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
2、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与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教 学 意 图(一)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创设情境。(二)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
3、示多种声音。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深入思考,进行猜想。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三)探究声音的产生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
4、,这是为什么?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四)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
5、气中能够传播。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深入思考和联想。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水上芭蕾”。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
6、音。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综合、归纳,举手发言。系统总结规律。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观察与思考。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五)声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六)小结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七)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阅读、思考,举手答题。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八)布置作业延伸兴趣课后第2、3题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九)板书设计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 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三、声音的速度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