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数学课本知识点 第 37 页 共 37 页(一)函数图像与性质1.单调性:(1)定义及等价定义 (2)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答案:(1)定义:必修一课本P28 等价定义:f(x)为D上的增函数 减函数同理(2)判断方法:定义法、图像法、性质法、导数法;复合函数-同增异减2.奇偶性:(1)定义及判断方法: (2)结论:由定义知:奇、偶函数图象的定义域必关于_对称. 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_奇、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图象特征_若奇函数f(x)的定义域包含0,则_. f(x)是偶函数,则f(x)=_=f(|x|)答案:(1)定义:必修一课本P35 判断方法:定义法、图像法(2) 原点;奇函数图像关于原点
2、对称、偶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一致;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反;若奇函数f(x)的定义域包含0,则f(0)=0f(x)是偶函数,则f(x)= f(|x|)3.周期性:(1)定义:(2)性质:若f(x)是周期函数,则kf(x)+c、|f(x)|、 周期函数. 若f(x)的周期为T,则nT f(x)的周期(nZ且n0)指出满足下列关系式函数的周期f(x+a)=f(x-a); f(x+a)= -f(x); f(x+a)=;f(x+a)= -; f(a+x)=f(a-x),且f(x)是偶函数;答案:(1)必修四课本P34(2)性质: 也是 也是满足上面5个关系式任意一个,函
3、数的周期为4.对称性:(1)若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实数x都有f(a+x)=f(a-x)或f(x)=f(2a-x)或f(-x)=f(2a+x)(a为常数)成立,则y=f(x)的图象关于 对称.(2)若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实数x都有f(a+x)=-f(a-x)或f(x)=-f(2a-x)或f(-x)=-f(2a+x) (a为常数),则f(x)的图象关于 成中心对称图形答案:(1)x=a (2)点(a,0)5.奇偶、周期、对称常用结论:f(a+x)=f(a-x)与f(x+a)=f(x-a)的区别: 函数f(x)满足f(a+x)=f(a-x),则f(x)关于直线_对称. 函数y=f(a+x)与函数y=f(
4、a-x)关于直线_对称. 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对称,则f(x)是周期函数,_是它的一个周期;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函数,_是它的一个周期; 若f(x+a)是奇函数,则f(x)的图象关于点_成中心对称;f(x+a)是偶函数,则f(x)的图象关于直线_对称.答案:由f(a+x)=f(a-x)可知:f(x)关于x=a对称;由f(x+a)=f(x-a)可知f(x)周期为T=2|a|x=a; y轴 T=2|a-b|; T=2|a-b|; (a,0); x=a6.函数图象重要结论(1)y=f(x)与y=f(-x)
5、关于_对称;y=f(x)与y=-f(x)关于_对称; y=f(x)与y=-f(-x)关于_对称;(2)y=f(x)与y=|f(x)|的关系: y=f(x)与y=f(|x|)的关系:答案:(1)y轴; x轴; 原点(2) 把y=f(x)图像x轴下方图像翻折到x上方,则得到y=|f(x)|图像;去掉y=f(x)y轴左侧图像,保留y轴右侧图像且把右侧图像翻折到左侧,则得到y=f(|x|)图像;(y=f(|x|)是偶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7.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定义、图像、性质;(列表比较)必修一课本P54-56;必修一课本P70-71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函数定义及简单性质:图像关于直
6、线y=x对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在其单调区间上的单调性一致;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定义域与值域恰对调;(结合指数、对数函数理解)8.幂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在一个坐标系下给出五个幂函数y=x,y=x2,y=x3,y=,y=x-1的图象及其基本性质:必修一课本P77-78(二)导数1用定义求函数的导数的步骤求函数的改变量y;求平均变化率;取极限,得导数f(x0)=2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1)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k=。(2)Vs/(t)表示t时刻即时速度,a=v(t)表示t时刻加速度。如:曲线y=x3+x2+(+1)x在x=x0处的切线的倾斜角
7、所在范围是 ( D )A(0,)B(,) C(,)D,)3几种常见函数求导公式(1) (C为常数). (2) .(3) . (4) . (5) ;. (6) ; .4求导法则(1).(2).(3).5(理)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设函数在点处有导数,函数在点处的对应点U处有导数,则复合函数在点处有导数,且,或写作.6. 导数应用(1)y=f(x) 的切线方程的求法:在x0 处(在点(x 0 ,f(x 0))的切线方程 : y-f(x0)=f/(x0)(x-x0).过点(x 1,y 1)的切线方程 : (i)设切点为(x0,f(x0) , y-y 1=f(x0)(x- x 1).(ii)将切点(x0
8、,f(x0) 代人所设方程*), f(x0)-y 1=f /( x0)( x0- x1),解得x0(iii)将x0代人方程*,求得切线方程 。注意:1)已知切点用切点, 不知切点设切点。 切点既在曲线上,切点又在切线上。2)过某点的切线不一定只有一条; 已知函数,过点作曲线的切线,求此切线的方程。(答:或)。 (2)可导函数的极值极值的概念 设函数f(x)在点x0及其附近有定义,且对x0附近的所有点都有f(x) f(x0)或(f(x)f(x0),则称f(x)为函数的一个极大(小)值称x0为极大(小)值点求可导函数极值的步骤:1)求定义域; 2)求导数f/(x); 3)求方程f /(x)0的解;
9、 4)检验f /(x)在方程f (x) 0的根左右的符号:如果在根的左侧附近为正,右侧附近为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在根的左侧附近为负,右侧为正,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3)函数的单调性对于可导函数f(x):若f (x)0则f(x)单调递增;若f (x)0解,得增区间; 利用f/(x)=0解情况得不等式f (x),sinAcosB,cosA0时与方向相同;0,称P(B|A)= 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一般把P(B|A)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的概率(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设A,B为两个事件,如果P(AB)=P(A)P(B) P(AB)P
10、(A)P(B),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 (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次试验称为n次独立重复试验,即若用Ai(i1,2,n)表示第i次试验结果,则P(A1A2A3An)P(A1)P(A2)P(An)二项分布: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设事件A发生的次数为X,在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为P(Xk)p(1-p) Cpk(1-p)n-k(k0,1,2,n),此时称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记作XB(n,p),(4)题例把一副去掉大小王的52张扑克随机平均分给赵、钱、孙、李四家,记A赵家得到6张草花,B孙家得到3
11、张草花求P(B|A)与P(AB)任意向区间(0,2)投掷一个点,用x表示该点的坐标,记事件A=x:0x,事件B=x:x1,求P(B|A)=0.5设随机变量B(6,),则P(=3)= _已知P(A)0.3,P(B)0.5(1)当事件A,B相互独立时,P(AB)0.65_,P(A|B)0.3_(2)当事件A,B互斥时,P(AB)0.8_,P(A|B)0_7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1)分布列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可能取值为x1,x2,x3,xi,xn,X取每一个值xi(i=1,2,n)的概率P(X=xi)=pi,则称表 Xx1x2xixnPp1p2pipn为随机变量X的_,简称为X的分布列。(概率分布列
12、)(2)分布列的性质:_,_.(pi0,i=1,2,3n; p1+p2+pn=1)8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1)两点分布(0-1分布)X10Pp分布列为(0p0)为参数,我们称jm,s(x)的图象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简称_.(e- ; 正态曲线) (2)正态曲线的性质: 曲线位于x轴_,与x轴不相交;(上方) 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_对称;(x=m) 曲线在x=m处达到峰值_() 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_;( 1 ) 当s一定时,曲线的位置由m确定,曲线随着_的变化而沿x轴平移。( m ) 当m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s确定,s_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s_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
13、越分散。(越小; 越大)(3)正态分布的定义与简单计算 正态分布的定义及表示如果对于任何实数a,b(ab), 随机变量x满足p(axb)=_,则称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记作_.把数学期望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叫做标准正态分布。(jm,s(x)dx ; xN(m,s2) )正态总体在三个特殊区间内取值的概率值 P(m-sxm+s)=_( 0.6826) P(m-2sxm+2s)=_( 0.9544)P(m-3sxm+3s)=_(0.9974)可以看到,正态总体几乎总取值于区间(m-3s,m+3s)之内。而在此区间以外取值的概率只有0.0026,通常认为这种情况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认为服从于正态分布N(m,s2)的随机变量x只取(m-3s,m+3s)之间的值,并简称之为3s原则。11简单随机抽样 (1)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_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