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八篇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创意说明】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 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
2、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
3、、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学目标】 、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 、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 、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
4、读,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读与品: 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
5、、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 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 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小组汇报,班级交流。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 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
6、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 、读与思: 请生再次朗读质疑。 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读与悟: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积累与拓展:你还知
7、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联想与交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结语: 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
8、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 、布置课外作业: 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
9、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设计反思】 山中访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
10、)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 1.复习巩固字的笔顺规则,归类掌握字
11、的4种间架结构,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积累词语,大部分会用。 3.进一步建立句子概念,提高听、记句子的能力。 4.初步培养表述亲身感受和参与活动的说话能力。 5.通过逐项对照自己的行为及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议,初步养成言行一致、尊敬国旗、尊敬长辈、热爱老师、帮助同学、上学不迟到、专心听讲、按时回家、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7种笔顺规则和4种问架结构;看图说话;复习10项行为规范要求并进行检查评议。 教学难点 : 10项行为规范检查评议,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评议的结果真实性程度较难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2、; 1.掌握学过的7种笔顺规则;复习5种基本笔画名称,巩固学过的字,掌握汉字的4种结构,提高识字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词语,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 3.进一步建立句子概念,提高听、记。写句子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人,明确学习任务。 1、看书交代学习任务。(第1至5题) 2、回忆已学的识字方法,说明今天要进行集中复习、巩固。 二、有机结合,综合练习1、复习笔顺规则,练习第一题。 示:十、人、点、你、同、小、国,读一读。 指名7个学生在黑板上按笔顺规则写一写,其余学生各自练写两个。同时想一想,你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反馈:a.指名说一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b.找一找,还有哪些字
13、也是这样写的? 小结:笔画笔顺不仅是识字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写好字的重要条件。 2、复习笔画名称,练习第2题。 读题,想想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示:(5种基本笔画),指名说说这5种笔画的名称。也可同步用媒体演示这5种笔画,注意这4种笔画的区别。 让学生照例用直线把字与笔画连起来。 反馈小结:a.用实物投影仪示一学生的练习或用其他手段出示,进行反馈矫正。并让学生说一说,如:船的第8画是横折弯。b.掌握汉字的笔画名称也是识字的一种基本方法。3、复习间架结构,练习第2题。 由第2题引人:谁能说说船、课、过、奶各是什么结构?(指名说) 读题目3,想想: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出示:冷、过、雪、国、病校、
14、园、星、起、座,说说这些字的间架结构。 以这几个字有几种结构开头,用有有还有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根据结构分类把这些字写下来。 反馈。是否能正确区分,可根据学生做的情况,每个结构补充说几个。 小结:间架结构也是识字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结构,识记字形就不需要一笔一笔地记(独体字除外),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记,这样识字更快更好。4、小结:笔画笔顺、笔画名称。问架结构是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我们要学会,更要会用。 5、复习词句,练习第4、5题。 读第4题,说说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A.读词语。(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注意正音) B.说说回家、新年等词语的意思。 读第5题,想想要
15、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A.指导:听写句子首先要听清老师讲什么,然后要记住,才能写出来。 B.练听。老师说一句,学生复述一句。内容是:谁怎么样或谁干什么句式的短句。 C.听写句子。(先听,自己复述一下,再写下来,然后读一读是否对,同时注意标点。这里的读、复述当然是不出声的) 抄写第4题中的词语,每个两遍。 三、课堂总结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理念 这一课的设计注重目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目中有学情,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设计,以学定教。切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倡导在自己的阅读中去体会,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自得;平等对话交流,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6、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体现语文课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特点,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方法习惯之中,体现文道关系。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儿歌的兴趣,让学生有主动读儿歌的愿望。体会到种树的快乐,种树的种种好处。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联系实际边读边想边问。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联系实际边读边想边问。 教学准备 教师: 1制作生字卡片、准备教学挂图(简单课件)。 2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认识音符和歌谱;与美术老师
17、联系,画一画树。 学生:观察树木,了解种树带来的种种好处。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题激趣,感知儿歌大意 1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看看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二、自主识字,交流评议 1自由、轻声地朗读儿歌,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练读几遍。 (2)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试着记住字形。 (3)勾画生字词,把儿歌中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问号。 2交流自主识字情况。 (1)学生相互提醒音难读、形难记的字。 (2)用生字扩词语,选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学生个别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18、,全班交流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环节解决。例如:绿色音符、绿色歌谱、种下歌声、种下幸福等等。 三、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自主解疑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提示: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边读边想。 音乐常常与快乐相伴,一个个音符,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因素,它将构成快乐的歌谱。儿歌中的这两个比喻可谓意味深长,笔者认为可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为理解后文种下歌声、种下幸福奠定基础。 音符是什么?(乐谱中表示音长或音高的符号,这里用来比喻一棵小树。) 歌谱是用来干什么的 (歌曲的乐谱、谱子,人们唱歌时用的。这里用来比喻一行小树。) 2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环境得到美化,生活更加快
19、乐,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读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进一步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1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或背诵,积累语言,进一步体会种树的快乐,感受树木的作用。 五、语言积累活动 结合课后第二题,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 六、书写练习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学生提出难写的字、笔画笔顺不清楚的字,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 兴字集体书空笔顺;唱、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指导书写。 2交流展示、展评,激发写好字,主动练字的积极性。 3写写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句子。 七、拓展 1说说你准备为小树做点什么。 2根据你对儿歌的理解给儿歌配画。 3试着仿照儿歌的样子当小诗人说一说
20、。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重点】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21、,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
22、人者不至:从,介词。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
23、、请一位同学复述第、段的内容 、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
24、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
25、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
26、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时间在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条。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依
27、据:学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试题,这些式题由于乘法在前,所以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向右的。学生已经习惯这种运算,为了分散难点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并根据综合算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列式解答: 1、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口答列式。老师问:5、3、15分别表示什么?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
28、买水彩笔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3、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题1。 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分析:数量关系;2、那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
29、么?【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教学例2。 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 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揭示课题:这节课
30、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3)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仔细观察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 (2)进行订正。 (3)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4)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组织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四、
31、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4题。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定义,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井能用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 4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菱形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能力 5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
32、透影胶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用投影仪打出)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36,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5cm、3cm,求矩形的周长。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3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4-39,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三)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
33、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 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
34、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图4-40,菱形ABCD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a、b,则菱形的面积为什么?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 已知:如图4-4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 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 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BAD=12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4-42,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
35、)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ABC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小结:(打出投影)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 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四)练习 教材P153中1、2、3 (五)作业 教材P160中6、7、8;P192中10教学设计方案 篇7【创意说明】 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读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36、】一、导入简介丰子恺。二、小组探究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艺术因素的童年的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三、课堂交流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与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 (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
37、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但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四、语言品析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资料整合平台】课文扩读材料: 童趣 留白 儿子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每天趴在桌前不停地画,花、鸟、虫、鱼无所不通。向来抱着给儿子一个快乐童年的观念,我对周围人建议儿子进美术班接受早期培养的劝说无动于衷,由着他在纸上放马驰骋,自由想象。 儿子有段时期迷恋画十二生肖,并且喜欢对我们进行提问。这下麻烦来了,因为纸面上十二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辨别。好在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儿子画的老虎无论像猫还是像鼠,额头上无一例外地标着个
38、王字。掌握了这一诀窍,每次提问,我都踊跃回答,抢先将老虎说出,赢得儿子一个赞许的微笑,剩下的难题留给老公。 儿子对大阳有个贴切的比喻:大阳像个小刺猬。理由是大阳发出的光线看上去像刺猬身上的刺。这比喻令我大跌眼镜,晴朗的日子看天,想起儿子绝妙的比喻,不由对着那只刺猫发笑。 儿子对说谎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全家到公目玩,老公陪儿子玩海陆空游戏。管理员对老主顾实行优惠政策,老公假称自己也是老主顾。儿子听了大叫:爸爸说谎变长鼻子 ! 某一日老公到幼儿园接儿子,骑车走在路上,夕阳西照,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儿子忽然对着影子大喊:瞧,爸爸的鼻子变长了!这一发现让儿子重新记起老公在公园的恶行,恍然得出结论:原来说谎
39、的人鼻子真的会慢慢变长呀。我和老公无语。儿子坐在车背后,诗兴大发:小孩子说谎,大了变长鼻子;大人说谎,老了变长鼻子;老人说谎,死了变大象。最后一句出人意料,无限的诗意在里面。儿子的 文学才能初露端倪。我听了感慨万千:有儿如此,夫复何求?使用建议 选文与课文皆取材于童真童趣,然立足点正好相反,所表示的话题也同中有异。若将两篇文章以及同学自己的某些童年经历放在一起仔细探究,定然会发现一些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产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把自己看到的秋景说出来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做到注意听别人讲话,能较清楚地用普通话说话,态度自然
40、大方,有礼貌。 课前准备 1课前由家长带孩子到野外玩耍,收集一些有关秋天的图片、照片或采集的果实。 2老师课前准备许多有关秋天的词语卡。 3一幅秋天的图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曲秋风起。说说这首歌唱了些什么。 2对!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多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呀!它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二、创设情景,集体交流 1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秋姑娘走过丰收的田野,走过瓜果飘香的果园,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秋色。请把你们照的相片和收集的图片、秋天的果实拿出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相机点拨指导)。 2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汇报。请小朋友们听仔细,等会儿我们评一评谁
41、说得最好。(引导全班同学用心倾听,积极评价。) 3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收集到了一幅秋天的图画。请你认真地看一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有意设问,多方进行交流。 师:你从哪里看到秋天来了? 生:树叶黄了,说明秋天来了。 师:说得好!老师送你两片写有“树叶”、“黄”的叶子词语卡。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苹果红了”、“菊花开了”、“稻子熟了”、“枫叶红了”、“燕子南飞” 师:孩子们,想一想,现在刮的风叫什么风?生:秋风。 师:现在下的雨呢?生:秋雨。 师:孩子们真聪明!奖励你们“秋风”、“秋雨”的词语卡。 师:人们常说“秋风秋雨渐渐凉”,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三、拓展交流 1孩子们,咱们到校园里再找一找秋天吧!如果你找到了,可以告诉同伴或老师。 2(回到教室)大家到校园里找到了秋天,谁都觉得自己是秋天里的一员啦,是吗?在这里,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几个赞美秋天的词语呢。看谁能猜一猜,拼一拼,认一认,谁先读出,就把这张卡片送给他。(秋风送爽,落叶沙沙,春华秋实,秋风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