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寄生虫病第七节神经病学(第8版)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nervous system parasitic infection)是指寄生虫引起的脑、脊髓及周神经的损害,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和周围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周围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脑寄生虫病脑囊虫病 脑型血吸虫病 脑棘球蚴病 脑型肺吸虫病 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是由猪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50%70%的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本病主要发生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山东一带,目前呈下降趋势。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一、脑囊虫病
2、 最常见的是外源性感染,即人体摄入带有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是因不良卫生习惯虫卵被摄入体内致病 少见原因为内源性感染即肛门口腔转移而形成的自身感染或者是绦虫的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化溢出六钩蚴,蚴虫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并发育成囊尾蚴,寄生在脑实质、脊髓、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一、脑囊虫病病理 典型的包囊大小为510mm,有薄壁包膜或多个囊腔。儿童常见由数百个囊尾蚴组成的粟粒样包囊。神经病学(第8版)一、脑囊虫病脑寄生虫病临床表现 脑囊虫病自感染到出现症状,数日至30年不等,临床表现与囊虫数量、大小及感染部位有关。根据包囊存在的位置不同,临床表现分为四种基本
3、类型:脑实质型、蛛网膜型、脑室型、脊髓型。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一、脑囊虫病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脑脊液检查可能正常或淋巴细胞数增多和压力升高,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氯化物正常。ELISA检测血清和脑脊液囊虫抗体阳性。神经病学(第8版)一、脑囊虫病脑寄生虫病 头颅CT检查能显示囊虫的位置、数量、大小、是否钙化以及脑水肿、脑积水和脑室形态。脑囊虫在CT所见主要为集中或散在的直径0.51.0cm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可呈低密度、高密度或高低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头节可强化。头颅MRI检查特征性的表现为多发小囊型,多散在分布于脑实质的皮质区,能见到囊壁内侧偏于一侧有一点状
4、影为头节,增强后囊壁或头节不增强或轻度增强。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一、脑囊虫病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曾居住在流行病区,并有癫痫、脑膜炎或颅内压升高表现,皮下软组织包囊或粪便中发现虫卵可提示诊断。血清囊虫抗体试验、皮下结节的囊虫活检和头部CT、MRI检查有助诊断。孤立的囊虫需与巨大单发的蛛网膜囊肿或脑脓肿鉴别;多发囊泡型囊虫需与多发性脑转移瘤、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鉴别。另外还须与各种脑膜炎及其他病因所致的癫痫鉴别。神经病学(第8版)一、脑囊虫病脑寄生虫病治疗 常用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达唑 对单个病灶(尤其是在脑室内者)可手术摘除,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以缓解症状,有癫痫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
5、控制发作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一、脑囊虫病 我国脑型血吸虫病(cerebral schistosomiasis)大多数由日本血吸虫引起,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十三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血吸虫病曾得到基本控制,但近年来发病率又有增高趋势。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二、脑型血吸虫病 血吸虫卵由粪便污染水源,在中间宿主钉螺内孵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在门静脉系统发育为成虫,成虫侵入末梢小血管或淋巴管,逆行到达肠系膜上、下静脉,在肠壁黏膜下产卵,部分产卵异位于脑的小静脉可引起大脑损害,或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二、脑
6、型血吸虫病 脑血吸虫病虫卵以卵栓的方式沉积于脑引起脑病理变化,另外成虫或虫卵分泌的代谢产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或过敏反应。主要病理改变为虫卵寄生后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炎性渗出物含有嗜酸性细胞和巨大细胞,形成肉芽肿,多侵犯大脑皮质。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二、脑型血吸虫病神经病学(第8版)肉芽肿 二、脑型血吸虫病脑寄生虫病临床表现 临床可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型 急性型:较少见,常暴发起病,在感染后46周出现症状,以脑膜脑炎为主要表现,亦可表现为急性脊髓炎型 慢性型:一般发生于感染后36个月,长者可达12年,主要表现为慢性血吸虫脑病,虫卵所致肉芽肿形成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二、脑型
7、血吸虫病辅助检查 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均增多。便检可以直接查到血吸虫的虫卵。如脑内肉芽肿病灶较大或由脊髓损害引起部分性蛛网膜下腔梗阻,使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可有轻至中度淋巴细胞数增多和蛋白质增高。免疫学检查可检测出特异性抗原。CT和MRI可见脑和脊髓病灶。神经病学(第8版)二、脑型血吸虫病脑寄生虫病诊断 诊断可根据患者来自血吸虫病疫区,并有疫水接触、有胃肠不适史,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和尿液中检出血吸虫卵。血清学试验和直肠活检亦有助于诊断。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二、脑型血吸虫病治疗 药物治疗首选吡喹酮,巨大肉芽肿病灶
8、可行外科手术切除。若有蛛网膜下腔阻塞时常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 本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神经病学(第8版)二、脑型血吸虫病脑寄生虫病 脑棘球蚴病(cerebral echinococcosis)又称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侵入颅内,形成包虫囊肿所致疾病。本病主要见于畜牧地区,我国西北、内蒙古、西藏、四川西部、陕西、河北等地均有散发。任何年龄都可罹患,农村儿童多见。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三、脑棘球蚴病 人类误食被犬粪中排出的虫卵污染的饮水和蔬菜后而被感染。虫卵在人的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后,穿入门静脉,随血至肝、肺、脑等处,数月后发育成包虫囊肿。脑内包虫囊肿常见
9、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多为单发,多数包虫可于数年后死亡,囊壁钙化,少数包虫囊肿继续生长,形成巨大囊肿。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三、脑棘球蚴病 临床常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颇似脑肿瘤,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癫痫发作等,病情缓慢进展,并随着脑内囊肿的增大病情逐渐加重。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三、脑棘球蚴病 CT和MRI通常可发现单一的非增强的、与脑脊液密度相当的类圆形囊肿。囊肿未破裂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60%90%包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囊肿的破裂可导致过敏反应,通常不做脑穿刺活检。神经病学(第8版)三、脑棘球蚴病脑寄生虫病 诊断的主要依据有畜牧区居
10、住史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包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血和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CT/MRI上发现肺包虫囊肿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三、脑棘球蚴病 治疗需采取手术彻底摘除囊肿,但不宜穿破囊肿,否则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头节移植复发。阿苯达唑可使囊肿缩小、阻止过敏性反应和外科手术后的继发性棘球蚴病,剂量为每次400mg,每日2次,连用30日。神经病学(第8版)三、脑棘球蚴病脑寄生虫病治疗 脑型肺吸虫病(cerebral paragonimiasis)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和墨西哥并殖吸虫侵入人体,移行入脑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我国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22个省、自治区
11、均有流行。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四、脑型肺吸虫病 通常在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水生贝壳类如淡水蟹或蝲蛄(均为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后被感染,幼虫穿透肠壁进入腹腔中移行,再穿过膈肌而达肺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可从纵隔沿颈内动脉周围软组织上行入颅,虫体在脑内移行时可直接引起脑组织的损害,且虫体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及大量沉积,可导致组织和异物反应。神经病学(第8版)四、脑型肺吸虫病脑寄生虫病 10%15%的肺吸虫病患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部分性及全身性癫痫发作、偏瘫、失语、共济失调、视觉障碍、视乳头水肿、精神症状和痴呆等症状和体征。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四、脑型肺吸虫病 诊断的主要依据在疫区有食用河蟹或饮生水史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肺吸虫补体结合试验或皮内试验阳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中可检出嗜酸性粒细胞影像学可发现肺吸虫囊肿或钙化灶神经病学(第8版)四、脑型肺吸虫病脑寄生虫病治疗及预后 急性和亚急性脑膜脑炎患者可用吡喹酮或硫氯酚治疗。慢性肿瘤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在早期进展过程中,病死率可达5%10%;晚期慢性肉芽肿形成则预后较好神经病学(第8版)脑寄生虫病四、脑型肺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