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1.对温度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 的冰比0 的水温度低B.0 的水比0 的冰温度低C.0 的冰与0 的水温度相等D.0 的水和0 的冰形态不同,无法比较温度的高低2.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3.关于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它的示数为10 B.它的最小分度值为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4.给体温计消毒,下列哪种方法是可行的()A.放入沸水中煮B.放入温水中泡C.用酒精棉花擦洗D.在酒精灯上烧5.某同学
2、取出一支示数为39.7 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5 ,则他读出的结果应该是()A.36.5 B.39.7 C.76.2 D.无法读数6.如图所示,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7.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8.有三支温度计,其中甲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50 ,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5 ,
3、由此可知,温度计是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温度计是体温计。9.一天早上,嘉斌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了几下,正准备测自己的体温,此时正好有同学急促地喊他:“要迟到了,快点上学去!”嘉斌立即把体温计放在朝向北方的窗台上,背上书包就上学去了。晚上回家发现体温计原封不动地放在那儿,他拿起体温计看了示数,如图所示,此示数为,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个示数,其理由是。10.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物质水银酒精甲苯萘熔点/-39-117-9580.5沸点/35778111218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4、作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作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作测温物质。1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应何时读取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探究创新12.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来测量温度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选填“左”或“右”)移动。(3)标准大气压下,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
5、刻度应标。#1.C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温度概念。用手触摸0的冰和0的水,会感到冰更凉些,但是,冰和水同为0,表示二者温度相同。2.D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为37,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大约在0左右,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非常接近23,故选D。3.A本题的分析思路如下:观察图片判断温度计种类根据温度计种类判定使用特点实验室用温度计根据零刻线位置可知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此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再根据温度计的种类判断各选项的正误。由液柱的位置可知该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故A项读数错误,应该是-10,所以选A。4.C用沸水煮的方法对器具进行消毒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采用的
6、,但对体温计来说,我们不能忽略温度这个因素,因为沸水的温度已超过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体温计会因此而胀破,A错误;温水虽不能使体温计胀破,但达不到消毒的目的,B错误;在酒精灯上烧会损坏体温计,D错误。5.B因为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个做得非常细的缩口,由于没有甩过就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而他的实际体温比39.7低,则体温计示数仍为39.7。6.解析:两手的感觉不相同,故只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答案:不相同只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7.解析:由题图中可以看出,2时的温度为-2,8时的温度为-1,14时的温度为5,20时的温度为4。故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1.5。答案:1.58.解析
7、:因为寒暑表是测量家庭居室室内温度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天室内最低温度不低于-20,夏天最高温度不高于50,因此家庭用的寒暑表的刻度值在-2050之间,所以乙温度计为寒暑表;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有时要测较高温度,有时要测较低温度,这就要求它的测量范围较大,所以丙温度计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而人体温度变化范围是3542,所以甲温度计是体温计。答案:乙丙甲9.解析:从图上可以读出体温计的示数为36+0.5=36.5。由于体温计比实验室用温度计多了一个缩口,所以体温计内的液体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所以体温计的示数在不甩的情况下是不会下降的,但是遇到更高的温度会上升,也就是说体温计显示的是它所接触到的最高温度
8、。答案:36.5等于体温计升高后,水银柱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10.解析:萘的熔点是80.5,所选测温物质的沸点必须高于80.5,故可选择水银或甲苯作测温物质;甲苯的熔点为-95,所选择的测温物质的熔点应低于-95,故应选择酒精作测温物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所选测温物质的沸点应大于100,故不能选择酒精作测温物质。答案:水银或甲苯酒精酒精11.答案:乙的观点正确。把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液柱正在上升,若立即读数,所得结果并不是该热水的温度,插入热水后若过了很久再读数,热水的温度会下降,测量结果不准确,只有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才比较准确。12.解析:本题考查气体温度计的原理。瓶中气体热胀
9、冷缩,温度升高时液柱向左移动,温度降低时液柱向右移动;由于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把此装置放入其中时,液柱处的刻度应标0。答案:(1)热胀冷缩的规律(2)左(3)0第2节熔化和凝固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A.冰变成水B.把糖块放在热水里,一会消失了C.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D.开灯的瞬间,灯丝烧断了2.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A.沥青B.冰C.玻璃D.石蜡3.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B.晶体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C.各种晶体的熔点都相同,且都大于凝固点D.非晶体在凝固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4.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
10、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面的图象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5.海波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C.海波在CD段是气态D.第6 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6.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冻结过程中要热量。探究创新7.小明同学利用相同质量的海波和松香进行了固体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明测出了多组数据,并绘制出了海波和松香的温度时间变化图象,如
11、图所示。海波的温度时间变化图松香的温度时间变化图(1)由图象可知,在海波和松香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它的熔点约是。(2)在第6 min时海波处于(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1.B糖块放在水里,消失,是糖被水溶解了,变成了糖水。而A、C、D所述现象都属于物质的熔化。2.B沥青、玻璃、石蜡是非晶体,冰是晶体。3.B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A错误;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B正确;在晶体中,物质不同,熔点一般不同,同种晶体的熔点都等于它的凝固点,C错误;凝固需要放热,而不是吸热,D错误。4.B本题考查晶体熔化特点及图象的识别。刚从冰箱冷
12、冻室取出的冰块先吸热温度升高,放入可乐杯中吸热温度达到熔点熔化,由于冰是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熔点0不变,直至完全熔化为水后吸热温度升高。5.B该图象为海波的熔化图象,由题图可知,海波的熔点是48,选项A错误;BC段是海波的熔化过程,熔化吸热,选项B正确;海波在CD段是液态,选项C错误;第6min时海波刚刚开始熔化,选项D错误。6.解析:冻结是由液态变成固态,为凝固现象,此过程放出热量。答案:凝固放出7.解析:分析本题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分析图象判断物质得出规律(1)由图象可以看出,海波的温度时间变化图中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而松香没有,所以海波是晶体且熔化温度约为48。(
13、2)在第6min时海波处于吸热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是固液共存状态。答案:(1)海波48(4749均正确)(2)固液共存第3节汽化和液化1.在塑料袋中滴一些酒精(如图甲),将袋挤瘪后把袋口扎紧(如图乙),再把它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如图丙),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发生了()A.熔化B.凝固C.汽化D.液化2.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A.用扫帚将地面上的水扫开B.将盘子中的水倒入瓶中C.把湿衣服上的水挤掉一些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3.夏天,贝贝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感觉冷,而上岸后却感觉冷。这是因为()A.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B.人刚上岸,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境C.空气
14、温度比水的温度低D.人体热量一部分传到空气中,所以人感到冷4.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滴B.这两种情况下的“白气”都是水蒸气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5.春暖花开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在进行绿化,园林工人的辛勤努力使城市更加漂亮了。小明发现一些树木部分树冠被剪掉了,这样做的目的是。6.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作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它在加压下(填物态变化
15、名称),又在皮肤上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瘀血。探究创新7.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提出问题:观察下图,结合生活实际,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a.液体表面积大小;b.液体高低;c.液体的快慢。(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针对猜想a).取两块相同的玻璃板。.在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使两滴酒精表面大小明显不同,如图所示。.保持酒精的温度和酒精相同。.若干时间后,两玻璃板上剩下的酒精明显不同。(4)分
16、析与结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的大小(选填“有关”或“无关”)。(5)本实验采用了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法。#1.C塑料袋放入热水中,里面的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酒精汽化。2.AA项中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B、D两项中都减小了水的表面积,都能减慢蒸发。C项中直接挤掉水分,不属于蒸发。3.A在水中,夏天水的温度和空气温度、人体温度相差不大,而且皮肤表面被水覆盖,可以防止蒸发。但上了岸,空气不断流动,体温随着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会降低,所以才会感觉到冷。故本题选A。4.C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用眼睛看不到;生活中所见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悬浮于空中形成的;从冰箱里
17、取出的冰棍温度低,冰棍周围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就液化成小水滴,所以冰棍周围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壶外的温度比壶内温度低,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5.解析:春季,风多,天气干燥,新栽的树木,剪去部分树冠可以减少树木的水分蒸发,易于成活。答案:减少树木的水分蒸发6.解析:氯乙烷是气态有机物,加压则液化;液态氯乙烷喷出后迅速汽化,则会吸收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瘀血。答案:液化汽化吸收7.解析:本题考查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由图中所给信息可以提出如下猜想:液体蒸发快
18、慢跟液体表面积大小,跟液体温度高低,跟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要想探究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就要控制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再使表面积大小不同;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的大小有关;在进行本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所以要采取控制变量法。答案:(2)温度表面附近空气流动(3)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4)有关(5)控制变量第4节升华和凝华1.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 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升华B.熔化C.液化D.汽化2.把新鲜蔬菜快速冷冻后放到低温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
19、。在加工过程中,蔬菜中的水先凝固,然后()A.汽化B.液化C.凝华D.升华3.下列四幅图中,由凝华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4.用“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过程是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此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A.汽化凝固B.汽化液化C.液化凝华D.升华凝华5.某次实验中,周乾同学不小心将一些碘和黑沙混在一起,下列四位同学参考碘的性质,帮她想办法将黑沙中的碘除掉,说法合理的是()碘的性质名称熔点/沸点/颜色碘114184.3紫色A.通过颜色不同,用观察法找出黑沙B.都装入烧杯中然后放入沸水中使碘熔化C.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使碘升华D.用猛火加热使碘沸腾发生汽化现象6.我叫小
20、水滴,住在大海里,这天阳光晒暖了海洋,我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入高空,高空的低温使我们挤成一团,又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连成了千姿百态的云。关于高空中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水珠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吸热B.小水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吸热C.小冰晶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D.小冰晶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放热7.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其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的是()8.研究碘的物态变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碘热量后,直接升华成碘蒸气;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成固态的碘(填物态变化名称)。探究创新9.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
21、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地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实验1实验2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续表实验1实验2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 左右(1)你认为实验方案更好些,理由。(2)实验中用到酒精灯或热水,说明碘(填物态变化)(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1.A结了冰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直接变干的过程中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中间没有经历液态,所以此过程为升华,故选A。2.D本题考查了对物态变化的判断。
22、蔬菜中的水凝固后在低温真空环境中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故选D。3.D冰雪融化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冰挂”是不同形状的小冰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附着在树枝上,然后凝固形成的小冰块,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小冰粒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选项D符合题意。4.B5.C碘的颜色是紫色,和黑沙的颜色很相似,很难分辨,混在一起很难取出,故选项A不合理;都装入烧杯然后放入沸水中,温度不能达到碘的熔点,所以不能熔化,故选项B不合理;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能够使碘发生升华现象,故选项C合理;用猛
23、火加热,碘的温度在到达沸点之前就会发生升华和汽化现象了,没有必要加热至沸腾,故选项D不合理。6.C本题考查了对物态变化的认识和热量要求的理解。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要放热;小冰晶是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这一过程要放热,故选C。7.B选项A中,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选项A错误;湿裤子晾干是水分的蒸发过程,蒸发吸热,选项B正确;冬天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凝华放热,选项C错误;钢水浇铸得到钢件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选项D错误。8.解析:给碘加热,碘吸收热量后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态,碘蒸气遇冷后又会放出热量,发生凝华变成固态的碘。答案:吸收凝华9.解析:(1)在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试管内将出现液态的碘,碘蒸气也可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不能有力说明碘升华;而在实验2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不能使碘熔化,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2)实验中用到酒精灯或热水说明了碘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答案:(1)2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2)升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