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这里主要谈以下几点:一、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很好地处理了历史小说中,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问题。清代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这显然是用史家的眼光来指责文学作品。不过,七实三虚却符合三国演义的实际,代表了历史小说的特征。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因为它毕竟是历史小说。像三国演义所描述的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这段三国纷争就基本符合历史记载,书中的三大
2、战役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事,作品中的人物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可以说正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则是指作者基于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断,并辅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相比之下,只要在主旨明确的前提下裁剪适当,七分实事不难做到,而三分虚构则相对困难。如何使作品既不影响基本史实,又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确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明清时期的许多历史小说,要么写得太实,成为通俗化的历史;要么太虚,与神魔小说、英雄传奇小说难以区分。全实则死,全虚则诞。只有像罗贯中三国演义这样,虚实结合,处理得当,
3、才能成为艺术精品。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即对正史、野史的各种材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比如,失街亭和斩马谡正史有载,是诸葛亮失误的例证,而空城计只见于裴注所引的郭冲三事,而且与前二者毫无联系。三国演义巧妙地把空城计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这一神来之笔,不但淡化了诸葛亮用人不当所造成的严重错误,而且还使失、空、斩成为历史上大智大勇、料敌如神的杰出才智的浓缩和典范,成为戏曲舞台上至今盛演不衰的火爆剧目。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极为有用而正史又没有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如桃园三结
4、义、关张古城会、蒋干盗书、借东风、华容道、孔明吊丧、五丈原禳星等等,都是以民间传说为蓝本进行创造的结果,都成了作品中脍炙人口的精彩部分。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即将史书的个别事件加以改动构成新的情节。如关羽单刀赴会,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是双方单刀俱会,结果是刘备一方让步。裴注引吴书的记载则是鲁肃冒险赴会,义正词严而使羽无以答。演义则采用了关汉卿单刀会杂剧的情节,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再如,史书记载张辽主动投降曹操,演义则改为他被俘后拒不投降,经刘备、关羽说情,才被曹操义释,这就为后来关羽在土山接受张辽劝降埋下伏笔。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
5、说却移到了张飞头上。这样,既突出了张飞爽直鲁莽的性格,又不致损伤刘备仁君的形象;斩华雄的本是孙坚,小说改为关羽,于是衬托了关羽的神勇;草船借箭本是孙权赤壁之战后第三年在濡须所为,小说变为孔明借箭,以描绘孔明的神机妙算。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就是把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成为文学佳作。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写了在徐庶推荐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2字。但小说却挥洒笔墨,驰骋想象,尽情渲染,把这段故事写得曲折丰满,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极富艺术感染力。再如赤壁之战,三国志的记载也非常简略,到了小说中,作者却以八回的篇幅,把这一历史故事渲染
6、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二、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人众事繁,矛盾复杂。但却组织得有条不紊,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它把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东汉灭亡为引线,以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的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魏蜀吴三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主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诸葛亮的故事在全书中占了近70回。在写诸葛亮时,以隆中决策为关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以浓墨重彩描绘的隆中
7、决策是全书的主脑,其余枝节,皆从此生。诸葛亮在开头所分析的形势,从董卓谈到曹操、孙权,实际上就是小说前7卷(即前35回)情节内容的概括;诸葛亮出山后的主要故事,就是隆中决策的具体演绎;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直到最后一卷,才写三国归晋以作结。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虽头绪纷繁,却脉络分明。在这构架上,作者又兼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的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三、出色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战争史,是一部真正的战争文学作品。有人还称它是一部全景式的军事文学作品。
8、它反映东汉末至西晋初近一百年的全部战争生活,其反映战争规模之大、之广,时间持续之长,其描写战争的艺术技巧之高,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上所仅见,而且在古今中外军事文学中也是罕见的。1、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全书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其形式变幻多端:有智取,有力敌;有进攻,有防御;有伏击,有偷袭;有火攻,有水淹;有千军万马的大会战,有单枪匹马的个人搏斗;有以弱胜强,有以强制弱;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等等。这些明显不同的战斗固然不会混淆,但有些形式相同的,若稍不注意,便极易造成雷同重复,比如,有人统计,仅火攻小说就写了几十次,这就势必要犯
9、,而作者均能巧妙地避,每次火攻的描写都独具特色。诸葛亮初出茅庐就放了两把火,先是在博望坡采取伏兵计,用火攻将曹军打得大败;继而又率军主动撤出新野,布下口袋,待曹军钻入后,又施火攻,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两次战斗紧紧相连,同是用火,却绝不雷同。博望之火在城外,新野之火在城中;博望之火在林木,新野之火在房屋也。(毛宗岗三国演义回评)小的战斗互不相同,大的战役更是各具特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是三国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其相同处在于: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又都是用火攻。但它们却毫无重复之处:官渡之战是曹操烧袁绍的粮草;赤壁之战是孙、刘烧曹操的战船;彝陵之战是东吴烧西蜀的营盘。这是火烧的对象
10、不同;同时,火烧的地点也不一样:烧粮草是在平原,烧战船是在水上,烧营盘是在山林。三大战役犯中求避,同中见异,特点鲜明,绝不雷同。2、注重表现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战争,既是力的较量,更是智的较量。三国演义写战争,不仅写力,更重在写智,写指挥员在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力量转化等方面运筹的正确与否。全书百二十回,仅标题直接带有计、智、谋等字眼的就达三十回之多。各种计谋,无所不用,上演了一出出斗智的活剧。著名的三大战役,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原因都在于取胜一方智术和谋略的正确运用。比如袁曹官渡之战,仅有7人马的曹操所以能把有着70万人马的袁绍打得一败涂地,主要就是靠了谋略的正确;而袁绍的惨败,则
11、主要败再不采纳好的建议,败在主观指导的错误。当初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得很对: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这缓战坚守,本来是一好的建议,可袁绍不仅不采纳,反责沮授慢了军心,将其锁禁军中。后来许攸获悉曹操军粮已尽,建议袁绍乘虚进军许昌,可袁绍听信谗言,又怀疑许攸与曹操有旧,致使许攸遭到斥责后背袁投曹,泄露了袁绍屯积粮草的机密。结果曹操用许攸之计,亲率五千精兵烧了袁绍屯积乌巢的粮草,进而大破势力比他大得多的袁军,奠定了曹魏立国、雄踞中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赤壁之战是一次最著名的由防御转入进攻、以劣势打败优势的
12、战役,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一次战役。战前的曹操,在北方的军阀混战中,已破陶谦,平张绣,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击乌桓,纵横天下,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接着又乘势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荆州不战而降,刘备节节败退。当曹操以八十三万马步水军逼近长江、进军江南的时候,孙刘联军不过四、五万人,但最终硬是以少胜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也是智谋。这次战役用了八回的篇幅铺写,但真正的战场厮杀却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斗智的场面。面对曹操的号称百万大军,诸葛亮、周瑜先是分析了曹军的弱点。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日夜兼程,其势所谓强弩之末,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并非真心附操。周瑜则向孙权
13、分析了曹军所犯的四忌:一是北土未平,犹存后患,而曹却久于南征;二是北军不熟水战,曹操却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三是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四是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最后说,曹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这些分析,是中肯的,说明他们知彼。三江口一战,曹操失利,发觉自己短处,命令深得水军之妙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加紧操练水军。而孙、刘则尽力打破曹操争取主动的努力。周瑜利用蒋干第一次过江搞了一个群英会,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毫不费力地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支箭,并以次装备了东吴。周瑜又利用蒋干第二次过江,内外策划,让庞统给曹操献了连环计:曹操只注意了连
14、接战船有利于防止风浪,却忽视了不利于防止大火。最后曹操又中了黄盖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降,为黄盖直入曹军水寨放火提供了方便。这样,赤壁火起,孙、刘无需非多大力量,已是全胜无疑了。这次战役,智斗写得最充分。孙刘一方每次斗智的胜利,就是对曹操力量的一次削弱。就是优势劣势的转化。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是一个斗智的全过程。其结果是由此遏制了强大曹军南下统一全国的攻势,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已形成。彝陵之战也是以少胜多。西蜀刘备为报杀关羽之仇,不顾一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讨伐东吴。初战时,西蜀势如破竹,东吴朝野震恐。后来,孙权大胆起用年轻的陆逊总督兵马。陆逊准确分析了敌我形势,在时值酷暑,蜀兵多有疾病,利在速战
15、的情况下,果断采取坚守避战、后发制人的战略,忍辱负重,与蜀兵相持半载有余,使得蜀军将士欲战不能,兵疲意阻,斗志懈怠,不得不依林木深处安营扎寨,战线拉长,兵力分散,绵延七百里,明显犯了兵家大忌。东吴虽只有五六万人马,但由于兵力集中,养精蓄锐,出其不意,火烧西蜀连营七百里,致使西蜀全军覆没,刘备死于白帝城。这次战役主要是描写陆逊的战略,他上任后坚守避战,人们不能理解,多有抱怨,但他却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后发制人,反败为胜。东吴的胜利,显然是智胜。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因为人是战争的主宰,只有写好了在战争中活动的人,才能更好地表现战争。所以,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是参加战争的人,人的才能智慧,人的性格特
16、点以及人物的性格冲突,而不是着重写战争的过程。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左转以来描写战争的优良传统:详写战前谋划,略写战役过程;详写握有主动权的一方,略写被动的一方;详写未来胜利的一方,略写失败的一方;并不把失败方写得愚蠢无能,而是写出强中更有强中手,常常以失败者的智来衬托获胜者的更加高明。比如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兵多势强,虽然是战争的发动者,但实际上并未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并不是战争的胜利方,所以,在这次战役宏大的篇幅中,曹魏不足1/5,属于略写。小说重点铺陈的是掌握主动权、最后得胜的孙、刘一方,突出表现周瑜、诸葛亮的胸襟胆识和谋略智术。曹操虽然连中三计,但都不是轻易上当的。周瑜设群英会愚弄蒋干,曹操中反
17、间计损折自己的两员水军大将,一是因为三江口初战失利,曹操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早就有点不满,二是因为蔡、张乃荆州降将,本不被曹操信任,再加之曹操多疑,因此种种,曹操才一气之下下令杀掉了他们。一到献头帐下,操方醒悟曰:吾中计矣!然而,操虽然中计,却不肯认错。接着他用荀攸之计,使蔡瑁的族弟蔡中、蔡和到东吴诈降,以为内应。可见曹操并不蠢笨。后来曹操又中连环计,程昱提醒船皆连锁,股市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拒不接受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说隆冬之际,只有西风北风,不可能有东风南风,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所以诸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但事实上,曹操只了解了事物的一般性,而没能了解事物
18、的个别性、特殊性,偏偏诸葛亮借来了东风,使他千里舳舻,付之一炬。我们今天自然不会相信这东风真是诸葛亮借来的,而是诸葛亮懂得气象知识,正如草船借箭前算得三天后将有大雾一样。这说明诸葛亮的知识比曹操、周瑜更丰富,智慧更高超。在智术的较量中,周瑜事事可以瞒过曹操,却事事瞒不过诸葛亮,所以民言有云:孔明先知,周瑜见面知,曹操过后知。三人智能高下的比较,是从战争的矛盾冲突中显现出来的。4、注重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弛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等。作者善于把紧张激烈的战斗与轻松闲适的场面结合起来写,既有庞德抬棺决战、夏侯惇拔矢啖睛那样激昂慷慨的场面,也有诸葛亮弹琴退仲达、观鱼平五路那样悠闲自得的场
19、面。在紧张激烈、烽火连天的赤壁大战中,尤其有许多娴雅情节,如:诸葛亮与鲁肃的乘雾联舟,酌酒取乐;周瑜与蒋干的故友重逢,歌舞宴饮;庞统的幽居草舍,挑灯夜读;曹操的凌波横槊,对月吟诗等等。且不论它们在战斗中的实际作用如何,但就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它足在使剑拔弩张、隔江对垒的紧张中出现抒情的气氛,使读者有机会透一口气。而在这静谧安闲的背后,又酝酿和准备着樯橹灰飞烟灭的三江水战的到来,使全书极尽波澜迭起之妙。四、特征化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显著特点,就是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这种特征化性格的典型,具有鲜明的单一性、稳定性、和谐性的特点。所谓单一性,就是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
20、特征,这个特征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如: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孔明的智、关羽的义,张飞的猛、周瑜的狭、鲁肃的厚等等。所谓稳定性,是说小说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类似雕塑,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所谓和谐性,是指形象内部诸因素非常和谐,没有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感情的矛盾。作者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一是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小说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的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比如,曹操一出场,作者就通过许劭之口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后一系列的情节,从少时的诈称中风、诬叔骗父,到临死时设七十二疑塚,躺
21、在坟墓里还要骗人,都是围绕着他的奸雄这一性格展开。再如诸葛亮,早在二十几岁隐居隆中时就通晓天下、料事如神,出山之后,直至病死五丈原前线,除了失街亭等极个别的战役之外,他每每都是神机妙算,智慧的灵光始终保持在最强度上。这些人的性格,给人以一种先天如此、与生俱来的感觉,看不出客观环境、人生遭遇对其性格的影响。二是反复皴染。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比如写曹操的凶残奸诈,就连续写了他克扣军粮却嫁祸仓官;罪该杀头却割发代首;怀疑侍卫,梦中杀之;讨厌刘馥,醉酒杀之;恼怒祢衡,借刀杀之;忌恨杨修,伺机杀之。写他雄豪,就连续写了刺卓献
22、刀;矫诏讨董;支持关羽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这样就把一个残暴奸诈、又雄豪多智的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写得血肉饱满。再如写张飞的勇猛,除了描写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外貌、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言行之外,特别又通过鞭督邮、战吕布、吓曹兵、古城会、斗马超等一系列情节不断皴染强化。三是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的生活细节比较贫乏,但却有不少惊险生动的传奇性的细节,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色彩。比如第五回的关羽斩华雄,首先通过前面的几员大将鲍忠、潘凤、俞涉等人被华雄所斩;孙坚虽未被斩,但头盔却成了华雄的战利品,来显示董卓大将华雄的骁勇无比;关羽上阵,与华雄厮杀,文字不多,都是虚写,全从
23、听觉中来: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崩地塌,岳撼山崩,当关羽回来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时,战前曹操为他酾下的一杯热酒,其酒尚温。仅用四字的细节,就把关羽的神勇突现的淋漓尽致。再如张翼德大闹长坂坡,三声大喝:第一声是:厉声大喝,使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第二声是睁目大喝,使得曹操颇有退心;第三声是挺矛大喝,吓得曹操披发奔逃,惊得曹操身边的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后面的百万曹兵人如潮涌,马似山崩,疯狂逃命时,自相践踏。在这种连锁反应似的、又像戏剧性的变化中,张飞勇猛刚烈的传奇性风采,活龙活现。四是善用对比、烘托手法。比如袁绍从出场到被彻底消灭,作者始终把他与曹操进行对比描写。在诛宦官时,
24、袁曹的意见就针锋相对,何进因听从袁绍主张,招致了更甚于宦官之祸的董卓之乱。显示出曹操看问题透彻,政治眼光锐利,而袁绍的政治才识远低于曹操。在讨董卓时,袁绍被推为盟主,却任人唯亲,排斥人才,徘徊观望,坐失战机;而曹操则任人唯贤,重用人才,提出正确的战略部署,这一对比,又显示出袁绍军事上的无能。此后袁、曹双方正面交锋,展开官渡之战,在用人和用谋方面,一个雄才大略,识见高超;一个外宽内忌,多谋少断,对比十分鲜明。最终袁绍成为失败者,曹操成为胜利者。诸葛亮的出场,作者采用了层层烘托的手法:徐庶、司马徽的赞美、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一些亲友的歌吟谈吐;卧龙岗山林景色的优雅清美等等,层层烘托了诸葛
25、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另外,如司马懿出场前后,作者也用了重笔烘托。曹丕托孤,司马懿得到重用,诸葛亮视为心腹大患;接着诸葛亮用反间计,司马懿被削职回家,诸葛亮大喜;孔明一出祁山,曹睿又起用司马懿,诸葛亮闻之大惊。作者通过诸葛亮心情的几次变化,使司马懿在正式登场之前,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从而衬托出司马懿不可轻视的才能。五、历史演义体的语言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吸收了史志文言的精华,又受讲史话本通俗化的影响,半文半白,既利于营造历史气氛,又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二是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这是由于小说从讲史而来,叙述往往以简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三是语言以开始注
26、意个性化。如曹操的出言吐语,无不含诈;孔明的言谈声貌,处处有智;张飞的语气口吻,逼现出豪气;关羽的音容语态,包藏着傲骨。但总的说来,比起善用口语乃至方言的水浒、金瓶梅来,三国演义人物语言个性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六、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之下,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包括部分佚书),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其中列国系统、隋唐系统的若干作品较有特色。(1)列国系统的历史演义 较著名的是明代余邵鱼的列国志传,所叙故事上起武王伐纣,下迄秦并六国,达800年的历史。虽描写简略,文字粗率,但脉络清楚。后来冯梦龙又将此书改编为108回的新列国志,由原来不足
27、30万字扩大到70万字,删去了西周一大段历史,从周宣王滥杀臣民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集中叙述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历史故事,成了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冯梦龙新列国志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兴衰过程为主要线索,在广阔的背景上描绘诸侯之间争夺霸权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思想情趣、和智谋胆略。作者把这样一个动荡纷乱的漫长历史过程写的眉目清晰、脉络分明。在比较注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保存了不少具有经典意义的民间故事,像郑庄公掘地见母,卫懿公好鹤忘国,百里奚认妻,晋公子重耳出亡,程婴匿孤,孙武演阵杀美姬,孙庞斗智,伍子胥复仇,河伯娶妇,窃符救赵,荆轲刺秦王等都写得曲折生动
28、,有声有色;一些著名的战役,如齐鲁长勺之战,秦晋龙门山大战,宋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决胜,秦赵长平鏖兵等等,都写的条理清楚,引人入胜。另外,小说也塑造了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像朱亥、程婴、西门豹、秦始皇等等。总体说来,尽管此书史学味儿较浓,叙述拖沓、结构松散,但语言朴实晓畅,还是能吸引较多的大众读者。到清代,乾隆时期,蔡元放又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夹注评点,改名为东周列国志,成了以后最通行的本子。(2)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 较早的是隋唐两朝志传(120回,署名罗贯中)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较为简略。稍后,在文学方面有较大突破的是隋炀帝艳史和隋史遗文两书。隋炀帝艳史8卷14回,题齐东野人编演。小说以批判的态度,描写了隋炀帝一生的风流艳事,揭示了隋王唐兴的历史原因。全书结构严谨,文笔细腻,语言清新典雅。隋史遗文12卷60回,袁于令作。此书一改过去以帝王为中心人物,以正史顺序敷衍历史的写法,而专注于一群乱世英雄,把小说写成了一部有关秦琼和瓦岗寨的英雄史,有一种将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的倾向。清代康熙年间,褚人获将上述三书剪裁连缀成一书,这就是著名的隋唐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