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推荐马说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奴隶(l)槽枥(co) 食不饱(sh)B.祗辱于(r) 尽粟(s) 一石(sh)C.骈死(pin) 其真无马邪(y) 不以千里称也(chn)D.食马者(s) 才美不外见(jin) 策之不以其道(c)【答案】A【解析】B项“一石”的“石”应读“dn”;C项中“不以千里称也”的“称”应读“chng”;D项“才美不外见”的“见”应读“xin”。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答案】C【解析】A项,应为“其
2、/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项,应为“安求/其能千里也”;D项,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D【解析】A.“食”同“饲”;B.“见”同“现”;C.“邪”同“耶”;D项没有。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答案】C【解析】C项,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A项,第一个“能”是名词,才能;第二个“能”是动词,能够。B项,第一个“策”是动词
3、,用马鞭驱赶;第二个“策”是名词,马鞭。D项,第一个“食”同“饲”,喂;第二个“食”是动词,吃。5.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答案】C【解析】C错,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答案】C【解析】C项“之”的用法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余都是作结构助词,“的”。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4、,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第三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喂马人”的无知。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答案】D【解析】这里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作家作品的理解。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课文的内容要做到重点理解,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体、作家、以及相关的材料。这里的D选项应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
5、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一食或尽粟一石(2)才美不外见(3)安求其能千里也(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0. 根据你对短文的理解,完成下列填空。托物
6、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中,作者以“千里马”寓_,以“食马者”寓_。11.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答案】8. (1)有时 (2)同“现”,表现或显露 (3)怎么,哪里 (4)犹,尚且 9. (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10. (1). 人才 (2).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 11.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解析】【分析】【
7、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见”是通假字,同“现”,表现或显露的意思。注意“且”解释为“尚且”。【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
8、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里要注意:(1)食(s):通“饲”,喂养。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2)其:难道,表示推测。邪(y):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其:其实。知:懂得。【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来分析。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因此,文中作者以“千里马”寓人才,以“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了“有了伯
9、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根据文中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作者是借千里马不被人赏识表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批判、讽刺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点睛】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
10、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三、情景默写 12.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1)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一句话是: _(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答案】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
11、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祇”“枥”“见”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四、综合性学习 13.综合性学习。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礼仪板报我设计】(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板块名称。_【礼貌用语我知晓】(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
12、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_(久违、久仰)大名!”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_(莅临、光临)指导!”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_(阅读、拜读)!”【礼节习俗我评说】(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答案】 (1). (1)示例 礼貌用语大串联 (2). 礼节规矩我传承 (3). 礼仪知识我知晓生活处处有礼仪知书达理赢天下(任选三个,符合内容即可) (4). (2)久仰 (5). 莅临 (6). 拜读(3)示例 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
13、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是在考查礼仪板报的设计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设计的基本要求:内容要丰富,板块名称格式力求一致。首先审清题意,要出的是“黑板报”,有范围的限制;主题是“礼仪”限制了选材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合适的版权块。如:礼仪规矩传承;礼仪知识积累;礼仪知识运用等。(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礼仪知识的积累能力。“久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符合此处的语境,故选“久仰”。“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符合此处语境;“光临”的敬重程度不够,故选“莅临”。“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符合此处语境,故选“拜读”。(3)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赞成与否定皆可,关键在于陈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果赞成,可从热情待客的角度来谈;如果不赞成,可从来客的喜好以及卫生的角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