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7196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0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再见了,虎头!安勇老王和老罗夫妻俩,互相开了一辈子玩笑,如果评判一下,可以说旗鼓相当,不分胜负。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介绍人家里。当时,还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没资格称老王和老罗。小王在轧钢厂当钳工,小罗在纺织厂当挡车工,中间隔着大半座城市。介绍人家住平房,小王来得晚了点,从外屋往里屋走时,心里有点儿急,没留神绊在了门槛上,一个踉跄半跪在小罗面前。小罗看他一眼,满脸严肃地说:“免礼平身。小王紧跟着接了句:“太后吉祥!”小罗说:“好像反了。”小王说:“那咱重来一遍。

2、太后吉祥。”小罗说:“免礼平身。”介绍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半天问:“你们俩什么情况,是不是以前就认识?两个人互相看一眼,不约而同说:“不认识,但以后可以好好认识认识。”他们俩一周约会一次,那时候还没有大礼拜,通常都是周六下了班,小王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座城市赶到纺织厂接小罗。两个人先骑行一段,到人少的路段下来步行,当时的说法叫压马路,和看电影一样,也是件挺浪漫的事。周一到周五,他们也没闲着,一到午休,就溜进车间办公室,给对方打电话。“我在纺织厂门口呢,拿着你爱吃的红烧肉。”小王说。“等我一小会儿,五分钟就到。”小罗答。两个人对着话筒聊一阵,小王像忽然想起来似的说:“这么半天了,你咋还没到?

3、肉都凉了。”小罗说:“还说呢,我到半天了,咋没看着你?”他们相处了一年多时间,第二年五一,到民政局领了结婚证。走出办事大厅门口,小王咂着嘴表示遗憾:“刚才照相时,坐我旁边那个女的,长得可真漂亮,要是早遇到她,我就不和你结婚了。”小罗也满脸遗憾:“咱俩想到一块了,坐我旁边那个男的,也特别精神。小王说:“那咋办呢,婚都结了?”小罗说:“将就着过吧!”两个人家都不在本地,资历浅没分到房子,结婚后,半租半借,住进了熟人就是当初那个介绍人的一间平房里。家具就只有两口板柜和一只大衣柜。为了增加收入,小王给自己找了一份工,下班后去一家私人小钢铁厂加工零件,挣点计件工资。小罗在家里做好了饭,估计丈夫要回来了,

4、就赶紧躲起来。小王在屋子里转一圈,没见到妻子,自言自语地说:“我老婆哪去了?”“让人家拐跑了。”小罗在衣柜里答。“谁拐的?”“我拐的。”“太谢谢你了,可算把那个败家老娘们儿弄走了。”“拐走她,我给你当老婆中不中?”小罗说着从衣柜里走出来。小王上下打量一气:“咋不中呢,你比她可强多了。”他们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因为胎位不正,折腾了大半夜才总算生出来。小罗累得像滩泥似的堆在病床上。小王心疼媳妇,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地流下两行泪。小罗睁开眼睛,告诉他自己挺好,用不着难过。小王反倒哭出了声:“我不是为你,是为我自己难过,医院里那么多产妇,生的都是有胳膊有腿儿的小孩,就只有我老婆,生的是一只蛋。”小罗也来了

5、劲,满脸惊喜说:“咱要发财了吧,你赶紧请专家来看看,没准是只恐龙蛋。”“恐龙都灭绝了,你咋能生出恐龙蛋?”“那我生的就是王八蛋,正好随你,也姓王。”他们夫妻俩给对方起了很多外号,随着年龄增长,有一些慢慢被淘汰了,只有两个称呼,一直延续了下来。一个是虎头,另一个是二大妈。虎头很好理解,就是虎了吧叽不太正常的意思,二大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和虎头也差不多少,只是变换了一种说法罢了。老罗七十岁时,牙先老了,去诊所,镶了半口假牙,戴上假牙,心里有些慌乱,问老王,自己是不是变了模样。老王左右端详一番说:“模样没咋变,你试试看,还能不能咬人?”老罗抓过他胳膊,咬了一口,摇摇头说:“试也白试,我咬的这个老东西

6、,不是人。”三年后,老罗查出了胃癌,肚子打开,医生说已经到了晚期,怕是活不了几天了。老王心里难过,表面上还硬撑着,不时汇报一下孙男娣女的情况,都是报喜不报忧。老王说:“咱大孙子,这阵子成了香饽饽,三四个长得像电影明星似的女孩儿,争得急脾酸脸的,都非要嫁给他。”“那咋办呢?不行就都娶了吧!”“可惜,咱国家的婚姻法不允许。”“要不然,让大孙子带上那几个老娘们儿,移民到非洲去?”“我看行。”老罗临走之前,把老王叫到枕头边,在他耳根底下神秘地说:“其实,我没死,只是躲到了咱家的衣柜里,你别心急,等到七七四十九天过后,我就能回来了。”料理完妻子的丧事,老王回到家中,眼睛看到这里,心空一下,看到那里,心又

7、空一下,四周看一圈,心就空得像一片冬天的田野。最后,他的目光落到那只衣柜上。这么多年里,他们换了几次房子,但这只衣柜却始终没有扔。老王走到衣柜前,手放在柜门上,想起七七四十九天的话,到底没有打开。一七那天傍晚,老王又站在衣柜前,忍了忍,仍然没有打开。三七那天夜里,老王到底没忍住,还是把衣柜打开了。他在最下面的搁板上找到一个纸包,打开纸包,里面还有一个纸包,再打开,又有一连着打开七个纸包,他看见纸上写着一句话:就知道你板不住,现在我回不来了,再见了,虎头!这次真的再见,再也不见了。注:孙男娣女:指老一辈人对隔辈人的统称。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

8、中人物语言幽默风趣,如同东北二人转,让读者感受到真真假假、装傻充愣、瞪着眼睛说白话的东北语言特色。B. 衣柜是本篇小说的重要物象,它陪伴着夫妻二人走过一生,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见证了二人之间真挚的深情。C. “玩笑”是老两口情深的体现,去世前说的“玩笑”淡化了结局的悲伤意味,哀而不伤,巧妙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D. 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不断的“争执”对话,讲述了老两口一生的爱情故事,小说富有生活气息,情感细腻。8. 小说摆脱了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建构情节的线性叙述方式,转而采用截取生活片段,连缀成文的点面式结构来叙述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效果? 9. “文笔自然随意,幽默而见沧桑感,读来

9、笑中含泪,泪中有甜。”是第十七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写给本篇小说的颁奖词,请你结合全文谈一谈对“笑中含泪,泪中有甜”的理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两个人的兵站石钟山那是许多年前的一个初冬,一次突然而至的落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打点好行装的战士常小兵,只能望雪兴叹了。背包以及随身的一切家当,昨天晚上已经收拾停当。就等今天一早,山下的大站派车来接他,然后他就要告别工作了5年的兵站。他们是青藏线沿途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兵站,窝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只有两个士兵的编制,归山脚下的大站管理。他们离大站还有一百多公里的山路。整个青藏线,沿途大小兵站

10、不计其数,保障着后方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进高原。常小兵把自己的兵站比喻成一个螺丝钉,虽然小,但不可缺少。每当迎接一批人到来,他们是兴奋的、喜悦的,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时,兵站里才有了烟火气。每来一拨人,足以让两个士兵高兴上好几天。他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些人,当然都是军人和探亲的家属。那些军人的妻子或女朋友,穿着鲜亮,说话动听。她们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去奔赴她们爱人工作的地方。两人的兵站,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冷清的,大批车队不会在他们这歇脚驻足。他们早就计算好了行程和时间,路过他们两人兵站时,并不停留。两个人跑到路边,向车队的战友们挥手致意。车队发现两个人,会鸣笛打招呼。偶尔的,也会有

11、战友摇下车窗,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摆摆手,笑着走了。他们听着车队远去的隆隆声响,心里也跟着热闹过了。这是道路开封后的日常景象。一到秋天,突然一场雪之后,气温骤降,再连续下几场雪,路便封了。他们兵站便成了一座孤岛,与世隔绝。他们要挨过漫长的冬季,盼望着路上的雪和山上的雪一点点融化,直到再次热闹起来。常小兵在兵站工作5年了,5个春夏秋冬,他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可今年不一样了,他到了要离开的时候。3天前,他就接到了今年退伍的通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常小兵已经司空见惯了。接到退伍通知那天,他的心境就不一样了。有不舍、留恋,也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参军满两年第一次探亲的时

12、候,常小兵和王娟订了婚。王娟是他同学,从初中到高中。后来,王娟考入护士学校,在老家镇医院当了一名护士。两人上学时就心生朦胧,他参军后,就一直通信。在公路解封期,十天半月,大站的人上山送补给时,都会给他带来好几封王娟的信,通信频率几乎是隔天一封。大站来人时,他也会把写给王娟的厚厚一叠信,塞给送给养的人,让他们带到山下寄走。两人都知道,只要一到封冻期,他们就会有半年的时间接不到对方的信。大约在退伍前20天,常小兵就告诉王娟自己大概离队的日期。王娟告诉他,自己要亲自来接他下山,还要看一看他信中说的兵站,然后到大城市里逛一逛,准备他们春节结婚的用品。自从和王娟订婚后,他思念恋人的心情与日俱增,随着退伍

13、的日子临近,几乎到了顶点。现在却被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雪瞬间浇灭了。大雪一落,山上路上一切都白雪皑皑,不仅路断了,他们唯一通往大站的电话线也断了。电话线中断是常有的事,比如,一次塌方、一场大风,或者一场大雪,都会让脆弱的电话线中断。突然的落雪让常小兵打消了正常退伍的念头,他只能等待来年化雪的日子。这几个月,他是怎么度过的,事后他自己都记不住了。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望山望雪,然后他就会拿出王娟的照片,看上一遍又一遍。王娟在他眼前阳光温暖地笑着,笑容中透出对幸福的渴望。这是一张王娟新近寄来的照片,当时,他们已经定好了婚期。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天天跑到山路上去,雪先是硬的,后来慢慢变软,最后又在他手里

14、开始融化。不经意间,远山近景的雪开始变薄、变淡,他的心也一点点敞亮起来。他经常会想,王娟现在在干什么,她要来接他下山,她来过了吗?眼看冰雪就要消融了,想着念着,雪就真的一点点化了。一天清晨,他突然听到了外面汽车的隆响。他以为是做梦,可轰鸣声一点点地接近两个人的兵站,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慌张地跑到外面。一辆越野车停在了兵站门前。先是后座一侧车门打开,然后他看到一支拐杖探了出来,然后又看到一只脚,王娟拄着一支拐梦一样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呆怔地望着她,看见王娟眼角有两行泪流了下来,嘴唇颤抖着。他叫了一声:王娟。便扑过去。王娟不仅如期地来接他了,还在这里和他一起熬过了漫长的冬季。接王娟的车还没有行驶

15、到大站,雪便落了。车无法行驶,王娟被困在一个兵站里。快化雪的时候,她偷偷地向大站步行而来。结果,王娟被冻晕在半路上。找到她时,她已经冻僵了,一条腿被冻伤。还没等完全康复,王娟就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她终于见到了心爱的爱人。兵站的车载着两人,在小路上越驶越远。两人兵站,送行的新兵站在高处,泪眼模糊着再也看不见他们了。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故事。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兵站自然环境恶劣,时常因突然而至的落雪与世隔绝,成为孤岛。小说以此为背景,交代戍边战士的生存环境,展开故事情节。B.兵站时常是冷清的,戍守的两人会因探亲的家属和偶尔摇窗问候的战友而兴奋

16、,这写出了他们在兵站生活的孤寂失望之感。C.小说避开军旅文学宏大叙事模式,故事展开过程中插入补叙,写出了戍守青藏线普通士兵的平凡生活和情感世界,真实感人。D.作者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当拄着拐杖的王娟突然出现时常小兵的激动喜悦之情,文字颇具感染力。8.小说的结尾“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故事。”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十分出色。请结合文章,谈谈“雪”在文中的作用。(6分)(三)文学类文本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凉之地蒋子龙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

17、。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以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而泰穆公则伐西戎,开地千里。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在此地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 10月8日

18、,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 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局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 3200 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

19、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王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千米左右,另有一株已有 3000 多年树龄的老槐树,它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 240千米,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 千米处

20、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 2860米,湖面约 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早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蓊郁。这就是名声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帝王世纪载:“太峰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 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起点,记录了

21、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平凉城西 15 千米,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 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

22、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是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处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北斗七星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岭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中汲取营养。同时

23、,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教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静宁的云台山行医修道,并著肘后方。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呢?(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

24、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天的重要影响。B.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古树的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这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C.文章写道古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人华胥履巨人脚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地增添了浪漫色彩。D.屠呦呦从肘后方中得到启发,提炼出“青蒿素”这一事例,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8、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妙处。(6分)9、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

25、字,完成79题。桂林的微雨巴金绵绵的细雨成天落着。昨晚以为天就会放晴,今天在枕上又听见了叫人厌烦的一滴一滴的雨声。心里想:这样一滴一滴地滴着,要滴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起来看天,天永远板着脸,在那上面看不见笑的痕迹。我不再存什么希望了。让它落罢,这样一想,心倒沉静下来,窗外有人讲话。我无意间听到一个本地口音说:“这种天气谓之好天气。”接着是哈哈的笑声。低的气压似乎被这笑声冲破了。我觉得心境略为畅快。我初来这里正遇着这样的“好天气”。我觉得烦躁,我感到室闷。那单调的滴不断似的雨声仿佛打在我的心上,我深夜梦回时不禁奇怪地想:难道我的心是坚厚冷硬的石板,为什么我的心上也响起同样的声音?我走在街上,雨水把

26、我的头发打湿。眼前似乎罩了一层雾。我的脚踩进泥水中了。我要去找那个书店,看那三张善良的面孔。但是,啊,街道忽然缩短了,凭空添了一大片空地。我看不见那个走熟了的书店的影子。于是一道亮光在脑中掠过,另一个景象在眼前出现了。我觉得自己被包围在火焰中。一股一股的焦臭迎面而来,我的眼睛被烟熏得快要流出眼泪。人在跑,手里提着、捧着东西。大堆的书凌乱地堆在路中间。一个女人又焦急又气愤地对两个伸着手的难民说:“人家房子都快烧光了,你们还忙着要钱!”她红着脸把手伸进怀里去掏钱。我在这个女人的脸上见到熟人的面容了。我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她。不,我应该说是见过这张面孔,这样的表情我在我走过的每一个中国的地方都目击过。

27、这里有悲愤,有痛苦,有焦虑,但是还有一种坚忍的力量。我再往前走,所见到的都是火焰,窒息呼吸、蒙蔽视线的火焰。墙坍下来,门楼带着火摇摇欲坠。烧残的书页散落在地上。我要去的那个书店完全做了燃料,找不到一点痕迹了。我忽然醒过来了,又从一个月以前回到今天。雨丝打湿了我的头发。眼镜片上聚着三五滴雨点。我一双鞋底穿了洞的皮鞋在泥泞的道路上擦来磨去。刚刚亮起来的街灯和快要灭尽的白日光线给我指路。我站在一堵烧焦了的墙壁下,我仰起头去望上面。长的、蛛丝一般的雨打湿了我的头发。墙壁冷酷地立在那里。雨丝洗不去火烧的痕迹。墙壁也许是一个哑子,它在受了那样的残害以后还不肯叫出“复仇”!我又回到一个月以前的日子了。红色的

28、火光舐着天暮。火光升起来,落下去,又升起来。这时风势已经减弱了。但是凉风吹过,门楼、屋梁、墙头忽然发出巨响。火仍在燃烧。我们穿过一条尚在焚烧的巷子,发出热气的墙壁和还在燃烧的瓦砾使我的额上冒汗了。瓦砾堵塞了平时的道路,我们是踏着火焰走过去的。一个朋友要去探望他那个淹没在火海中的故居,可是那里连作为界限的墙壁也不存在了。他立在一片还在冒烟的瓦砾前搔着头在记忆中找寻帮助。他很快地认出了地点,俯下身子想在砖石堆中挖出一两件他所喜欢的东西。他找到了鸟笼的烧焦的碎片,他珍惜地用两根手指提起它,说:“你看,不是在这里吗?”我仿佛听见了那只可怜的鸟的最后哀鸣。“你们找东西的明天来。现在火还没有熄,不好翻。”

29、对面的房屋还是完好的。它能够巍然单独存在于废墟中间,大概因为它有高的风火墙罢。在门前坐着一个人。上面的话就是从他的口中发出来的。“我们来找自己的东西。”朋友回答了一句。“没有人敢来拿东西的,我们在这里给你们看守。有人挑水去了。你看这边那边都还有火。你们明天来罢!”那个守夜的人说。这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梦。我回顾四周,没有朋友,没有守夜的人。回忆把我不知不觉地引到这里来了。雨较大了。冰凉的雨点打在我的脸上。雨水已经浸入鞋底,把袜子打湿了。但是鞋底还常常被泥水粘住,好几次要把身体忽然失去平衡的我拖倒在地上。我听见旁边一个年轻人说:“这样的天气真讨厌!”“讨厌?这算是好天气呢!在这种天气是不会有警

30、报的。”另一个人高声回答。“好天气?哼。真正闷死人!我宁肯要晴天,即使飞机来炸,我们也不怕。凭它飞机怎么狠,它能够把我们四万万五千万人炸光吗?”还是先前那个年轻人,怎么我跟了他们到这里来了?我想看他一眼,随手举起电筒,按着电钮。然而没有亮。我才记起我的电筒坏了。我无法看清楚那个人的脸。电筒不亮,就打消了我再往前走的心思。其实这句话也不对。我有点害怕我会再落到一个月以前的日子里去,让那些永不能忘记的景象再度将我的心熬煎。回到家里,我看见一个月以前自己写在一张破纸上的潦草的字迹:什么时候才是我们复仇的日子呢?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升到天空去将那些刽子手全打下来呢?血不能白流,痛苦应该有补偿,牺牲不会是徒

31、然,那样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我相信自己的话。一九三九年一月下旬在桂林(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难道我的心是坚厚冷硬的石板,为什么我的心上也响起同样的声音”,写出“我”对自己冷漠性情的反省,体现了作者自我剖析的精神。B.文章描写了一个女人“又焦急又气愤”地掏钱给难民,又通过“这样的表情我在我走过的每一个中国的地方都目击过等议论,升华人物的典型意义。C.桂林本来是山清水秀、美甲天下的,但文章却选取了单调的桂林的微雨作为背景来写,这其实是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和个人的心境的投射。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如“我仿佛听见

32、了那只可怜的鸟的最后哀鸣”“让那些永不能忘记的景象再度将我的心熬煎”等。8.文章画线句子写了人们关于天气的对话,蕴含了一个年轻人和另一个人的不同心境,请加以分析。(6分)9.文章以“现在”来观照“一个月前”桂林所遭受的大轰炸,把“现在”和“一个月前”交织起来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黄油烙饼汪曾祺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萧胜满七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会儿修水库,一会儿大炼钢铁;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了。奶奶老是给他做鞋。

33、自己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奶奶老是说:“你的脚上有牙,有嘴?”“你的脚是铁打的!”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喊:“胜儿!回来吃饭咧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猪头肉!食堂的大师傅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在蒸笼散发的白蒙蒙的热气中晃来晃去。人也胖了,猪也肥了,真不赖!后来就不行了。小米面饼子里有糠,掺糠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奶奶的身体不好,有气喘的毛病,每年冬天都犯。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他每

34、年回来,都在冬天。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土豆,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给萧胜吃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卤;黄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说:“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留下了,奶奶说,这是能吃的。萧胜不想吃。他没有吃过,不馋。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时,奶奶已经咽气了。他没有奶奶了,枕头上还有奶奶头发的气味。他哭了。奶奶给他做了两双鞋。做得了,说:“来试试!”“等会儿!”哎溜,他跑了。萧胜醒来,光着脚把两双鞋都试了试。一双正合脚,一双大一些。他的赤脚接触了塘底布,感觉到奶奶纳的

35、底线,他叫了一声“奶奶”,又哭了一气。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锁了门,爸爸就带着萧胜上路了。萧胜跟爸爸不熟,他起先不说话。他想家,想奶奶。后来爸爸告诉他许多“口外”的事。他问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说“口外”就是张家口以外,又叫“坝上”。“为啥叫坝上?”他以为“坝”是一个水坝。爸爸说到了就知道了。敢情“坝”是一溜大山。山顶齐齐的,倒像个坝。可是坝真大!汽车一个劲地往上爬。汽车爬得很累,好像气都喘不过来,不停地哼哼。上了大山,嘿,一大片平地!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被擀过的一样。汽车一上坝,就撒开欢了。它不哼哼了,“唰”一直往前开。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这

36、地方的庄稼跟“口里”的也不一样。没有高梁,也没有老玉米,种莜麦、胡麻。莜麦干净得很,好像用水洗过、梳过。胡麻打着把小蓝伞,秀秀气气,不像是庄稼,倒像是种着看的花。啃,这一大片马兰!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一眼望不到边。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他有点晕。不远处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从房子里跑出来一个人。“妈妈”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奶奶问他:“为什么总是

37、把你调来调去的?”爸爸说:“我好欺负。”马铃薯研究站别人都不愿意来,嫌远,爸爸愿意。妈是学画画的,她也愿意跟爸爸一起来,画“马铃薯图谱”。妈妈给他们端来饭。真正的玉米面饼子,两大碗粥。妈说这粥是用草籽熬的。草籽有点像小米,比小米小,绿莹莹的,挺稠,挺香。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萧胜每天跟妈妈一同下地去,回来鞋和裤脚沾得都是露水。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他们家不起伙,在大队食堂找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萧胜有点饿怕了。他学会了采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

38、两串蘑菇去。食堂的红高梁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梁饼子!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确实香,闻着这种香味,真想吃一口。回家,吃着红高梁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他们是干部。”“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梁饼子吧!”正咽着红高梁饼子的萧胜的妈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

39、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揖了两张黄油发面饼。她抓了一把夜麦秸塞进灶火,把饼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一九八0年三月,有删减)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反映了小主人公在特定年代的经历,“炼钢铁”“大队食堂”“三级干部会议”等暗示了时代背景,使小说内容有历史年代感。B.小说采用倒叙,现实与回忆穿插,开头交代“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紧接着回忆与奶奶在一起的生

40、活,然后再回到现实。C.小说采用小孩的视角叙述,虽然萧胜不理解爸妈的工作为什么会调来调去,却歌颂了对以萧胜爸妈为代表的建设者们的奉献精神。D.“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被揖过的一样”一句中的“斡”字用得传神,生动写出大山平地的平和大,又符合萧胜的认知特点。8.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能否把文中的画线句子改成下面的句子?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食堂有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和猪头肉供应。白蒙蒙的热气从食堂里的蒸笼散发着,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的大师傅在其中晃来晃去。9.有评论认为,小说呈现散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情节结构比较松散;第二,不注重环境描写;第三,主人公

41、形象比较单一。本文是否也有这三方面的表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远镜次仁罗布“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村子里的许多人在背后这样说他。当然,这些风凉话也传到了普次仁的耳朵里,但他全当成耳边风,从不跟他们进行解释。 初中一毕业,同普次仁一样没有考上高中的几个同学,曾劝导他跟着他们去拉萨打工,挣到的钱会比务农多很多。这个提议被普次仁给拒绝了。 每天天刚亮时,普次仁就赶着一百多只羊,在民房逼仄的黄色土墙间穿行。他身后的村子里,屋顶一面面红色的国旗在轻轻飘荡。他顺着一条陡峭的盘山路而下,沟底是一个宽敞的谷地,有清澈的河水和油润的草坝。村里的牧人喜欢在这一带放牧,

42、普次仁却要再多走一个多小时,进入山谷里,再走到边界的界碑跟前,在我方的一侧放羊。牧人们对他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一致说他脑袋里缺一根筋。 普次仁背的双肩包里除了中午的口粮,还放着一本西藏文化历史通述和一把小铁锨。他在这里放牧已经有两年多了,这期间他认识了王连长、罗排长、丘班长等许多个解放军士兵。有一次,普次仁看到界碑往我们这边推过来十多米,他用手刨土,指头上划出了好多个口子,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界碑重新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后来,罗排长给他送了这把草绿色的小铁锹,每次他都装在双肩包里,以备派上用场。 “你怎么跑这么远的地方来放牧?”罗排长问他。 “这里是我们祖辈放牧的地方,要是没人在这放牧,别人就会

43、偷偷侵占过去的。” 罗排长眼眶一阵湿润,干裂的嘴唇抿紧,被暴晒得颧骨上开出了两坨紫黑色的花:“需要我们给你什么帮助?” 普次仁从没有想过需要有人帮助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看到罗排长胸前挂着的望远镜时,突然想到自己要是有个望远镜那该有多好,拿着望远镜追寻羊的踪迹,还能观察边界那一头的动静,于是他开口说:“我想要个望远镜!” 罗排长和其他士兵都愣住了,他们相互对视,一脸的疑惑。 普次仁看到他们神情的变化,赶忙解释说:“我用它来找走散的羊。” 罗排长立马答应给他送个望远镜,但要等到部队里有人去日喀则市时才能给他弄到。 现在三个月都快过去了,普次仁却没有得到望远镜,这让他心里有些不悦,

44、想着罗排长当时只是对他随口说说而已。 普次仁环顾四周,这片绿色的山谷里就他和羊群。他把两只手的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并拢成一个圆圈,再把两个圆圈扣在眼睛上,向着界碑方向缓慢移动。 绿油油的草地、岩石山、木屋、墨绿的树木、雪峰、蓝天,渐次映入他的眼睛。他又从蓝天依次慢慢地回到草地上。突然,普次仁发现对面山脚下有个人向界碑这头走来,他的心头一阵紧张。 那个人东张西望,停停走走,还不时吹个口哨。 慢慢看清那人穿了一身暗红氇氇藏装,一只袖子脱下后耷拉在身后,脚上是黑色的高帮靴,右手里攥着一根树枝条,向界碑这头走来,仿佛根本看不见前面写有红色“中国”二字的界碑一样。 普次仁急速向界碑走去,他要阻止这个人跨过

45、界碑。 迎面的人也看到了他,脸上立马现出喜悦来。 普次仁看清这人跟他年龄相仿,稚气还没有从脸上脱尽。 “你不能越过界线!”普次仁停在界碑前说。 “我的牛走丢了,是来寻牛的。”对方一脸真诚地解释。 “你的牛没有到我们的国界里来,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我就在这边放牧着。”普次仁说。 “我在那边到处都寻遍了,就是找不见。”少年的脸有些苍白,眼神里全是焦急。 普次仁再次把两手并拢,搭到眼睛上,往山坡上一点一点地仔细搜寻。界碑那边的少年,不解地看着他。 “我们这边的山上没有你的牛,我刚才用望远镜搜查过了。”普次仁把手放下来说。 “是个花白相间的奶牛,它真的没有从这儿过吗?”少年的眼睛里含着泪水问。 普次仁的

46、心一下软了,头脑里闪现少年的父亲训斥他的情景,再说自己闷头看书时,也不知道牛会不会闯到这边来。他说:“我帮你在我们这一头再找找。” “我是藏族人。我的曾祖母还是你们村子里的。”少年赶忙这样解释。 “这样你也不能越过这个界碑!我知道一百多年前,我们是一家人,只是后来你们的地方被那些人给霸占了过去。”普次仁跟少年说。 普次仁接着又说:“我们是好兄弟,我会帮你找的。” 少年盘腿坐在了界碑的那一头,他眼神里的那份焦躁化成了期待。 普次仁撇下他,再次向自己的羊群方向走去,还时不时地回头看一下那个少年。那少年安静地坐在界碑的另一头。 普次仁继续往前走,他听到了低低的声息,看到河水边的草在晃动,一个牛角从草

47、尖顶了出来 少年看到自家的奶牛,兴奋地站了起来,但他不敢越过界碑,站在那头等待。 普次仁看在眼里,他有点喜欢这个少年。 牛穿过了界碑,从少年的身旁走过去。少年脸上一片灿烂。 “你的牛越境了,还吃了我们这边的草!”普次仁说完,自己也无缘由地笑了起来。 “我们是同胞!”少年轻声对普次仁说。 两人相视笑了起来,露出一口白花花的牙齿来。 少年轻声对他说:“我走了!” 普次仁目送少年离开,望着他渐渐变小的背影,心里莫名地伤感了起来。 当普次仁赶着羊群爬到黄土坡上时,夕阳已从西边的山头落下去。 他看到前方的国旗杆下聚了一群人。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父亲。平时他的父亲组织村里的民兵,到各山口去查巡,看界碑在不在,看有没有可疑的人出现在各山口,特殊时期还要在每个山口日夜蹲守,有时一个月都回不了家。普次仁父亲付出的辛劳也得到了回报,他几次到北京和拉萨去领奖,还跟国家领导人合过影,父亲成了村民们羡慕和敬重的对象。普次仁放羊就是要像他的父亲一样。 只见其他人争相拿只望远镜在看前方。“罗排长巡逻时突然接到任务,没法到你待的山口去,他让我把望远镜转交给你。”父亲对他说。 普次仁从人群中一把抢过望远镜,举到眼睛前仔细看前方的雪山,一切近在咫尺,清晰可辨,自己仿佛置身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模拟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