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对外经济开放对外经济开放 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l l 1111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l联系:联系:一国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国内分工的存在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一样,国际分工的存在则是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超出国家界限 广泛发展的结果。l区别:区别:l第一、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则是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l第二,国内分工是各
2、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而国际分工则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基础,超越国家界限形成的社会分工。l第三,国内分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各国本身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国际分工则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地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程度。l第四、国内分工一般不受其他国家权力和制度的限制,而国际分工则必然受到各国的政策、法律和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总之,国际分工既是国内分工的外延,又是高于国内分工的一种国际化社会分工。l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
3、然条件,另一个是由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具体分析)l首先,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自然条件的差别会造成不同国家生产领域的差别。例如,咖啡、甘蔗、橡胶只能在热带地区和国家生产,煤炭和石油工业只有在这类矿藏丰富的地区和国家才能得到发展。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别,曾经引起了早期的、萌芽状态的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自然条件的差别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性的条件。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虽然各国之间存在着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领域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基本处于孤立和封闭状态,
4、相互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由于没有稳定的媒介和便利的运输手段把不同生产领域联系起来,因而也就不会发生国际分工。l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的差异只是为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不能使国际分工变为现实。比如说,煤炭工业固然不能在没有煤炭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但一个国家只有煤炭资源而没有必要的开采技术,还是不能使这种自然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变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对象。有些国家自然资源贫乏,但他们凭借较先进的科学技术仍然可以建立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原来
5、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既不能忽视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不应不适当地夸大自然条件的作用。社会分工的历史表明,社会分工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为前提的,社会生产力地提高,是促使分工发展的内在动因。只有当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市场扩大到相当大的规模时,分工才会超出国家界限向国际领域扩展,国际分工才得以产生和发展。l第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不能直接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分工作为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总是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它必然受到各国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制约。因此,各国的
6、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国际生产关系是各国生产关系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形成的,是在各国国民经济之间建立起来的诸关系的总和。所以,国际生产关系的结构和性质首先取决于各国民经济的结构与性质。l国际分工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虽然邻近国家之间也出现了国际商品交换,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还没有出现。到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地理大发现,国际分工得到发展,但仍局限于一定范围,尚未形成广泛的国际分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出现后,既要向国外输出大量商品
7、,又要从国外输入大批原材料,特别是机器大工业所创造出来的交通、通讯手段为广泛的国际分工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又不断发展。l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使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前形成的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以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原料、食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传统国际分工。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
8、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进而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越来越向由跨国公司和国家所组织的分工方向发展。随着新的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分工将日愈深化和更加多样化。各国之间、各产业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的分工将越来越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将越来越密切。l世界市场的内涵:世界市场的内涵:l国际分工的发展引起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体。l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个地理概念,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因而是一
9、个经济概念。世界市场分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劳务市场。世界商品市场是世界市场的主体,其他两种市场是为商品市场发展服务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主要是世界商品市场。l世界市场是在各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世界市场并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总和。两者之间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质的规定性。l第一,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只有各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饱和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界限而扩大到世界范围。l第二,各国的国内市场是一个国家内部交换关系的反映,是国内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但是,世界市场是以国家为媒介并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际商品交换关系的反映
10、。l第三,国内市场要受到每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和影响,而世界市场则受到世界各国经济和政策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总之,世界市场是反映流通领域国际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l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市场也就开始具有了国际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是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世界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l第一,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第一,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l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密切联系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自
11、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虽然当时有一些商品通过商人同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行交换,但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地区间的割据和各国间的闭关自守,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打破了封建割据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随后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各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落后国家,甚至利用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打开落后国家的门户,从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出现了世界市场的萌芽。l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商品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世界市场成为剩余价值的实现手段和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途径。
12、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从商品市场开始的,在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上,货币市场也逐渐形成,它在性质上是从属于当时的商品市场的。当时在货币市场上流转的是金和银,汇率的变动还不能刺激这个市场的自我膨胀,后来对它的发展给予极大推动的生产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国际转移还很不发达,所以它的规模主要受商品市场的制约。因此,在这个阶段,商品市场是世界市场最成熟和最主要的部分,货币市场还没有摆脱对商品市场的严重依赖,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商品资本的国际化构成世界市场的主要基础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l第二,世界市场的成长阶段。第二,世界市场的成长阶段。l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电力、内燃机、汽车制造及化学等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
13、命爆发了。这次产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对于农、矿原料的需求迅速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到世界市场之中。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扩大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杠杆,积累的扩大使垄断资本财团实力增强及过剩资本增长。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大量资本越出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统治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坚实基础,以借贷资本为投资主体的世界资本市场趋于形成。资本市场的实质是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的国际转移,它使各国的社会再生产环节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日益交织在一起,经济生活国际化为各国在经济上建立了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资本市场的确立,标志着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
14、界市场的最终形成。l第三,世界市场的成熟阶段。第三,世界市场的成熟阶段。l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发育进入了成熟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在高度成熟的状态下运转,而且它们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业已形成体系完备、反应灵敏的高效率的市场机制。战后商品市场已经摆脱了殖民分工体系的框架,成为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世界商品市场上的不平等交换关系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货币市场在这个阶段也从对商品市场的依赖转变为主要接受资本市场的影响。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货币市场规模急剧扩张。特别是
15、国际货币制度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中、法、苏、英、美等4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一协定规定,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会员国货币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美元可代替黄金作为国际储备,从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2月,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固定汇率(固定汇率:规定在平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波动的一种汇率。即一国货币汇价,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在平价上下一定的幅度内波动,当汇价跌到最低限或长到最高限时,中央银行要进行维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基本上实行
16、这种汇率制。)制变为浮动汇率(浮动汇率:“固定汇率”的对城。不规定上下浮动幅度的一种汇率。即一国的货币汇价,不规定上下波动幅度,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任其自由涨跌,中央银行没有义务进行维持。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后,多数西方国家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后,短期资金的频繁流动使货币市场大为活跃。货币市场已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商品与资本两个市场的供求状况,而且逐渐脱离这两个市场和轨道独立进行运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稳步扩大、资本流动性增强、资本来源与流向日益多元化。此外,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外汇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也是世界市场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l二战后以来,
17、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国际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市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l1、世界市场结构日趋复杂化。、世界市场结构日趋复杂化。l首先,从世界市场构成的国家经济类型看,战前的世界市场基本上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几乎都从属于、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和交换,广大亚非拉国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它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由宗主国控制。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了深刻变化,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涌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使世界市场的国家构成发展了变化,世界市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等各
18、种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市场体系所组成。此外,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个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由战前和战后初期美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变成美国、日本、欧盟三足鼎立争夺世界市场的局面。l其次,就商品市场的构成类型看,战前主要是以开放性的自由竞争市场为特征,其市场类型有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行等。战后世界商品市场的类型不断增多,如跨国公司内部垄断市场,补偿贸易(补偿贸易:买方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技术、专利等费用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买方对进口设备等暂不付现款,用进口的技术设备所制造的产品来偿付。其偿付方式分为“返销”
19、和“回购”两种。前者是以进口的技术设备所制造的产品全部或一部分偿付,即直接以产品偿付。后者因进口的技术设备不生产有形的产品,即以其它的商品间接偿付。),租赁贸易(租赁贸易:也称“租赁信贷”。由租赁公司以租赁方式,将商品交付给承租人使用,按期收取租金的一种贸易方式。出租商品一般是机器设备、大型交通运输工具以及电子计算机等价格昂贵的商品。),加工贸易等国际专业化协作市场。l2、世界市场的垄断日益加强,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市场的垄断日益加强,竞争更加激烈。l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而居于统治地位后,世界市场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统治和竞争的场所。各国垄断资本把本国市场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后,为了避免在激烈
20、的竞争中两败俱伤,组织国际卡特尔以实行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垄断。卡特尔是指生产和销售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以瓜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定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联合。战前国际卡特尔的势力和影响较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卡特尔组织仍广泛存在,但它们垄断世界市场的作用已有所减弱,这是因为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垄断资本统治和争夺世界市场的主要形式。战后许多产品的市场实际上被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公司所垄断,其他厂商因无法与之抗争,多数情况下只能服从于这些垄断企业所限定的市场和价格。目前,国际上6大食品公司控制着世界谷物贸易;美、日、欧的十几家汽车公司垄断着世界汽车市场。这种
21、现象在某些价格弹性小的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在世界计算机市场中,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一家就占有市场份额的40%左右。l竞争是世界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战后虽然垄断组织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大,但它们并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垄断和竞争并存,是当代世界市场的重要特点。战后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同种或同类产品的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称为直接竞争。例如,日本跨国公司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等商品市场,同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展开的贸易战,并在竞争中不断扩大所占市场份额的事实是举世瞩目的。另一类是各国生产相互替代产品的厂商之间的竞争,称为间接竞争,如煤炭
22、公司与石油公司之间,铜和铝、铝和锡生产者之间,人造原料和天然原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方式也日趋复杂。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和垄断组织,在争夺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但采用价格竞争方式,即利用低价倾销打击和排挤竞争对手,而且日益注重非价格竞争方式,即通过改进商品质量,更新款式,加强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等手段扩大商品销路。所有这些贸易方式都使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复杂激烈。l概念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l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和资本活动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l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
23、面:生产国际化是生产力的国际扩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l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是在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开始出现的。在这一时期,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只限于流通领域,生产过程和资本增殖过程仍然是以国内市场为主。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加速集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垄断组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与这个过程相联系,资本输出有了迅速增长,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这个阶段,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表现是:一些大垄断组织已经开始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生产企业
24、,从而出现了直接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但是,这时的资本输出仍以借贷资本输出为主,生产资本输出的数量不大。生产国际化主要仍在流通领域内实现。l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生产力有了飞跃的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生产国际化达到更高的程度。与此同时,资本国际化也进入了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战后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直接生产过程的国际化,由于许多现代化工业产品的结构和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很高,它们的生产不仅要由国内的许多部门、许多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而且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协作。各国不仅实行部门间的分工,而且实行部门内部的分工,即产品、零部件和工艺的分工。
25、这样,各国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各国的生产过程也进一步成为统一的世界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生产国际化的迅速发展是与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的。跨国公司是指以一国为基地,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金融和贸易活动的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把全世界作为企业活动的舞台,组织国际化生产和经营。如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在世界各大洲均有生产厂家,经销、维修等业务活动遍及全球各地。它们都以母公司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形成了企业内部的国际化分工体系和
26、网络。这种“内部国际分工”或者“国际分工内部化”,极大地促进了战后生产国际化的发展。l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点是: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点是:l(1)资本国际化不仅表现在流通领域,而主要是表现在直接生产过程。资本在其再生产的全过程都国际化了,这表明资本国际化进入了高级阶段。生产资本的国际化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国际剥削直接在生产领域内进行,极大地加强了资本国际剥削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积累能力。l(2)战后资本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有了巨大的发展。l即除私人资本的国际化外,国有资本的活动也越出了国界,成为国际化的资本。l首先,国有资本以借贷资本的形式输往国外。战
27、后,西方发达国家以援助的名义进行的资本输出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这种国有资本的输出,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利润,而在于把受援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为私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的政治经济条件。l其次,战后在各国国有资本联合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从事国际金融活动的世界性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1945年成立的一个国际金融活动组织,又称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有164个成员国或会员,其主要作用是保证国际金融体系以及成员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每个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必须保有头寸,同时在IMF拥有接受IMF资助的权利。出拥有比例贷款权力外,IMF还提供特别提款权。)、
28、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等。世界性国际金融机构的产生,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向国际清偿手段严重不足的国家,特别是大量负债而导致经济发展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借以对它们的政策施加影响。这类国际金融组织的出现,是当代资本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l生产国际化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必然历史过程,但它反过来又在世界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生产国际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加深,促进了各国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使它们能够按照资源合理配置原则组织大规模的生产,从而有助于世界范围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节约劳动。生产国际化还促进了科学技术成果在国际范围的传播,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29、生产力的提高。此外,生产国际化还促进了世界生产的增长和世界市场的扩大。l资本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隔阂的消除,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列宁曾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趋向,即“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这种趋向“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列宁,两个世界,列宁全集第20卷,第10页)。l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资本国际化不仅没有削弱国际垄断资本对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反而
30、使这种剥削和控制进一步加强。资本国际化也使国际垄断组织之间为占领世界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更趋剧烈,可见,资本国际化没有也不可能消除旧国际经济秩序中所存在的不合理与不平等的国际交换关系。l国际经济竞争国际经济竞争l1、国际经济竞争的内涵国际经济竞争的内涵l所谓竞争就是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争夺、相互较量和相互争胜,是有意识的利益冲突活动。经济竞争是一个与市场密切相联的经济范畴。它是随着市场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国际经济竞争是指在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公司或企业竞争反映出来的利益冲突。l国际经济竞争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l第一,国际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从事外向型经济活
31、动的企业或公司;l第二,国际经济竞争的动力是人类的利益与能动性的冲突;l第三,国际经济竞争的客体是外向型经济活动;l第四,国际经济竞争的范围是世界市场,即世界市场是国际经济较量和竞争的舞台。l国际经济竞争由于参与竞争的主体和客观条件以及竞争的范围,与国内市场竞争有着根本的区别,呈现出自身的特点:l首先,它受国际价值规律所支配。国际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力的平均单位决定的,商品交换以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虽然世界市场价格由于受竞争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而使之与国际价值相偏离,但从总体趋势看,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围绕着国际价值而上下波动的。l其次,生
32、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和竞争的自由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在世界市场上,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受国际价值规律支配的,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使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重新配置。在当今世界,尽管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规模在不断增大。但是,各国政府和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都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和措施来限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使国际经济的竞争不能充分展开。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贸易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日愈加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与竞争。l再次,竞争者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有效的经济竞争将变得更加困难。由于国际经济竞争范围广阔,竞争环境、竞争条件千差万别,这
33、就使得竞争者参与竞争的商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这些可控因素变得广泛和复杂。同时,竞争者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面对的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又顺瞬息万变,变得不可预测,这样竞争者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有效的营销组织参与竞争将变得更加困难。l 最后,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干预,导致国际经济竞争更加复杂化和白热化。世界市场是由许许多多相互联系的国别市场构成的,国际经济竞争的战场也就具体落实在不同的国别市场上。由于各国政府对国内市场都采用大量的金融和财政等政策干预经济生活。同时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上,都普遍实行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图片资料3),从而导致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复杂。l国际经
34、济的激烈竞争要求彼此之间实行某种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l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协作活动早已有之。但是,作为我们现在所特指的国际经济合作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有的经济范畴。二战之前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局部性和临时性的特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历史上的国家间在经济领域进行的某些协作相比,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l 第一,国际经济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
35、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原则,也是判断是否主权国家间进行经济合作的主要标志。平等和互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独立地自行决定合作的方式与内容。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各自以自己占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参加合作,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关法律规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解决各种矛盾与纠纷。历史上,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国家间根本不可能存在经济合作,它们之间是一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既无平等可言,更谈不上互利。战后,作为主权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平等地探讨经济关系问题,发展经济交往。当然,这种平等关系的发展有赖于旧的
36、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l 第二,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全球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国际经济合作的全球性指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间发展了广泛的经济合作关系。战后,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上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制度不同的三大类国家,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各自利益的决定,三大类国家内部和三大类国家之间发生了多种类型的国际经济合作: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在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持久的和经常的合作。l第三,国际经济合作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复合转移的经济活动。国际经
37、济合作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工业大生产为基础的。在以生产要素国际转移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经济合作活动中,生产要素国际转移有可能是单一要素的转移,也可能是多种要素结合在一起流动,在多数情况下是多种要素的复合移动。例如,国际工程承包不仅有劳动力输出,也包括设备和原材料出口,以及技术与管理的输出。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进行复合流动构成了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l第四,国际经济合作中充斥着斗争和竞争,斗争中求合作,合作之中有斗争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又一重要特点。战后以来,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直处于竞争、矛盾、协调、合作错综复杂的状态中。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证明,不仅在社会
38、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间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欧盟的建立、日美贸易摩擦的出现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虽然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排除国家间和平共处和开展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国家间在某些问题上会有利益冲突,目标不一致,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可能会存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谋成某种形式的合作。另一方面,合作与矛盾冲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合作可能会转化为矛盾或冲突,冲突也可能导致新的合作。l国际经济合作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移动和重新配置。根据生产要素发生国际移动的特点,以及依据国际经济合作的业务性质,我们可以把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
39、式归纳为八种类型。l第一类:国际信贷合作。第一类:国际信贷合作。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商业银行贷款以及国际租赁信贷等。l第二类:国际投资合作第二类:国际投资合作。主要指国际直接投资,包括一个国家引进的其它国家投资和在其他国家的投资。其具体方式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等。l第三类:国际科技合作第三类:国际科技合作。包括有偿转让和无偿转让两个方面。有偿转让主要指国际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或商标使用许可贸易等。无偿转让一般以科技交流方式为主,如相互交换科技情报、资料,专家互换与合作研制技术,建立联合科研机构等。l第四类:国际劳务合作。第四类:国际劳务合作。主要包括国
40、际工程承包、劳务进出口、国际旅游、国际咨询以及三来一补业务等。l第五类:国际土地合作第五类:国际土地合作。包括对外土地出售、土地出租、土地有偿定期转让、土地入股、土地合作开发和建立经济开发区等具体内容。l第六类: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第六类: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国际信息合作主要指国际经济信息的交流与交换。国际管理合作的具体方式有:对外签订管理合同,聘请国外管理专家,合营企业联合管理,交流管理资料与经验,举办国际管理培训班等。l第七类:国际经济援助第七类:国际经济援助。主要有资金援助、物资援助和技术援助等方式。l第八类: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第八类: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包括国际经济组织进行的协
41、调、区域性经济组织进行的协调、政府首脑会议及互访进行的协调,以及国际性行业组织进行的协调等。l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对外开放的重要性l扩大对外经济交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自从商品经济跨越了国界,便以不可扼制的势头推动着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建立与扩大。在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够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这已为历史的经验所证明。l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大,资金和技术的引进步伐也逐步加快,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中国是一个大国,具有一定的内向发展的优越条件,同时,要解决10多亿人口的温饱与发
42、展问题,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也是不可能的。中国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必须积极的扩大对外经济开放。一方面,与国内发展经济的要求相比,中国的许多经济资源,单纯依靠国内的积累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利于中国加速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的矛盾,为经济发展引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实现现代化,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对外开放,加强
43、与国外的经济交往,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l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其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l 第一,在开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内向与外向的关系。中国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来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中国自身的产业成长还需要有一定的环境,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掌握开放度,把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由于国内的改革尚未配套,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的竞争能力有限,基础建设也显不足,这一切都加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成本,也表明中国在开放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外向与内向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应该注意对外开放中的政策配套,有选择的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有效的保护政策,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独
44、立性和自主性。l 第二,根据中国生产要素结构特点,决定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成本较低,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在开放过程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利用国际比较利益,振兴经济。但是,单纯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资源和原材料与加工工业之间的缺口明显加大,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国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的状况。因此,通过扩大对外的资金和技术合作,加快资源开发的步伐是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从对外开放的长期趋势看,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技术竞争,一国如果不能在技术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将必然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45、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差异很大,虽然已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并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但整体的经济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开放过程中,中国应该以现在的高技术产业为基础,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不断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参与未来国际市场的技术竞争奠定基础。l第三,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幅员广阔,各地资源、人口和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平衡。相对而言,沿海和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内地及西部地区经济状况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应该采取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将国
46、民经济置身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先进部门和地区要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有效地打入国际市场,适时地加强对落后地区和部门的拉动作用。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实行多层次开放的过程中,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加强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开展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l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包括四个因素:l一是生产成本:一是生产成本:l生产成本的变动是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来说,生产成本更具有决定作用。l二是供求因素:二是供求因素:l 在通常情况下,假定世界市场需求情况不变,增加商品的出口量,世界市场
47、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世界市场需求增加,则世界市场价格上升。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越激烈,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越大。市场竞争通过供求变化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改变包装、装潢、扩大广告宣传等都会影响商品供求,从而影响世界市场价格。l三是垄断因素三是垄断因素:l 垄断和垄断价格的出现是造成世界市场价格背离国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垄断的条件下,尽管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商品的国际价值有所下降,但如果没有强大的竞争压力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存在,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也很难下降。
48、即使下降,其下降的程度也会远远低于国际价值量下降的程度。随着垄断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l四是通货膨胀因素:四是通货膨胀因素:l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各国的国内通货膨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而导致世界市场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一国如发生通货膨胀,国内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会提高该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削弱这些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进而影响世界市场的商品供求,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如果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其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就会直接造成世界市场价格的上升。l国际价值是
49、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市场价值,它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形成的。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民价值不同,在一国范围内,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现有的标准的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商品时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值即国际价值,不是取决于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国民平均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1这个平均的劳动单位,就是在世界的平均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说,在国际交换时,各国互不相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个别劳动时间的身份出现在世界市场上,即一国内的社会价值在世界市场上表现为个
50、别价值,它要与其他国家同类商品交换,必须脱去“民族服装”,还原为国际价值。因此,虽然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国民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在质的方面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由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但是,国民价值在表现商品价值的同质性上是不充分的,它虽然承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它所指的社会只是国家疆界范围内的有限区域,不能充分体现形成国际价值实体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消费。一旦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某个国家耗费的抽象劳动与世界抽象劳动二者之间量的差异便显露出来了。世界市场某一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需要一个新的尺度来衡量,这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l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14页。l商品的国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