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3.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4.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故事。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故事究竞是怎样发生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自相矛盾。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对于“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中注释帮助理解。)2.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1)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学生解释句子大意。(在理解过程中“坚、利、
2、于”等词语学生在注释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2)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3)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到又会有哪些表现呢?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小组内可以演一演(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讲一讲这则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是什么反应?“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4.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
3、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5.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三、明确寓意三、明确寓意1.小组讨论:此人自相矛盾在何处?为什么会自相矛盾?2.总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四、联系实际,拓展思考四、联系实际,拓展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五、课堂小结五、课堂小结世界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因此自相矛盾就被人们经常用于形容那些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所以我们要从中明白,今后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这样才不会闹出笑话。六、课时作业六、课时作业(一)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1.誉之曰 ()2.物莫能陷也 ()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4.其人弗能应也 ()5.不可同世而立 ()(二)说一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2.其人弗能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