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卖家):最好的沉淀 文档编号:563781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 、多选题1. 中枢免疫器官有 ABDA 胸腺 B 腔上囊 C 脾脏 D 骨髓2. 中枢免疫器官的特点有 ACDA 胚胎早期出现 B 胚胎晚期出现 C 控制机体免疫反应 D 能诱导淋巴细胞分化3. 抗原具有 BDA 特异性 B 免疫原性 C 专一性 D 反应原性4. 抗原按性质分为 ACA 完全抗原 B 自身抗原 C 不完全抗原 D 异嗜抗原5. 全菌抗原或整个病毒粒子抗原所制备的血清为C A 多联血清 B 单价血清 C 多价血清 D -6. 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 ABCD A IgG B IgMC IgA D IgE7.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 ABCDA 纯度高 B 专一性

2、强 C 重复性好 D 能在动物体内外持续产生同质性抗体8. 抗体具有亲细胞性质,能与下列细胞结合ABC A 肥大细胞 B T 细胞 C B 细胞 D 神经细胞9. 血清学反应的类型有 ABCDA 凝集反应 B 沉淀反应 C 中和反应 D 补体结合反应10. 沉淀反应的类型有 ABCA 电泳 B 琼脂扩散试验 C 环状沉淀试验 D ELISA11. 试管凝集的特点有 ACDA 方法简单 B 特异性不强 C 可定性 D 可定量12. 常用于检测炭疽病的实验方法是 BA 琼脂扩散试验 B 环状沉淀反应 C 对流免疫电泳 D 血凝试验13. 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有 ADA 乳胶凝集 B 试管凝集 C 平

3、板凝集 D 间接血凝14. 补体结合实验中,如果最终出现溶血现象,其结果应为C A 阳性 B 不确定 C 阴性 D A 或 B15. 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ACA 特异性强 B 特异性不强 C 抗原间血缘越近交叉程度越高 D 不会出现带现象16. 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17. 下列有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说法正确的有ACA 先天的,遗传的 B 作用慢,范围窄 C 为第一线防御作用 D 有再次反应的能力,有记忆18. 干扰素的特性有 ACA 可溶性蛋白 B 对热不稳定 C 对酶敏感 D 对病毒种类有特异性19. 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屏障有 BDA 血脑屏障 B 皮肤 C 胎盘

4、屏障 D 黏膜20.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 ABCDA 遗传 B 年龄 C 环境(温度、湿度) D 动物种类二、 名词解释1. 凝集反应:抗体与颗粒性抗原(细菌)反应所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表现出来的凝集反应2. 沉淀反应:抗体与可溶性抗原反应所出现的肉眼可见的沉淀带,一般可在琼脂板上进行。3. ELISA:标记抗体仍具有与抗原结合的能力,当结合有酶的免疫复合物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即可催化底物显色,根据底物显色的深浅进行测定。4.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5. 抗原决定簇:在空间位置上的一些化学机团,即同抗体结合的部位6. NK 细胞

5、: 自然杀伤细胞7. 胸腺依赖性抗原:一类在刺激B 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 细胞的协助的抗原8. 单克隆抗体:将产生特定抗体的 Bc 与能无限生长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 Bc 与骨髓瘤细胞的杂交瘤细胞,并通过克隆化杂交瘤细胞后扩大培养所产生的抗体9. 抗体: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组织液及其它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10. 不完全抗体:指单价抗体,抗体分子只有一个抗原结合部位能与相应抗原结合11. 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能消除病毒感染能力的抗体12. 凝集素:能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并出现凝集现象的物质13. 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各种异物,并将其排除、降解的过程14.

6、 干扰素:是指由干扰素诱生剂诱生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15. 补体:存在于血清、似酶的一组蛋白质,具潜在的免疫活性,能协同其他免疫物质直接杀伤靶细胞和加强细胞免疫功能16. 特异性免疫应答:动物机体受外界特异性抗原刺激,产生具有针对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现象17. ADCC 作用:带有 Fc 受体的细胞与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结合而杀伤靶细胞的作用18. 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受抗原虎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的非抗体、非补体的具有激素样活性的蛋白质分子19. 体液免疫:由 B 细胞参与的,针对特异性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20. 细胞免疫:主要由 T 细胞参与的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

7、现象。三、 简答题1. 免疫的基本功能: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2. 抗原性:包括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3. 血清学反应的特点?;4. 什么是抗原的交叉性:不同抗原物质之间、不同种属的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抗原物质间,难免有相似的抗原组成或结构,也可能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这种现象称为抗原的交叉性。5. 免疫活性细胞有几种?名称是什么?与一般的淋巴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免疫活性细胞有 2 种。分别是T、B 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具有分化、记忆和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能力,一般的淋巴细胞不具

8、备分化和记忆功能,不能产生抗体。6. 简述 IgG 的性质和功能IgG 在血液中的含量为 7580,体内主要的抗体成分,多以单体形式存在。主要在机体内与淋巴细胞等共同起抗细菌、病毒和毒素等的作用195 单克隆抗体目前有哪些方面的应用?用于人、畜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用于抗原结构的研究;用于微生物的分型;在DNA 重组技术中的应用;制备生物导弹的应用。7. 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改变抗体类型、引起或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8.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浓缩抗原、缓慢释放抗原、非特异性提高机体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9.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特点

9、:具有严格的特异性、针对性;有一定的免疫期;后天获得的10. 简述免疫应答的过程1. 致敏阶段:抗原进入,机体T、B 淋巴细胞激活。2. 反应阶段:B 细胞产生抗体、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和细胞毒性 T 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3. 效应阶段:抗体、淋巴因子、吞噬细胞共同吞噬和清除抗原的过程。11. 抗原剂量与抗体产生的关系一般来讲,抗原剂量大,能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但抗原剂量过大会对动物机体产生有害的免疫应激或导致免疫抑制。12.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通过细胞因子受体发挥作用;具有生物学作用的多效性、协同性和拮抗性。四、 论述分析题1. 论述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基本原理

10、和步骤,以及试验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原理: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抗体标记技术 、酶催化加速底物反应显色的原理,提高抗体检测的灵敏度 。步骤:已知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 ,加入待检血清 ,再加入酶标抗体 ,加入底物 ,显色 。试验中需注意的问题:由于该试验具有很强的放大作用,需注意每次加样后的洗脱 。2.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遗传因素:动物品种、个体的差异,造成不同种的动物或个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水平不一致; 年龄因素:幼龄动物因免疫系统还未发育完全,对抗原刺激反应较低;青春期或成年动物, 免疫器官发育完善,对抗原刺激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而老龄动物,由于免疫系统的衰竭或免疫功能的下降,免疫应答水

11、平降低;环境因素:如气温、空气、噪音等均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 详细阐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一、初次应答一般抗原进入动物机体在 7 天左右能诱导产生抗体 。抗体产生的顺序为,首先产生 IgM ,再产生 IgG 。IgG 高峰期出现较晚,消失也缓慢 , 在体内可较长时间保持高水平,长达数月,数年之久 。二、再次应答或回忆反应抗体产生迅速 ,产生高水平的抗体 ,比初次应答高几倍到几十倍 。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 。抗体能大量和迅速产生的原因是记忆T 细胞 和记忆B 细胞的作用 。3. 试述抗体的中和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并举例说明。中和作用:特异性抗体能与相应

12、的细菌毒素和病毒结合 ,抑制毒素和病毒与相应的细胞结合 ,阻止了毒素对细胞的破坏 ,病毒对细胞的吸附 ,抑制了病毒在体内的增值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的 Fc 端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而抗体的Fab 端能与抗原结合 ,因此,对抗原和免疫细胞来讲,抗体就起到了介导作用,这种作用对免疫细胞清除和杀伤抗原十分重要 。4. 试分析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性质: 异源性强的抗原易激活 B 细胞诱导体液免疫 ,自身组织近缘的抗原则主要针对T 细胞作用,易诱导细胞免疫抗原量:一般来讲抗原量大,能较好的诱导免疫应答 。但抗原量过大会导致动物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或免疫耐受 ;而抗原量过低,不

13、能有效的诱导免疫应答 。动物的年龄和种类:幼年或青壮年动物对抗原刺激敏感 。免疫途径:一般要根据病因的感染方式采用相应的免疫途径,如呼吸道感染最好采用经呼吸道的免疫途径 。免疫增加剂:灭活疫苗中加入免疫增强剂,可延长抗原的作用时间和增加抗原的浓度 。动物机体的体质:健康的动物对抗原免疫会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反应,而体质弱的动物对抗原的刺激反应弱,甚至产生免疫耐受 。环境因素:尤其是气温对免疫应答会产生影响 。四辨析断:1.抗原抗体的结合是不可逆转的。错2.血清学试验中,不需考虑参与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的量,都可出现反应。 错3.记忆细胞可终身存在。错4.血清学反应中,抗体过多或抗原过多,均不能产生肉

14、眼可见的反应。对5.病毒抗原为颗粒性抗原,细菌抗原为可溶性抗原 错6.抗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脑脊液中。对7.N 细胞是自然杀伤细胞,主要是针对病原细菌。错8.IgA 以单体形式存在,主要参与黏膜免疫。对9.抗体不可作为抗原刺激动物机体产生抗抗体。 错10.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是颗粒性抗原,参与沉淀反应的抗原是可溶性抗原 对11.干扰素能产生抗病毒蛋白,因此,一种干扰素可用于任何动物的病毒病治疗。错12.炎症反应是动物体对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方式。对13.淋巴因子虽然量少,但全身免疫作用显著。 错14.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可直接激活 B 细胞,并产生 IgG。错15.胸腺依赖性抗原需巨嗜细胞、

15、Th 细胞传递后,才能激活 B 细胞。对16.初次免疫应答中,先产生 IgG,再产生 IgM,IgA 出现最迟。错17.细胞因子可作为免疫使用,能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对18.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 IgG,间隔时间越长,越趋向于产生 IgG。对19.淋巴因子的生物活性与抗体无关。对20.血清抗体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出疫苗免疫水平的高低,及疫苗质量的好坏。对21.22.23.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免疫测试题(一)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给发育迟缓的小白鼠注射生长激素后,发育情况并没有改变,该小鼠体内发生病变的腺体和缺乏的激素是()A.

16、垂体和生长激素B. 胰岛和胰岛素C. 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D. 肾上腺和肾上腺素2皮肤严重烧伤的病人极易导致感染而患各种疾病,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皮肤的屏障作用丧失,该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 如果用别人的皮肤给该病人作皮肤移植,很容易发生免疫排斥C. 如果取该病人的健康皮肤采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培养的皮肤细胞,则不发生免疫排斥D.烧伤的皮肤渗透出大量组织液,可能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去平衡3. 表示某种生命活动中的一种调节机制。下列有关该图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A 代表下丘脑,则B 代表的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B. 图中A 代表下丘脑,则B 代表的是膀胱C. 若该过程代表黄色短杆菌合

17、成赖氨酸的过程,A 代表的物质是天冬氨酸激酶,那么B 代表的物质是苏氨酸和赖氨酸D. 若图中A 代表胰岛素,则B 代表胰高血糖素4. 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图中A、B、C、D 表示结构,、表示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中的CO2不能向中扩散BB 结构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乳酸CAC中血糖浓度的调节与垂体无关D均参与了体温的调节BD5.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浓度B. 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C. 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体液调节D. 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6. 如果将

18、人脑比成森林,那么神经元就是一棵棵大树,有趣的是,这些大树都只有一根“树根”细长的轴突;但都拥有许许多多的“ 树枝”树突,而神经元之间就是通过树突来连接成网络的。为什么会只有一根“ 树根”?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的研究, 证明了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神经元“ 长相”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神经元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 B. 轴突末端含有大量线粒体C树突末端能含有递质D. 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只有一根“ 树根”有关7.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机体通过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态。以下叙述的现象与正常免疫调节相符的是() A不经吞噬细胞加工、处理,抗原无法对淋

19、巴B 细胞起到刺激作用B特异性免疫可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具有识别作用 D淋巴因子的释放发生在细胞免疫的反应阶段8.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 30降至 5,呼吸强度、尿量、肾上腺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B增加、增加、增加、不变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D增加、减少、增加、降低9.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B与物质产生有关的细胞有a、b,c,g、f CHIV 侵入人体,只对有抑制作用10. 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

20、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11. 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 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 c 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什么现象?()A不会发生偏转B发生一次偏转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2某人得过小儿脊髓灰质炎,成年后肢体外观、感觉和运动并没有留下后遗症,但是在征兵体检时发现他的膝跳反射抬腿动作消失。以

21、下对其反射弧的合理判断是()A感受器坏死B脊髓后角部分受损C脊髓前角部分受损D传出神经受损13.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血组织糖细胞A胰岛素促进、过程B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胰岛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D在肌肉、肝脏细胞中,过程均可发生14. 右图表示一种类型的神经细胞,如果细胞 A 接受刺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引起细胞E 收缩B. 兴奋在神经细胞B 上传播速度较在F 处快C. 在F 处,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D. 一般情况下,细胞E 将消耗蛋白质分解释放的能量15.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

22、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各种非条件反射对动物和人而言,是生下来就都具有的C、突触小体可以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细胞识别有关四、非选择题(共 55 分)1(17 分,除标注,每空2 分)在我们头顶正中的深处,有一个豌豆大小的东西,形如松子, 故名为松果体,被人称为“神秘的第三只眼”。黑暗环境会刺激松果体大量分泌一种名为“褪黑素”的化学物质,它能抑制生殖功能。北极地区的因纽特妇女,在漫长的冬夜停止排卵, 在春暖花开时才出现月经。芬兰北部的大部分妇女要在光照20 小时左右的夏季才怀孕。故有人认为,盲人不孕症可能与松果体分泌机能过强有关。孩子的性早熟,也许

23、正是松果体解除“控制”的缘故。已经证明,老人睡眠少的原因,是褪黑素分泌不足造成的。有人认为,褪黑素还有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防治孤独症和冠心病等多种作用。请根据材料回答:( 1 ) 这 项 研究表 明:调 节 受调节的 控 制, 因为。(2) 人体进行神经调节是通过完成的。在此题中,人体完成有关反射活动的感受器是,神经中枢是,效应器是。(3) 请设计实验,验证光照对高等动物繁殖的影响。 (3 分)材料:成年黑鼬数只(通常在 3 月8 月繁殖)、200 W 的灯泡一只。2(14 分,每空 2 分)某男子感染 SARS 病原体,下表显示了该感染者两个星期内体温和体内相应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请据表回

24、答下列问题。(1) 从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男子感染了SARS病毒后,免疫反应在第514 d 主要发挥作用的为免疫,判断的主要依据是。(2) SARS 病毒最终进入人体细胞内部,人体就要通过来消灭和清除。在此过程中,效应T 细胞与被SARS 病毒侵入的靶细胞密切接触,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 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干扰素是一种能够抑制 SARS 等病毒感染的淋巴因子, 它是由细胞分泌的,这种细胞不能在体外无限增殖,请你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设计出体外大量生产干扰素的一种方案。(3) 感染 5 d 后,患者出现发热的现象,有观点认为由于病原体等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人体温的调控器)上

25、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就称之为发热。也就是说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正常,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使体温调节在高水平进行而已。在人体内控制体温调定点的部位是,人体在发热时往往由于体温未达到调定点而出现恶寒、战栗等产热 反 应 , 这 时 体 温 调 节 的 途 径 有 多 条 , 请 写 出 其 中 的 一条:。3(8 分,除标注外每空 1 分)下列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 若细胞 1 产生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主要是 。细胞 3(2) 若靶细胞是胰岛 B 细胞,当血糖含量为 130mg/dL时,下丘脑通过细胞3 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生理细胞 2效应是 。(3) 若细

26、胞 3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兴奋在细胞 3 和细胞 2 间传递的结构是 ,传递方向的特点是 。(4) 若细胞4 能产生白细胞介素,则它是由 受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而来;该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原因是 (2 分)。细胞1血液循环细胞 4靶细胞4(16 分)下图表示在抗原刺激下,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抗原具有特异性,其根本上是由决定的。(2)X 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与其细胞膜上的有关。(3)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Z 细胞中含量增多的细胞器有。(4) 图中过程表示;当该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X、Y、Z 细胞中含量迅速增多的是。(5) 如果某人注射青霉

27、素后出现了皮肤红肿现象,这是由于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体内有关细胞产生出了,引起皮肤毛细胞血管扩张造成的,这种调节属于调节。(6) 为了研究淋巴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还是由抗原“教导”产生的,科学家给动物注入高剂量的同位素标记的抗原,动物不发生免疫发生反应,这是由于;当第二次注入未标记的同种抗原时,不再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如果注入的是其它抗原,动物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该实验的结论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本题主要考查内分泌腺与其分泌的相应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幼年动物发育有关的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主要侧重于对生长的影响。2A健康完整的皮肤能阻挡几乎各种的病原体的侵入,

28、而不是只阻挡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同人的皮肤细胞表面的 HLA 不同,所以很容易发生免疫排斥;由自己的皮肤细胞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培养的皮肤细胞,都是有丝分裂的结果,所以的细胞的HLA 相同,故不发生免疫排斥;烧伤的皮肤渗透出大量组织液后,则血浆中渗透进入组织液的量增加,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量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去平衡。答案:A。3C 此题考查的是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A 选项中如A 代表下丘脑,则B 应是甲状

29、腺激素;B 选项应为A 代表大脑皮层,则B 代表膀胱。D 选项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索为拮抗作用关系,并无中间过渡阶段。4C A 代表毛细血管、B 代表红细胞,C 代表组织细胞、D 代表毛细淋巴管,代表血浆,代表组织液,代表细胞内液,代表淋巴液。在组织细胞中产生CO2,顺浓度梯度从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供应能量,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乳酸;共同构成了细胞的内环境,均参与了体温的调节。5B人体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 80120 mg/dL,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但以胰岛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和胰岛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主。血糖在人体内的

30、主要功能是氧化分解供能,所以当体内葡萄糖的利用减少时可导致血糖浓度的持续升高。血糖升高、降低都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经常摄入过量的糖,不是引起糖尿病的必然因素,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6C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轴突末端因有突触结构,离子、递质要大量出入细胞,消耗大量能量,因此线粒体较多,而树突末端没有突触小体,不含递质。故C 项错误。7B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通过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 细胞,之后再呈递给 B 细胞,但有少数抗原会直接刺激淋巴 B 细胞,所以 A 叙述的情况与体液免疫过程不符; 细胞免疫效应阶段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通过加强

31、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如可以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所以B 是免疫调节中可以出现的。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 吞噬细胞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已,所以具有识别作用,所以 C 不是免疫调节的正确叙述;淋巴因子是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产生和释放并起作用的,所以D 与免疫不符。8BA 选项温度下降时在一定条件下, 呼吸代谢增强、产热增加,方可使温度保持恒定; B选 项 正 确 ; C项 , 由 于 人 进 入 低 温 环 境 , 散 热 较 少 、 导 致水分散失减少,自然就要走肾脏排尿。D 项,人体温恒定,酶活性不改变。9B细胞d 为效应T 细胞,细胞f 是效应B 细胞10A轻微创伤造成毛细血管破

32、裂,血细胞进入组织液,故出现皮下青紫。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变少,组织液增多,故出现水肿。11Dc 处受到刺激时,兴奋以环形电流回路的形式向两侧传导,当b 外为负电位时,a 外为正电位,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当 a 外为负电位时,b 外为正电位,指针又发生一次偏转, 但方向和上一次偏转相反。12C根据题干信息,感觉和运动都很正常,ABD 都不合理;C 脊髓前角为运动鞋神经元集中的场所,传出神经发源于脊髓前角,不能完成抬腿,可能是控制传出神经的神经元受损。13A胰岛A 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

33、平升高。在图中胰岛 A 细胞促进的是过程。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在图中胰岛素促进的是、过程。而过程发生在细胞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均不起作用。只有肝糖元可以转化为血糖,而肌糖元不可以。所以过程只可能发生在肝脏中,在肌肉中不可能发生。14D一般情况下,细胞E 消耗的能量应该来自糖类的分解释放。由图可知,细胞A 属于感受器,细胞E 属于效应器,所以,A、B、C 三个选项的描述都是正确的。15.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之间的传递,及其非条件反射。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形成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

34、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其中膜内局部电流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即使是非条件反射突触小体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细胞识别有关。二、非选择题1. 【解析】(1)人体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分析材料可发现,芬兰北部的大部分妇女要在光照 20 小时左右的夏季才怀孕,说明繁殖是通过感官刺激神经系统感知天气变化,然后控制松果体分泌激素。(2)人体进行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松果体主要感受光的变化。此题中,眼睛通过感知光照变化,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冲动,作用于松果体,使之分泌褪黑素。因此感受器是眼睛,

35、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效应器是松果体。(3)首先应确定黑鼬通常在 3 月-8 月繁殖,是长日照影响繁殖,因此实验设计思路应是增加光照时间,然后根据实验设计原则进行设计即可。答案 (1)激素 神经 人首先通过眼睛感知光照,然后通过神经系统控制松果体分泌激素 (2)反射弧 眼球 大脑皮层 松果体 (3)把黑鼬分为A、B 两组,在第一年的 10 月至第二年的 1 月期间,在每天的 1630-2300 用 200 W 的灯泡对A 组黑鼬进行附加照射,B 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观察黑鼬的性腺变化。如果A 组黑鼬的性腺增大,说明长光照可刺激黑鼬提前进行繁殖。2. 【解析】病原体侵入人体,体液免疫就发挥作用,体

36、液免疫主要靠产生抗体来完成,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当病原体侵入细胞以后,就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主要是靠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答案(1)体液(特异性)体液免疫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5 d 后开始有抗体的产生,说明体液免疫开始发挥作用(2)细胞免疫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 效应T效应T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再大量培养杂交瘤细胞,从中提取干扰素(或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工程菌,通过发酵过程大量生产)(3)下丘脑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皮肤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代谢活动增强;

37、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代谢活动增强(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和分析图形的能力,涉及的知识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神经冲动产生的原理及传递的特点;激素分泌的器官及激素的功能。同时还附带考查了效应T 细胞的来源及功能。【参考答案】(8 分)(1)肝脏细胞 (2)分泌胰岛素加快(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突触 单向传递(3)T 细胞或记忆细胞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渗透压改变(2 分)4. 【解析】抗原侵入机体后可被相应的 B 淋巴细胞识别,这与该细胞上有特异性的糖蛋白有关,B 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B 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 细胞能合成分泌相应的抗体,

38、与此功能相适应的是细胞内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的数量相对增多,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 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进行免疫反应,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了皮肤红肿现象,这是过敏反应,这与机体产生组织胺有关, 组织胺进行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给动物注入高剂量的同位素标记的抗原,可以杀死相应的淋巴细胞,而不能杀死其它淋巴细胞,当注入相同抗原时,由于不存在相应的淋巴细胞,其它淋巴细胞对该抗原没有特异性,因而不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这说明淋巴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答案】(1)遗传物质,(2 分)(2)糖蛋白(2 分)(3)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

39、体(2 分)(4)增殖、分化,(1 分)Y 细胞(1 分)(5)组织胺,(2 分)体液(2 分)(5)与该抗原相应的淋巴细胞全被射线杀死,(2 分)淋巴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2分)备题1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 1 是毛细血管壁,2 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 和 5 中B2 处的O2 到达 4 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 4 层膜C3 和 5 可以相互转变D直接调节 3 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1.C 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的表面,而不会分布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红细胞中的 O2 到达 4 内(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6

40、 层膜。直接调节血浆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而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发生相互转变。2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B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 C皮肤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D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2C考查体温调节机制。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的反应是有利于产热,同时要减少热量的散失 。 3帕金森氏症的主要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等在研究帕金森氏症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因此而获得了2000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卡尔松等在研究时发现,帕金森氏症患者体内的神经未梢中,“多巴胺”缺乏;“多巴”

41、是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现在已知,“多巴”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尽神经末梢内的多巴胺。分析并回答:(1) 在神经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形式所经历的变化是(2)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病因作出了许多假设。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同学们作出的最可能的假设是(3) 请你根据所给出的材料和用品,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预测实验结果,以检验对假设的验证。主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品:小白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胺溶液、注射器等。实验步骤:3(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 分)(2) 多巴胺缺乏是引

42、起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的原因 (2 分)(3) 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蚤相等的甲、乙两组。 (3 分)甲组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乙组注射等且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运动状况。 (3 分)甲组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胺溶液,乙组注射等壁的生理盐水。继续在相同的祭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情况。 (3 分)甲组在注射利血平后出现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在注射多巴胺后运动恢复正常;乙组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 (3 分)(4) 共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即甲组小白鼠和乙组小白鼠的运动情况为一组对照实验,(3 分)甲组小白鼠在注射利血平后和注射多巴胺后的运动情况为一组对照实验。 (3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