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与高中作文教学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哪怕只是对论语有一半的了解和掌握,就足够用来安邦定国、治理天下了。这句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自古以来论语对中国人乃至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力,的确是不可低估的。论语就像是一把钥匙,只有充分把握,才能打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大门;论语更像是一把宝剑,如果恰当利用,就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何汲取论语中的精华部分,并将之融入高中作文教学之中呢?在长达两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笔者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水平和能力制订计划,用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根据书上的参考译文了解论语全文的意思(学生自备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论
2、语作为阅读实验教材,该书的基本框架结构是“原文译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章节地背诵全文,理解其内在的含义。另一方面,笔者又在每周一次的写作指导课上,将论语中的思想及语言的精华部分,有机地融入作文教学之中。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进行:一、将论语的思想精华融入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之中立意又叫命意,就是在写作之前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思想这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的好坏高低,是一篇文章写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古今中外的写作高手们都很讲究立意,主张写作“当以意为主”(南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唐杜牧答庄充书),强调“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清陈廷焯白雨斋词
3、话)。清代学者王夫之说得更加生动形象,他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意思就是说,中心(主题)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可见,立意是多么的重要。然而,现在不少的高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对于文章的立意却往往是一带而过,不作深入的思考,或者是思考浅尝辄止,缺乏深度。这种行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于文章立意所要求的“正确、鲜明、集中、新颖、深刻”这些标准,即使侥幸做到了“正确”,但要达到“鲜明”和“集中”就有点难度,更不用说“新颖”和“深刻”了。这样一来,这些学生的作文就难免流于表面,显得简单和平庸,自然无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何况,由于
4、立意不够深入丰富,必然导致文思不畅,使文章的整体表达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整篇文章的质量又有所下降。要解决高中学生在文章立意方面的这些问题,特别是要使文章能够做到“新颖”和“深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就势在必行了。也就是说,要想有别人未看到或看到未总结出来的见解或认识,或要想把中心(主题)思想提到一定的高度,你就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深邃的思想,踏实的人生态度,而这些,正是论语的思想精华所在。所以,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将论语中的这些思想精华融入课堂,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首先植入的是“仁”的思想,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第七)意
5、思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自己的思想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了。为了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他除了强调“仁”的基本核心要“爱人”(论语阳货第十七)也就是要尊重别人、对人有同情心以外,还进一步指出“仁者”应具备的品德要孝(孝顺父母)、悌(尊敬兄长)(论语学而第一),还要“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第十七),即要有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的品德。如果学生能做到心中有“仁”,那么写起文章来,思想境界就能大大地提高,立意自然就深刻新颖了。其次植入的是“君子”和“士”这两个理想形象(其实是一种形象,两样说法),作为学生言行举止及道德修养的参照标准。因为前面讲到的“仁”的思想和“仁者”应具
6、备的品德毕竟比较笼统,不够具体,操作起来有时难免会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孔子所说的君子呢?或者说,论语中对君子有哪些要求呢?综观全文,不难发现有这么几点:(一)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是自己对别人(或外物)时要“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第十六)也就是说,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明白了,自己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自己的外貌要考虑是否庄重,说话时要考虑是否忠心,办事时要考虑是否尽力,有疑问时要考虑如何向他人请教,想发怒时要考虑是否会有后患,遇到可得到的东西,要考虑是否合适
7、得到。另一方面,是别人与自己相处时,则要“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不己知”(论语学而第一)。总之,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别人则要宽容、忍让,保持谦逊的态度。(二)君子要有文化教养,并且遵纪守法。孔子说:君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所以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第六)。不仅要有“刚、毅、木、讷”的品德,更要“泰而不骄”,有深厚的涵养。此外,君子必须以“礼”为标准,遵纪守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当然,我们在理解“礼”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在引用“礼”时,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注入新的内容,剔除那些显然是陈腐的、
8、过时的内容。)(三)君子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并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因为孔子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光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而这又是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者的通病要靠有实干能力并且能去付诸行动的人。所以孔子特别强调“躬行”,强调学以致用。他要求君子能“学时而习之”(论语学而第一)。不但要经常读书,而且更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实践之中,只有“多见”、“多闻”,才能“寡尤”、“寡悔”,才能“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七),才能把所学的东西与改革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孔子还强调君子应该多做少说,并且言行一致。正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第四)。他极力反对那种言行不一、夸夸其谈
9、的人,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第五)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对那些用行动来说明一切的人大加赞赏。比如管仲因为替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而赢得了孔子“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的美誉;而孔子的学生颜渊平时寡言少语,只是用行动来表现自己的一切,孔子却称赞他“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第六)。在孔子看来,人的才干、能力是通过实践培养出来的,而且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是君子实践的好场所,因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第九)。两年的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自觉参照“君子”的标准去塑造自己的形象,不仅对其文章的立意起到
10、明显的作用,而且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二、将论语的语言精华融入高中作文的表达教学之中近百年来,随着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入,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也逐渐为人所认识。从写作的角度看,论语也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在两年的研究实践中,笔者主要通过和学生一起诵读、分析、鉴赏的方式,让学生汲取其中的精华,并用之于自己的文章之中。首先,是简洁质朴而又富于哲理的语言风格。由于论语重在记言,所以虽有一些描写人物行为举止的小故事,但更多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包括人物之间的对话)的直接记录,因而论语全文基本上都是浅显易懂的口语,而且一般都只叙说自己的观点,并不加以充
11、分的展开与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不过由于他们对现实社会、对整个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加上孔子生活及论语编写的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且孔子及其弟子都有良好的“诗学”修养,因此论语的语言“文简”而“语长”,“质朴”而“含蓄”,形成了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不少语句都言简意赅、富于哲理,能启迪人们的思考。正如胡念贻在从人物形象看论语的文学价值中说的那样,论语中“一些格言式的表述哲学理论的语句”,大多“富有文学意味”,这些语句“词约义丰,在简短的文字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几个字或十数个字常常是多少年生活经验或长时期的观察所得的结果,文字本身也常常饶有韵味”,“不独内容深厚,语
12、言也富有变化,能够很恰当地表达出说话的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类语句虽然“朴素无华,却能一下子打动人的心灵”。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仅仅在学习态度方面,就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第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等等,真可谓是枚不胜举。其次,是灵活多变而又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李人纪在论语说理的写作成就论析中说,论语中的说理语言用词精确,搭配恰当,结构严谨,“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丰富的思想内容锤炼在简短的语句当中”,或据理直言,语句斩钉截铁,或言词剀切,入情入理,或感慨赞叹,抒情意味浓厚,具有“观点明确
13、,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且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比喻、映衬、对比、层递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说理生动活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的确如此,比如当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时,孔子就用了对比和反问,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生动地说明了“孝”要和“敬”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关系。又如当子贡向孔子请教该如何提高仁德的时候,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要完成他的任务,必须先把他的工具准备好)说起,再引出“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事之仁者”(意思是住在一个国家里,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人里面的仁人。这样就可以
14、提高自己的仁德了)(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第三,是个性鲜明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最典型的,莫过于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了(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限于篇幅,恕不引用原文)。它记录的是孔子诱导他的弟子们畅谈个人志向的故事。在记言的同时,通过动作、神情、语态的描写,显示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故事一开始,孔子就亲切地对他的弟子们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要弟子们畅所欲言。在这里,“一日长乎尔”是谦辞,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慈祥谦和及循循善诱的长者风范。在孔子的鼓励下,四位弟子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志趣、理想说了出来。子路因年纪最大(小孔子九岁),且平时与孔子的关系比较密切,加上性
15、情坦率、急燥而又自负,所以孔子话音未落,他就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了,口气也还不小,所以引来孔子的微微一笑,不可置否。第二个发言的本该是曾皙,但他正在“鼓瑟”,所以孔子就问冉有,冉有的性格本来就比较柔顺谦逊,加上刚才子路的一段豪言壮语被孔子“哂之”,所以说得很小心谨慎,只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国家(请注意,“如五六十”这句补充耐人寻味),且只是“可使足民,至于礼乐,以俟君子。”和子路相比,冉有显然低调得多这与性格、修养有关。公西华年龄最小,虽有志于礼乐,但因冉有在前面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时如果直接说出自己的志向,未免有以“君子”自居的嫌疑,所以他说得就更谦逊了:“非曰能之,愿学焉。”“
16、愿为小相焉。”最后是曾皙,也许是觉得自己的志向和别人差别太大,也许是他还沉醉于刚才的音乐世界中吧,总之开始他并不愿意说。但在孔子亲切而又自然的诱导下,他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并得到孔子的赏识。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情语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无疑有借鉴的作用。综上所述,如果能把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引入高中作文教学,在引入时注意汲取精华,弃其糟粕,化腐朽为神奇,定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收到令人惊叹的效果!后记:无论是从思想价值还是文学价值的角度看论语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融合,本文的论述都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我坚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学生,都将受益匪浅,因为正如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的那样:“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