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章节试题:第二篇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建筑材料防火应当遵循的原则表述错误的是()。A、与发热物体接触的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或进行阻燃处理B、与电气线路接触的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或进行阻燃处理C、在楼梯间、管道井等竖向通道和供人员疏散的走道内可采用难燃材料D、控制建筑材料中可燃材料的数量,受条件限制或装修特殊要求必须使用可燃材料的,应当对材料进行阻燃处理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建筑火灾原因的是()。A、电气火灾B、人为放火C、吸烟不慎D、地震3、下列不属于建筑火灾危害主要表现的是()。A、危害生命安全B、造成经济损失C、破坏文明成果D、促进技术发展4、建筑在为人
2、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潜伏着各种火灾隐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下列不属于建筑火灾特点的是()。A、空间上的狭窄性B、成因上的复杂性C、防治上的局限性D、时间上的突发性5、建筑的总平面布置要满足城市规划和消防安全的要求。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建筑高度等,从周围环境、地势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建筑物位置B、同一企业内,若有不同火灾危险的生产建筑,可以将火灾危险性相同或相近的建筑分区布置C、在总平面布置中,应合理确定各类建(构)筑物、堆场、储罐、电力设施及电力线路之间的防火安全距离D、要根据各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规模、火灾危险性,考虑扑救火
3、灾时所必需的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和消防扑救面6、规定不同用途建筑物需采取哪些建筑防火措施的基本依据是建筑物的()。A、耐火等级B、使用功能C、重要程度D、防火间距二、多项选择题1、当遇到某些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时,可采取()等方法加以解决。A、加强防火巡查力度B、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增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在构件表面涂覆防火涂料做耐火保护层D、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E、对钢梁、钢屋架下及木结构做耐火吊顶和防火保护层包敷2、水平防火分区即为阻止水平方向火灾蔓延,一般是采用()等分隔物来达到防止火焰通过的目的。A、防火墙B、防火卷帘C、挡烟垂壁D、轻质隔墙E、防火门3、建筑防火是
4、指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取防火措施,以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对生命财产的危害。通常,建筑防火措施包括被动防火和主动防火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建筑主动防火措施。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B、建筑耐火等级C、建筑防火间距D、防排烟系统E、气体自动灭火系统4、以下属于电气火灾造成原因的是()。A、超负荷用电B、电气设备的选择不合理C、电气设备安装不合理D、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E、电气火灾监控不到位5、如何有效控制火灾中烟气的流动,对保证人员安全疏散以及灭火救援行动的展开起着重要作用。烟气控制的方法包括()。A、合理划分防烟分区B、增设感烟型火灾探测器C、选择大功率的排烟风机D、合理划分防火分区E、选择合适
5、的防烟、排烟方式6、保证建筑物内的人员在火灾情况下的安全,是一个涉及()等基本因素的复杂问题,其目标就是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疏散完毕的时间必须小于火灾发展到危险状态的时间。A、建筑结构B、建筑重要性C、火灾发展过程D、人员行为E、消防设施配置7、下列选项中,属于建筑起火原因的有()。A、地震B、吸烟C、玩火D、雷击E、生活用火不慎8、烟气控制的方法包括合理划分防烟分区和选择合适的防烟、排烟方式。防排烟系统可分为()。A、排烟系统B、机械排风方式C、自然通风方式D、防烟系统E、空调系统9、如果建筑内空间面积过大,发生火灾时就会导致燃烧面积大、蔓延扩展快,因此在建筑内实行防火分区和防火分隔可有效地控制
6、火势的蔓延,既利于人员疏散和扑火救灾,又能达到减少火灾损失的目的。影响防火分区面积的因素有()等。A、建筑的使用性质B、火灾危险性C、建筑物的耐火等级D、人员疏散难易程度E、消防设施的管理制度10、根据近年来的统计,髙层、多层、单层和地下等建筑的火灾次数占火灾总数的 70%以上,造成的人员死亡和直接财产损失分别占火灾死亡总人数和直接财产总损失的 80%和 85%以上,建筑火灾的特点包括()。A、时间上的突发性B、空间上的广泛性C、成因上的复杂性D、防治上的局限性E、监控上的实时性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建筑材料防火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是:控制建筑材料中可燃材料的数
7、量,受条件限制或装修特殊要求必须使用可燃材料的,应当对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与电气线路或发热物体接触的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或进行阻燃处理;在楼梯间、管道井等竖向通道和供人员疏散的走道内应当采用不燃材料。C 错误,楼梯间、管道井等竖向通道和供人员疏散的走道中应该采用不燃材料。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546。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建筑起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电气火灾、生产作业类火灾、生活用火不慎、吸烟、玩火、放火和自燃、雷击、静电等其它原因引起火灾。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4。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建筑火灾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危害人员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破坏
8、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等。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5。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建筑火灾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突发性、成因上的复杂性、防治上的局限性等特点,其发生也是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效应作用而造成的非纯自然的灾害事故。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5。5、【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建筑的总平面布置要满足城市规划和消防安全的要求:(1)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生产经营规模、建筑高度、建筑体积及火灾危险性等,从周围环境、地势条件、主导风向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建筑物位置;(2)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划分生产区、存储区(
9、包括露天存储区)、生产辅助设施区、行政办公和生活福利区等。同一企业内,若有不同火灾危险的生产建筑,则应尽量将火灾危险性相同或相近的建筑集中布置,以利采取防火防爆措施,便于安全管理;(3)为防止火灾因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影响而导致火势向相邻建筑或同一建筑的其他空间蔓延扩大,并为火灾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在总平面布置中,应合理确定各类建(构)筑物、堆场、储罐、电力设施及电力线路之间的防火安全距离;(4)要根据各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规模、火灾危险性,考虑扑救火灾时所必需的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和消防扑救面。B 选项中火灾危险性相同或相近的建筑应该集中布置。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5。6、【正确
10、答案】 A【答案解析】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研究建筑防火措施、规定不同用途建筑物需采取相应防火措施的基本依据。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5。二、多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 BCE【答案解析】 当遇到某些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时,可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适当增加构件的截面积;(2)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增加保护层厚度;(3)在构件表面涂覆防火涂料做耐火保护层;(4)对钢梁、钢屋架及木结构做耐火吊顶和防火保护层包敷等。A、D 并不能提高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等级。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5。2、【正确答案】 ABE【答案解析】 水平防
11、火分区是指在同一水平面内,利用防火隔墙、防火卷帘、防火门及防火水幕等分隔物,将建筑平面分为若干个防火分区、防火单元。C、D 错误,挡烟垂壁和轻质隔墙没有防火的功能,所以不属于防火分隔物。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6。3、【正确答案】 ADE【答案解析】 建筑被动防火措施主要是指建筑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建筑防火构造、建筑防火分区分隔、建筑安全疏散设施等,建筑主动防火措施主要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等。A、D、E 正确;B、C 错误,属于被动防火措施。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概述,参见教材 P45。4、【正确答案】 ABCD【答案解析】 电气火灾在整个建筑火灾中占有
12、 1/3 的比重,主要有用电超负荷、电器设备选择和安装不合理、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等原因。为有效防止电气火灾事故发生,同时为保证建筑内消防设施正常供电运行,对建筑的用电负荷、供配电源、电器设备、电气线路及其安装敷设等应当采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防火技术措施。E 只是监控电气火灾的手段,不是电气火灾的产生原因。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7。5、【正确答案】 AE【答案解析】 烟气控制的方法包括合理划分防烟分区和选择合适的防烟、排烟方式。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6。6、【正确答案】 ACDE【答案解析】 保证建筑内的人员在火灾情况下的安全是一个涉及建筑结构、火灾发展过程、建筑消
13、防设施配置和人员行为等多种基本因素的复杂问题。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5。7、【正确答案】 BCDE【答案解析】 建筑起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电气火灾、生产作业类火灾、生活用火不慎、吸烟、玩火、放火和自燃、雷击、静电等其它原因引起火灾等。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4。8、【正确答案】 AD【答案解析】 防排烟系统可分为排烟系统和防烟系统。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6。9、【正确答案】 ABCD【答案解析】 防火分区的划分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以及建筑的耐火等级、建筑内容纳人员的数量和可燃物的数量、消防扑救能力和消防设施配置、人员疏散难易程度及建设投资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5。10、【正确答案】 ABCD【答案解析】 建筑火灾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突发性、成因上的复杂性、防治上的局限性等特点,其发生也是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效应作用而造成的非纯自然的灾害事故。实务教材第二篇第一章,参见教材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