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70077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7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术语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分子中枢中枢外周外周膜型分子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固有免疫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细胞NKT 细胞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 细胞B 细胞TCRBCRCD 分子黏附分子MHC 分子细胞因子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免疫的主要功能免

2、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 细胞、NKT

3、 细胞、B1 细胞、T 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 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 T、B 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物质基础: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 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 耐受性第二章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器官和组

4、织免疫术语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MALT 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MALT 的功能及特点: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 IgA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

5、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 细胞和 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功能: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淋巴结的功能:T 细胞和 B 细胞定居的场所(T 占 75%,B 占 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脾的功能:T 细胞和 B 细胞定居的场所(T 占 40%,B 占 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 IgA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

6、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 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第三章第三章抗原抗原免疫术语免疫术语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 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 或 BCR)识别及结合,激活 T、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 T、B 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 T/B

7、 细胞或抗体)的能力。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 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蛋白质、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半抗原(hapten):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不完全抗原。(某些多糖、脂类、药物)抗原表位(epitope):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结合价(an

8、tigenic valence):1 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天然蛋白大分子为多价抗原,半抗原为单价抗原)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者相似的抗原表位。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 T细胞的辅助,又称 T 细胞依赖性抗原。TI-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9、antigen):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 T细胞的辅助,又称非 T 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分为 TI-1 和 TI-2 Ag。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每种特异性 TCR、BCR 或抗体的可变区含有具备独特空间构型的氨基酸顺序(互补决定区,CDR),可作为抗原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类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iotype,Id)抗原,Id 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抗独特型抗体(AId)。SAg(超抗原,superantigen):某些抗原

10、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 T 细胞库中 2%20%的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T 细胞表位与细胞表位与 B 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特性特性T 细胞表位细胞表位B 细胞表位细胞表位表位受体表位受体TCRBCRMHC 分子分子必需无需表位性质表位性质蛋白多肽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核酸等表位大小表位大小810 个氨基酸(CD8+T 细胞)1317 个氨基酸(CD4+T 细胞)515 个氨基酸57 个单糖或

11、57 个核苷酸表位类型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线性表位表位位置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抗原的分类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 Th 细胞参与分类细胞参与分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 T 细胞的辅助,又称 T 细胞依赖性抗原。TI-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 T 细胞的辅助,又称非 T 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分为 TI-1 和TI-2 Ag。TD-Ag 与与 TI-Ag 的比较的比较TD-AgTI

12、-Ag结构特点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表位组成表位组成B 细胞和 T 细胞表位重复 B 细胞表位T 细胞辅助细胞辅助必需无需MHC 限制性限制性有无激活的激活的 B 细胞细胞B2B1免疫应答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抗体类型IgG、IgM、IgA 等IgM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有无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例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异种抗原异种抗原(xe

13、nogenic antigen):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病原微生物 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特异性抗体+异种抗原)异种器官移植物同种异型抗原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不同抗原,又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HLA 抗原 抗体的同种异型 红细胞血型抗原(ABO 血型抗原、Rh 血型抗原)自身抗原自身抗原(autoantigen):能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改变和修饰的自身成分 胚胎期未与免疫细胞充分接触的自身成分独特型抗原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特异性 TCR、BCR 或抗体的可变区中具备独特空间构型的、可作为抗原

14、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的氨基酸序列。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内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病毒蛋白、肿瘤抗原)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来源于抗原提呈细胞外的抗原(细菌、蛋白质)第四章第四章抗体抗体免疫术语免疫术语Ab(抗体,antibody):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淋巴细胞或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

15、子。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HVR(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VH 和 VL 各有 3 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分别用 HVR1(CDR1)、HVR2(CDR2)、HVR3(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又称 CD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调理作用(opsonization):细菌特异性的 IgG(特别是 IgG1 和 IgG3)以其 Fab 段与相应

16、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 Fc 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 IgG Fc 受体(FcR)结合,通过 IgG 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抗体的 Fab 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 Fc 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等)表面的 FcR 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mA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抗体的基本结构抗体的基本结构抗体的

17、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每条肽链含 25 个结构域(功能区,约 110 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为“桶状”结构。(一)重链和轻链(一)重链和轻链 重链重链(heavy chain,H):分子量约为 5075kD,由 450-55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按抗原性差异可分 5 类:、相应抗体也分为 5 类:IgA、IgG、IgM、IgD、IgE同一类抗体,据其铰链区的氨基酸组成及重链二硫键数目、位置不同可分为不同的亚类。IgA 分 IgA1 和 IgA2IgG 分 IgG1IgG4重链名希腊读音MuGammaAlphaDeltaEpsilon对

18、应抗体IgMIgGIgAIgDIgE 轻链轻链(light chain,L):分子量约为 25kD,约由 21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 链和 链两种,相应抗体分为、两型。型有 1、2、3、4 四个亚型。(二)可变区和恒定区(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可变区可变区:抗体分子中轻链和重链靠近 N 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V 区)区)分别占轻链的 1/2 和重链的 1/4 或 1/5,分别称为 VL 和 VH。(variable region)高变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互补决定区(CDR)VH 和 VL 各有 3 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分别用 HVR1

19、(CDR1)、HVR2(CDR2)、HVR3(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恒定区恒定区:抗体分子中轻链和重链靠近 C 端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的区域。(C 区)区)分别占轻链 1/2 和重链 3/4 或 4/5,分别称为 CL 和 CH。(constant region)(三)(三)铰链区铰链区:位于 CH1 与 CH2 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利于抗体的两臂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表位;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胃蛋白酶作用位点作用位

20、点铰链区近 N 端铰链区近 C 端水解片段水解片段Fab2+FcFab2:VL 和 CL+VH 和 CH1单价与 Ag 结合Fc:一对 CH2 和 CH3与细胞表面 Fc 受体结合F(ab)2+pFcF(ab)2:双价与 Ag 结合广泛用作生物制品pFc:最终被降解,无生物学作用抗体的功能抗体的功能(1)识别抗原识别抗原: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V 区功能)a)在体内有中和毒素、中和病毒、阻止细菌黏附宿主细胞中和毒素、中和病毒、阻止细菌黏附宿主细胞的作用b)在体外用于免疫诊断免疫诊断c)作为 BCR(mIgM/mIgD),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2)激活补体激活补体a)IgM、Ig

21、G1、IgG3 以及 IgG2 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因构型改变而暴露出 CH2(IgG)和 CH3(IgM)结构域内的补体结合点)b)IgG4、IgA 和 IgE 形成聚合物后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结合结合 Fc 受体受体a)调理作用调理作用细菌特异性的 IgG(特别是 IgG1 和 IgG3)以其 Fab 段与相应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 Fc 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 IgG Fc 受体(FcR)结合,通过 IgG 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hinge region)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2、(ADCC)抗体的 Fab 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 Fc 段与杀伤细胞(NK 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等)表面的 FcR 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4)穿过胎盘和粘膜穿过胎盘和粘膜a)穿过胎盘穿过胎盘:IgG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这种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b)穿过粘膜穿过粘膜:SIgA 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是黏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各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各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IgG:出生后 3 个月开始合成,3-5 岁接近成人;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 Ig(75-80%);抗感染的“主力军”;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

23、抗体;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可发挥调理作用、激活补体、ADCC 作用等。IgM:分泌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中,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抗体;抗原结合能力及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 IgG;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脐带血 IgM 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抗感染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是天然的血型抗体。膜结合型膜结合型:mIgM,BCR 之一,单体,未成熟 B 细胞表达IgA:血清型血清型:单体,含量低分泌型分泌型:SIgA,二聚体。(secretory IgA)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等外分泌液中,参与局部粘膜免疫,是抗

24、感染的“边防军”。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 SIgA,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IgD:分为血清型和膜结合型(mIgD)mIgD 为 BCR 之一,是 B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未成熟 B 细胞仅表达 mIgM 成熟 B 细胞表达 mIgM 和 mIgD 活化 B 细胞 mIgD 逐渐消失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亲细胞抗体,可引起型超敏反应;与机体抗寄生虫感染有关。第五章第五章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免疫术语免疫术语补体(complement,C)系统: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 30 余种组分。MAC(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

25、tack complex):由补体系统的 C5b C9 组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n)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破而死亡。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经典途径(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概念:激活物与 C1q 结合顺序活化 C1r、C1s、C4、C2、C3,形成 C3 转化酶(C4b2a)与 C5 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旁路途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概念: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 C3,在 B因子、D 因子和

26、备解素(P)参与下,形成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的过程。凝集素反应凝集素反应/MBL 途径途径(lectin pathway/Mannose-Binding Lectin: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概念:指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或纤维胶原素(ficosin,FCN)等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糖结构,依次活化 MASP、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经典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 激活途径激活途径激活物激活物抗原-抗体(IgM 和I

27、gG1-3)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某些细菌、G-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 IgA、IgG4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起始分子起始分子C1C3MBL 或 FCN参 与 的 补 体参 与 的 补 体成分成分C1、C4、C2、C3、C5C9C3、B 因子、D 因子P 因子、C5C9MBL(FCN)、MASP、C4、C2、C3、C5C9抗体参与抗体参与需要无需无需C3 转化酶转化酶C4b2aC3bBbC4b2aC5 转化酶转化酶C4b2a3bC3bBb3bC4b2a3b生 物 学 作 用生 物 学 作 用及特点及特点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的后期或恢复期发挥作用,并参与抵御相同病原

28、体再次感染机体。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或初次感染发挥作用;存在正反馈放大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发挥作用;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补体的生物功能补体的生物功能(1)MAC 介导细胞毒作用介导细胞毒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最终在靶细胞表面形成 MAC,导致细胞溶解。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虫的防御机制;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病理情况下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损伤与疾病。(2)活性片段的生物学效应活性片段的生物学效应a)调理作用调理作用补体激活产生的C3b、C4b和iC3b等片段直接结合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物质表面,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补体受体结合而促进吞噬细胞

29、对其吞噬。b)炎症介质作用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5a、C3a 和 C4a 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促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趋化和激活作用:C5a 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c)清除免疫复合物清除免疫复合物C3b 与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IC)结合,同时黏附于 CR1+的 RBC 和血小板表面,形成较大的复合物并随血液被运送到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称为免疫黏附。第六章第六章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免疫术语免疫术语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

30、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CS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IFN(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白细胞、T 淋巴细胞、NK 细胞等细胞分泌和产生的一类能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糖蛋白。TN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在体内外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小分子蛋白质(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

31、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旁分泌方式:对邻近细胞发挥作用。内分泌方式:通过循环系统对远距离靶细胞发挥作用。细胞因子的功能特点细胞因子的功能特点:多效性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对不同的细胞发挥不同作用。重叠性重叠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因子具有同样或类似的生物学作用。协同性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拮抗性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可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网络性网络性:免疫细胞通过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之间相互刺激、彼此约

32、束,形成复杂而又有序的细胞因子网络,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平衡。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每条举一例说明)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每条举一例说明)(1)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a)调控免疫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调控免疫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 IL-3、SCF 作用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多种定向祖细胞;GM-CSF 可作用于髓样细胞前体及多种髓样谱系细胞;G-CSF 促进中性粒细胞分化和吞噬功能;M-CSF 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和活化;IL-7 是 T、B 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早期促分化因子;IL-15 促进 NK 细胞发育分化;EPO

33、促进红细胞生成;TPO 和 IL-11 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b)调控免疫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活化和功能调控免疫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活化和功能 IL-4、5、6、13 等可促进 B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多种细胞因子调控 B 细胞分泌 Ig 的类别转换;IL-2、7、18 活化 T 细胞并促进其增殖;IL-12 和和 IFN-诱导 Th0 向 Th1 分化;IL-4 促进 Th0 向 Th2 分化;TGF-促进调节性 T 细胞的分化,TGF-和 IL-6 共同诱导 Th17 的分化,IL-2、6 和 IFN-促进 CTL 的分化并增强其杀伤功能,IL-23 促

34、进 Th17 的增殖和功能维持;IL-15 刺激 NK 细胞增殖;IL-5 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分化为杀伤蠕虫的效应细胞。(2)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a)抗感染作用抗感染作用抗菌免疫抗菌免疫:IL-1、6、8、12 和 TNF-引起炎症反应;IL-12 激活 NK 细胞;IL-8 趋化中性粒细胞进入感染部位;IL-1和 TNF-诱导 DC 分化成熟;IFN-上调 DC MHC类和类分子表达;IL-1、2、4、5、6 分别促进 T、B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IL-12 诱导 CD4+T 细胞分化为 Th1 细胞。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IFN-、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TNF-、LT 直接杀

35、伤病毒感染细胞;IFN-、激活 NK 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IL-2、12、15、18 促进 NK 细胞的杀伤作用;IL-1、TNF-、IFN-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杀伤功能。b)抗肿瘤作用抗肿瘤作用 TNF-、LT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IFN-、IL-4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IL-1、2、15、IFN-诱导 NK 细胞和 CTL 杀伤活性;IFN-诱导肿瘤细胞表达 MHC类和类分子。c)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凋亡 TNF-、LT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活化 T 细胞表达的 FasL 与靶细胞表面 Fas 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d)免疫负调节功能免疫负调节功能IL-10和TGF-

36、等通过直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或诱导调节性T细胞间接发挥免疫抑制功能。(3)其他功能(了解)其他功能(了解)刺激造血 刺激创伤组织修复 促进血管的生成细胞因子的分类(了解)细胞因子的分类(了解)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家族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趋化因子(chemokine)第七章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免疫术语免疫术语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uman le

37、ukocyte differientation,HLDA):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CD(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 CD。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黏附分子的功能黏附分子的功能参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活化;(T 细胞与 APC 之间通过黏附分子疏松结合)参与

38、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的血管地址素配体相互结合)第八章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免疫术语免疫术语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锚定残基(anchor residue):HLA 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与抗原肽互补结合,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抗原肽结合的关键部位,称锚定位;在该位置抗原肽与 HLA 分子结合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MHC 限制性(MHC restiction):指 T 细胞以其

39、 TCR 实现对抗原肽和自身 MHC 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 T 细胞只能识别自身 MHC 分子提呈的抗原肽。经典的经典的 MHC I 类和类和 II 类基因的结构类基因的结构HLA 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第 6 号染色体短臂。经典的 HLA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包括 B、C、A 三个座位,其产物是 HLA类分子(链)。(轻链称为2微球蛋白,由第 15 号上的染色体基因编码)经典的 HLA类基因在复合体中位于近着丝点一端,由 DP、DQ、DR 三个亚区组成,每一亚区又包括 A 和 B 两种基因座位,分别编码 HLA类分子的链和链。其产物是 HLA类分子。HLA类和类和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

40、能特点。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HLAI 类分子的结构类分子的结构:重链(链):由第 6 号染色体经典 HLA I 类基因编码(B/C/A)胞外含1、2、3 结构域。轻链(2m):由第 15 号染色体基因编码,胞外含一个结构域。抗原肽结合区:由1 和2 组成,结合内源性抗原肽。两端封闭,容纳 810 个氨基酸残基。决定 HLA I 类分子多态性免疫球蛋白样区:由3和2m组成,二级结构为Ig折叠。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稳定,非多态区2m有助于HLAI类分子的结构稳定和表达3与T细胞表面CD8识别跨膜区:将 HLA I 类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胞质区:参与信号传递HLA类分子的结构类分子的

41、结构:链和链:由第6号染色体经典HLA类基因编码(DP/DQ/DR)抗原肽结合区:由1 和1 组成,结合外源性抗原肽。两端开放,容纳 1317 个氨基酸残基。决定 HLA类分子多态性,主要表现在1免疫球蛋白样区:由2 和2 组成二级结构为 Ig 折叠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稳定,非多态区2 与 T 细胞表面 CD4 识别跨膜区:将 HLA类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胞质区:参与信号传递组织分布组织分布:HLA 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HLA 类分子主要表达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 T 细胞表面。HLA分子类别分子类别分子结构分子结构肽结合肽结合结

42、构域结构域表达特点表达特点组织分布组织分布功能功能类(B、A、C)、2m12(封 闭型)共显性所 有 有 核 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 CD8 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类(DP、DQ、DR)、11(开 放型)共显性APC、活化的T细胞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 CD4 结合,对 Th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HLA 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作用的分子基础作用的分子基础锚定残基:HLA 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与抗原肽互补结合,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抗原肽结合的关键部位,称锚定位;在该位置抗原肽与 HLA 分子结合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共同基序:HLA 分子

43、结合的抗原肽具有特定的相同或相似的氨基酸基本序列。相互作用的特点相互作用的特点专一性:特定的 HLA 分子选择性地结合具有某共用基序的抗原肽。包容性:一种类型 HLA 分子可以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用基序的肽段。HLA 分子的功能分子的功能(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MHC 限制性;参与 T 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2)抗原提呈作用抗原提呈作用 CD8+T 细胞识别 MHC-I 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CD4+T 细胞识别 MHC-II 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3)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

44、免疫应答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经典的类基因编码补体成分,参与炎症反应和对病原体的杀伤;非经典类基因和 MICA 基因产物可调节 NK 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第九章第九章B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免疫术语免疫术语等位排斥(allalic exclusion):指 B 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重链(或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重链(或轻链)基因的重排。保证一个 B 细胞只表达一种轻链和一种重链。同型排斥(isotype exclusion):是指轻链和轻链之间的排斥,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轻链基因的重排,保证一个 B

45、细胞只表达其中一种轻链。B 细胞的表面分子细胞的表面分子BCR 复合物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 mIg 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 Ig/Ig异二聚体组成。mIg(BCR,B cell recetptor):结构两条完全相同的 H 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 L 链组成。以单体形式存在。功能B 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直接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表位。Ig/Ig:结构Ig/Ig异二聚体由 CD79a 和 CD79b 两条肽链组成,属 IgSF。通过静电吸引与 BCR 形成稳定的 BCR 复合物。其胞浆区有 ITAM。功能转导特异性抗原与 BCR 结合所产生的第一信号。B 细胞共受体细胞共受体:CD19/CD21/C

46、D81 复合体 CD19 胞质区可传递活化信号;CD21 即 CR2,可结合 C3d,也是 EB 病毒受体。功能:增强 BCR 与抗原结合稳定性;提高 B 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传递 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CD40:成熟 B 细胞表达,对 B 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起重要作用。与活化 T 细胞表面 CD40L(CD154)结合,提供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CD80/CD86:静息 B 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活化 B 细胞表达增强。与 T 细胞表面 CD28 结合,提供 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与 T 细胞表面 CTLA-4 结合,提供抑制 T 细胞活化信号。B 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细胞活化的双

47、信号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由 BCR 特异性结合抗原产生,经由 Ig/Ig以及共受体向细胞内转导;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由 B 细胞和 Th 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间相互作用产生,主要是 CD40CD40L,其次是(CD80/CD86)B7CD28,ICAM-1LFA-1B 细胞的分类细胞的分类性质性质B1 细胞细胞B2 细胞细胞CD5 分子表达分子表达+-更新的方式更新的方式自我更新由骨髓产生自发产生自发产生 Ig高低分泌的分泌的 Ig 类别类别IgMIgGIgGIgM针对的抗原针对的抗原碳水化合物类蛋白质类特异性特异性多反应性

48、特异性体细胞高频突变体细胞高频突变低/无高免疫记忆免疫记忆少/无有产生时间产生时间胎儿期出生后免疫学功能免疫学功能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B 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中和作用、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介导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粘膜等。提呈抗原由活化 B 细胞提呈抗原,对可溶性抗原提呈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功能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了解)(了解)组合多样性(重链的 V-D-J 重排和轻链的 V-J 重排)连接多样性(密码子错位、框移错位、N 序列插入)受体编辑(重组激活酶基因重新活化,轻链 V-J 再次重排)体细胞高频突变(成熟 B 细

49、胞编码 V 区 CDR 部位基因点突变)第十章第十章T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免疫术语免疫术语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在胸腺皮质中,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抗原肽-自身 MHC类或类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 DP 细胞可继续分化为 SP 细胞,其中与类分子结合的 DP 细胞 CD8 表达水平升高,CD4 表达水平下降直至丢失,而与类分子结合的 DP 细胞 CD4 表达水平升高,CD8 表达水平下降最后丢失;不能与抗原肽-MHC/类分子结合或结合亲和力过高的 DP 细胞发生凋亡。通过阳性选择,T 细胞获得了对抗原识别的 MHC 限制性。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

50、tion):SP 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类或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发生凋亡(少部分分化为调节性 T 细胞),而不能结合的 SP 细胞存活成为成熟 T 细胞并进入外周免疫器官。通过阴性选择,清除自身反应性 T 细胞,使 T 细胞对自身抗原形成中枢免疫耐受。T 细胞的表面分子细胞的表面分子TCR-CD3 复合物: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 TCR 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 CD3 组成TCR(T 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tptor):结构TCR 是由两条不同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含 V 区和 C 区。由、链构成的称T 细胞(9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考、培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