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汉宾第四讲 当代生态与环境问题重点及难点本讲的教学重点本讲的教学重点:肯定现代化带来的巨大成的同时,指出人类发展面肯定现代化带来的巨大成的同时,指出人类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紧迫问题。阐释生态环境与人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紧迫问题。阐释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关联;揭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环境问题的困难症类生存发展的内在关联;揭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环境问题的困难症结;强调人们要走出困境,必须承担结;强调人们要走出困境,必须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积极,积极行动起来。行动起来。本讲的难点本讲的难点:解释清楚环境问题不仅仅关涉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还涉及解释清楚环境问题不仅仅关涉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要深入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人文社会原因;要说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要深入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人文社会原因;要说明解决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讨论解决这些问题面临的障碍和明解决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讨论解决这些问题面临的障碍和可能的选择。可能的选择。一、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生存发展一、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生存发展1生态环境及其变化的“属人”意义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中介”,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人的存在的基础,人的现实
3、的生活要素。人类活动不断使环境“人化”,在环境中实现自己,不断印证人的本质力量,并赋予这种力量以历史的性质。“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植物、动物、石头、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
4、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则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以,马克思也指出,我们不能从直观和抽象地,而要从人的实践的角度理解自然界。他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他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
5、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所谓“人类学的自然界”,一方面它具有自然界的性质;另一方面,它是对象性存在,表现了人的目的和人的本质力量,因而获得了社会历史的维度,具有了社会历史性。“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远古时期,
6、人类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出发,“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摄服于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5页。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的协调和低层次的和谐。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对自然利用、征服和改造能力的大为增强,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力图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但另一方面,人类又是自然的存在物和自身的存在物,与自然构成了一种对象性关系,对象之间的相互否定与相互肯定的矛盾关系在农业社会中逐步展开。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恶化。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的发展,在对
7、自然过程的控制和干预中建立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实验研究方法,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其自身具有工具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人类则借助于科学和技术驾驭自然力,并且利用被改造了的自然力控制其它自然物质过程。工业化社会以来,人类突破了自然的许多限制,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污染的海水一方面,人类控制自然的欲望进一步膨胀,加速了对自然的索取。另一方面,工业社会的人与自然已经严重分离,人似乎成为超越自然之上的宇宙主人。原本是有机整体的世界变得支离破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遭到了破坏。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既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又是自然对人的异化过程。亦即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8、自然界成为属人的自然,为人所需要和利用的自然;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活动结果却使自然摆脱人的控制,反过来成为祸害人、对抗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这种异己力量的失控,就是生态危机。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严峻的现实正困扰着人类,一个古老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在世人面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之间发生了“物质变换的断裂”,并进一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这些断裂的尖锐化就是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
9、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们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今日工业文明的“三建立”与“三不”工业文明创造的物质繁荣,在相当大程度上工业文明创造的物质繁荣,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建立建立在掠夺、殖民和利用先进技术开采全世界的资源基础上的,在行为上是不道德不道德的;是建立建立在开采非再生性或可耗尽的资源基础开采非再生性或可耗尽的资源基础上,在时间上是不可持久
10、不可持久的;是建立建立在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前提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前提上,在生态上也是不能自立不能自立的。人们不仅开发现在的自然,还肆无忌惮地预支未来的自然,这种剧烈“透支”效果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发现其替代品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可逆的环境退化速度超过了环境恢复的速度。这就势必造成生产消费能力的无限性和地球环境资源承载有限性的矛盾,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过程,及至威胁到人类本身。2 2发展与环境不可或缺发展与环境不可或缺两个宣言:两个宣言: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
11、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强调,“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发展代价过于沉重必然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人类不能在摆脱贫困和阻止环境退化两者之间进行单项选择,除非同时兼顾,否则两个目标都无法实现。人们必须对发展的行为有所限制,不能以造
12、成环境不可逆破坏的方式来谋求发展。这就必须在国际、国家两个层次上进行兼顾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改革”。3 3促进人类同自然和解以及人类本身和解的促进人类同自然和解以及人类本身和解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代自然观的历史演变,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自然观的差异,从而决定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及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13、)。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关连。这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世界的思维方式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改变人与人的关系,所以马克思提出要“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但实行这种“和解”,单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这就意味着实现生态文明只能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达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
14、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就不可能有物质享受、政治进步和精神愉悦;没有可靠的生态保障,人类的发展将会严重受挫,并由此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孰优孰劣,不仅仅要比生产力,更要比公平正义,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近年来相当活跃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为丰富社会主义的内涵提供了新鲜养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对具有后现代理论性质的西方自然价值论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批判的结果。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生态批判为切入点,制度维度、哲学价值观维度和政治维度三者辩证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二、气候问题二、气候问题“气候气候”既
15、是科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随着气象资料的累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随着气象资料的累积,人们对于二氧化碳导致地球升温的担心得到证实,气积,人们对于二氧化碳导致地球升温的担心得到证实,气候变化也逐渐从科学问题演变为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候变化也逐渐从科学问题演变为国际政治经济问题。19881988年年1212月,世界气象组织(月,世界气象组织(WMO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拟),拟对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对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科学评估。气候谈判的气候谈判的“双
16、轨双轨”机制。机制。19901990年,年,IPCC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发表。第一次评估报告发表。19921992年年6 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求主要工业化国家承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原则性规定它,要求主要工业化国家承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原则性规定它们应率先减排们应率先减排这就是所谓这就是所谓“双轨谈判双轨谈判”的基础。的基础。199
17、51995年,年,IPCCIPCC第第二次评估报告发表。二次评估报告发表。19971997年年1212月,第三次缔约国会议(日本京都)决月,第三次缔约国会议(日本京都)决议议京都议定书诞生。根据协议,发达国家在第一约束期(京都议定书诞生。根据协议,发达国家在第一约束期(2008-20122008-2012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1990年得到基础上削减年得到基础上削减5.2%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2008年到年到2012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年相比,
18、欧盟削减8 8、美国削减、美国削减7 7、日本削减、日本削减6 6、加拿大削、加拿大削减减6 6、东欧各国削减、东欧各国削减5 5至至8 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量稳定在1990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排放量比19901990年分别增加年分别增加1010、8 8和和1 1。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55以上的至少以上的至少5555个国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
19、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1998年年5 5月月签签署并于署并于20022002年年8 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2002年年5 5月月3131日日正式批准了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20042004年年1111月月5 5日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2005年年8 8月月1313日日,全球已有,全球已有142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30个工个工业化国家,批
20、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80。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 3至至4 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量的25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1998年年签署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但。但20012001年年3 3月,布什政府以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温室气体的义务”
21、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20052005年年2 2月月1616日,日,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2气候谈判的艰难和症结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展中国家不被硬性规定减排。但在以后的细化、实施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否也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则成为争议的焦点。巴厘路线图巴厘路线图:20012001年,年,IPCC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为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提供第三次评估报告为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提供
22、了更全面的科学信息。了更全面的科学信息。20072007年,年,IPCC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把人类活动影响第四次评估报告把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判断提高到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判断提高到90%90%信度(信度(“很可能很可能”),促使气候),促使气候国际议题迅速升温。国际议题迅速升温。20072007年年1212月,第十三次缔约国会议(印尼巴厘岛月,第十三次缔约国会议(印尼巴厘岛)制定了)制定了“巴厘路线图巴厘路线图”,为京都议定书推定的发达国家第二承,为京都议定书推定的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即诺期(即20122012年以后)谈判设定时间表。按照年以后)谈判设定时间表。按照“路线图路线图”
23、,20092009年第年第十五次缔约国会议(哥本哈根)应完成相关内容谈判。这就是哥本哈十五次缔约国会议(哥本哈根)应完成相关内容谈判。这就是哥本哈根谈判盛况空前又令人大失所望的原因。根谈判盛况空前又令人大失所望的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历次谈判中形成明显对立。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历次谈判中形成明显对立。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中国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的累计效应所致,应追溯历史责任并在此来温室气体排放的累计效应所致,应追溯历史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减排分配。而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印度等发基础上进行减排分配。而发达国家认
24、为,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如果这些国家不被限展中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如果这些国家不被限制,则无法达成温室气体的减量共识。制,则无法达成温室气体的减量共识。3 3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坎昆协议:坎昆协议:在各方努力下,第十六次缔约国会议(墨西哥坎昆)达成在各方努力下,第十六次缔约国会议(墨西哥坎昆)达成坎昆协议,这是目前情况下各方所能接受的最大妥协。中国政府坎昆协议,这是目前情况下各方所能接受的最大妥协。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还制定了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还制定了“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将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放到更重
25、要的位置。这既体现了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这既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本国人民的责任,也是对全球应对的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政府对本国人民的责任,也是对全球应对的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坚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根据公约及议定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根据公约及议定书的要求,积极落实的要求,积极落实“巴厘路线图巴厘路线图”谈判协定。发达国家应谈判协定。发达国家应该完成议定书确定的减排任务,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该完成议定书确定的减排任务,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发展中国家应该
26、根据本国国情,在发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缩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缩减温室气体排放。减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支持发气候变化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发达国家应尽的责任,也符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发达国家应尽的责任,也符合发达国家长远利益。发展中国家应该统筹协调经济增长合发达国家长远利益。发展中国家应该统筹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摆脱先污、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摆脱先污
27、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自身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实际承受能力的义务。自身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实际承受能力的义务。三、环境问题三、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复杂表现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能源紧张、淡水短缺、野生动植物灭绝等等现象;第二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向环境过度排放,造成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还有化学污染、物理污染,乃至气候变化等等;第三类是技术失控或滥用引起的负效应,典型的如核技术污染,包括现在尚未获得准确评估的转基因技术、电子技
28、术、空间技术都可能带来始料未及的环境后果。环境问题的新特点:一是从局部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扩展到包括气候异常、水资源匮乏和污染、能源紧缺、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二是从“第一代环境问题”,即明显的表观环境破坏发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如长期积累的生化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等,危及全人类的生存状况;三是越来越快地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这里既有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的因素,还有发展中国家开发过度与环境退化的双重困境,中国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国家,集聚了前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各种环境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叠加效应。41全
29、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空气污染: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氯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氯烃等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这些气体对地表放射出的长波烃等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这些气体对地表放射出的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并能透过太阳对地球的短波辐射,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并能透过太阳对地球的短波辐射,在空气中充当了玻璃或塑料膜的角色,导致地球表面和低在空气中充当了玻璃或塑料膜的角色,导致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全球变暖,造成层大气温度升高,全球变暖,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气体排放全球陆地和海洋升温 在离地球表面在离地球表面17-26
30、17-26千米千米的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层,的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层,它可以阻挡对生物有害的由它可以阻挡对生物有害的由太阳发出的紫外线辐射。但太阳发出的紫外线辐射。但由于工业生产排放的氟氯烃由于工业生产排放的氟氯烃物质和日常生活中冰箱、空物质和日常生活中冰箱、空调、喷雾剂等氟氯烃制冷剂调、喷雾剂等氟氯烃制冷剂进入大气并上升到平流层后,进入大气并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会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层变会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层变薄。人们已经发现,薄。人们已经发现,19951995年,年,南极的臭氧层出现南极的臭氧层出现2.52.5*10107 7千米千米2 2面积的空
31、洞。面积的空洞。46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指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沙漠化和石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球荒漠化面积为456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土地面积的总和,每年给全球造成直接损失达423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目前,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48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沙漠;它的总面积在30年内相当于沙特阿拉伯的面积。全球每年有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在30年内相当于印度的面积。全国性的头号生态环境
32、问题(1)风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冻融侵蚀水力侵蚀水力侵蚀 水蚀面积水蚀面积 165万万km2,占国土面积,占国土面积1/6!每年输入河道的侵蚀泥沙约为每年输入河道的侵蚀泥沙约为50亿吨!亿吨!全国性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全国性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2 2)水土流失威胁粮食安全水土流失威胁粮食安全每年每年100100多万亩耕地因土壤侵多万亩耕地因土壤侵蚀丧失生产力蚀丧失生产力退化耕地面积的退化耕地面积的34%34%由水土流由水土流失引起失引起全国中低产田的全国中低产田的2/32/3在水土流在水土流失区失区水土流失下游防洪和生态安全水土流失下游防洪和生态安全河道、湖、库淤积河道、湖、库淤积洪涝、泥石
33、流灾害洪涝、泥石流灾害水源污染水源污染 全国性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全国性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3 3)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县与国家级贫困县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县与国家级贫困县水土流失是导致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进一步恶生态进一步恶化和贫困的根化和贫困的根源源全国全国449449个贫困县,个贫困县,75.8%75.8%是水土流失是水土流失严重县严重县90%90%贫困人口生活贫困人口生活在严重水土流在严重水土流失区失区1 1为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与河流健康提供科学与为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与河流健康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技术支撑。2 2为制订适宜的水土流失控制和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策为制订适宜的水土流失控制和流域生
34、态环境改善策略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略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全球生物大灭绝53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由于过度开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正在枯竭。据专家估计,从21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未来可能会因对水资源争夺而带来战争。水污染:在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三分之一以上死亡者的死因都与受细菌感染或受化学污染的水有关。55全球缺水地区分布56非洲非洲亚洲亚洲澳洲澳洲欧洲欧洲北美北美南美南美合计合计占干旱区占干旱区总面积总面积()()极端干旱区极端干旱区6722770032697816干旱区干旱区504626303118245157226半干旱区半干旱区514693
35、309105419265230537干燥的半湿干燥的半湿润区润区26935351184232207129621合计合计195919496633007365436150100占干旱区总占干旱区总面积()面积()3232115128100占世界陆地占世界陆地总面积()总面积()13.113.04.42.04.93.641.0占所在洲面占所在洲面积()积()66467532343141世界干旱区分布状况据联合国环境署和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1991年资料,单位:万平方公里57 这些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2 2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安全问题环境问题也是
36、一个安全问题环境安全是指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条件的自然生环境安全是指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条件的自然生成性环境资源,主要是水、土、物种、气候的安成性环境资源,主要是水、土、物种、气候的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全,环境安全与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安全需要稳定的生态环境支撑。不少地方的环境恶化社会安全需要稳定的生态环境支撑。不少地方的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地区局势动荡和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一已经成为地区局势动荡和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一旦与民族、种族问题结合起来,安全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复旦与民族、种族问题结合起来,安全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和敏感。杂和敏感。社会发展要克服
37、产生贫困的环境危局。贫穷、人口压力和社会发展要克服产生贫困的环境危局。贫穷、人口压力和环境恶化也正在成为现代争端乃至战争的温床。环境恶化也正在成为现代争端乃至战争的温床。社会和谐的实现必须有环境条件。环境压力既是政治紧张社会和谐的实现必须有环境条件。环境压力既是政治紧张局势和武装冲突的起因,也是它们的后果。环境退化使国局势和武装冲突的起因,也是它们的后果。环境退化使国家的经济基础衰退,社会组织蜕变,政治结构动荡。家的经济基础衰退,社会组织蜕变,政治结构动荡。3 3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条件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条件解决环境问题要综合考虑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传统发展解
38、决环境问题要综合考虑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传统发展模式忽视了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失,忽视了经济、社会和生模式忽视了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失,忽视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演进的联动性与可持续性,累积后果便表现为日益严重态演进的联动性与可持续性,累积后果便表现为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后代的环境权益;的生态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后代的环境权益;但如果忽视了造成环境危机的历史原因,忽视了解决环境但如果忽视了造成环境危机的历史原因,忽视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前提,包括人口控制、社会公正、国际合作与问题的现实前提,包括人口控制、社会公正、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也是无法实现的。全球治理,可持续
39、发展也是无法实现的。解决环境问题应致力于提高发展能力。在现阶段解决环境问题应致力于提高发展能力。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某些过高的环境要求是不合适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某些过高的环境要求是不合适的,但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的,但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出积极贡献。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障碍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障碍1 1观念障碍观念障碍政府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遏制不住政府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遏制不住粗放式的投资冲动,更倾向于靠较低的环境
40、门槛来吸引资粗放式的投资冲动,更倾向于靠较低的环境门槛来吸引资本,而这些行为通常又是以本,而这些行为通常又是以“效率优先效率优先”或或“先发展、后先发展、后治理治理”名义进行的,这就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治理速度名义进行的,这就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治理速度跟不上破坏速度的怪现象。解决环境问题,政府和公众都跟不上破坏速度的怪现象。解决环境问题,政府和公众都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即环境权益既是个体权益,又是集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即环境权益既是个体权益,又是集体权益;既是代内权益,又是代际权益。体权益;既是代内权益,又是代际权益。政府必须提供政府必须提供维维护环境权益的措施、政策和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
41、的环护环境权益的措施、政策和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环境秩序。境秩序。2 2制度障碍制度障碍许多环境问题,或因产权无法界定,或因价格不合理造成许多环境问题,或因产权无法界定,或因价格不合理造成“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必须由政府行为进行干预,主要是提供激,必须由政府行为进行干预,主要是提供激励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明晰产权以及价格、税收等手段使励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明晰产权以及价格、税收等手段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使环境成本比较准确地反映在产品价格外部效应内部化,使环境成本比较准确地反映在产品价格中。中。3 3技术障碍技术障碍技术研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社会的需求,却没有考技术研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社
42、会的需求,却没有考虑对环境的可能破坏,而且大多数技术不是为了满足处于虑对环境的可能破坏,而且大多数技术不是为了满足处于发展低端的群体需要的,结果研发就很容易忽视他们的技发展低端的群体需要的,结果研发就很容易忽视他们的技术机会。穷人(国)买不起合适的技术,他们在摆脱贫困术机会。穷人(国)买不起合适的技术,他们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保护环境的能力就必然受到限制。结果是,一方面的同时保护环境的能力就必然受到限制。结果是,一方面是某些技术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些未可预料的、可能对是某些技术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些未可预料的、可能对环境不友好的后果;另一方面,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往往因环境不友好的后果;另一方面,对环
43、境友好的技术往往因为眼下无利可图,而得不到开发应用。为眼下无利可图,而得不到开发应用。4 4合作障碍合作障碍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分散的,但造成的危害却是广泛、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分散的,但造成的危害却是广泛、积累和持久的,因此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但是由于相关积累和持久的,因此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但是由于相关各方的立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缺乏共同解决问各方的立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缺乏共同解决问题的诚意,往往难以达成协议,或者即使有协议也在执行题的诚意,往往难以达成协议,或者即使有协议也在执行中走样,出现中走样,出现“搭便车搭便车”问题。因此必须设计一个能够预问题。因此必须设计一个能
44、够预防防“搭便车搭便车”行为产生的机制,促使各方了解自己行为的行为产生的机制,促使各方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避免后果,避免“公地悲剧公地悲剧”的发生。的发生。五、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五、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1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比起经济危机来,环境危机的后果更为深刻,影响更为久比起经济危机来,环境危机的后果更为深刻,影响更为久远。远。20022002年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和可持续发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提出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提出“承担起一项共同的责承担起一项共同的责任,即在地方、国家、区域和全
45、球各级促进和加强经济发任,即在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促进和加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加强的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加强的可持续发展支柱可持续发展支柱”。首脑会议在多数项目上确定了时间表。首脑会议在多数项目上确定了时间表,特别是要求化计划为行动,把可持续发展与消除贫困结,特别是要求化计划为行动,把可持续发展与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解决环境问题。合起来解决环境问题。2 2环境环境“代际公平代际公平”与与“代内公平代内公平”的兼容的兼容保护环境也是促进环境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道义要求通过保护环境也是促进环境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道义要求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对环境利
46、益进行再分配,凡有利于环境保护规范人的行为对环境利益进行再分配,凡有利于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发展就是善,凡不利的就是恶,根据这个原、社会和谐的发展就是善,凡不利的就是恶,根据这个原则规范人们的生产、交易、交往和消费等行为,体现人与则规范人们的生产、交易、交往和消费等行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进化、人与人合作相处的价值观。自然和谐进化、人与人合作相处的价值观。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保障、社会组织、伦理规范、舆论导向来促进是通过制度保障、社会组织、伦理规范、舆论导向来促进社会和谐。只有改进了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比较好
47、地实现社会和谐。只有改进了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比较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具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具体的“人人”总是有目标偏好和时总是有目标偏好和时间偏好的,其利益也往往表现为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但间偏好的,其利益也往往表现为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但可持续发展要求把人类的根本利益,即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把人类的根本利益,即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这个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既重发展这个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既重视视“代际公平代际公平”,也要促进每一代人内部的,也要促进每一代人内部的“代内公平代内公平”,即无论穷人(可延伸到穷国)和富人(富国)都拥有平,即无
48、论穷人(可延伸到穷国)和富人(富国)都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受益权。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受益权。3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国都意识到全球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在环境各国都意识到全球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在环境利益和责任分配方面争得不可开交,而且还会继续争下去利益和责任分配方面争得不可开交,而且还会继续争下去。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尤。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关系也不一样,它们应根据自身发其是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关系也不一样,它们应根据自身发展水平,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本着对人类、对未
49、展水平,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发展。实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发展。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也要坚决维护我国的环境利益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也要坚决维护我国的环境利益。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并积极实施可持续。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并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50、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是对中国和世界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是对中国和世界最大的负责任。大的负责任。分析与思考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难解难分;除非统筹兼顾,否则这两个问题都无法解决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难解难分;除非统筹兼顾,否则这两个问题都无法解决,反而会造成双重的危害。,反而会造成双重的危害。马克思主义把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联系起来的思考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