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课题东汉的兴亡教案序号新授时间年 月 日课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建立的史实;掌握“光武中兴”;理解外戚、 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的影响;了解黄巾起义的经过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盛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难点: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东汉的影响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式突破重点和难点:整合教材即把本课分成四部分。第一篇章 汉之启 第二篇章 汉之兴 第三篇章 汉之患 第四篇章 汉之
2、衰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学本课,了解本课的知识。【教师准备】教师搜集典型案例图片及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文物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请同学们欣赏四幅文物图片师:他们用无声地语音诉说着哪个朝代的兴盛呢?东汉是怎样建立?又是如何走向兴亡的呢?我们一起走进13 东汉的兴亡。学生观看四幅文物图片,思考:图片见证了哪个朝代的历史?通过欣赏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自然导入了新课。授课过程授课过程授课过程授课过程授课过程出示学习目标师:带着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扬帆起航学习 第一篇章 汉之启出示自学指导题:1/新朝建立的时间、人物。2、东汉
3、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师:刘秀是何许人也?他建立的朝代为什么叫东汉呢?出示刘秀简介资料光武帝是怎样的皇帝呢?“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经理,夜分乃寐”。 -后汉书.光武帝纪师:正是这位贤明的皇帝是东汉走向了兴盛。我们学习第二篇章 汉之兴 汉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盛起来的呢?还要从西汉后期说起。材料一:西汉后期,各地豪强地主仗势欺压人民,兼并土地,迫使百姓沦为奴婢。而皇帝却兴造宫殿,“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 汉书 谷永传材料一地主怎样欺压农民的?皇帝关心民生吗?生活在这一时期,你会怎样? 师:基于上述原因,王莽推行了新政,但不切实际的改革更加重了社会危机。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4、到了光武帝第二年,出现了什么情况?情景体验:如果你是这时期的官员,你向光武帝上谏哪些措施呢?播放光武中兴的视频视频中有哪些措施呢?师引导学生分析每项措施的作用。师出示东汉人口和垦田面积表格师:在西汉也有一个盛世局面叫什么?出示西汉的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对比表格师:东汉中期以后,汉朝走向了衰落。什么原因导致的衰落呢?第三篇章 汉之患出示汉和帝以后十位皇帝即位表格,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师:太后倚重谁来处理朝政?会更信任谁?师:皇后、皇太后的娘家人被称为外戚。外戚的权利有多大?出示外戚独断的史料如果你是成年的皇帝,你会重用谁除掉外戚呢?注意这一时期,文武百官大都是谁的亲信?外戚宦官争取会造成什么严重后
5、果呢?这一时期,皇帝还去世的比较早,所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频繁,东汉走向了衰落。第四篇章 汉之衰播放黄巾起义视频师: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封建割据军阀,为以后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忆东汉:我们学习了东汉的哪四个篇章?师: 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是以史为鉴。学习了东汉的兴亡,你认为有哪些治理班级或国家的经验呢?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找出答案。生回答问题。指明学生读刘秀简介资料。学生结合这段材料思考:光武帝是位怎样的皇帝? 学生看材料一生:由于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沦为奴婢。生:皇帝不勤政爱民。生:我要起义。材料二: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后汉书 光武帝纪生:蝗灾生:粮食短
6、缺生看材料三:光武帝第二年,“关中饥,人相食. -后汉书 光武帝纪生:饥荒生:人吃人师引导学生学生总结东汉初年: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生饶有兴趣的观看视频。生回答略同桌商讨再回答。学生观看。生回答(略)生:文景之治学生观察,小组讨论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学生观察表格,生:即位年龄小生:大臣生:娘家人。生:外戚学生有感情地读史料生:文武百官生:外戚生:太监生:他们安插亲信,排除异己。生:朝廷腐朽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原因,结局,影响学习了东汉的启,东汉的兴,东汉的患,东汉的衰,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明确学习任务。学生会的不用讲,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明了为什么叫东汉。让
7、学生明了光武帝的勤政、善于纳谏。由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直观地明了东汉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史料更有说服力。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联系了现实。通过做题,检测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做题,检测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板书设计:东汉建立光武中兴教学反思:本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找到分析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历史思维。磨练学生在难点面前迎难而上的韧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课件中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学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图、讨论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课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