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人教版.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84823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孟子》二章-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孟子》二章-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孟子》二章-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孟子》二章-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孟子二章一. 本周教学内容:孟子二章【重点难点】 1. 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2. 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3. 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4. 积累文言词汇。 【新课讲解】一. 文体介绍:议论文,作者阐明自己观点的文章。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者对所论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和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事理等)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 课文分析1. 作者及背景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

2、时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 生字寡助米粟域民畎亩傅说胶鬲拂士3. 文章分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课文

3、说明: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七里之郭:郭,外城。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夫,f,句首发语词。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表假设语气,可译为:要么。)理清文章思路

4、.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第一层(1段):摆出观点,提挚全文。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4)问题讨论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文章第4段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有什

5、么效果?归纳:(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句式相同,语气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6、,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段?归纳:第段的作用是在前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得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说明 得

7、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对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同时也顺便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2) 理解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示代词:这。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

8、来)动心忍性,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而后作:而后,这样以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侵略的忧患。3)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4) 问题讨论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本文

9、将中心论点放在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本文第一段 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发”与“举”意义。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

10、了自身的努力,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第段与第段的关系:第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他们在

11、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由个人到国家,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理解最后一段内容。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4.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对比见第三段末。得道

12、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 )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的六句,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 5. 语法小结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 管夷吾举于士城 士 城非不高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野芳发而幽香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征于色,发于声 人固有一死 通假字亲戚畔之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今异义。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委而去之 古义:离

13、开 今义:到去亲戚畔之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征于色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舜发于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傅说举于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环 域 过 使动用法 苦 劳 饿 空乏 乱 动 特殊句式被动句倒装句【模拟试题】一. 语文积累与运用1. 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委而去之4)寡助之至5)亲戚畔之2. 指出下列“而”的不同用

14、法1)泉香而酒洌2)夫环而攻之3)环而攻之而不胜3. 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亲戚畔之 通)曾益其所不能 通)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困于心,衡于虑 通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国恒亡。 (3)行拂乱其所为。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舜发于畎亩之中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而死于安乐也 (8)以天下之所顺 (9)所以动心忍性 5. 词性活用: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让,把)”+宾语+动词(形容词)。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点的词。例:必先苦其心志。译:使他的内心痛苦。1)劳其筋骨。译:2)饿其体肤。译:3)空乏其身。译

15、:4)行拂乱其所为。译:5)所以动心忍性。译: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7.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二. 阅读8.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l

16、) 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2)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3) 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A. 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5)“战必胜矣”的原因是A.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9. 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10.

17、 分析两篇文章共有的语言风格。11.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父亲的爱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18、。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我从小到大都

19、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感觉?1)父亲听从妈妈的吩咐,照着妈妈开的清单责骂我们,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2)父亲在医院急诊室门口叫嚷:“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父亲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他是不是真的很粗暴? 3)在照相册里,找不到父亲的相片,而“他老忙着替别人拍照”,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品性? 4)在下列句子里有一个动词用得十分确切,请找出来,说说父亲当时的心情。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5)这篇文章的结构很独特,说到父亲的事时,总是有妈妈在场,而妈妈总是

20、对“我”很体贴关爱这种结构方式称做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6)你的父亲,也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吗?请你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说说父亲对你的爱。 【试题答案】一. 1. )助词“的”)代词,指代“小城”)代词,代那座城池)动词“到”)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2. 1)表并列 并且2)表修饰 着、地3)表转折 却、但是3. 畔通叛、曾通增、拂通弼、衡通横4. 1).国防 2)国家 3)不顺 4)同“弼”,辅弼5)从 6)给 7)在 8)凭) 9)用来5. 略6. D7. 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

21、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托域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二. 8. 1) 略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C 4)A 5)C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分两个方面分别来论证论点的,最后将论点进一步深化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文章以结论作为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结构方法是先分后总。文章以论点作为标题。10.)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

22、江河直下富有气势。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对比见第三段末。另上一篇也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的六句,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似之处。11. 1)父亲从不迁就我们的过错,让我们由此学会自律。2)这不是旅游车,我们也是来看病的;大声嚷嚷,虽嫌暴躁,但缘于爱子(女)心切,因此不能以此就说父亲粗暴。3)表现了父亲为家庭营造快乐而自甘冷落的好品性。4)“擤”,当时父亲的心情很激动,为了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不愿当孩子面落泪而破坏了婚礼

23、喜庆气氛,所以擤了一下鼻子走出房间。5)对照映衬式;打破了平铺直叙、千人一面的格局,从妈妈的温暖的外露对“我”爱抚的方式中对照映衬出父亲对“我”的爱是深沉的、含蓄的,从而表达出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激。6)略【励志故事】三种人的三种机会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孟子》二章-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