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测试卷06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春秋时期,青铜器主要由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工艺形式发生变化;在纹饰上,由商周以来的兽面纹、要龙纹等纹样,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在造型上,由庄严厚重变为轻巧多样。这一变化A强化了传统的礼乐制度B满足了贵族阶层的生活需要C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D有利于营造简朴的社会风气25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注的注解),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
2、见性(明心见性:佛教用语)。”材料认为A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三教合归儒”的现象B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C“理学”和“心学”实际上兴起于中晚唐D时代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儒学的发展26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唐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的特点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扩大了统治的基础27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后又在私开矿业处所、商贾辐辏之地、民族交错地方、州县交边区域、流民往来集聚之处等增设巡检司。这表明,巡检司的设立( )A
3、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B强化了市镇经济功能C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D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28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后期A汉族官僚势力上升B天下大同观念产生C中外和好局面形成D外交观念发生转变29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海内外华人“无论立宪、革命两派的志士,都有将来须仿效联邦制度的设想。”孙中山、梁启超都主张学美国或德国,先搞地方自治。由此可见,当时A国人对清朝统治及其政策已不信任B海内外华人掀起爱国和革命的热潮C清末预备立宪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资产阶级维新派由此退出历
4、史舞台30建国前,侯化德在临城(今薛城)周边地区做小生意,解放后经营日用百货店。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政府签发给他一张特殊的“股票”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这张“股票”表明A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B国家鼓励股份企业发展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311984年,上海市、天津市获得了自行审批总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大连市获得了审批10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这主要得益于A经济特区的设立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32古代罗马法中规定:法官在审理诉讼案件时,如果原告有欺作、胁迫等行为,被告如果也
5、有可原谅的错误,法官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这一规定A提升了法官的司法权威B有利于维护诚信和公平C意在维护罗马公民利益D强化了人们的守法意识33下表为世界史某一时间的经济统计数据 1820-1900年各国 GDP在世界所占份额(百分比,世界总量 =100%) 下列叙述符合表格内容的是A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占有明显的优势B19世纪末,美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英国C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D D较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日本经济发生倒退341882年,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TM)为解决采供双方的分歧问题而成立,并于1901年发布了碳钢钢轨规范。此后,人类的标准化活动,在应用领域上实现了从
6、机械到电工电子、电信、农业等领域的扩展,在协调范围上实现了从国家到世界范围的扩散。这一现象的出现A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形成B加剧了不同国家间的经济纠纷C加快了科学技术的转化D推动了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发展35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后,执行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1974年,英国政府要求重新谈判农业政策,并以退出欧共体相威胁,最后双方互相让步,达成谅解协议。为此,英国举行公民投票,67.2%的投票者赞成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内,从而结束了危机。危机能够解决是由于A各个国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积极愿望B英美特殊关系结束,英国全面回归了欧洲C政治一体化的实现,加强各国之间的协调D经济多领域的合作,
7、为深入联合扫清障碍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
8、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部中国环境史材料二 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
9、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夸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人文主
10、义者们开创了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启蒙思想便是这种趋势的最高峰。启蒙思想家们力图运用理性来分析自然界、政府、宗教、法律、经济和教育,而不愿借鉴任何基督教教义,彻底摒弃了宗教界拥有圣赞的论说。他们强调个人的潜在价值,将好的现世生活视为生命的真正目的,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了建立在全新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概念之上的政治哲学,认为国家的存在不应只是聚敛权力,也应该增加人类的幸福。基于这一观点,毫无建树的君主制甚至寡头政治,都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在孟德斯鸠看来,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在卢梭看来,人民彼此都以平等身份
11、共同签订契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力都转让给整个集体而非任何个人。故“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摘编自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述材料隐含了许多历史概念,从中提取一个相关概念,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提取的历史概念与材料所述内容相关,并能从概念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阐述。)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太宗于1626年即汗位。嗣位之初,三大贝勒分月掌理政事;后二年,汗集诸贝勒,令其代之,分直国中机务;更仿中国设立六部,以贝勒为长官,置启心郎坐于其后,“倘有差谬,则启其心”。郎由汗任命,对之负责,长官之权削小。太宗深谋远虑,
12、过于其父。其提高君权,直变更女真之风俗,初立文馆,备其顾问;后分设三院,显受中国制度影响。1636年,太宗得林丹汗之传国玺,改国号日大清,自称皇帝,添设蒙古、汉军八旗。杀降先为常事,增加汉人之恐惧,加强其抵抗力。太宗严禁杀降;贝勒知者,罚民十户;小民杀者,抵死,妻子为奴,风气为之一变。贝勒请优待汉人,建议:明长官降者,妻以诸贝勒及大臣女;虽未施行,汉人待遇与前不同,逃者减少。摘编自陈恭禄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太宗改革的内容。(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清太宗改革的意义。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成员国之一,在与盟国共同抗击法
13、西斯侵略的过程中,既得益于同盟国家的援助也为同盟国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持。就对日空战而言,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因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面对共同的侵略者日本,中、美结为同盟,开始了军事上的密切合作。尽管作为同盟的中、美两国国力相差悬殊,但双方的军事合作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援助与被援助关系,更有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和各自优势的彼此照应,体现了互为战略支持的合作关系。中国向美国提供了浙江、江西、四川等省多个空军基地,美国利用中国提供的空军基地实施对日本本土空袭。中美作为盟国彼此照应,共同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贡献力量,最终赢得对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摘编自袁
14、成毅:从对日空战看中美相互战嗒支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对日空战中相互支持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对日空战中相互支持的意义。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王国维,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王国维生于浙江海宁州城。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他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4年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他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
15、致汇编等等,1911年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开始研究甲骨文字,后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多部著作,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1924年受胡适等人推荐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讲授古史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摘编自互联网(1)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的学术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国维取得学术成就的原因。242526272829303132333435BDBCDACBBCDA24
16、B【解析】由材料“青铜器主要由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变为轻巧多样”可以得出处于贵族阶层的需要青铜器在纹饰和造型上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故B正确;材料所述青铜器的铸造摆脱了礼乐制度的束缚,故A不正确;青铜器主要供贵族消费,很少流向市场,故C不正确;D与材料“华丽、富有”的信息不符,排除。25D【解析】根据材料,梁启超认为,儒家在北朝时注重注疏,强调名物,中唐以后丢开春秋讲究心性,结合所学可知,材料通过对比北朝、中唐儒学的发展,注意到了时代变化对儒学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北朝开始出现“三教合归儒”的现象,在材料里无从体现,A选项错误;北朝至唐,儒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
17、,B选项错误;理学心学的兴起,开始于宋代,“明心见性”体现了中唐时期佛教被用于儒学研究,C选项错误。26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士族贵族对官职的垄断,采取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故选B;ACD是科举制的影响,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7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巡检司设置的地点多位于交通要道、“私开矿业处所、商贾辐辏之地、民族交错地方、州县交边区域、流民往来集聚之处”,可见巡检司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属性明显,选项C正确;巡检司可强化基层管理,不能扩大地方行政权力,选项A排除;巡检司不仅仅设置在工商业发达地区,选项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巡检司和皇权强化无关,排除D。28D【解析】据
18、材料“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总理衙门是为适应列强需要而设,其作为晚晴重要权力机构之一,其匾额上不宣示四海臣服,而是祈求中外平安无事,可以推知清朝后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D正确;总理衙门的最高领导人是奕,A说法错误;天下大同观念是中国传统观念,B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违背史实。29A【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清政府的民主化改革“没有取得太大进展”,这说明清廷的统治已经不能适应近代化的要求。依据材料中“海内外华人无论立宪、革命两派的志士,都有将来须仿效联邦制度的设想。”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国
19、人对当时清朝统治及其政策的不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内外华人对清朝统治及其政策的不信任,而非掀起爱国与革命高潮;C选项错误,清末预备立宪实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骗局,加强专制集权,并未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末立宪派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延续和发展,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0C【解析】根据“1957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这张特殊的“股票”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证明,故选C项;50年代初我国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A项;国家鼓励股份制企业发
20、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排除D项。故选C。31B【解析】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上海市、天津市、大连市都属于被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故选B;上海市、天津市、大连市都不是经济特区,排除A;9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排除C;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32B【解析】材料信息是,因原告有欺诈行为而减免被告的责任。这说明不诚信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既体现了对诚信原则的维护,也体现了司法公平,故B项正确;该规定提升了法律的权威,而不是法官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可能发生于罗马公民之间,因而不能说明是为了维护罗马公民利益,排除C项
21、;材料中的规定强化了人们的诚信意识,而不是守法意识,排除D项。33C【解析】表格中能看出19世纪末,美国经济迅速发展,GDP占世界比重开始迅速上升,故选C项;中国仅仅是GDP所占比重大,并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的经济具有优势,中国的自然经济日益衰退,面对西方的工业文明没有优势,排除A项;19世纪末,美国GDP所占比重超过英国,无法证明综合国力超过英国,排除B项;日本GDP占世界比重下降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中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日本,导致日本所占比重下降,无法说明“倒退”,排除D项。故选C。34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由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标准化生产模式日
22、益崛起,这根植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又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工厂制度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A项不符合题意;标准化会推动不同国家的生产联合,B项符合题意;标准化、统一化与科技的转化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35A【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和欧共体通过谈判,互相让步,达成谅解协议,英国公投票结果显示,联合发展具有民意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危机解决体现了欧洲各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愿望,A项符合题意;材料探讨的是欧共体内部合作与危机的解决,与英美关系无关,也不能说明英国“全面”回归欧洲,B项错误;1974年欧洲农业谈判与政治一体化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23、欧洲经济领域合作的障碍并未经过1974年的危机谈判而被扫清,D项说法错误。41(1)原因: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诱导。影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2)原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特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解析】(1)原因:由材料“农耕在西北推广”可以得出农业的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材料“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可知都城木材的需要也加速了环境的破坏;由材料“人口压力迫
24、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可知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导致环境破坏;由材料“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可知手工业的发展也破坏了环境;由材料“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导致人民困苦,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等角度回答。(2)原因:由材料“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更加脆弱”可以得出过度开发,民众缺乏环保意识;由材料“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激增,大量森林被砍伐”可以得出
25、铁路的修建大量砍伐树木;由材料“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可以得出政府疏于管理;特点:由材料“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可以得出政府主导立法进行环境保护;由材料“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可知设立机构进行保护;由材料“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可知环保理念的发展。42示例:概念:三权分立阐述: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分明,相互独立、互相制衡。最早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洛克的分权学说,用以巩固革命成果;后由法国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形式;首次实践是在美国确立的1787年宪
26、法,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分掌三权。“三权分立”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对防止专制、减少腐败、保障自由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回答其他历史概念亦可,如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等。)【解析】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如“理性”; “孟德斯鸠看来,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 “在卢梭看来,人民彼此都以平等身份共同签订契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力都转让给整个集体而非任何个人”; “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次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归纳出概念,完成表达;第三,结合世界史所
27、学知识进行阐述。过程中注意要求从内涵、形成发展和影响等三个层次展开,不必写成文章,必须分开段落,从概念到运动的实质,从当时的背景到其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进而引申到对社会经济和历史进程的影响去分析。45(1)内容:设置六部,强化专制权力;移风易俗;改国号,自称皇帝;增设蒙古、汉军八旗;禁止杀降,优待汉人。(2)意义:强化了专制皇权;扩建了军队,增加了军事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解析】(1)内容:据材料“更仿中国设立六部,以贝勒为长官”可知,设置六部;据材料“其提高君权,直变更女真之风俗,初立文馆,备其顾问;后分设三院,显受中国制度影响”可知,强化专制权力,移风易俗;据材料“1636年,
28、太宗得林丹汗之传国玺,改国号日大清,自称皇帝,添设蒙古、汉军八旗。”可知,改国号,自称皇帝和增设蒙古、汉军八旗;据材料“太宗严禁杀降”可知,禁止杀降;据材料“贝勒请优待汉人,建议”可知,优待汉人。(2)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强化了专制皇权;扩建了军队,增加了军事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等方面回答。46(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苏联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发。(2)意义:支持了中国抗战;扭转了盟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解析】(1)背景:据材料“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成员国之一,在与盟国共同抗既得益于同盟国家的援助也为同盟国家提供了不可或
29、缺的战略支持”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据材料“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因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可知,苏联忙于对德作战,对华支援减少;据材料“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面对共同的侵略者日本,中、美结为同盟,开始了军事上的密切合作”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2)意义: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支持了中国抗战;扭转了盟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回答。47(1)国学(传统文化)研究集大成者;甲骨学研究奠基人;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教育家。(2)崇尚文化的家学乡学风尚;时代变革的影响;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解析】(1)由材料“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可得出国学(传统文化)研究集大成者;由材料“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可得出甲骨学研究奠基人;由材料“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可得出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教育家。(2)由材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可得出崇尚文化的家学乡学风尚;由材料“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可得出时代变革的影响;由材料“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可得出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