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年级数学课标解读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2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
2、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课程设计思路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一)(一)学段划分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
3、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二)(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而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三)(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四、课
4、程目标(1)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2、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
5、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3、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4、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
6、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5、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
7、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五、课程内容(一)数的认识 1.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2.理解符号,的含义。3.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4.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及两个算式的大小。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能熟练的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加、退位减)。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以一位数。3认识小括号,并能准确的说出小括号在算式中的意义及计算顺序。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5.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
8、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三)常见的量 1.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口述一厘米及一米有多长,知道1米=100厘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1时=60分。3.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四)图形的认识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2.能对简单角进行分类。3.能数出简单图形中的角。4.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5.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六、课程重难点 一、长度单位一、长度单位 1、直观感受1厘米、1米,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
9、、认识线段,画线段。(直直的,两头有端点的线叫做线段)二、二、100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加法和减法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不同点:加法,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写在十位数的右下角)。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当10,与原来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2、加减混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竖式时应用简便算法,将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3、估算:没有优、劣之分,能大约估算的要鼓励。三、角的初步认识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2、判断直角,画直角,可借用直角三角尺。四、表内乘法(一)
10、四、表内乘法(一)1、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用乘法比较简便,理解乘法的意义。2、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4(因数)x5(因数)=20(积)3、熟记书65页乘法口诀。4、用数学解决问题时,要认真看图片或文字,提取有效信息,看清题目再做题。五、观察物体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位置不同观察的物体形状就不一样,能抓住特点回答问题。2、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3、镜面对称:上下、前后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左右的位置需要调换。六、表内乘法(二)六、表内乘法(二)1、理解的情况下记忆,提倡多方法记口诀(熟记书88页乘法口诀)。2、规律记忆。3、课外知识:
11、例,不管三七二十一等。4、有趣练习:对口令;我说前你说后;你说前一句我说后一句等。七、认识时间七、认识时间 1、能5分5分的读取时间,能读出几时几分。2、初步建立一时一分的时间观念。八、数学广角八、数学广角搭配(一)搭配(一)1、简单的排列:用两个数排列时,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用三个数排列时,让每一个数作十位数(0除外),其余的数依次和它组合。2、简单的组合:运用组合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3、简单的推理:用排除逆推法解决问题。九、总复习九、总复习 1、系统复习,认真对待。2、限时作业,及时改错,养成良好作业习惯。七、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12、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
13、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教学建议可分为以下几种:1.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体实现。2.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理解和掌握。4.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6.6.合理把
14、握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的实施。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条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
15、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教学方法与措施:1、备好每一节课,预设好每一个问题,课堂生成加强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计算教学注意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各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4、充分利用各种教具,结合生活情境,安排丰富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5、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和“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6、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