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此次命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并结合我区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注重从三个维度考查学生,(即考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在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归纳、整合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一、试卷结构历史与社会全卷满分60分,试卷共五大题,18小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对号入座、归纳整理、读图说史、材料分析题等
2、。题号题型小题号分值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1-1020分主观题二对号入座11-1212分三归纳整理13-148分四读图说史15-1612分五材料分析17-188分总分60分表1 试卷结构及赋分表2 双向细目表主题考查要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题型题号赋分了解理解运用远古文明半坡、河姆渡选择、对号入座1、124黄帝与炎帝选择22统一国家形成与发展夏商王朝对号入座、归纳整理、读图说史11、12、13、168西周与东周选择32秦汉王朝选择、对号入座、归纳整理4、11、12、148盛唐气象归纳整理、读图说史14、164宋元时代选择、对号入座6、114明清帝国选择、归纳整理5、143古代政治朕即国家选择72
3、文字狱选择71官僚机构读图说史162科举取士材料分析174张居正改革选择82民族关系民族交流读图说史、材料分析15、186共创中华文明材料分析182中国古代农民以农为本选择、归纳整理、读图说史9、13、165农民与乡村社会选择102总分60二、试题特点1、注重基础,考查历史线索和主干知识考查内容基本上是中国古代历史线索及主体知识,即中华文明起源,朝代更迭及时代特征,中国古代政治与民族关系。2、试题呈现方式多样,注重能力考核多数题设置了情境,以多元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提炼信息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材料研读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如:第1题通过半坡、河姆渡出土的稻和粟图片信息,考查学生分
4、析概括能力;第11题通过出土文物图片考查学生提炼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第15题、第16题考查学生通过图片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3、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试题着重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高度的民族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如:第13题、第16题重点考查中华文明;第17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观;第18题重点考查学生的通过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民族观。三、典型试题分析第1题:右图为半坡出土的粟和河姆渡遗址稻谷遗存,这些说明( )A我国原始农业从河姆渡、半坡开始 B原始人类开始使用石器C中华文明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延续性 D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5、答案:A依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认识古代文明的起源” 。此题考查学生通过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学生根据“粟和稻谷遗存”,判断出远古居民已开始生产、生活,进而推断出我国原始农业从河姆渡、半坡开始。 第5题:下面不同的历史时期,性质与其它选项不同的是(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辽宋夏金时期 D清朝答案:D依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王朝的兴替认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线索及时代特征的掌握程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明确分裂与统一的不同时代特征。第6题: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四个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元,其中建立起疆域辽阔
6、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答案:D同上依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王朝的兴替认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 在第6题基础上,此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统一趋势和各民族共创中华文明,需要学生把少数民族与之建立的政权一一对应。第7题:明清时期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清代还推行文化恐怖政策,大兴文字狱。这些说明( )A皇权专制登峰造极 B君主至高无上 C官僚制度完善 D忠君思想盛行答案:A依据课标要求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演变,探究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此题考查学生对皇权专制加强的理解,理解文字狱突出反映了皇权专制的黑暗,需要学生区别“皇权专制登
7、峰造极”与“君主至高无上”的差异。第10题我国古代爆发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 )A摆脱沉重的赋税 B摆脱自然灾害 C争取生存权利 D避免土地兼并答案:C依据课标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频繁发生农民起义的原因”。 此题考查学生对农民起义主要原因理解,需要学生明确争取生存权利是其他三个原因的高度概括。第12题请把下面图片按照历史的时序进行排列。 A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鸮尊 B半坡半地穴式房屋 C秦始皇陵兵马俑答案为:B A C。依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 此题考查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线索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和图片注释提取信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3题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永放异彩,
8、在世界上熠熠生辉。请将下列选项前的字母符号填到相应的表格空白处。A青铜器 B商 C二十四节气(完整记载)历史时期 代表成就 重大影响手工业重大成就B A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西汉C依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 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成就的掌握与理解,需要学生掌握商代青铜器制造业的重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农业生产经验而得出的农谚二十四节气。第15题下面图片分别反映出民族交流的哪种形式?图一 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 图二 宋金战争答案为:图一官府和亲 图二冲突战争依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民族融合和发展的线索”。 此题考查学生通过图片和图片注释获取有效
9、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掌握民族交流的四种方式基础上,准确判断,得出结论,进而形成科学的民族观。第16题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延续性。历朝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在政治方面采取措施,改章建制;广大劳动人民发挥其聪明才智,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对外交往空前繁荣。观看下面四幅图,回答问题。图一 战国都江堰 图二 唐大食旅行者 图三 唐三省六部制 图四 商甲骨文想一想,以上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答案为:图一:经济(或农业) 图二:对外交往(或中外交往、中外交流、对外关系)图三:政治(或官僚制度、官僚体制、官僚机构) 图四:文化(或文字)依据课标要求学生
10、“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 此题考查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概况,从表层或深层判断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第17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即隋唐之际新兴起来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人才(官员)的选拔制度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两汉的征辟察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的科举制度。材料二:唐代科举科目明显增多,有明经、进士、明算等科;唐代科举分四个阶段,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唐代科举考试内容要求更高,选举范围进一步放宽,考试方法更为严格。材料三:明清时期,对科举
11、制有了更严格的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的格式为八股文,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应试者只有死读经书,按照格式答卷,才有考取希望。材料四:据记载,越南曾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1919年才废止。唐朝时还有许多新罗(即今朝鲜)士人到中国应举登第。美国学者艾尔曼认为:“科举制不仅对中国有意义,它对全世界都有意义。”“英国考试制度可以说是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也有人认为现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至少是模仿中国的科举。下列观点如果与上述材料史实相符合,请在括号内打“”;不符合打“”。(1)隋唐以后,科举制为历代所沿用。( )(2)唐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3)清朝时
12、期推行文化恐怖政策,大兴文字狱。( )(4)科举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依据课标要求学生“评价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 此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取士的了解与认识,进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第18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补充。观看下面四幅图,回答问题。北魏孝文帝身着汉服图 北魏汉服俑 北魏胡服俑(1)观察孝文帝及其侍从的服饰与哪个俑的服饰较为相似?(2)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根据上述分析你同意下面哪种观点?观点一:中国的文化是生活在这里的汉族缔造的。观点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文化。答案为:(1)汉服俑。(2)说明各民族之间在生活上
13、相互影响,不断融合。(3)观点二。依据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民族融合和发展的线索,认识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文化”。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各民族之间在生活上(如服饰)相互影响和不断融合的史实,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文化的基本观点。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1、教学中严格落实课标教师要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树立“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2、教学中要夯实基础能力目标的达成是在掌握基本知识前提之上的,只有灵活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主干知识,才能使能力目标得以实现。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14、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教师要我学”、“教师教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探究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学中要增加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实践,重视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5、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发挥团队优势,教师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6、规范练习,举一反三练习要有的放矢,试题的覆盖面要宽、设问要巧,精选习题,反对题海战术。教师要善于对同一个材料、同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全方面把握。7、研究答题技巧与方法教师要仔细研究不同题型的解题的方法,如获取信息的方法、归纳分析的方法和提炼信息能力、概括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要研究不同题型的特点是什么,要知道怎样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寻找关键词,找准答题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