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农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振兴第一节农村社会变迁第二节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第三节新农村建设第四节新时代的乡村振兴2概 要3第一节农村社会变迁第一节农村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的内涵及类型社会变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结果,二是社会现象 发生变化的过程。前者主要指社会变迁的事实状态,后者则主要涉及社会变迁的 时间维度。两方面的内涵既相互关联,也有所区别。对社会变迁的社会学考察,一般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涵,同时也可能有不同侧重。由于我们可以把一切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一切社会过程视为社会变迁,也 就是说,社会变迁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因此,社会变迁这一概念非常宽泛。为更为具体、更有针对
2、性地考察和理解社会变迁的过程与事实,人们通常会对社 会变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主要包括:()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结构性变迁与非结构性变迁。()社会进步与社会退化。4二、农村社会变迁的历程与特点年后,中国农村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社会变迁,农村无论是在面貌上还 是在社会结构上,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迁。中国 农村社会变迁的两个阶段可以以世纪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作为分水岭,即改 革开放前的农村变迁与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迁。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变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重要的农村建设实践方面:土 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之所以首 先将重点放在农村,是因
3、为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中存在严重问题。费孝通对 世纪年代的苏南农村进行考察后就发现:“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 问题是农民的饥饿问题。”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也面临着如何改变农民的命 运和农村面貌的问题,由此农村建设始终贯穿于国家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土地改革之上。年中央人 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由此确立了要在农村分地 区、分阶段推进土地改革。5三、农村改革的经验就成功经验来说,在农村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市场化改革等农村社会的系列改革过程中,
4、农民、农业和农村社会都得到 了相应的发展,表明这些系列改革对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从这些改革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 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公平,二是合作,三是自主,四是开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改革解决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平配置问 题,让土地资源在广大农民之间得到了公平合理的配置。农村土地配置走向更加 公平,既提高了生产资料的配置效率,更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对 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起初的农村互助与合作化改革,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作 用。初期的农村合作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在于尊重了农民自愿合作的原则,在坚持 这
5、一原则的基础之上,农户之间的合作水平有所提高,从而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改革保障 了广大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发挥了其创造性及能动性,也就是国家和农村集体不 再对农民的生产经营进行过多干涉,让广大农民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67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一、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发展城市或城镇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社会与农村 社会在结构上有着本质区别,但共同构成了社会整体。现代社会则出现了城市社 会不断扩展,而农村社会逐渐减少的趋势,由此构成了现代社
6、会变迁的特征。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人们的职业向非农业转移、居住向城镇聚集、生活方式 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变的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城市化过程通常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伴随着工商企业向一定地域的集中,人口也就自然会向该地域聚集,进而形成了 人口聚集的集镇和城市,并构成城市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主要包含这样几层意义:一是人口意义。城市化的人口意义表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构成和关系。人们通常用城市化率或城市化指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城市化状况,也就是城市人口在一个社会的 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城市化率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二是地理意义。城 市化的地理意义是指人们的居住空间向城镇的集中化,即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
7、向 城镇的聚集过程。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社会居住格局或居住空间的变 化过程和趋势。三是社会与文化意义。作为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城市化实际上 包含更为丰富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城市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包含:()社会结构的 变化,即城市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占主要地位。()产业和职业结构的变迁,即工商业及与城镇发展相关的非农职业成为主导性产业和职业构成。()生活方 式的变迁。城市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即人们的社会生活建 立在分工而非自给自足的基础之上。()文化及价值观的现代化。8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因此,在考察现代社会农 村发展问题时,从城市化的视角来理解农村
8、发展很有必要。因为或许跳出农村,通过城市化的发展,会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社会结构变迁上,城市化过程将推动农村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第二,在社会功能的演变上,城市化将会提升农村发展的要素。第三,在人的发展方面,城市化将为农村居民和农民创造更多的、全新的发 展机会与空间。第四,在文化发展的方面,城市化将会促进农村文化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 迁。910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
9、(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1 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二、城乡一体化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把促进乡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作为
10、重要途径 之一。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较为适合农业相对发达、人口居住相 对集中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既需要承担起维持农业基础地位的任务,同时也需 要在此基础上追求社会生活的新发展,推进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能够满足人们这两 个方面的要求。目前,在适当的农村地区推进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城市化,需要重点解决好 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和公共设施的建设问题。二是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问题。三是乡村社会的公共管理问题。11三、农村社会现代化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因此,推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是当 前及未来中国农村
11、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近现代以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 迁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行动在现代社会 的更新和转变。现代化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正如 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 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科学技术 的突飞猛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快速提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步较西方国家迟,属后发现代化国家。自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现代化的步伐迅速加快,在短短年左右的时间内,创造了令世人瞩 目的经济奇迹
12、。由此可见,现代化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社会现代化也包含城市化的意义。随着社会现代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走向 了现代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高度分工的城市化生活方式。12虽然社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普遍趋势,但社会现代化在不同社会之间 也会存在特殊性。对于许许多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如今的现代化大背景下,目 前以及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仍会存在大片的农村。所以,对于这些农村社会而 言,它们的现代化背景和进程都会与工业化国家过去的农村社会有所不同。一方 面,它们难以在短期内为工业城市所兼并;另一方面,它们置身于现代社会,自 然有现代化的需求。在这样一种双重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包括中
13、国的农村社 会,也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变迁任务:在现代社会实现农村的现代转型。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主要指在维持农村实体存在的同时,让农村社会具有现 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或得到现代化的发展。13在现代社会,广阔的农村地区依然适 宜人类居住,因此农村社会的居住空间可以维续下去,但同时需要现代化的发 展,如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的增多等。此外,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还将依 赖于人的现代转型,即农民的现代转型。现代化的农民不仅要有现代的精神品 质,还需从单一化的农业生产走向多种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农村社会 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传统乡村逐渐吸纳现代社会元素,并渐渐实现现代转型。1415第三节第三节 新农
14、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世纪中国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推进这一战略不仅会让农村社会的面貌得以更新,而且会给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 创造新的机遇。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加以理解:一是新的农村建 设,二是建设新的农村。新的农村建设主要是指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去推进农村的建设和发 展。在这个意义上,新的农村建设实际上是旨在促进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一项新 的战略。既然它是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就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其根本的目标是推 动农村获得新的发展机会。由此看来,新农村建设就会包括各种能促进新时期农 村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改革。新农村建设的
15、责任和任务也不仅仅在农 村,而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农村现代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把新的农村建设理解为广义的新农村建设,那么,可以把建设新的农村 理解为狭义的新农村建设。建设新的农村主要是指通过在当前的农村推进各种建 设性行动,来改变农村的现状,让农村的面貌得以焕然一新。这样,建设新的农 村,关键和主要任务可能就在农村。要全面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要理解新农村中的“新”字的 内涵。新农村之为“新”,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新结构、新功能、新主体。1617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需要了解这一战略提出的大背景。作为 一项重要战略,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三个宏观背景有着密切的
16、关系。一是时代 背景,二是中国现实背景,三是知识背景。资料来源:陆益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北京大学学报,()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实际上涵盖了新农村建 设所包括的农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政治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多予少 取乃至不取。多予原则主要体现在中央财政尽量对农村经济与社会建设给予大力 支持,其中包括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央财政支持在全国农村建设“村村通”工 程。“村村通”工程就是要使全国每个村都通公路,公路建设对改善农村交通、
17、发展农村经济无疑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中央财政还支持建设农村电网和通信工程。目前,全国农村已经实现 了电力和通信村村通,即便在高原山区的偏僻农村地区,也已通电力和通信。电 力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活的基本条件。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中央财政也加大了投入,全国农村的小学校舍、村医疗诊所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的建设。在一些地方,农村还建设起了统一的体育 健身场所和“农家书屋”等文化娱乐设施。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地方政府在农村村容整治方面也逐渐加大了财政 投入。村容整治主要包括对农户危旧房的改造和重修。政府采取补贴措施,鼓励 和帮助贫穷农户重修危旧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同时也达到村容
18、整治的目的。一 些地方还引入市场资金,通过对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和开发,建设统一的农户住 房,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18在新农村的民生建设方面,中央政府推进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其中主要包 括:()年起全面免除农业税,这一农业税费全免政策让农民每年人均增 收元左右。()实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补贴政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 民也可从这一政策中直接受益。()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在购置生产资料和生产 工具方面,政府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民的负 担,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以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家电下乡”政策。政府 对农民购买耐用消费品如电视、冰箱等家电产品,实行一定的消费补贴措施,帮
19、 助农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自年起,中央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的政策。此外,对贫困地区农村的住校生给予 营养补贴。这一政策让广大农户大大减轻了家庭在教育方面的负担。()农村社 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首先,国家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 革,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了新面貌。其次,在年,国家又启动了 全面覆盖农村的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为农村老年人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最 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已经覆盖农村。随着农村民生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了质的发展。广大农村居 民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农村社会的诸多问题也随着民生建 设的改
20、善而得以解决或缓解。19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n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各地也在实践中不断推 进新农村建设,并由此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推进,需要依靠三种力量的共同作用。这三种力量分别 是: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社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是主导力量,发挥领导性和引导性的作 用。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政府需要通 过制度和政策创新,为农村社会发展排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 保障。其次,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民生 建设。最后,政府需要领导和引导新农村建设
21、。市场的力量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新农村建设 的实践中,发展经济仍是基础和重点。要促进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就离不开市场 机制的优化配置效率,它可以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活力。社区的力量是指农村社区自身内部的力量。农村社区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共 同体内的成员彼此熟悉,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的基础。如果充分发挥村落社区的 社会资本优势,调动农民自身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将为新农村 建设实践的可持续推进奠定基础。20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22、、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22第四节第四节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一、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也是新时代国家农业农村发展 的重大战略。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去理解。首先,乡村振兴是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实施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战 略。其次,乡村振兴是重塑城乡
23、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再次,乡村振兴是对乡村价值的再认识和重建乡村的战略选择。最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乡村振兴战略为未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随着这一战 略的实施,乡村社会的诸方面将发生巨大变化,而乡村仍将以现代化的面貌得以 维续和发展。23二、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确实给乡村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此大背景 下,乡村能否振兴?在国家建设力量的推动下,乡村社会将会面对现代化的冲 击,并会逐渐与现代化相交融。当然,乡村振兴之路不会是笔直平坦的,而要应 对一些巨大的挑战。从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
24、 个方面。第一,乡村振兴面临着农村人口流失的挑战。第二,乡村振兴面临着制度惯性作用的挑战。第三,乡村振兴还面临着结构惯性作用的挑战。2425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 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3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 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
25、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5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7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6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社会变迁包含农村社会的
26、变迁。农村社会变迁的突出特点是变迁的两重性:变迁迟缓和结构简单。中国的农村社会变迁分为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变迁与改革开 放后的农村变迁。发达工业化国家主要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农村现代化。中国农村现代化 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动员起自身的特色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在路 径选择上,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发展路径,二是更新路径。新农村建设在具体 道路和推进模式上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也是新时代国家农业农村发展 的重大战略,其目标是把乡村社会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27、生活富裕”的社会。272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规划先行,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顶层设计。浙江 各地特别重视区域规划问题,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把它作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谋划与前提条件。从2005年到2015年,科学论断提出10年来,浙江干部群众把美丽浙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成为千万群众的自觉行动。2017年10月
28、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键概念 农村社会变迁 农村现代化 农村改革 城市化 乡村集镇化 城乡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 新时代 乡村振兴29推荐阅读 费孝通志在富民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陆益龙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陆益龙后乡土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陆学艺,王春光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 社,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30思考问题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主要经历了哪些重要变迁?主要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国家的农村现代化有何不同?为什么?何为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重要意义?乡村振兴具有哪些时代意义?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