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中达标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从1842年的割地赔款,到2021年中美战略对话中的唇枪舌剑,历史告诉人们“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了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些说明()A新政权才需要法制建设B民主需要以法制作保障C三国法制建设十分完善D法制建设必
2、定带来民主3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应集中在()A千年巨变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D伟大转折4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争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A使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基础B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结束了美国的霸权地位5“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从这首战歌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A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C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D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B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7右图是195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土地改革邮票,方寸票幅中,老农手指一台由年轻农民驾驶的大收割机,而小小的牛、犁位于收割机履带之下。该作品体现了()A“耕者有其田”的梦想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形成D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夙愿
4、 8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A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C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D某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9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大量翻译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 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实行三大改造B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C调整国民经济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10下列选项中,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是()A抗美援朝的胜利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一五
5、”计划超额完成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国家或地区主要文献苏联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欧洲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中国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2下图中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喜悦来自于() A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B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C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3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6、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B建立合作社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现政企分开14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A19111918年B19491956年 C19581965年D19781985年15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4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赎买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它所针对的对象是()A小农经济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C资本主义工商业D城乡个体手工业者17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
7、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C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18小说平凡的世界写道: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从一个河南手艺人那里买了些老鼠药,在集市上倒卖了其中的十几包,每包赚了五分钱,总共得利不到一元。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和那些扩大了几尺自留地或犯了点其他“资本主义”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强制“劳教”。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
8、背景是()A土地改革的开展B“一五”计划的实施C“文化大革命”的进行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习近平总书记赞扬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习总书记赞扬的这位模范人物是()A王进喜B焦裕禄 C雷锋D邱少云20下表所示内容反映出模范人物共同的优秀品质是()A助人为乐B勇攀高峰 C艰苦奋斗D身先士卒模范人物言论焦裕禄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兰考邓稼先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21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文章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的
9、会议是()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因为这两次会议都()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核心是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党面临严重困难局面时召开AB CD23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同一年,时任遂宁市蓬溪县群利乡党委书记邓天元在九龙坡村与几名村干部达成一致意见:率先试点田边地角独立耕种,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B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24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利润达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
10、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A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5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A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B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C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6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表示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并说:“这样大会也就有了一个主题了。”这里的“大会”是指()A中共十一届三
11、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六大D中共十八大27通过下表所列内容判断,这位历史人物应是()1978年参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视察深圳1992年初南方视察A毛泽东B周恩来 C邓小平D江泽民28下表反映的主题是()A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B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规划中国梦宏伟蓝图时间1980年1984年1990年2001年事件成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加入世贸组织29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下列城市或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深圳 上海 西宁 环渤海地区A B CD30“创造性地倡议兴办经济特
12、区,充分肯定经济特区试验场作用一次次实地考察指导,立足长远谋划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发展的未来经济特区诞生和发展的每一步,始终牵动着中南海,倾注着党中央的心血”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特区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是()A有利的外部环境B稳定的国内局势C党中央的重视 D人民群众的愿望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3分,32题14分,33题13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民主人士张元济重游中南海勤政殿,不胜感慨地说:“与这个勤政殿一别已52年了,上次来是光绪帝召见。新政施行不久,发生了政变。康、梁远去,而他(指光绪帝)被禁天牢。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年,能够亲眼
13、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材料三: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摘编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材料一中“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指的是哪一次会议?(1分)这次会议在何地召开?(1分)有何历史意义?(2分)(2)材料二“打败美帝野心狼
14、”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4分)(3)根据材料三可知,土地改革主要在哪些社会阶层中进行?(2分)这次土地改革的结果怎么样?(2分)32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期间,各地方政府组织了人民法庭,依法惩办一切违抗或破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材料二: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时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公私合
15、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52年71.8%6.9%0.7%1.5%19.1%1956年7%0.1%7.3%53.4%32.2%材料三:198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年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 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倍。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也有了成倍的增长,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的原因。(4分)(2)材料二表明到195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转变?(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变化的表现。(2分)概括说明导致这一变化的政
16、策因素。(2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4分)33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材料二: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
17、史材料三:“(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2分)(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1分)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1分)“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作出的什么伟大决策?(1分)(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
18、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1分)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1分)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1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答案一、1.A 2.B 3.C 4.C 5.B 6.B 7.D 8.D 9.B 10.C11.D 12.C 13.A 14.B 15.B 16.C 17.D 18.C 19.B 20.C21.C 22.D 23.C 24.B 25.D 26.B 27.C 28.B 29.C 30.C二、31.(1)会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分)地点:北平。(1分)历史意义:中
19、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筹建新中国作了充分的准备。(2分)(2)标志性事件: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分)历史意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4分)(3)社会阶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2分)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2分)32.(1)原因: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政治保障;民主革命时
20、期土地改革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保障;政府严格贯彻执行土地改革法令。(4分,任答两点即可)(2)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2分)(3)表现:粮食产量、棉花年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不断增长;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2分)政策因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2分) (4)根本出发点: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农民利益;等等。(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3.(1)事件:“文化大革命”。(1分)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2)重大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事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分)伟大决策:改革开放。(1分)(3)具体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1分)城市:深圳。(1分)(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等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