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课题五石之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3.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庄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教学难点:1.
2、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观点的深刻内涵,2.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教学过程五石之瓠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同学们,让我们先从两个小故事中走进庄子,了解一下庄子的为人处事。【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译文】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来邀请他出仕做官,说:“愿意把国事委托给先生!”庄子手
3、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蒙上罩巾装在竹箱里,供奉在太庙明堂之上。对于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将照旧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原文】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庄子列御寇)【译文】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
4、?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从上面两个小故事,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庄子怎样对待名利、对待生死,感受到庄子安时处顺、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司马迁史记也记载说庄子“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在庄子看来,即使是死亡,也不过是再一次体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而已。【疏通词句】学习任务首先,我们师生一起来朗读庄子的五石之瓠,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五石(sh)之瓠(h)(庄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我大瓠(h)之种(zh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u)之以为瓢,则瓠(hu)落无所容。非不呺(xio)然大也,吾为(wi)其无用而掊(pu)之。”庄子曰:
5、“夫(f)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ng p kung)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吴王。越有难(nn),吴王使之将(ji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f)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学习任务解释文中重点词句,请做好笔记。惠子:即惠施,他是宋国人,曾做梁惠王的相。惠施是和庄子同时代的哲学家,也是庄子的朋友。他们都博学思辨。庄子的很多思想,
6、是通过与好友惠施的辩论闪现出来的。庄子一书中多次记述了惠施与庄子的辩论故事,大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贻(y):赠送。而实五石:实,盛放,容纳。以盛(chng)水浆:“以(之)盛水浆”。用大葫芦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作名,硬度。举:拿起。为(wi):因为。固:实在,确实。大:形作名,大的东西。方:药方。就是这个药冬天涂在手上,可以防止手生冻疮。(11)鬻(y)技:出售制药的秘方。鬻:卖,出售。(12)以说(yu)吴王:以(之)说吴王。意为:用药方取悦吴王。(13)将(jing):动词,带领(军队)。(14)裂地:割地,划地。(15)一:同一,同样的。句意为:能让手不冻裂的
7、药方,都是同样的。(16)或:有的人。以:凭借。以封:以(之)封。(17)大樽:这里指大瓠形似大酒樽,拴在身上可使人漂浮渡水。这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18)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而,表转折的连词,。【解说大意】学习任务解说大意,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文中讲述了两个怎样的故事。【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
8、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理解内涵】学习任务惠子和庄子分别讲了两个
9、故事,请你说说惠子与庄子所讲的故事各有什么用意。惠子讲的故事:“大瓠之种”的故事,用意在于说明这个大葫芦大而“无用”。(还隐含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讲的故事:(1)意在说明同样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这背后隐含着宋人与客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2)意在批评惠子的见识不通达,只看到事物表面“无用”,看不到大葫芦背后的“有用”之用。(3)讥讽惠子把大葫芦打破的做法,本质上与用百金出售药方的宋人一样,还是从“功用”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境界不高。学习任务说说五石之瓠的寓意。(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
10、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这则寓言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但这个寓言故事,是否就只在讲变换角度看问题、从无用事物中发现它的有用价值呢?这样理解是否就是就庄子的真正意思呢?课前提供了阅读资料,阅读逍遥游全篇。把五石之瓠放在逍遥游的整体语境中来进行理解把握,这样才能更明白庄子写这段“五石之瓠”的深刻用意。【探究章旨】学习任务通读逍遥游,重新阅读五石之瓠,你发现它与逍遥游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五石之瓠后边,庄子紧接着又写了一段他与惠子的对话,进
11、一步说明他“无用之用”的观点。【原文】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译文】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ch)。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
12、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l)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它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种在广漠无边的旷野里,你可以无所事事、悠然自得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棵树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侵害它。虽然没有用处,可哪里又有什么祸患呢!”(逍遥游)学习
13、任务从庄子关于“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两段文字看,庄子所说的大用,究竟是怎样的大用?从中能看到怎样的形象与追求呢?大瓠的用处,庄子对惠子这样描述“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大树的用处,庄子对惠子这样描述“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在庄子看来,真正的“大用”并不只在大树本身。大树没有受到伤害,它的确自性逍遥;而人与树同在,“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那虚空广袤的天地,直接向人的心灵敞开,与人的精神相融合,这是生命绝对逍遥自由的境界,更是无用之大用,它已经转化为个体生命的逍遥自适的心境。“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两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突破现实束
14、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为我们勾画出一个追求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它表现出庄子式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也就是逍遥游中描述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庄子所说的大用,是长久而无形的精神之用,而惠子看到的是世俗人眼中的“无用”。庄子强调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抛开一切所谓有用的外物条件,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可见,庄子不仅批评了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了逍遥游追求身心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从这个角度说,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全篇主旨有内在一致的联系,也是由此对五石之瓠理解才更深入。学习任务庄子批评惠子见识
15、不通达,逍遥游中还写到类似的事情,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原文】蜩(tio)与学鸠(ji)笑之曰:“我决(xu)起而飞,抢(qing)榆枋(f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当蜩与学鸠看到体形硕大、气势壮美的大鹏,乘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才向南飞翔。它们就嘲笑大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许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到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去呢?”庄子就说,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
16、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你们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学习任务蜩与学鸠为什么会嘲笑大鹏?这个故事又有什么用意呢?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大鹏,是因为它们自身本就飞不高,行不远,感受不到廓大辽远的时空,所以它们认识事物就有局限,因而它们根本无法理解大鹏高飞远行的壮举,更不明白飞得高凭借就大,飞得低凭借就小的道理,反而以为自己无所依赖,十分自由,这就是认识不通达、不自由的表现了。庄子以这个故事说明人在认识上存在“小知”与“大知”的区别。可见惠子的认识,正和前文写到蜩、学鸠、斥鴳等一脉相承,它们都是“小”的代表。在他们的生命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当然不知天地辽阔,
17、时间恒久。局限于“小知”,当然没有“大智”,也就认识不到“无用之大用”。但他们还自以为是,以“小”来嘲笑讥讽“大”。庄子借对惠子的批评,也代表着“大”对“小”的反击。由此来看,五石之瓠的“无用”“有用”之辩,与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其实都表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天地和大世界不同,世俗价值和圣人境界存在差异。可见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练习作业】练习一难句翻译(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3)其坚不能自举也(4)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练习二熟读课文五石之瓠。5.2 五石之瓠导学案(第一课时)课题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五
18、石之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3.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课前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朗读庄子的五石之瓠,注意读准字音和正确断句。学习任务二借助工具书,给划线的词注音,并解释意思。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2、以盛水浆3、吾为其无用而掊之4、世世以洴澼絖事5、吴王使之将学习任务三简要复述
19、文中讲述了两个怎样的故事。学习任务四通读下面庄子的逍遥游全文及译文,把握内容大意,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
20、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ti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起而飞,抢榆枋(y f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zho)菌不知晦朔,蟪(hu)蛄(g)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21、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y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ng)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shu)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
22、游无穷者,彼且恶(w)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e)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jio)鹩(li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po)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z)而代之矣!”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
23、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no)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c)疠(l)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g)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q)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chn gu b kng)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fn)水之阳,窅(yo)然丧其
24、天下焉。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h)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xi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ng)澼(p)絖(ku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
25、樗(ch)。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sh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wng)罟(g)。今夫斄(l)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
26、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
27、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
28、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
29、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
30、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难了吗!及时雨降下了,还要灌溉田地,对于滋润禾苗,不是徒劳吗!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
31、肚子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
32、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哪,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
33、理天下的地位。”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
34、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
35、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请你说说惠子与庄子所讲故事的各自的用意。学习任务二指出五石之瓠的寓意。学习任务三通读逍遥游,重新阅读五石之瓠,你发现它与逍遥游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学习任务四从庄子关于“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两段文字看,庄子所说的大用,究竟是怎样的大用?从中能看到怎样的形象与追求呢?推荐的学习资源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
36、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逍遥游赏析(曹础基)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与其他庄子内篇一样,被多数学者
37、公认为庄周手笔。但也有个别人怀疑为汉人所作。(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即“翱翔”。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悠然自得、纵任无为的意思。“游”,即活动之意。本篇有“以游无
38、穷者”句。故逍遥游即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或说“逍遥”是“游”的缓读,“逍遥游”,意思是“游啊游啊”。逍遥游的篇旨,历来理解不一。晋时向秀与郭象的注释是:“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认为大鹏鸟与雀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逍遥的。按照以上的观点,欲望得到满足,快意于一时,就可以算是逍遥了。支道林反对这种观点,指出:“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在支道林看来,“至足”才能逍遥,“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只是一时的、相对的满足。如“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都不
39、算是逍遥。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才是“至足”,是绝对的满足,真正的逍遥。于是人们抛弃向、郭之见而“用支理”。(均见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清人王夫之、刘武、宣颖等均取支说。二说之外,还有主张以鲲鹏之大而化为篇旨的。清人林西仲谓“大字是一篇之纲”(庄子因逍遥游),浦江清亦云:“以大为道,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浦江清文录逍遥游之话)自古以来,逍遥游的篇旨是读庄的难处。理解上的分歧与作者的表现手法有关。这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但除了在关节眼上点明意旨外,几乎全用寓言。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体大背大;“若垂天之云”言翼大;“北冥”“南冥”“
40、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大鹏展翅,左右荡漾,展现了磅礴壮观的境界。忽又转写蜩鸠之笑大鹏,自鸣得意,相互映衬,以“小知不及大知”作结。意旨如此,作者善作层波迭浪之笔,顿成奇观异彩。“小知不及大知”结上,“小年不及大年”启下。翻来覆去都为了说明“小大之辩”。前引齐谐,证之以书;后引汤之问棘,验之以史。不外叫人信其真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活动空间大小不同;“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年寿长短不同。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小如斥固然不应笑大鹏,寿短如众人亦
41、无须攀比八百岁之彭祖,因为彭祖一生亦止大椿之一春或者一秋而已。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自然界引申到社会界。“知效一官”者流与斥何异?他们以世俗之见自视,必以出类拔萃之佼佼者自居。作者以为,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只如斥翱翔于蓬蒿之间而已。因此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至于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更为难得,但还是依赖于风。宋荣子、列子有似于大鹏,比众小高一筹。尽管如此,但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他们还未入道,还有所依赖而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呢?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陆树芝庄子
42、雪于此评曰:“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这不仅是全篇之眼,而且是全书之纲。“天地之正”的“正”字,如骈拇中“道德之正”“天下之至正”,德充符中“唯尧舜独也正”中的“正”字,均作“真”解。天地之真即天地之本质,亦即道。乘者,置身其中之意。“乘天地之正”就是天下篇所说的“与造物者游”。“六气之辩”,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道一而不变,六气的变化是道的作用。所谓“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则阳)六气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是由道所主宰的,道又称为“真宰”。(齐物论)“御”者,主宰之谓。不过道的主宰是无为的,是任物自然。故御六气之变,实质只是
43、随任六气之变化。简单说来,以道为体,任物自然,就是逍遥游了。这种游,是“无穷”的,没有局限;“恶乎待哉?”无须凭依,是彻底地自由。斥翱翔蓬蒿之间,人之知效一官,固然是有较大的局限性,就是大鹏高举九万里,列子免乎行,何尝不依赖于风?要摆脱依赖与局限,就得做到“无己”。人的本质的一面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之中。“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间世)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如佛家所说的“去我执”,
44、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既然“无己”,哪怕它个密网宏罗。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的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或要做到齐物论中的“丧我”,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因此,“至人无己”三句下,宣颖南华经解评曰:“此三句一篇之主也。第一句又三句中之主也。”功名在人生中的意义,古今思想家的看法截然不同。庄子视之为乌有,并在哲理上进行了论证(详见齐物论)。(摘自黄岳洲、茅宗祥主编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课后练习练习一难句翻译(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
45、异也。(3)其坚不能自举也(4)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练习二熟读课文五石之瓠。5.2 五石之瓠导学案(第二课时)课题五石之瓠(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3.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课前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熟读课文五石之瓠。学习任务二再读逍遥游,思考全文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原文】
46、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tio)与学鸠笑之曰:“我
47、决(xu)起而飞,抢榆枋(y f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zho)菌不知晦朔,蟪(hu)蛄(g)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y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