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平衡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内容,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内容,两部分内容不同,在本章统一于可逆反应的研究中。学习化学平衡的过程既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同时又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亦为后继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酯类水解平衡奠定基础。所以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本章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学会判定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能力目标:通过平衡概念的建立,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在概念的理解过
2、程中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对对立统一观。3教学重、难点分析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是本节的核心,对它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理解,还可以为下一课时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奠定基础。所以化学平衡概念和特征是本课时教学重点。而化学平衡的建立要从微观分子反应的数量和快慢过渡到宏观的反应速率及组成成分的含量,内容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二、说教法本节拟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讨论发现的教学模式,因为从学生角度看,虽然高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像力,但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反应过程,单靠教师的语言和教材中的文字,很难将原有的知识和新的化学平衡概念建立联系,故在教学过程
3、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PowerPoint软件将有关数据设计成图表、图像等形式,并制作反映化学平衡状态时的微观粒子运动情况的课件,化抽象为生动直观,便于学生从这些直观的素材中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三、说学法 学生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抽象思维方法,从教师所提供的素材中,在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中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建立并理解化学平衡概念。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新课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学生在高一时已学过可逆反应,因此可以给出反应,催化剂高温CO+H2O(g) CO2+H2说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然后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它能
4、否进行到底?引导学生总结出:(1)可逆反应是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即化学平衡,并由此自然导入新课。(二)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溶解平衡,并同时播放反映溶解平衡微观状态的课件,启发学生总结出达到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的过程并未停止,只是V溶解V结晶,即是一种动态平衡。那么对于可逆反应其情形又如何呢?(1)多媒体课件显示表格:反应中各物质的量变化。利用表格将抽象的反应过程中的数据变化直观化,学生观察表格更易发现规律。(2)对照表格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发现规律。充分调动
5、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反应刚开始时,V正和V逆是怎样的?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含量有何变化? V正和V逆逆有何变化?当V正V逆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及含量有何特点?学生通过对照图表分析,不难发现:反应开始时,V正最大,V逆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不断减少,V正也不断减小。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V逆也增大,直至V正V逆0时,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含量保持不变。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模拟图2-7的形成过程,并且播放反映该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运动情况的课件。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总结:CO和H2O(气)生成CO2和H2与CO2和H2反应生成C
6、O和H2O(气)的速率相等时,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即为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4)在讨论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在同一条件下,若以CO2和H2为起始物的物质的量仍为0.01mol,反应的过程会是怎样的?问题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学生的思维惯势,创造了“愤悱”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时,学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表二:(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通过阅读教材和对照图表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在t3t5时间内,CO2、H2、CO、H2O(气)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且各物质的
7、含量保持不变。当反应从逆反应开始时,只要条件不变,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CO2、H2、CO、H2O(气)的物质的量、含量和从正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时,完全相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使该内容上升到更高层次,使学生明确: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只要起始物的物质的量相当,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与途径无关。(5)通过以上分析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精读定义。教师要着重强调定义中的“一定条件”、“可逆反应”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前提范围,“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不变”是化学平衡的本质和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
8、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在精读定义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反应仍在继续,是动态平衡。“等”:V正V逆“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变。“同”:无论反应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只要外界条件不变,且起始物的物质的量相当,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变”: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如果条件改变时,原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四)组织讨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CO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
9、析得出,对可逆反应而言,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啬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所以化学平衡建立后,较矮高炉和高大高炉里CO浓度是相同的。同理,建造更高的高炉,也不会增加高炉气中CO的浓度(这样的讨论是建立在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均相同时)。对该史实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也为下节课化学平衡的移动打下铺垫。(五)小结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已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适时地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小结时着重强调在平衡状态时存在的关系:(1)现象与本质(V正V逆是达到平衡状态的本质,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变为表面现象);(2)动与静(正反应和逆反应不断进行,而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3)内因与外因(条件改变时,V正V逆,平衡被破坏,外界条件一定时,V正V逆,平衡建立)。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六)练习反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教师可适当地选择针对化学平衡概念和特征的判断题进行练习,以考察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和特征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选择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类型题,以考察学生使用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和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附板书计划(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