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作品《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实验研究-基于武汉(DOC 8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72700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作品《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实验研究-基于武汉(DOC 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作品《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实验研究-基于武汉(DOC 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作品《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实验研究-基于武汉(DOC 8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作品《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实验研究-基于武汉(DOC 8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作品《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实验研究-基于武汉(DOC 8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实验研究基于武汉市55所高校的调查罗丹 曾德进 张昕欣 郭满 陶双娟 罗婵 李小燕武汉理工大学摘要:废旧电池回收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回收机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研究等方法,对武汉市55所高校回收设施状况和2924名大学生回收行为进行调查;并设计量表用以测量大学生环保意识。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得出12个主客观影响因素,含设施状况、舆论压力、认知因素、成本因素等。基于行为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视角进行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机制的大体框架,即利益协调机制、回收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教育机制、宣传机制、约束机制和宣传机制。藉此提

2、出四个研究假设,运用准实验法检验回收设施、宣传、激励三种刺激对回收率的影响,运用经典实验法检验教育刺激对环保意识的影响。据实验成效进一步完善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本研究:(1)采用实验研究检验机制成效,突破以往许多社会学研究的限制;(2)与企业合作,既在现实层面解决电池回收的终端处理问题,又在学术层面增加机制的实用性,节能减排意义明显。关键词:实验研究;机制构建;因子分析;废旧电池回收中图分类号:C915 1.问题的提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使用电池约80亿个,回收率仅为2%(数据源于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第4版)。废旧电池含汞、铅等有害物质,具有较大污染性;同时含有锌、锰等可再利用

3、的重金属,具备一定回收价值。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如格林美公司)已具备废旧电池的处理技术,却囿于缺乏足够的生产材料,极大阻碍了废旧电池处理产业化和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学界对此已有大量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以往研究少有企业参与,对策实用性略显不足。其成果大多限于学术层面或理论层面,未产生实际效益。研究方法鲜采用实验研究法。本研究与企业(格林美公司)合作,以高校为切入点,对高校废旧电池回收现状和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最终构建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2.研究设计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用到因子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等数据处理方法,设计了大学

4、生节能环保意识评估量表。 总体研究思路如下(见图1):图1 研究思路3.高校废旧电池回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3.1大学生废旧电池回收现状统计分析由图2知:样本的电池逾6成未被回收。56.73%没有合理处置废旧电池(见图 3)。另据调查(见表1),在所调查的55所高校中大部分没有回收设施(72.7%),仅有的15所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损毁。图2 样本的废旧电池使用量和回收量统计 图3 处理途径表1 武汉市高校电池回收设施情况(55所)无回收装置简易回收装置正式回收装置数量4078占比72.7%12.7%14.6%可见回收设施的缺乏是限制大学生回收电池的重要因素。另据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周围人的不良影响

5、(群体行为失范),缺乏舆论压力以及缺乏政策规范引导也是影响大学生回收行为的主要因素。笔者用“反馈机制”理论分析“回收设施的缺乏”,用“价值函数”理论分析“舆论压力”“政策规范引导”,用“群体行为”理论分析“群体行为失范”,认为应加强回收设施建设与管理,形成外在约束。以上主要分析客观因素,接下来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主观影响因素。3.2基于因子分析的节能环保意识现状分析3.2.1节能环保意识各要素测量将测量的29个项目,分成“节能环保意愿”“节能环保行为”“节能环保知识”三类进行编号,分别用X、Y、Z表示。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五种不同程度的陈述,依次记为“1、2、3、4、5”。对反向问题反向计分,得出

6、各项目的平均分。对29个项目进行加总,求出样本观察值在“节能环保意识层面”的平均得分为2.99,参照相关领域测评标准(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总体属于中级水平。经spss分析,换算成百分等级的样本中,“差级”和“中级”合计为81.02%,表明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堪忧。针对影响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水平的因素,笔者对此2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3.2.2探索性因子分析(1)项目分析采用极端组法,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有3个项目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即Y5、Z1、Z2,应删除。(2)经检验,余下26个项目的Cronbach 系数值为0.844,KMO值为0.931,Bartlett值为32172

7、.42,信度效度俱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2.3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有8个。根据碎石图(见图4)进行观察,决定提取8个因素,累计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85.6。采用方差最大法,经6次迭代收敛,累计删除3个项目:Z4、Y3、Z10,余下23个项目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 图4 碎石图表3 因子旋转矩阵项目列表F1F2F3F4F5F6F7F8X10.865X20.842Z60.814Z50.835Y70.821Y100.816X30.810X80.792Y10.777X40.792X60.772X70.765Y20.754Y40.734Y80.722Y90.714Y60

8、.698Z30.810Z90.802Z70.782Z80.753X50.665X90.6433.2.4因子命名因子分析共提取了八个因子(23个项目),重要度依次递减。命名如下:项目一包括X1、X2、Z6,命名为“认知因素”;项目二包括Y3、Y7、Y10,命名为“成本因素”;项目三包括X3、X8、Y1,命名为“激励因素”;项目四包括X4、X6、X7,命名为“价值观因素”;项目五包括Y2、Y4、Y8、Y9、Y6,命名为“环保体验因素”;项目六包括Z3、Z9,命名为“常识因素”;项目七包括Z7、Z8,命名为“政策熟悉因素”;项目八包括X5、X9,命名为“情感因素”。3.2.5因子结果分析(1)项目一

9、、四的分析主要用“心理账户”理论,认为应该通过教育手段提升个体认识水平,加强环保价值认同。(2)项目二、三的分析主要用“价值函数”理论,认为应该采取约束手段和激励手段降低个体回收电池的成本,提高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3)项目五、六、七、八的分析主要用“有限理论假说”和“羊群行为”理论,认为应通过教育和宣传手段普及节能减排理念和环保知识,引导个体行为朝有利于环保的方向发展。4.机制设计及实验研究4.1机制设计据上述分析,为矫正不同的因素,发挥不同的作用,笔者设计了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大体框架(见表4)。表4 机制的大体框架名称理论分析修正的影响因素功能作用利益协调机制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理清机制

10、的利益主体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制定利益规则;搭建对话平台回收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反馈机制回收设施建设与管理募集环保资金;加大电池回收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力度教育机制心理账户认知因素价值观因素矫正个体自我认识偏差;形成生态价值观宣传机制有限理性假说羊群行为”环保体验因素常识因素政策熟悉因素情感因素传授节能减排知识和相关政策;加强个体对学校的归属感;普及节能减排理念约束机制群体行为理论价值函数政策规范引导 群体一致性规范(群体行为)舆论压力规范个体行为;引导个体环保行为倾向;加强舆论监督激励机制价值函数成本因素激励因素降低个体参与回收的机会成本;增加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调动参与积极性六个机制(

11、见图5)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利益协调机制起主导作用,在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为其它五个机制的施行奠定基础;回收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为教育、宣传、激励等手段的实施提供基础的设施和资金保障;教育机制和宣传机制旨在矫正个体“意识”,形 图5 机制的内在联系成良好价值认同;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旨在规范个体“行为”, 使之朝有利于环保方向发展。4.2机制的实验研究4.2.1研究假设项目组根据实际情况与能力,提出以下四个研究假设: 假设1:增加回收设施刺激,实验组的电池回收现状有所改善。假设2:增加宣传刺激,实验组的电池回收现状有所改善。假设3:增加激励刺激,实验组的电池回收现状有所改善。假设4

12、:增加教育刺激,实验组的节能环保意识获得提升。4.2.2假设检验实验在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以下简称余区)和马房山校区(以下简称马区)进行,实验过程如下: 表5 实验对象与操作过程研究假设实验对象实验操作过程假设1余区学生3月25日18:00起先后在海虹宿舍1栋、2栋、6栋、老宿舍2栋、4栋、7栋等宿舍楼下放置自制纸质回收箱,3月30日18:00记录回收电池数量;期间不作宣传假设2余区学生3月31日起,在宿舍楼、教学楼等地张贴公告,利用QQ群、微博等网络宣传手段指明回收箱位置;4月4日晚记录回收电池数量假设3余区学生4月5、6日与格林美公司开展有偿电池回收活动(以旧换新或换其它奖品),记录回

13、收电池数量假设4余区100人(实验组)马区100人(控制组)4月11日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节能环保意识的前测,分别记为前测1、前测2;4月12日邀请老师给余家头校区100人开环保讲座;4月13日进行后测,分别记为后测1,后测2;采用记名方式,方便后测假设1检验:增加电池回收设施的实验刺激后,3月30日后测的电池数量是51个(见图6)。根据实验的逻辑,须有前测作为对照,两者相差为实验的效果。假设1 检验的前测状态应定义为“零假设”,对实验的承载度接近100%。因此,回收设施的实验刺激效果为“51个”,假设1成立。图6 宿舍楼废旧电池回收数量统计 图7 有偿回收电池数量假设2和假设3的检验方法同假设

14、1。结果表明:宣传刺激的效果为“110个”(161减去51)(见图6),激励刺激的效果为“386个”(见图7)。假设2、假设3成立。此处理清几个逻辑:第一,实验对象拥有的电池总数相对稳定,每次实验都会损耗一部分电池,但实验效果仍良好;第二,实验设计假定实验前后的干扰变量处于大致相等状态,符合本实验的实际情况。须注意的是,4月2日至4日为清明假期,由于实验对象的损缺,假设2的实验后测应属于低水平状态;第三,由于条件所限,实验周期仅仅限定为16天,许多措施尚未施行。 假设4的检验采用的是经典实验设计,其实验效果以“差分”的形式表示,即:假设4实验结果解释:活动是在余家头校区进行,确保控制组不受刺激

15、;实验组有87名同学到场,到座率为87%。由表6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分影响为0.3472分,为正值,说明实验刺激对于因变量有正向影响。据表7知:在配对样本t检验中,实验组的t值为63.116,显著性水平(sig)为0.000小于0.05,显著性极强;而控制组的t值和显著性,未达到统计学的要求。因此教育刺激对于节能环保意识水平的影响显著,假设4成立。前测后测实验组3.40123.8562控制组3.33243.4312差分0.3472表6 实验前测与后测均数表表7 配对样本t检验均值tdfSig.(双侧)前测1 &后测11.72563.11628850.000前测2 &后测20.2086.042

16、28850.249当然,实验在假定的前提进行,在实践中会受到干扰,比如前测的影响,随机误差,实验时间、条件、场地等。4.2.3实验小结总体来说,上述四个实验的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对参与实验的多名同学进行访谈,其中大部分人对本次实验持赞许态度,说明了机制实验的成效。因条件所限,利益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未纳入本次实验。5.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一)利益协调机制。搭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对话协商平台,遵循“环保至上,互惠共利”的原则,共同参与议题的讨论;以会议或网络通讯等形式进行接洽,表达利益诉求,对废旧电池回收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二)回收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加大回收设施资金募集力度,实现

17、经费多元化渠道,如采取企业“广告赞助模式”或设立高校专项环保基金等;纳入勤工助学体系,在勤工助学基地和人流密集的宿舍楼、校内超市和校园路口等地,构建回收网络;成立专门的电子废弃物管理部门,加大对环保社团的帮扶力度。(三)教育机制和宣传机制。开设环保课程,定期举办讲座,组织放映环保记录片;以高校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师生为主导力量,发展高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校报或校园网开辟“节能减排”专栏,利用校园广播、校内网、各宿舍楼宣传板等方式进行宣传;构建与地方媒体(如报刊、电视台)合作机制等。(四)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高校学生电池回收管理规范,尝试建立个人诚信道德档案;拓展第三方教育约束手段,

18、实现协会与班级的紧密结合;设立环保类奖项,树立环保典型,尝试与班级评优或个人评优挂钩;实行校园3R“碳积分计划”,由环保企业(如格林美公司)牵头,采用积分累计值,换取等值的新电池环保产品;加大“节能减排”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6.结束语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废旧电池回收机制,公众的环保意识较低,导致废旧电池回收率长期在末位徘徊,难为废旧电池处理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提供足够生产材料。本文从“无”到“有”构建了一套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使用实验研究检验机制成效,在学理层面具有创新。该机制旨在解决高校的实际问题,同时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要;因其施行具有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能产生一定的商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机制模式可为小区、工厂等单位借鉴,搭建的物流网络亦能适用于其它电子废弃物的回收。-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作品《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实验研究-基于武汉(DOC 8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