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常识补充1.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2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3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4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编码和解码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根本的环节。1任意性:语言符号的最大侍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2线条性:语言符号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一、 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一
2、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语言学。语言学是以人类所有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发展演变规律。2、言语:言语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话(言语)都是由某种语言的词按照这种语言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它有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但它毕竟不是这种语言本身,而说话即运用语言的行为也不是语言本身。3、音素: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用对比的方法从音节中切分出来的。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质的不同,i和音质不同,所以是两个音素。4、音位:音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分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
3、种类型。4.1、区别特征: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音位的辨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负担的。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和p这两个音位靠“送气/不送气”这对区别特征来区别。4.1、同化、异化:同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原来不同或不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因受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相同或相近。异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原来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因受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4.2、脱落:语流音变中连读的某个音消失的语音现象。(往往弱化的某个音节进一步弱化形成脱落)4.3、语音规律:历史音变往往涉及整类现象的有规则的变化,音位聚合中整个系列的有
4、规则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具体语言中的语音的有规则的演变现象称为“语音规律”5、音节:音节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单位。但还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片断。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阿”,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钱”。6 、国际音标: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一套音标符号,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记录音素的符号。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7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
5、变体”。 8 、区别特征:就是一个音位与另一个音位相互区别的发音特征。9 、语流音变: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10 、语素:语素是语言单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根据是否直接成词可分为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两种;根据是否具有词汇意义分实语素和功能语素两类。11 、词汇:词汇就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一种语言或方言只有一个词汇,但包含的词可以多到几十万个。任何语言或方言的词汇都是一个庞杂的总体,但可大致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12 、词义
6、的概括性: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以便于人们就能够把现实现象中特殊的东西当作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把复杂的东西当作简单的东西来掌握。比方说,“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可以不管这种水果的品种、滋味、颜色、形状、大小等种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只概括地反映所有苹果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以便把它和桃子、梨等其他水果区别开来。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13 、组合关系:语言符号的组合方式是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好像一根链条,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处于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列之间构成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符号和符
7、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比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是符号和符号组合而成的语言的结构类型。14 、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如果相互之间存在着(任意)一个共同特征,那么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就构成一个聚合群。处于聚合群中的两个符号之间存在着可以用共同特征加以命名的聚合关系。分广义聚合关系和狭义聚合关系两种。其中的狭义聚合是只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所形成的功能聚合关系。15 、孤立语:根据词的结构与构成语素之间的关系,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
8、,不能随便更动。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达的。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16 、黏着语:粘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因此,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需要有三个变词语素。此外,粘着语的词根和变词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变词语素好像是粘附在词根上似的。土耳其语的比较典型的黏着语。17 、借词:借词也叫音义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英语中的telephone借子到汉语中是“德律风”,其音义都来自英语。借词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见证,是研究民族发展史的
9、一项重要材料。借词在语言历史的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8 、共同语:在有语言或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选择一种语言或方言作为“通用语”,用作不同语言区或同一方言区之间交际的工具。我们把这样的交际工具称为共同语。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虽然这样,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性质也不一样。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社会方言: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处于不同社会不同群体,具体不同的社会特征的人在语言的使用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
10、相关联的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这种社会变体就是社会方言。亲属方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张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19 、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20 、混合语(克里奥耳语):混合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一种有声交际工具,是一种建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并被特定的言语社团作为母语学习使用一种语言。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
11、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21 、洋泾浜:“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22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
12、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3 、类推作用:由于语不发展过程中存着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因而,语法中存着强式与弱式两种对立。我们把语法中整齐划一趋势在语法演变中所起的作用叫“类推作用”。 “类推作用”在于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调整整理的作用。给语法带来更大的条理性。24 、原始母语: 二、简答题:1、 如何理解语
13、言是人类最总要的交际工具?(1)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2)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掌握语言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只有人类才有,其他的动物,不管是会模仿人说话的鹦鹉,还是接近人类的猩猩,都是没有的。(3)在人类所有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a)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b)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c
14、)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 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思维和语言的职能不同。思维的职能在于反映客观现实,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语言的职能在于为交际和思维提供工具,为交际和思维的正常进行提供物质保证。(2)思维和语言的特点不同。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命题和推理,语
15、言单位包括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3)思维和语言没有严格对应关系思维具有全人类性,语言具有民族性。思维的全人类性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有自己的特点。(4)语言和思维所属的范畴不同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属于精神的范畴,其所有思维形式都不具备物质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属于物质的范畴,其所有语言单位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3、如何理解语言是一个层级体系?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的数目虽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
16、,意义在这里被装进形式的口袋,成了音义结合的最小的符号。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4、 语言系统发展演变的特点?(1)渐变性:语言中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有突飞猛进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了”虚化而来,其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动词“了”大约出现在汉代,是“终了、了结”的意思。由于动词“了”常用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地位不及一般的动词,于是逐渐虚化,大约到了唐宋之际,“了”才出现了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的用法,成为时态助词。(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
17、的。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3)语言发展变化的相关性。语言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种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规则,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关联着,因此,每个语言单位、每种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4)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语言的发展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其发展变化可能遵循不同的规律,同一语言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规律,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规律,但是,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点是共同的。5、 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18、原因: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括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括历时的发展中的变化。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语言的发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词汇的发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一)社会的发展促成词汇的发展:1、1社会制度的影响;2、生产力发展的影响;3、社会交流的推动;(二)人们认识的发展:1、概念的变化;2、观念的变化;(三)词汇发展的语言内部原因,是指语言系统内部根据客观需要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带动了一部分词汇的发展变化。 特点:6、 词义的几个特点?(概括性、模糊性重点理解、全
19、民性)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在词义具有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三个方面,这是词义概括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词义的概括性。(1)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2)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有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
20、,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3) 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是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例如对原子、分子、光子等词的词义的认识,全社团可以有一个
21、共同的通俗的解释,但同时不排除物理学专家对这些词的词义有自己深刻独特的看法。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7、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它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会不会引起交际的困难?对这个问题举例说明你的认识。区别:多义词是就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言,同音词是就不同词的语音关系而言的。多义词各义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同音词之间意义不同,与词义聚合无关。多义词是同一个词有多个意思,比如花,表示一直植物,水仙花;还表示“花费”,两种意思。同音词是发音相同,包括声调,如“不”“部”“布”。同音词在语言运用上却有它的独特的修辞效果,
22、文学作品常常能收到含蓄和言内意外的表达效果。认识:XXXXXXX自己写。8、 什么是对立关系、互补关系?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的对立、互补关系。(1)对立关系,一种是音与音互相能分别起区别词的语音及语义的作用,在某种语言分别被当作不同的音加以运用。(2)互补关系,音与音之间彼此十分相似,在某种语言中基本上不起区别语音及语义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当作一个音位使用。(3)举例说明关系:音素如果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在汉语中是对立的,人们会把它们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音单位,叫音素的对立。例如:不送气的p和送气的p,在汉语里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比方“标”piau和piau“飘”在语音上的不同仅仅在于
23、前者是不送气的p,后者是送气的p,但却构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语素。音素如果仅仅是在出现的位置和环境互相补充,彼此处于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即它们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叫音素的互补。如汉语中“哀”、“安”、“啊”、“熬”、“昂”五个词的语音形式用汉语拼音方案写为:ai、an、a、ao、ang,如果仔细比较,“哀”、“安”中的a是前a,“啊”中的a是中a,“熬”、“昂”中的a是后a,这三个音位的a由于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只是在音节中的位置不同,构成音素的互补关系。9、 语音演变的特点及其理解。 (1)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即受纯语音条件的限制发生整齐划一的变化。所谓纯语音条件,
24、是指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发生变化,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如汉语中古音中的舌根音在 -i- 、 -y- 的前面腭化为舌面音,这一音变在大部分方言中都发生了,只要符合其语音条件就会发生这种腭化,至于带有这个音的词是什么意义,有什么语法功能都和演变没有关系。(2)语音的演变具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种语音演变的发生只存在于某个区域某个时间段,仍以汉语的舌根音腭化为例,历史上宁波方言发生过细元音前的舌根音腭化的音变现象,但现代宁波方言中仍存在 /ki/ 这样的音节,却不受这一音变规律的支配了,这就是音变时间的限制。又如,汉语大部分方言发生的细元音前的舌根音腭化现象在粤方言就没有发生,像“家”、“鸡
25、”这样的字仍读舌根音,这就是音变在地域上的限制。10词汇发展和词义演变的几种结果?(举例)(1)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大,也就是说,一个义位减少了限制性义素,外延扩大,词在此一义位上由下义位变为上义位,这就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河:古(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今江河泛指所有河流。(2)词义的缩小。词义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范畴比原来的小,也就是说,词的义位增加了限制性的义素,词义在此一意义上由上义位变为下义位词。如:丈人;古(年长者的统称),今指岳父;古时指一切气味,今指坏气味。(3)词义的转移。词义的某种现象改变为另一类现象,也就是说,词的义位某一限
26、制性的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叫词义的转移11、词义为什么会有模糊性特点?词义的模糊性会不会影响交际?词义的模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也就是说词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反映,因此这就决定了词义具有模糊性特点。) 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
27、致的标准。例如“大小、多少、长短、好坏、冷热、咸淡、明暗”等等,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 词义的模糊性不会给交际造成影响。因为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从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中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同时,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词义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才交际的角度看,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不仅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且还隐含有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练习与思考】一、填空题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 生理、物理、社会
28、三方面的属性。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 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四个要素。6、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10、td的区别性特征表现为( 清浊 )对立。11、汉语拼音方案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制订的。12、语音中具有辨义作用的最小单位是(音位)。13、一个音位通常是归纳几个音素的结果,那么,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叫(音位变体)。14、一般把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形成的音位分别叫做调位、量位、时位。15、(音节)是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它也是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17、常见的语流音变主要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18、我们在
29、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类似阳平,这种变化叫做(异化)。3、为什么说语言也是一种符号?5、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任意性和二重性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形式;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这就是语言符号的二重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又叫做约定性,也就是说,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并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或者某种规范建立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这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2)线条性与层次性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一次出现,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
30、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另一方面,语言符号又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从大到小、由高到低分属不同的层或级,语言这种分层的装置,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充分体现了语言符号的层级性特点。(3)稳定性与发展性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无所谓好坏,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轻易发生变化;但从历时角度看,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绝对的。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决同时也决定了语言的可变性和不变性,因此语言发展的过程只能是渐变的,不能突变。 6、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既然语言符号有任意性的特点,为什么对于使用语言的人又具有强制性?第一,语言符
31、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不可动摇的。但是任意性并不意味着语音形式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也不是指人们对语义内容可以随意理解。它只是表明,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一个符号在语言体系中确立以后,个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它对使用者来说是强制接受的。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更改
32、,就会使符号失效。更何况符号本来就是约定的,只要大家认可,就无所谓好坏,因而也就没有故意变更的必要。我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14、为什么说组合关系和类聚关系是语言体系中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在语言体系中一切成分都以关系为基础,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都是在两个不同的范围内展开的,这就是组合关系和类聚关系。语言的二层关系是相对于语言系统的整体来说的,至于这一系统是如何运作,使语言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创造出无限多的句子来,所依靠的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
33、规则要求。 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组合关系所侧重的是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为一句完整的话,聚合关系所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的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句子。组合关系和类聚关系是语言体系中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不但所有的语言符号(符号系列)处在两种关系中,构成符号的各级单位也处在该关系中。同样,语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等也反映出语义方面的组合和类聚关系。13、任何一种语言所包
34、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学会掌握语言呢? (1)语言是一种层级结构,最底层的音位(几十个)是很少的;(2)用语素(几千个)组成的词(几万个)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就通过词的不同组合创造出数量庞大的句子(无数个)来;(3)更加重要的是词和词组合成为句子的规则也是有限的。所以人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语言这种层级结构和语法规则,以少驭多,掌握语言,创造出无限的句子来。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4、 P26结合例子分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答: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
35、约定俗成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同一个意义,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同一个语音形式,不同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任意性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条件。例如ai这个音,汉语有“爱”的意思,英语中是“我”的意思,而佤语是“老大”的意思。5、P214简述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这说明它们的相似是因后来的彼此接触造成
36、的,而不是来自同一祖先语或同一祖先语中关系密切的后代。例如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语属于罗曼语族,希腊语单独成一个语族。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比如,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诸语言的共同点是:有声调的单音节孤立语。研究表明,这些语言的相似点是后来才产生于这一区域的。2、未来世界语言是哪一种?虽然教科书上一直说,中文是世界上说的人最多的语言,但英语毫无疑问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最重要的语言。 世界上共有约5000种语言,而这些语
37、言中的大部分语言的地位,都将是灭亡。估计将来有近百种语言,能保证有一定规模的人群用,不至于消失,而只有十来种语言,能够跨地区和国界民族使用,有一定影响力。至于世界通用语,将只能有一种。世界通用语的竞争者中,最有希望的,还是英语。不管是使用国家的数量,这些国家的实力,跨国交流中的使用频率,英语都高出一截。中文成为世界语言的机会,说实话是不大的。如果成功,基本要奇迹才可以。首先要中国迅速成为第一超级大国,还不能太久二三十年之内要达到。然后一边全球推广中文,一边要快速整合日韩东南亚,使中文在东亚东南亚通用,才有机会。但中文和拼音文字之间差异太大,互相之间很难学,而除中文外全世界其它国家民族都是用拼音
38、文字。现在想通过战争扩大领土已经很难了,只有走国家融合的路。国家融合要求国家之间联系更紧密,经济更紧密,人员交流也要更紧密。未来的世界的方向,一是各个国家保留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学一种世界通用语互相交流。二是几个强国强势推广自己的语言给周边国家,形成几种语言体对抗的结局。2、 P231分析一种方言成为共同语的因素,要举例?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
39、上形成的。究竟是那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这并不决定于人民的主观愿望,而是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例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确定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位标准音,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代的都城,近千年来一直是一个政治中心。随着千年时间的推移,北京音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被确定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标准。3语言词汇的发展(须举例说明)(1)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例如“导弹”“登月”“污染”等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
40、的词语。就此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A.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B.词汇系统的变动C.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2)词语的替换引起词语的替换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的因素。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替换。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会引起词语的替换。单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现在大都被双音词所替换。7*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注意开头结尾)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如叫喊、舞蹈等,有本质的区别:(1) 单位的明晰性 人类说出来的话是由界限清晰的单位、按照交际的需要、语言的规则组装出来的句子。动物“语言”的表现则是以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的意思,
41、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装。(2) 任意性 动物有表示暴怒、恐怖、警告新信息的叫喊。人的惊呼、呻吟或哈哈大笑或许可以和这种现象相比,这可以说是人类祖先还未发展成为“人”时的一些前语言的本能叫喊的遗迹。这些叫喊在人类也是普遍的,不分种族、民族,谈不上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动物“语言”中一定程度的任意性都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不能与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日而语。(3) 结构的二层性 前面说过,人类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分若干个级,它以语素为最小单位,经过排列组合构成符号的序列:词、句子。这个分层装置依次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几十个音位排列组合成几千个语素的语音外
42、壳,使意义具有人们可以感知的形式;几千个语素排列组合成几万以至几十万个词,乃至无数的句子。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用说有结构的二层性。(4) 开放性 结构二层性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语言的开放性或创造性,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动物的“语言”是一种封闭的系统,它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它们的交际方式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可以列举。(5) 传授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其它动物的交际模式是先天带来的,而人类的语言是
43、后天学会的。(6) 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其他动物的交际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的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不能设想未来。长臂猿只有碰到了敌人的威胁才会发出尖叫。只有人类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突破时空限制。8.学了这门课之后对你的语言有什么作用(或分析语言现象)(从语音+和语义+语法+语用方面分析)。【语言学纲要老师让文传班的同学转告的一道题。】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语音有表义功能,语音的社会性质是它的本质属性。表现为音义结合的固定性,即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由社会决定的。如gngsh两个音节可以表示公事、工事
44、、公式等,这些音义的结合都是说汉语的人约定俗成的。语音的系统性,如 n、l在某些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中是一个音位,“女客”“旅客”同音。语义可以简单地看作是数据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的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数据在某个领域上的解释和逻辑表示。语用可以简单理解为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一般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方式不妥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语用失误。比如外国人听中国人说“望子成龙”时,经常感到疑惑不解,因为西方人认为“龙”是非常可怕的,而中国人则认为龙是神圣的象征。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也表现在语法上。如汉语“慢慢地散步”,而英语是“wolk sllowly”(散步,慢慢地),会把副词放到后面来修饰。9、为什么语言没有阶级性?语言服务对象;语言自身结构;语言产生时的社会环境:(1)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全体成员,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人。(2)语言结构本身,没有阶级可言,比如语音、语法规则、就谈不上有阶级性。(3)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同时出现的,在人类从猿到人漫长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阶级的区分,所以从语言的诞生过程看,语言也是没有阶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