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
2、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1下列温度最接近37 的是()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3、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A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
4、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B北京地区冬季最低气温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
5、,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健康成年人的体温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1所示的方法中正确的是()图13如图2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37 CBC过程不吸热 DAB过程吸热升温图24如图3所示是小明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时的情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质量相同的一滴水,把其中一滴水均匀摊开,观察图中情景可知,小明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图3A水的温度有
6、关 B水的表面积有关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D上述三个因素都有关5如图4所示的四个场景中,由水的凝固而形成的是()图46当室内温度为20 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5中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图5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因为发生了升华现象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C被水蒸气烫伤比被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热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从人体吸收更多的热量8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秋天,清晨
7、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ABCD9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人类对水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冬季,湖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吸热,这是凝固过程B高空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变成小冰晶的过程中要放热,这是凝华过程C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D我国水资源丰富,不需要节约用水10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图6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冰、石蜡、松香、铁、海波、沥青这些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有_(填序号),属于非晶体的有_(填序号),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12如
8、图7所示为寒暑表和体温计的一部分,其中图_为体温计,其示数为_,若用这支未经甩下的体温计测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则体温计的读数为_。图713很多冰箱冷藏室里的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会变干,这是_现象;冷冻室内四周会有霜形成,这是_现象;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这是_现象。(以上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14用一支大的注射器吸取一些乙醚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如图8所示)。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需要_(选填“吸”或“放”)热。然后推压活塞,会看见注射器中又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表明用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图815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物态变
9、化的名称。如图9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陆地表面的水不断_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_成小水珠,或_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小冰晶又_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以上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图9三、实验探究题(共26分)16(6分)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小雨同学设计了如图10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了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10时间/min01234567温度/42000012(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所示坐标
10、上画出冰的熔化图像。(2)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_。(3)通过对数据和图像的分析,可获得的合理信息:_;_。17(10分)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1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水的沸点。图11(1)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图_是水沸腾时的气泡的变化情况;当水温升到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在实验中记录了下列的数据。时间/min0123456789101112温度/90919293949596979893989898(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_分钟时的数据。(3)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4)在图丙中
11、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像。(5)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写出一条即可)。18(10分)回顾以下演示实验: (1)如图12甲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_,使水蒸气发生_形成的。图12(2)如图乙所示,把少量碘放入锥形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紫色的碘蒸气,此过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停止加热,碘蒸气凝华,看到的现象是_。四、简答题(共12分)19(4分)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
12、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如图13所示。请解释这种现象。图1320(8分)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中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气,为什么不一定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2)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可以向高空抛撒干冰,请问干冰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D2.C3D4B5B6D7B8B9.B10.B11是否有固定的熔点12甲38.5 38.5 13汽化凝华凝固14汽化吸压缩体积15蒸发(汽化)液化凝华熔化
13、16(1)如图所示(2)使冰均匀受热或减慢冰熔化的速度,便于观察熔化过程(回答一点即可)(3)冰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其他答案合理均可)17(1)A(2)9(3)98(4)如图所示(5)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或加大火焰18(1)汽化低液化(2)升华紫色碘蒸汽消失,瓶壁上出现固态的碘颗粒19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0 ,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当冰块附近水的温度降到0 时,冰的温度还低于0 ;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0 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20(1)暖湿气流中携带的水分是气态的水蒸气,与冷空气相遇,降低了暖湿气流的温度,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降雨。(2)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实施人工降雨时常向高空抛撒干冰,其作用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