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兔病毒性出血症又名病毒性出血热、病毒性出血性肺炎或出血性肺炎,简称兔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接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烈性传染病。兔 瘟 临床上以传染性极强,天然孔出血,全身实质脏器水肿、淤血和出血性变化为主要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该病不仅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而且常呈暴发性流行,常给养兔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危害养兔业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兔 瘟 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属于杯状病毒科。1.形态结构 病毒颗粒无囊膜,直径25-35nm,表面有短的纤突。2.血凝特性 仅对人的O型红细胞
2、具有凝集性。3.培养特性 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在兔的各种细胞、鸡胚、鸭胚和鹅胚成纤维单层细胞以及实验室各种原代、继代和传代细胞培养物中生长繁殖,只能在乳鼠中增值。病 原 4.体内分布 存在于病兔所有器官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肝含毒量最高,其次是脾、肺、肾及血液。5.抵抗力 对氯仿和乙醚不敏感;能耐pH3和5040min处理;对紫外线和干燥等抵抗力较强;l氢氧化钠4h、1-2甲醛、1漂白粉3h才被灭活,生石灰和草木灰对病毒几乎无作用。病 原 病毒呈球形颗粒病毒呈嵌杯状结构 1.易感动物 只发生于家兔和野兔,各种品种和不同性别的兔都可感染发病,以长毛兔最易感,60日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免的
3、易感性高于2月龄以内的仔兔,未断奶的幼兔很少发病死亡。2.传染源 病兔、隐性感染兔和康复带毒兔。3.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呼吸道、交配、破伤的皮肤传染。流行病学 4.流行特点 在新疫区,传播迅速,流行期短,多呈暴发流行,成年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可达90-100%;多见于冬春季节,夏季少见。流行病学 潜伏期一般为2-3d。按病程长短可分为3型。1.最急性型 多发生于流行初期。几乎无任何临床症状,突然发病倒地、抽搐、尖叫,数分钟内死亡;有的死时见鼻孔出血、阴门流血。2.急性型 多在流行中期发生。(1)体温升高到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数小时后体温急剧下降。(2)呼吸急促、可视黏膜发绀。
4、临床症状 (3)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兴奋、挣扎、狂奔、咬笼架,倒地抽搐,尖叫而死,死后表现四肢僵直,角弓反张,有的口、鼻流出带泡沫的血液,多数死兔头颈歪向一侧。(4)有的表现腹胀、便秘,粪便带有粘液、血液。病程1-2d。3.慢性型 多见于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病兔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食欲不振,被毛杂乱无光泽,最后消瘦、衰弱而死,病程较长;有些病兔可以耐过。临床症状病兔角弓反张鼻孔出血病兔肛门松弛,被毛沾淡黄色胶样物肛门周围有胶冻样分泌物病兔临死前四肢划动、抽搐病兔站立不稳、后肢瘫痪 1.鼻腔、喉头和气管粘膜淤血和出血(红气管),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大量泡沫液体。2.肺有不同程度充血,一侧或两侧有数量不
5、等的粟粒至绿豆大的出血斑点。3.心外膜和心内膜乳头肌周围有小点状出血。4.肝淤血肿大,有出血点或斑,肝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胀大,充满稀薄胆汁。病理变化 5.脾淤血肿大,质脆色深。6.肾肿大,有少量出血点;膀胱积尿。7.胃粘膜脱落,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有小点状出血。8.淋巴结肿大,有针尖大出血点。病理变化肺脏瘀血、水肿肺脏出血、水肿肺和心脏新鲜点(斑)状出血心肌、肺出血斑,肝间质增宽肝脏肿大,间质增宽胆囊肿大,充满稀薄胆汁肝、肾、脾等脏器肿大脾脏肿大、瘀血,呈暗紫红色肾脏肿大,郁血、出血,呈花斑肾样肾脏肿大,表面有针头大小出血点胃黏膜有黑色溃疡灶肠道点状出血膀胱积尿盆腔部、直肠浆膜凝血块,子宫
6、浆膜、黏膜出血块母兔乳腺淤血 1.现场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作出诊断。2.实验室诊断 包括电镜检查病毒、动物试验(接种易感兔)和血清学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琼扩试验等)。3.鉴别诊断 应与急性巴氏杆菌病区别(通过涂片染色和动物试验)。诊 断 血凝试验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可选用抗兔出血症高免血清,皮下注射,每只4ml,每日一次,连用2-3d。治 疗1.在疫区于发病季节前定期用兔瘟疫苗或二联苗(兔出血症、巴氏杆菌病)或三联苗(兔出血症、巴氏杆菌病、魏氏梭菌病)免疫注射。2.平时坚持自繁自养;从无兔出血症地区引进种兔,并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确认无病时,方可混群。防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