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镜面对称教学设计及反思张庆莉教材分析:“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应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照
2、镜子实践活动,能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知道镜面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即左右相反。 教具准备: 小镜子每人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约10分钟)1、听猴子捞月的故事,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2、投影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倒影。(山的倒影、树的倒
3、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 3、根据自学提示自学。出示自学提示:(1)镜子里的图像大小变了吗?(2)镜子里的图像形状变了吗?(3)镜子里的图像方向变了吗?4、反馈自学情况二、合作探究(约20分钟)1、照镜子体验,出示探究内容:小组合作探究,边照镜子边在正确答案下面画线(1)照镜子的人往前,镜子里的人往(前、后)。(2)照镜子的人往后,镜子里的人往(前、后)。(3)照镜子的人蹲dun下,镜子里的人(蹲下、站起)。(4)照镜子的人站起,镜子里的人(蹲下、站起)。(5)照镜子的人左手拿纸条,镜子里的人(左手,右手)拿纸 条;照镜子的人右手拿铅笔,镜子里的人(左手、右手)拿铅笔。2、反馈探究
4、结果。3、镜中人游戏:两人一组,一人充当照镜子的人,一人充当镜子里面的人。当照镜子的人做动作时,镜子里面的人要做出相应的动作。交换角色,看谁做得好。4、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三、反馈升华(约10分钟)1、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2、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边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案(课本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讨论:镜子怎么能帮助找到另一半图形? 3、看镜子中的数字。根据所学知识左右相反,看镜子中的数字判断是几。4、看镜子中的钟表写时间。反思: 一
5、、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学习镜面对称前,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带着思考任务(在镜子前做向前走、向后退、站起、下蹲,左手拿纸条,右手拿铅笔等动作,观察镜子中的你的动作)。教师做镜中(外)人,学生做镜外(中)人
6、的游戏,更是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游戏中突破了难点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大量的体验的基础上,对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生活现象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二、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如果本节课只停留在“热热闹闹的”层面,孩子们总结不出镜面对称的特点:上下前后四个方向不变,左右颠倒。如果学生只是通过操作找到这样的特点而不会应用也是一大缺憾。书中习题有看着镜中的数字写出原来的数字,有看着镜子中的钟面影像读出几时几分这些习题的处理正是应用镜面对称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并不是让学生依赖于小镜子,如果不带小镜子这些题就不会做。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镜面对称的应用,事实证明学生不拒绝抽象,能总结出镜面对称的特点并应用特点去还原一半的图像、去读镜子中的钟面。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