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29套)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含所有课时课件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2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某个事件的时间。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甲、乙两幅图,请不用测量比较甲图中线段AB与CD的长短,比较乙图中中心的两个圆的大小。请你回答:(1)你实际估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
2、)请再实际量一量,看看你有何发现?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101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3观察图中的刻度尺,回答问题:在使用刻度尺前,我们应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反映了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决定了它的测量精确程度。4观察下图A、B两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铅笔的长度为4.00cm0.040_0m。自主阅读教材P13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国际单
3、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s)。6如图所示是两种常见的计时工具,甲表的分度值是1_s,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_h;乙表的分度值是1_min,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2_h。归纳总结:各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如下:自主阅读教材P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7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测量时,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可以同消除错误一样消除误差B读数时,估读位数越多越准确C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会使误差增大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
4、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完成教材P12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答:使用前三“看”: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看零刻度线;使用中两“要”:刻度尺一要紧靠被测物体,二要与物体边沿平行;读数时三“注意”:一注意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二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三注意数据要带上单位。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节运动的描述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1体
5、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重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难点: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图中的小明和小丽同司机有不同的看法。请你思考:小明和小丽与司机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呢?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161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例:甲:正在飞奔追赶猎物的猎豹;乙:天空中下落的流星;丙:小明骑车上学;丁:月亮每天都在绕地球转动。总结这四个
6、实例,它们共同的规律:位置发生(选填“发生”或“没有”)改变,都是机械运动。自主阅读教材P17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2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小强连续拍了两张照片,如下图甲、乙所示,黑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白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不变。以水杯为参照物,黑蜗牛是运动的,白蜗牛是静止的。4.如图所示是特技跳伞运动员在离地面3 000 m的高空表演时形成的一定造型。以A运动员为参照物,B运动员是静止(选填“静止”或“运动”)的。自主阅读教材P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我国已全面掌握大型加油机的空中加油技术。如图所示,位于上面
7、的是加油机,位于底下的是受油机。要实现空中加油,两架飞机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问题1: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静止。问题2:受油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做一做:把课本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问题1:选择桌子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
8、静止的?答:运动的。问题2:选择课本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答:静止的。问题3: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问题4: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3节运动的快慢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概念。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多媒体图象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结
9、合所带来的美感。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难点:利用v及变形公式求相关物理量。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大家一定还记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取胜。1填空。2请提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192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图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为v。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10、。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1 m/s3.6 km/h。友情提醒:速度由物体本身的运动情况决定,公式v是用来计算速度数值大小的,不能简单地认为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即v与物体本身的运动情况有关,与s、t无关。自主阅读教材P202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5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答: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6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常常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为了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使用平均速度,其计算公式为v。自主阅读教材P2
11、12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7一位同学骑自行车上学,他家距离学校3 km,若他必须在10 min以内赶到学校才不会迟到,那么他骑车的速度至少要多少米每秒?解:路程s3 km3 000 m,时间t10 min600 s,骑车的速度v5 m/s。答:他骑车的速度至少要5 m/s。8如表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车站里程/km到站、发车时刻福州07:12莆田1057:547:56泉州1748:178:19厦门2769:02请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问题:(1)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2)列车在7:55的瞬时速度为多少?解:(1)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路程s105
12、km,从福州到莆田的运行时间t42 min0.7 h,平均速度v150 km/h。(2)由表得7:55时刻列车处于静止状态,故瞬时速度为零。归纳总结: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明确研究的运动过程,用这段过程的总路程和运动的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在速度公式中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对学: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问题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
13、成能力问题某城市中心路段汽车限速为40 km/h。一位女士因开车超速被警察罚款,如图所示是警察和这位女士的一段对话。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警察向这位女士解释被罚款的原因。答案:60千米每小时(60 km/h)指的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而不是汽车在7分钟内所通过的路程。60 km/h大于40 km/h,所以该女士超速被罚款。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概念。2理解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3会运用v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
14、实验结果的全过程。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是童话中的乌龟和兔子赛跑,说的是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比赛谁跑得快。由于兔子的骄傲,在比赛进行中睡了一觉,乌龟终于抢先跑到了终点。那么:这段路程中谁的平均速度大?为什么?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2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利用如图所示中的器材测量小车沿斜面由顶端
15、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定它的路程和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计算出小车的速度,这是一种间接(选填“直接”或“间接”)的测量方法。2请结合教材P23实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原理:v。(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P23的步骤。(5)实验注意事项: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6)数据记录: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 v1s2t2 v2(7)评估: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答:斜面坡度增大时,小车运动时
16、间变短,平均速度增大;斜面坡度减小时,小车运动时间变长,平均速度减小。自主阅读教材P24的“科学世界”,独立思考并完成: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它有哪些性质?答: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容易被反射。4如图所示为广州打捞局的打捞船到达南澳海域,对“南海一号”明代商船进行打捞的情景。打捞之前,工作人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的深度,若海底的深度为30 m,则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超声波所用的时间是0.04s。(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 500 m/s)对学:分享独学14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
17、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完成教材P23的实验探究内容。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掌握声音传播的特点。3会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解释相关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
18、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难点: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声速进行简单的计算。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早晨起来,人们会听到枝头鸟儿的欢唱,看到蜜蜂在花间起舞(如图甲所示);晚上,通过音响,人们会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如图乙所示)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鸟儿、蜜蜂、音响都能发出声音;假如这个世界突然没有声音,会出现什么现象?试举一例。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272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气体、液体、固体振动而产生的。2研究声现象,除
19、了可以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眼睛看。下图所示是几种声现象,那么这三个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自主阅读教材P282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4.如图甲所示,小红将手表放在课桌上,用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手表清晰的“嘀哒”声,这说明固体能传声。如图乙所示,小明将两块石头放在水中互相撞击,他也能听到撞击声,这说明空气和水都能传声。自主阅读教材P293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声速: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6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20、速度为340 m/s。7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8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以下资料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小(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0)331煤油1 324空气(15)340水(常温)1 500空气(25)346海水(25)1 531对学: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1、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一动手完成教材P27想想做做,并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方案二观察课本P28演示实验,思考: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闹铃声有什么变化?猜想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答:声音越来越小;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听不到声音。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2节声音的特性知识与技能1知道超声波与次声波的概念。2理解决定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频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22、研究物理问题。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3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重点:声音的特性。难点:会用声音的特性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奥地利医生沃思勃鲁格小时候经常看到开客栈的父亲轻叩啤酒桶,以便了解桶内究竟有多少酒。后来,沃思勃鲁格成了奥地利皇后的御医,他想,人类胸腔的形状有点像酒桶,假如你轻轻叩击,应该
23、可以根据声音判断肺部哪里有积水。从此医生就用这个办法给病人诊病。(如图所示)敲击装水和不装水的两个玻璃杯,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试一试。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323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的粗细)程度,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发声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听起来声音尖细;发声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听起来声音低沉。2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_Hz到20_000_Hz,高于这个范围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这个范围的声音叫做次声波。3如图1所示,拿
24、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当划得快时,纸片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调高;当划得慢时,纸片振动得慢,产生的音调低。如图2所示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产生的音调比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产生的音调高。自主阅读教材P343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如图所示,用不同的力度去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和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可以看到: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第4题图),(第5题图)5如图所示,当用较大的力敲鼓时,鼓面上塑料泡沫的振幅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6声音的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自主阅读教材P3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5、:7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8如图所示,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对学: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若增大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则声音的响度增大。(3)改变塑
26、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3节声的利用知识与技能1掌握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实例。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重点:超声波的特点及应用。难点:利用声音测距。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夜幕降临,危害农业的夜蛾飞了出来,蝙蝠从天而降,用“超声雷达”搜索着,突然发现了夜蛾。夜蛾也发现了蝙蝠,马上变换飞行方向,兜圈子,翻筋斗,螺旋下降,最后收起翅膀,径直落到了花草之间,具有精细“超声
27、雷达”的蝙蝠却扑空了。科学家研究这场有趣的搏斗。原来有些夜蛾会发出与蝙蝠定位回声极相似的超声波,达到欺骗蝙蝠的目的(如图所示)。蝙蝠搜索“目标”是利用眼睛还是超声波?夜蛾发现蝙蝠是利用什么呢?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383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图所示,人们利用超声波捕鱼,是因为声可以传递信息。2雷声预示一场可能的大雨,听诊器了解病人的病情,这都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3声呐系统是根据蝙蝠的回声定位研究发明的。回声定位是指定位系统发出一列声波,再根据反射回来的声波信息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4B型超声波诊断仪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工作原理与声呐相似,由B超仪向人体内发
28、射超声波,再由反射回来的信号判断人体内部的情况。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声音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传递信息。自主阅读教材P394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如图所示,在鼓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在另一侧用力敲鼓,在听到很响的鼓声的同时还将会看到蜡烛被吹灭,这表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6找一张有强烈节奏感的歌曲或乐曲的光盘,放在CD机中,开大音量,将一张薄纸片放在喇叭前,将会看到纸片摆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7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在工作时能发出高频超声波,直达牙刷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这种电子牙刷的工作原理表明声能传递能量(选填“信息”或“能量”)。自主阅读教材P4041的内容,独立
29、思考并完成:8在教室里说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说话响一些,是利用(选填“利用”或“减少”)回声。原因是:声音遇墙壁会反射回来,使回声与原声叠加;而音乐厅、影剧院的墙壁做成粗糙不平的形状(俗称“燕子泥”),这是为了减小回声,墙壁的坑坑洼洼可以吸收声音,防止过多回声干扰。对学: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在水槽中装水,一片树叶漂在水中
30、,用木棍戳一下水面,会看见树叶随水波起伏。木棍戳水面的能量传给了树叶,是通过水波传递的。同样,声音也是以声波形式传播,超声波清洗、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都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识与技能1知道噪声的定义。2掌握噪声的防治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重点:噪声的定义。难点:噪声的防治。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噪声,仔细观察,并试着寻找这些噪声的共同特点。你认为噪声具有什么特点?至少提一点。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
31、4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噪声是发声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如图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波形可知,图甲是乐音的波形,图乙是噪声的波形。(后两空选填“乐音”或“噪声”)2下列声音一定属于噪声的是(1)、(4)、(5)、(7)、(8)(填写序号)。(1)城市里的汽车发动机的运转声;(2)演唱会歌唱时乐器的伴奏声;(3)晨读时的朗读声;(4)自习课的喧哗声;(5)深夜的引吭高歌声;(6)老师讲课声干扰某个学生的睡觉;(7)装修房间的电钻声;(8)燃放爆竹的爆炸声。自主阅读教材P4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分贝的符号是dB。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
32、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自主阅读教材P4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因此控制噪声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防止噪声产生;第二,阻断噪声传播;第三,防止噪声进入人耳。5右图标志的含义是禁止鸣笛。6观察下列三幅图,分别指出它们减弱噪声的方法是什么。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对学:分享独学16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
33、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将一只闹钟上足发条做以下实验:(1)放在你身边响;(2)放在棉被里响;(3)放在隔壁的门窗紧闭的房间里响;(4)你用棉球塞好耳朵后让它响。问题1:第(2)、(3)、(4)次实验中听到的声音与第(1)次相比较,声响有什么不同?声响要小。问题2:这个实验对我们控制噪声有什么启示?控制噪声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它的传播,防止它进入人耳,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上三条途径。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34、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1节温度知识与技能1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2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重点: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方法。难点:温度计的原理,体温计的使用。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是自然界和技术中的一些温度。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474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图,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
35、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先后两次对温水冷热程度的感觉是右手感觉热些(选填“左手感觉热些”“右手感觉热些”或“一样热”)。这一现象表明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选填“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可靠的”或“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沸水的温度是100,北京1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 ”,读作负四点七摄氏度。自主阅读教材P475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4温度计在使用前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其玻璃泡需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6、,读数时待其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且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5.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D)6 如图所示,放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的两支温度计a、b,加热时,b温度计的示数始终比a的示数高,其原因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使得b的示数偏高。停止加热后,a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中所示,则a温度计的示数是44。自主阅读教材P5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7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38.3。进行体温检测时,若用一支示数为39.2 的体温计直接测量,如果被测者的体温为37 ,则测出的温度是39.2。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
37、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各小组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凉水、温水、热水的温度,测量前先用手感觉并估测温度,然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凉水温水热水用手感觉()实际测量()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2节熔化和凝固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2知道物质熔化、凝固时的规律。3知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4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
38、件。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熔化、凝固的规律。难点:应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决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问题。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信息1如图1所示,壶中冒出的水蒸气遇玻璃杯变成水。信息2如图2所示,太阳出来了,小朋友堆的雪人融化了。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535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我们发现大多数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
39、三种状态。而我们把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2实验: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和假设】不同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设计实验】说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如装置图所示):铁架台、温度计、试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水。【进行实验】(1)请听老师讲解并完成实验。(2)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海波时间/min012345678温度/404448484848505560石蜡时间/min012345678温度/404346474849515356【分析归纳】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
40、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海波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不变,熔化后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升高,熔化后温度升高。自主阅读教材P555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固态物质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它们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4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自主阅读教材P565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在不断吸热,凝固时都在不断放热。6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雪要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7北
41、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被冻坏,这是因为水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使窖内的温度不致太低。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教材P53的实验,探究海波与蜂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3节汽化和液化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
42、,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第1课时汽化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摊开,在有风处容易干。猜想一下,湿衣服干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至少提一点)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阅读教材P586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
43、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3沸腾时需要吸热,且达到一定的温度,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4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5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6下面是小滨同学“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的过程:(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滨应按照自下而上(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滨的操作如图a所示,请指出小滨的错误之处:读数时示数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图a),图b)(3)纠正错误后,根据实验数据小滨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可知实
44、验测得水的沸点是97,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小于(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自主阅读教材P606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7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蒸发要吸热。8如图,甲、乙、丙三幅图都是加快蒸发的实例。其中乙图表示的主要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气体流动来加快蒸发;甲图表示的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丙图表示的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来加快蒸发。对学: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