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的模式,安排以下五个环节以完成本节教学: (一)、复习旧知,巧妙引导。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图 教师:这是一个长方形,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个别回答)(二)、设疑激趣,质疑引入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示意图 教师:请你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我想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课件逐一演示3组长方体的比较: 1、比较第一组长方体 教师:大家请看, 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一样大吗?为什么不一样大?一起来看,这两个长方体长怎样,宽怎样,高怎样? 学生:长、宽相等,高不相等。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与高有关,是什么样的关

9、系? 学生: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比较第二组长方体 教师: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长方体体积一样大吗?大家分别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长、高相等,宽不相等。 学生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比较第三组长方体 教师:观察这组体积不一样大的长方体,说说为什么它们的体积会不一样大? 学生1:因为它们的宽、高相等,长不相等。 学生2:因为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4、设疑,揭示课题 教师:从以上三组长方体的比较中,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那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

10、体积。(三)、唤起旧知,提出猜想 1、课件:出示一个由4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 教师:这是一个由4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看一看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学生:体积是4立方厘米。因为他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课件演示:再加上两排。 教师:我再加上两排,这时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2立方厘米。一排是4立方厘米, 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教师:这时长方体

11、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课件演示:再加上这样的一层。 教师:如果再加上这样的一层,长方体的体积变成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一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122=24立方厘米。 教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猜想 教师启发:生活中计量物体的体积,比如冰箱、书柜等都用“切成若干个体积单位”来计算,行的通吗?观察板书上的体积数字与长、宽、高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大胆猜测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四)、动手实践、验证猜想 1、动手实践操作 教师: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 (

12、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教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 。 每排小正方体的数 每层的排数 层数 小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cm3 长/cm 宽/cm 高/cm 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第三个长方体 第四个长方体 (3)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第一组:把12个正方体摆成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

13、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第二组:把18个正方体摆成1排,每排6个,摆3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3厘米,体积是18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第三组:把24个正方体摆成4排,每排6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24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小组长边汇报. 2、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1)教师: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据汇总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 师问: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2)教师:体积怎么求?

14、我们一起来观察黑板上这几组数字。想一想,长、宽、高的数字与体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笔算一算每一组的长、宽、高相乘的积,算后汇报,教师板书计算结果。 (3)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与记录表中的体积进行比较,发现长宽高的乘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这几个乘积与刚才的拼排得出的体积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5)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 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

15、h=abh 板书:V=abh= abh 学生齐读公式。 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课件出示: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一块长方体水泥板,长5分米,宽3分米,厚2分米,这块水泥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全班动笔做一做,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4、迁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再次尝试:一个长方体的长6米,宽6米, 高6米,求体积。 教师指着长、宽、高都是6米的长方体提问: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它就是什么?(正方体)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正方体体

16、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长宽高也就是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V=aaa = a3 板书:V=aaa = a3 教师说明: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表示3个a相乘。 学生齐读公式。 5、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多媒体出示题目:一个正方体纸箱,棱长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全班动笔做一做,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五)、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1、提高题: 一块长方体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

17、米? 一个正方体魔方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开放题:小组竞赛,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比一比看哪组摆法最多?(六)、课堂小结: 教师:请打开课本第46页,看看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七)、作业 1、实践题:回家后,选择你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求出它的体积。 2、发展题:估算一下教室或你房间的体积。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估算的。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导入新课首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

18、系,从而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课件演示三组长方体体积大小的不同,体会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直观形象地体会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接着用课件演示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分组操作拼长方体、填写报告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降低体积公式推导的难度。 在整个活动中,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实验论证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19、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尝试练习是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新问题的渠道。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学运用于生活实际。作业布置也是注重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是为生活而服务。八、帮助应用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2、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中,我多次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

20、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际需要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需求,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在小组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从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并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九、评价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操作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1、 了解新知。看大屏幕,问:

2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板:长方体体积的计算)长方体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板: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对于长方体的体积你还知道哪些知识?2、 引发矛盾。引:知道真不少,那你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宽高吗?看来我们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还不太全面,还有些问题。所以对于学习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我们一起来看。3、 渗透学习态度一(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宪章”)引: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清代学者陈宪章的一句话,老师觉得我们学习数学也应该像这句话说的那样勤于思考,经常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时常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课前没有做到,老师希望接下来我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由来时能

22、做到,好不好?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预习(或自学)的力量,直接揭示课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了解到学生学情底数,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最后,在“学贵有疑”的学习态度渗透中,自然的引出下一环节。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课件(或教具)演示1、一排一层的长方体。(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问:这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一起告诉我,它的体积是多少?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3个呢?4个呢?小结:也就是说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几,是这样吗?2、3排1层的长方体。再问:我们再来,1排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排多少个?3排呢?这么快,你

23、是是怎么做的?小结:也就是说用每排的个数4排数3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3、 3排2层的长方体。再问: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它的体积是多少?好我们再来,一层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层多少个?这次你是怎么做的?小结:也就是说在前面的基础上再乘层数2就可以求出这个大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4、 释疑辅垫。引:学贵有疑,这里有问题了,为什么前面没有乘层数就求出了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呢?(引导出前面两个长方体的层数都是1,第一个长方体的排数是1)(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

24、层数)5、 数个数验证。再引:数学是严谨的,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求小正方体个数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或教具演示)结果相同吗?说明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6、 引导发现。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做到这里,对于长方体体积的由来你想到了什么?(注意评价学生回答:他说的好不好?好在哪?)引导出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小结:现在大家知道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乘高了吗?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设计意图:借助教具、学具,通过老师的引领,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在操作中发现规律,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

25、维情境,在头脑中建立长主体体积由来的表象,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抽象出长方体体积公式。过渡:知道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老师觉得学习还不能停止,在这里,老师还想送同学们一句名言,一起来看。三、操作验证、巩固练习。1、学习态度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也来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句诗,它告诉我们从书本上或从别处得来的知识,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践一下,才能记得牢,理解得透。2、拼摆计算。引: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这个机会,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用计算的方法自已来算一算长方体体积是不是真的等于长宽高,请同学们注意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来摆,注意

26、分工协作,2、请填好记录单,注意发现新的问题。开始。小结:还是那句话:数学是严谨的,通过自己来动手验证得到的知识才是最可信的。3、学生汇报验证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陆游诗句,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合作中验证新知,再现长方体体积由来的过程,使学生加深“知其所以然”的理解,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操作及探究能力。引:现在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确认了吗?它是什么?下面我们就用它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4、解决问题。(出示例题)先估算体积再独立计算。5、巩固练习。引:为了巩固新知,老师还准备了两个小题,还能不能做?1、练一练第1题。直接口答列式。2、练一练第3题。先

27、谈注意问题再解答。最后拓展此题的古代解法。3、拓展新知。引:这是生活中一道典型的求体积的题,实际上它的解法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有了,我们来看一看。(出示:“方自乘,以高乘之既积尺”)这是2000年前我国古代一本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解法,和我们现在的解法一样吗?你觉得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怎么样?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对古代数学的了解,升华了认知。四、总结回顾,深化体验。问: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总结:老师也想通过这节课告诉大家,我们学习,不光要记住知识,还需要经常问问为什么,更需要自己动手验

28、证新知的正确性。最后,我还想送大家一句名言,一起看(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态度。设计意图:“谈收获”是对所学知识部分的整理,“谈感受”是学生情感方面的升华,尤其是“名言”的总结,进一步使学生对今后的生活学习有了概括性引领和提升。设计说明:本课教学在课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学生已知交流中切入教学重点,这样既倡导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又大量节省了教学时间。然后以“学贵有疑”、“绝知此事要躬

29、行”、“为学有难易”三个名言诗句做为环节划分,分别为“老师引领下的探究学生独立合作验证全课新知的练习总结”,作用很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了生活学习的态度,加强了环节的自然紧凑和学生认知和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一、引导探究,引发矛盾。1、渗透学习态度一(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宪章”)引:快速地小声读一读,知道什么意思吗?这是清代学者陈宪章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数学要勤于思考,经常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大家平时学习是这样做的吗?接下来的课上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想多问,好不好?2、课件(或教具)演示一排一层的长方体。(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问:这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

30、方体,一起告诉我,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小结:也就是说求长方体体积只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是这样吗?3、3排2层的长方体。问: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这么快,你是怎么做的?(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所以它的体积是多少?4、数个数验证。引:数学是严谨的,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求小正方体个数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或教具演示)结果相同吗?说明这个求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可行吗?5、 释疑铺垫。引:学贵有疑,这里有问题了,为什么前面没有用这个方法求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呢?(引导第一个长方体很容易数,而第二个长方体不易数,这个方法适合任何长方体求小

31、正方体个数)6、引发矛盾。(出示长方体实物或教具)再引:如果是这样一个长方体,求它的体积你怎么办?(引导出画线或直接量出单位长度,知道每排个数、排数和层数求小正方体个数不方便)过渡:既然用求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求长方体的体积还不够不方便,那么我们有必要探索出一个更加简捷,更加实用的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出赤。(板题)这个公式是老师告诉大家还是由同学们自已发现呢?二、操作验证、获得新知。1、学习态度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句诗,它告诉我们从书本上或从别处得来的知识,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践一下,才能记得牢,理解得透。2、拼摆计算。

32、引: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这个机会,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自己拼摆出喜欢的长方体。请同学们注意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来摆,注意分工协作,2、请填好记录单,注意发现新的问题。附: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 拼成的长方体体积(立方厘米)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3、学生汇报。4、引导发现。引:学贵有疑,做到这里,对于求长方体体积的你想到了什么?(注意评价学生回答:他说的好不好?好在哪?)再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联系前面求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出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过渡: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下面我们

33、就用它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三、巩固练习、总结回顾。1、解决问题。(出示例题)先估算体积再独立计算。2、巩固练习。引:为了巩固新知,老师还准备了两个小题,还能不能做?(1)、练一练第1题。直接口答列式。(2)、练一练第3题。先谈注意问题再解答。最后拓展此题的古代解法。3、拓展新知。引:这是生活中一道典型的求体积的题,实际上它的解法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有了,我们来看一看。(出示:“方自乘,以高乘之既积尺”)这是2000年前我国古代一本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解法,和我们现在的解法一样吗?你觉得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怎么样?4、问: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总结:老师也想通过这节课告诉大家,我们学习,不光要记住知识,还需要经常问问为什么,更需要自己动手验证新知的正确性。最后,我还想送大家一句名言,一起看(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长方体的体积 (3).doc)为本站会员(hwpkd79526)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