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预测卷2(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7196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预测卷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预测卷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预测卷2(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预测卷2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主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讲境界的确比讲气质、讲神

2、韵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也更易于把握。但是,讲诗歌艺术仅仅讲到境界这个范畴,仍然显得笼统。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找出一种更基本的艺术范畴,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呢?我摸索的结果,是找到了“意象”。我们先来看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

3、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着离愁别

4、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诗

5、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摘编自袁行需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材料二: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

6、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思音,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

7、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钟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子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简,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刘勰在谈到意象的隐的特点时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

8、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就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来谈的。(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境界”“气质”“神韵”相比,意象是古典诗歌更基本的艺术范畴,能够揭示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B.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意象是融入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孤雁、哀猿、清荷、菊花等都是意象。C.物象是客观的,只有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审美经验和思想感情两方面的加工并写人诗中才能成为意象。D.诗人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的特点,也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9、(3分)( ).A.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使不少意象如“梅”“月”“鸿雁”等,承载的意趣具有相对的固定性。B.象具有很强的暗示性,“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C.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否则象就无法实现“立象以尽意”这一美学目标。D.刘勰在谈意象的特点时提到的“秘响”和“伏采”,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而言的,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3下列诗句中意象的构成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0、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D.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七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_5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析下面这首宋诗的“意、象、言”结构。(4分)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画家。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_(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烟雨古隆中李御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乡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在一派烟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贤遗迹的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山丘间,吟诵着

11、罗贯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诗句,我虽然无法将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这类赞叹留给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国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十载春秋。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古隆中的三顾堂、草庐亭、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遗迹的,就数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几处了。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三顾茅庐的佳话,隆中对的大气磅礴,对时局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不需实物的承载,也将流传千古。十年风华,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诸葛亮来说,在此躬

12、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诵梁父,在此观星赏月,在此韬光养晦,在此积累无边的智慧,不能不说是千古绝唱。与我同行的卧龙镇曾繁海先生,介绍了他所搜集到的和从史书上获得的许多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据他介绍,诸葛亮27岁出山的前10年,一直隐居隆中,这10年间,凭借襄阳这块要冲之地,他躬耕苦读,寻师觅友,鉴古观今,洞察时政,集百家之优长,酿自家之灼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才。他还说,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并非有些更书上所说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为避官宦子弟重貌轻才上门纠缠而取名“丑女”。黄氏天性聪敏,她自制的木马、木兔、木人,引来四邻啧啧称奇。诸葛亮日后征战沙场所使用的木牛流马,八卦阵,都是从夫人年幼时摆弄的物件中受到启

13、发的。在隆中时,诸葛亮还依据黄氏的发明,制作了独轮车,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将制作技艺传授给附近村民,大智慧家并未放弃对民生的关注,并且将智慧毫不吝啬地传授给黎民百姓。伫立于烟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流连于古隆中,似乎让人领略到了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谛。车出隆中两三里,便到了卧龙镇,卧龙镇因诸葛先生号称卧龙而得名。漫步卧龙镇街头,思绪无拘无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智慧与风流。如今的卧龙,两条省道与荆襄高速穿镇而过,毗邻的汉江,舟楫通畅,一派东连西接四通八达的大家气象。在卧龙镇采访,我深切感受到在隆中这片沃

14、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们,追求智慧,渴望改变现状的热切与努力。就说普通的山药,农民们采用自己发明的悬耕栽培法,一根就能长到10多斤,比传统的栽培每根增加重量3倍,并且鲜美可口,卧龙人将此注册为“茅庐”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凭着古隆中人特有的智慧,他们争取到了省种子集团公司万亩油菜与玉米水稻育种基地的种植权,收入比传统的种植翻了三番。如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卧龙镇考察,准备筹建国家级的育种基地。卧龙这片神奇而又平常的土地,孕育着智慧,孕育着无限生机。正在招商开发的木牛山风景区,卧龙溶洞群,回龙湖风景区,鹤子川观光农业开发带,无不渗透着现代人的精明与才智。离开卧龙时,仍是“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一派迷

15、蒙。烟雨中,蕴含着几多智慧;烟雨中,蕴含着几多感悟。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时代的大智慧,更多属于21世纪的新的风流。(摘自人民日报2006年6月3日第8版,有删节)文本二: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

16、发,有多少情感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了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隆中很小”“古隆中很大”是对古隆中的描写,既刻画了古隆中的寻常,又暗示了古隆中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深厚。B.文章以古隆中为记游线索,文中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和传说,

17、是古隆中“智慧之光”的体现。C.“伫立于烟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充满诗意地写出了古隆中的神秘色彩。D.在叙述描写之后,作者往往要加几句议论,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 ,不仅表明了作者的参观感受,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先贤遗迹既包括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也包括因诸葛亮而命名的卧龙镇以及他留下的生活轨迹。B.文本一“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借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句子,描绘眼前古隆中的景色。C.文本一中作者由眼前的“古隆中”

18、的自然景观,写到了历史传说和人物轶事,再叙新时代的欣欣向荣,表现了作者开阔的文化视野。D.文本一中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的“取丑名”和“用发明创造惠民”的传说,属于文本二提到的“闲话”,与主题无关,但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8文本一结尾说:“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时代的大智慧,更多属于21世纪的新的风流。”既是“猜想”,为什么说“一定”?根据文章,谈谈你的认识。(6分)9某中学组织学习名家优秀散文,欲对烟雨古隆中进行评论,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余观太宗常屈已以从

19、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

20、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余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曾巩书魏郑公传,有删改)【

21、注】亮:同“谅”,忠信。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打“”。(3分)太A宗B末C年D群E下F既G知H此I意J而K不L言M渐N不L知P天Q下R之S得T失U至V于W辽X东Y之Z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B.“以其书可见”中的“以”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C.“区区”在文中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相同。D.“非其史之遗”中的“遗”指遗漏,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

22、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臣之间应奉行的是“大公至正之道”,君王既不抹杀他人的话语用以掩盖自己的过失,臣子也不为了博取小信而去讨好自己的君王。B.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C.曾巩在文中认为如实地记载君臣的谏诤言行,恰足以彰显君主纳谏的美德,激励臣子进谏的自觉, 从而垂范后世。D.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3、(1)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4分)译文:_(2)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4分)译文:_14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注】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

24、杰出画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句阐释论画的标准,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B.诗人认为创作诗歌时不能只限于摹写形象,当有诗之意境,否则就是不懂诗的人。C.边鸾、赵昌两句对本诗阐释的理论来说是例证,对后文写王主簿画作来说是衬托。D.“谁言”二句,赞美王主簿的折枝画能以传神之笔,寄无限春色。16苏轼推崇的诗画之“律”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他以此“律”观王主簿的折枝画,认为其妙在何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静女中“ , ”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

25、上是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2)短歌行中,曹操化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以“ , 两句表示自己渴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3)碣石,山名,古代诗词之中不乏它的影踪,除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外,写到“碣石”的诗词还有“ , ”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中央党校濯莲池内种植的莲花,有着自己小池碧玉的卓特之处。每年的夏天,满池荷叶像一把又一把撑开的翡翠雨伞,有的铺散在水面上,托举着晶莹透亮、滚来滚去的水珠;有的高高伫立枝头,像一把扇子,随风摇曳。荷花仪态万方,有的 ;有的刚好开出两三片花瓣,似在蓄势待发;

26、有的已全部盛开,如少女般亭亭玉立。荷花的颜色也是斑斓错杂,有的白如凝脂,纯洁温润;有的红如朝霞,鲜美艳丽。尤其是粉色荷花,粉中透白,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站在池塘边细细闻去,一缕缕清幽淡雅的荷香缓缓飘来, 。那些早早开放过的荷花,伴随花瓣的片片飘落,从娇小嫩黄的花心深处长出一头碧绿碧绿的莲蓬,仔细端详,它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诗人把由莲花到莲蓬的转换过程比喻为“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可谓生动形象, 不仅濯莲池是党校教职工和学员赏荷摄影的上好去处,而且还是夏日里诸多动物高唱奏鸣曲。池塘里的青蛙经常把圆圆的荷叶当作演奏场地,端坐其上,鼓起硕大的声囊,挺胸吸气,“呱

27、、呱、呱”响亮地叫个不停,当有人趋前近视时,它又迅疾跳入水中,了无踪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惠文化读科学史书, 。好奇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探求新知的内在渴望,更是基础研究的原始冲动和活力所在。有好寄心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维度才会不断拓展;有好奇心指引,才可能有“一念非凡”的灵感闪现某不闪现的灵感或许能突破现有的认识边界,成就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

28、读科学史书,可略窥科学创造活动之门径、领悟科学大师“非凡一念”塑造科学之路,并可启迪我们优选科研进阶通关之策略、成攻坚克难之豪杰。例如,物理学史给人的感觉是一群天才创造了历史,即只要有一个颠覆性的原创思想,就能带来伟大突破;化学史 ,即通过无数艰辛的实验,才能获得新发现;地学史给人的感觉则是几位斗士创造了历史,即通过丰富想象和大量考证,才能提出靠谱学说。这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和财富,对我们的科研创新无疑会起到极大的借鉴作用。读科学史书,可使我们领悟到:任何伟大科学成就从诞生到认可,几乎都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会让我们理性地面对暂时的失意,坚定我们成功的信念。读科学史书,可使我们了解真正

29、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这不仅能增强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请结合材料为今年的第28届“世界读书日”写一条公益广告语。不少于15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2022年8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发了一条

30、推特:“百度地图显示,台北市共有山东饺子馆38家,山西面馆67家。味觉不会欺骗。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终将回家。”华春莹在推文中说。她用的配图是地图软件的两张截图,图中,山西刀削面、山东饺子馆星罗棋布。网友纷纷在热搜微博跟帖感慨:这就是家的味道吧,本就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材料二: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电视的普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过年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无意间融合了“普天同庆”“家国同构”“天下大同”等命题,并以精良华美、雅俗并举的文艺节目形态加以感性表达,借助现代电子媒介传播,为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年文化注入了鲜明的现代文化元素,从而被视作“新民俗”。春

31、晚也因此形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共同记忆,加家于一个人极此心灵的凝聚力。材料三:易经云:“同声相应气相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作为一个新青年,请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与生活中的见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B(“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所以“菊花”是物象而不是意象。)2C(“否则象就美学目标”错误,强加因果,前者是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言的,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前者是从理解的角度来讲是“得意”,后者是从表达的角度讲是“尽意”。所以前面的“言”“象”可抛弃,后面的则不行。)3A(

32、意象“春心”属于文中所说的“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其他三个选项中的“大如席”“三万里”“五千仞”“兼天涌”则属于“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4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1分)首先由人间词话中的“境界”引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话题。(1分)然后围绕物象与意象的关系,分别论证了物象是意象的基础、同一物象可构成不同的意象和意象的构成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1分)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物象与意象的关系。(1分)【解析】材料一共八段,第一段作者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引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话题,“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找出一种更基本的艺

33、术范畴,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呢?我摸索的结果,是找到了“意象”。接着,在二至七段,作者重点分析了物象和意象的关系,作者提出“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等观点,主要是围绕物象和意象的关系,分别论证了物象是意象的基础,同一物象可构成不同的意象和意象的构成方式三部分内容。其中作者还举出了一些例子,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

34、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最后,作者作了简短的总结,“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再次强调物象与意象的关系。5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1分)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1分)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2分)【解析】“意是表达的对象”,可见“意”是作者的某种认知或者思想情感;“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可见“象”是作者借助的具有

35、特定含义的自然物象;而“言是象的媒介”,可见“言”是描述“象”的语言、方式等。分析寒菊的“意”。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诗人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据此可知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再看“象”。诗中描写了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在春光

36、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可见诗歌描写了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最后分析“言”。这首咏物诗,状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语言简洁质朴,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同时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6C(句中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7D(文本一中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的“取丑名和“用发明创造惠民”的传说“与主题无关错误,这也

37、是古隆中“智慧之光”的重要内容;文本二“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中“可有可无”实指“看似无关,实际有关,且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内容”。)8因为这是作者对隆中和卧龙镇的美好前景的展望,所以是“猜想”。隆中和卧龙镇人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定能创造新时代的辉煌。(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古隆中的呈现都出于作者的观察感受,真实动人。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所写诸葛亮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这是一道文章评论题。先要对文本二进

38、行研读,看看贾平凹先生对当今散文的看法是什么。总结起来,贾平凹的观点有三:一是思想内容,散文要有真情;二是语言风格,语言不必有诗意的浮华,平白如话一样可以,或许其更真实些、自然些;三是要有趣味,要会说些闲话。由这一评论,我们可以想想烟雨古隆中,是不是够真情?怎么个真情法?得出:古隆中的呈现都出于作者的观察感受,真实动人。语言风格是不是平白如话?得出: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是不是读来有趣,是不是说了些闲话?得出:所写诸葛亮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10DMU(句意: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却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

39、。“太宗末年”表时间,单独成句;“而”连接“知此意”和“不言”,表转折,“不言”后断句;“得失”做“知”的宾语,其后断句。)(每处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11C(C项,文中“或区区之小让”中的“区区”意为“不重要”,形容微不足道。“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是“愚拙”。句意: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谦让的名声。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B项,“以其书可见”中的“以”是连词,译为“因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是介词,译为“拿、用”。D项,“非其史之遗”中的“遗”指遗漏,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指“丢弃、遗弃”意思不同。)12D(“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错误。结合“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

40、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可知,后人知晓他们的直言进谏、贤能和杰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被保存了下来。)13(1)伊尹、周公恳切地劝谏自己的国君,他们的言辞极其深刻,并且当时的事情又非常紧迫。(“切”,恳切;“至”,极其;“迫”,紧迫。每点1分,句意1分)(2)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是这几个国君在后代更加暴露他们的罪恶的原由啊。(“乃”,是;“益”,更加;“于后世”,状语后置。每点1分,句意1分)14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有魏郑公这些人敢于进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结合“余观太宗常屈己以

41、从群臣之议”可知,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结合“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可知,有魏郑公这些人敢于进谏。)15A(“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理解错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16(1)律(画法):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注重神韵(1分);追求清新、自然。(1分)(2)“疏淡含精匀”表明妙在用笔不多,着色清淡,精巧匀称。吻合追求清新、自然的画法要求

42、。(2分)用“一点红”“寄无边春”,表明妙在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做到了以少胜多,意在画外。吻合追求意境、神韵,不片面追求形似的画法要求。(2分)【解析】对于苏轼推崇的“画法”有怎样的内涵,可以从诗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句可知,苏轼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画只刻意追求形似,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那么正确的做法该是如何呢?作者接着给出了回答,“天工与清新”,无论是作诗还是作画,都要赋咏事物的神韵。所以作画要自然、神似、清新,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边鸾”两句意为互文,谓边、赵二人的绘画既能刻画工致,写物如生,又能揣摩意态,用笔传神,此类画已属形神兼备。这里,诗人用“疏淡含精匀”进

43、一步置王画于边、赵二家之上。“疏淡”指用笔不多,着色清淡。“精匀”指精巧匀称。他认为王主簿的折枝画不求形似,善于捕捉事物的神韵,构图精巧,追求清新,自然传神;同时王主簿的画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虽然着墨不多,没有在纤毫毕肖上下功夫,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意在画外。17(1)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2)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3)示例一: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春江花月夜)示例二:枞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燕歌行并序)(每空1分,错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18含苞欲放 沁人心脾 惟妙惟肖【解析】第处语境形容荷花,突出的是“刚好开出”“全部盛开”,形容荷花不同的姿态。可以填“含苞欲放”。第处语境形容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模拟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卷预测卷2(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