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590789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苏锡常镇四市苏锡常镇四市 20202020 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语文语文 I I 卷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12(12 分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有着同一切困难斗争到底的气概,有着光复荣耀 的决心。她怀揣着太多的憧 憬, 了太多的能量,一股 的磅礴力量正在充分爆发、尽情释放。 A. 自食其力 积蓄 势如被竹 B. 自食其力 储蓄 势不可挡 C. 自力更生 积蓄 势不可挡 D. 自力更生 储蓄 势如破竹 【答案】C 【分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

2、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 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自食其力,意思指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自力更生,意思是使劲改变生活。形容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 办起来。语境是说中华民族有靠自己办事的决心,选“自力更生”。积蓄,积攒聚存,积蓄力量,积存的 财物。储蓄,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或物积存起来;指积存的钱或物。语境与“能量”搭配,应选“积 蓄”。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势不可挡,是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语境是“

3、磅 礴力量”,应选“势不可挡”。 故选 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 那些不甘心活在凶险肮脏的官场中的人,如陶渊明,便归隐田园,写出了大量的一流田园 诗。 , 。 , , 。 ,求仁得仁, 他从中找到了人生的自在。 “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 可是,无论玄言,无论山水,都是娱情解忧的工具 倒是陶渊明,因为他把田园看成是他疲惫人生的归宿 却又都被证明是无效的山水不足娱其情,名理不足解其忧 他的山水诗成为玄言诗的替代品 与他同时另一个大士族诗人谢灵运,则到山水中淘涤自己浮躁的心灵 A. B. C. D.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

4、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 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 这段文字是将陶渊明与谢灵运等东晋其他人的做法进行对比,表现陶渊明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自在。其中 是说谢灵运及他的山水诗的兴盛;是对他们这种做法的否定;是说陶渊明的做法。横线前说 的是陶渊明写出了大量一流田园诗, 能跟它衔接的是的“与他同时另一个大士族诗人谢灵运”; 的“他 的山水诗”与的“到山水中淘涤自己浮躁的心灵”可以衔接,所以第一个层次排序是;在语 意上相连,先说玄言和山水是娱情解忧的工具,再说它们不足以娱情解忧,所以第二个层次排序为; 能与横线后面“求仁得仁,他从中找到了人生的

5、自在”衔接,排在最后面。整个排序为。 故选 D。 3.下列诗句不能反映童心童趣的一项是( ) A.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B.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C.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D.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磐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诗句,通过描写的形象、事件, 以及修饰语等概括诗歌的内容;通过表露情感的词语等分析诗人的情感。 本题要求找出不能反映童心童趣的一项。 A 项,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 观刈麦 。

6、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一派丰收景象,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 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诗句描写劳动的艰辛,不是反映童心童趣 的。 B项,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 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 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反映了童心童趣。 C项,出自清代高鼎的村居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

7、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 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 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反映了童心 童趣。 D 项,出自宋代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 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 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 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 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 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反映了童心童趣。 故选 A。 【

8、点睛】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 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 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4.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懂得知足常乐,才能领悟劳动的真谛。 B. 盲目自信,就会夸大自己工作的意义。 C. 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自己开心就好。 D. 自豪感来源于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分析漫画的寓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分析,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

9、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首先观察画面,画面中一个人怀里抱着一截藕,手里举着一把铁锨,脚底下放着一只篮子。画面下方写着 一组对话:“我有一份令人惊叹的工作”“那是什么?”“挖藕”。把“挖藕”称为“令人惊叹的工作”, 足见此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这份普通的工作带给他无比的自豪。D项能体现漫画寓意。 故选 D。 二、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文阅读(20(20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宝,河北人。尝陷金,拔身从海道来归。金主亮渝 盟,淮、浙奸民倪询、梁筒等教金造舟。且为乡 导。金使苏保衡造舟于潞河。明年,以保衢为统军,将繇海道袭浙江。谍闻,高宗谓宰臣曰:李宝顷因召 对,询以北事,

10、历历如数。且以一介脱身还朝。陛对无一毫沮慑,是必能事者。乃授浙西路马步军副总 管, 驻劄平江, 与守臣督海舟捍御。 高宗问: 舟几何?曰: 坚全可涉风涛者, 百二十艘。 兵几何? 曰:仅三千,皆闽、浙弓弩手,非正兵也。旗帜甲仗亦粗备。事急矣,臣愿亟发。 八月,次江阴,先遣其子公佐,谓曰:汝为潜伺敌动静虚实,毋误。公佐受命,即与将官边士宁 偕往。宝将启行,军士争言西北风力尚劲,迎之非利。宝下令,敢沮大计者斩。遂发苏州。 士宁自密州回,得敌耗 甚悉,且言公佐已挟魏胜得海州。宝喜曰:吾儿不负乃翁矣。士气百倍, 趣众乘机进。敌已云合,围海州,旌麾数十里。宝麾兵登岸,以剑画地,令曰:此非复吾境,力战与否

11、 在汝等。因握槊前行,遇故奋击,将士贾勇,无不一当十。敌出不意,亟引去。胜出城迎,宝奖其忠义, 勉以共立功名,胜感泣。乃维舟犒士,遣辩者四出招纳降附,声振山东。豪杰如王世修辈各署旗,集义勇, 争应援,多者数万人。宝列名上诸朝,檄所部会密之胶西,命公佐以郡事畀胜,与俱发。 至胶西石臼岛,敌舟已出海口,泊唐岛,相距仅一山。时北风盛,众咸奋,引舟握刃待战。敌操舟者 皆中原遗民,遥见宝船,绐敌兵入舟中,便不知王师猝至。风驶舟疾,过山薄 虏。鼓声震叠,海波腾越。 敌大惊,掣矴举帆,帆皆油缬,弥亘数里,风浪卷聚一隅,窘束无复行次。 宝亟命火箭环射,箭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火所不及者犹欲前拒,宝叱壮士

12、跃登其舟,短兵 击刺,殪 之舟中。俘大汉军三千余人,斩其帅完颜郑家奴等六人,禽倪询等上于朝。还军驻东海,上喜曰: 朕独用李宝,果立功,为天下倡矣。 (选自宋史李宝传 ,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主亮渝 盟(渝:违背) B. 得敌耗 甚悉(耗:损失) C. 过山薄 虏(薄:迫近) D. 殪 之舟中(殪:杀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兵从海路袭击浙江,危急时刻,皇帝听从宰相建议任用了曾身陷金军的李宝。 B. 李公佐受父亲派遣先行刺探敌情,他不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还控制了海州城。 C. 金兵围海州,李宝用自己的言辞

13、和行动激励将士,将士们奋勇力战,敌兵退去。 D. 李宝派遣能说会道之人到各处招纳降附,又得到各路义军支援,队伍不断壮大。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一介脱身还朝。陛对无一毫沮慑,是必能事者。 (2)宝列名上诸朝,檄所部会密之胶西,命公佐以郡事畀胜,与俱发。 8. 简要概括李宝取得“唐岛海战”胜利的原因。 【答案】5. B 6. A 7. (1)况且他一个人从金营逃脱,回到朝廷,殿上答话点也不害怕,这样看来,他一定是个能成就大事的人。 (2)李宝列出他们的姓名并上报给朝廷,发檄文告知各部在密州的胶西会和,命令李公佐把州郡的事务交给 魏胜办理,让李公佐和他起出发。 8. 士

14、气旺盛遗民相助借助天时战法得当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 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B项,耗:消息;音信。今多指坏的消息。句意:得到敌人的消息非常详细。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 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 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A 项,“皇帝听从宰相建

15、议任用了曾身陷金军的李宝”错。原文“高宗谓宰臣曰:李宝顷因召对,询以 北事,历历如数。且以一介脱身还朝。陛对无一毫沮慑,是必能事者。乃授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驻劄 平江”,可见是宋高宗自已赏识李宝,向宰相表明后任用李宝的。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 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 注得分点: (1)一介,一个人;陛对,在殿堂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沮慑,恐惧、害怕;是,这样;事,成就大事,这 里用作动词。 (2)上,上报;檄,发檄文告知,动词;会,

16、会合;畀,给予、交给。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文本,从文 本中找出文中体现“李宝取得唐岛海战胜利的原因”的语句,然后认真分析翻译语句,分析每个选项, 看每个选项是从哪方面来写的,最后对照原文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 本题语境主要在第 45 段。根据“众咸奋,引舟握刃待战”概括出“士气旺盛”;根据“敌操舟者皆中原 遗民,遥见宝船,绐敌兵入舟中,便不知王师猝至”概括出“遗民相助”;根据“风驶舟疾”概括出“借 助天时”;根据“宝亟命火箭环射,延烧数百艘。火所不及者犹欲前拒,宝叱壮士跃登其舟,短兵击 刺,殪之舟中”概括出“

17、战法得当”。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 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 (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 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 、“结发”(男子成年) 等。 (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 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3)通假代入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 (4)利用

18、字形推。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 (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 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 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李宝,河北人。曾经陷入金军之中,后脱身从海路回到南宋。金主完颜亮违背盟约,淮、浙奸民倪询、 梁简等教金人造船,并且担任向导。金主命令苏保衡在潞河造船。第二年,任命苏保做统军,让他率军沿 海路袭击浙江。消息传来,宋高宗对宰相说:我不久前召见李宝对话,询问他金朝的事情,他如数家珍。 况且他一个人从金营逃脱,回到朝廷。殿

19、上答话一点也不害怕,这一定是个能成就大事的人。 于是任命 他为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驻守在平江,和守臣监督海船抵御敌军。宋高宗问李宝:战船有多少艘?回 答说:坚固完整能渡过风浪的有一百二十艘。士兵有多少?回答说:只有三千人,都是闽、浙一带 的弓弩手,不是正规军。旗帜、武器也只是粗略准备的。情况很紧急,我希望赶快出发。 八月,到了江阴,先派他的儿子李公佐到密州,对他说:你去暗中侦查敌人的动向和内情,不要延 误。 李公佐接受命令,立即和将官边士宁一同前往。李宝将要出发,兵士争辩说西北风还强动,迎风起 程不顺利。李宝下令,敢破坏大计的人处斩。于是从苏州出发。 边士宁从密州回来,得到敌人的消息非常详细,

20、并且说李公佐已经挟持魏胜控制了海州。李宝高兴地 说:我的儿子,你没有辜负你的父亲啊。这时士兵的斗志增长了百倍,李宝就催促军队趁机进军。不 料敌人已经聚集,包围了海州,旗帜绵延几十里,李宝指挥军队上岸,用剑在地上划出界线,下令说:这 里不再是我们的地盘,是否努力作战在于你们。 于是李宝手握长矛向前行进,遇到敌人就奋力搏击,将 士也鼓足勇气,无不以一当十。敌人没有料到会这样,只好赶快引兵退去。魏胜出城迎接,李宝夸奖他是 忠臣义士,勉励和他共建功名,魏胜感动得落泪。于是系船停泊犒劳兵士,派遣善辩之人到各处招降愿意 归附的人,声名显扬山东。豪杰像王世修等人各自树立旗帜,聚集义士勇夫,争相响应援助,多的

21、有几万 人。李宝列出他们的姓名并上报给朝廷,发檄文告知各部在密州的胶西会合,命令李公佐把州郡的事务交 给魏胜办理,让李公佐和他起出发。 到了胶西的石臼岛,敌船已经出了海口,在唐岛停泊,敌我相距仅有一山之远。当时北风很大,大家 都很振奋,驾船握刀等待作战。敌方驾船的都是中原沦陷区的百姓,他们远远看见李宝来船,就哄骗敌兵 进入船中,让他们不知道朝廷的军队已突然到来。风快船更疾,过了山就迫近敌兵,李宝让士兵击鼓,鼓 声震天动地,海上的波浪也飞腾跳跃。敌人很吃惊,启碇升帆,船帆都是油布做成,绵延好几里,风浪把 他们吹到一个狭小的区域,受限不再有次序。 李宝赶快命令用火箭从四周射击,箭射中的地方,烟火随

22、即产生,火势蔓延开来,烧毁敌船几百艘。 火没烧到的敌船还想上前抵抗,李宝大声命令勇士跳上敌船,用刀剑刺杀,把敌兵杀死在船中。最终俘获 大汉兵三千多人,斩杀他们的统帅完颜郑家奴等六人,擒获倪询等叛贼交给朝廷。撤军驻扎在东海,皇上 高兴地说:我特别重用了李宝,他果然立了功,成为了天下人的先导。 三、古诗词鉴赏三、古诗词鉴赏(11(11 分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 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9. 结合上阕,概括词人“惨愁容”

23、的原因。 10. 简要赏析下阕的“烟浪远,暮云重”。 【答案】9. 天涯漂泊;年华老去;往事难言。 10. 以景结情(借景抒情),作者借助烟波迷茫、暮云重重的凄迷之景,表达出迷惘、压抑的心情;以景 语回答设问,暗示后会难期,含味隽永,意味深长。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词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理解诗歌的内容是关键,此外注意结合词人的身世经 历,诗歌的意象、意境进行作答。 起句“南来飞燕北归鸿”,套用古诗句式,作为比兴,似乎有点喜,但接下去说:“偶相逢,惨愁容。” 可见二人相见之初,即愁容满面。他们远谪南荒,天涯漂泊,历尽艰辛,自然容颜憔悴,十分愁苦。此刻 贬所逐步内徙,虽是好事,

24、但并未带来欢悦,他们仍有重重顾虑,甚至都自作了挽词和墓志文,准备一死。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涵盖面极广,从青年时代,一直写到老年。此时,政治上的无情打击,已断送 了他们的前途,断送了他们的青春,所以他们觉得老了,成了“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 言中”三句,尤其沉痛。在别后的六年中,二人罪名一再增加,贬所不断迁徙。这中间,该有多少苦楚, 然而作者仅用“无限事,不言中”六字概括,非不言也,是往事难言。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要从内容、手法、主旨、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烟浪远,暮云重”的意思是: (以后的相聚不知道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见江

25、面烟雾腾腾,暮云叠 叠重重。以景结情,蕴含深远。朋友此去,关山远隔,前途未卜,秦观不由地担起心来。此刻他望着烟雾 腾腾的江面和重重叠叠的暮云,以景语回答设问,心中自知后会难期。虽未言情,而无限深情,迷惘、压 抑的心情自寓景中,含味隽永,意味深长。 【点睛】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 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表示 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体现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反映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抒发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 悲叹的,也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也有畅谈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

26、 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 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发昔胜 今衰的感慨的,有抒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悲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愁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告慰平生的 喜悦的。5 长亭送别。有写依依不舍的留念的,有抒发情深意长的勉励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四、名句名篇默写(8(8 分分)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荀子劝学)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庄子逍遥游) (3)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间关莺语花底滑,_。(白居易琵琶行) (5)黑云压城城欲摧,_。(李贺雁门太守行) (

27、6)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7)君子病无能焉,_。(论语卫灵公) (8)登山则情满于山,_。(刘勰文心雕龙)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幽咽泉流冰下难 (5)甲光向日金鳞开 (6)八百里分麾下炙 (7)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8)观海则意溢于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 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 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28、 须臾、沮、扪参历井、仰胁息、幽咽、金鳞、麾下炙、溢。 五、现五、现代文阅读代文阅读( (一一) (15) (15 分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泼墨 岑燮钧 刘微之到晚年都没有忘记在雅琴社与王素琴一起排戏时的情景。前几天去城里剡剧博物馆,看到了王 素琴的那件素色旗袍被泼了墨的旗袍。他站在玻璃窗前,细细端详了半天,总觉得这件旗袍不是那件 旗袍。他又仔细看那墨迹,位置应该是对头的,但是墨汁淋漓下来的样子,到底记不清楚了。 他年轻时,对王素琴的穿着还是很在意的。 刘微之编导过话剧。那次,琴师老钟带他去见王素琴,是在后台,她没上妆。这是他第一次见王素琴 本人,他发现她的脸色有点苍白,素

29、色旗袍一衬。仿佛白衣娘娘一样。他是大学生。老钟对王素琴说。 这太好了,刘先生,我们读书少,请你多指导!王素琴伸手想握,却又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刘微之也 伸了伸手,最终只是腼腆地一笑,轻轻地碰了碰。 不久,刘微之把雷雨改编成了剡剧本。王素琴从未演过这样的戏,一下子懵了,刘微之就带着她 细细揣摩。尽管这出戏还很稚嫩,但是一下子红遍了剡剧界,甚至报社的记者都来了。 一天,王素琴从寓所出来时,突然一个蒙面人冲过来,泼了她一身的墨,素白的旗袍上顿时溅满了墨 汁,仿佛在宣纸上泼洒开来一样。这让王素琴惊出一身冷汗来。刘微之说: 一定是艺人工会的那帮人干的,因为你没有加入,他们就收不到保护费啊。 对,前天又有

30、个人自称老乡,前来借钱,狮子大开口,我就没借给他。我怀疑就是他们派人来捣乱 的那我们怎么办? 开个记者招待会,揭露他们! 记者招待会? 对,我有好几个记者朋友。 他们就在剧场门口挂起了那件被泼墨的旗袍,拉了横幅,上写:艺人无事,为何抹黑?记者的镁 光灯一闪一闪,引得人头攒动。这事就搞大了。第二天,许多报纸都登了出来,成了一时的新闻,连报童 都边喊边兜售:快看快看,剡剧名旦王素琴被人波墨啦! 刘微之在雅琴社三年,让雅琴社站到了剡剧的最前沿。三年后,刘微之说:我要走了。 微之,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我走了,雅琴杜还是雅琴社啊! 那天,刘微之还在寓所里,他听到敲门的声音。刘微之让座倒茶,他已经明白了

31、王素琴的来意。 微之。其实我心里一直称你刘先生,你是我们的先生,雅琴社不能没有你!然后,王素琴拿出一个 月的包银,放在了刘微之面前。原来她为刘微之向剧场老板争取了跟她一样的特遇。 倒不是钱的问题 那难道是我做得不好吗?王素琴盯着刘微之,无论如何你别走,我求你了! “她几乎要跪下来。 刘微之赶紧站起身,把她拉住了他就答应了。 后来,老钟告诉他,是王素琴拿出了自己的包银,添在了刘微之的包银中。 他们一直合作到 1949 年。四九年后,王素琴带着雅琴社加入了省团,省团同时合并了其他几个团的精 华。王素琴入了党,做了团长。她脱下旗袍,穿上了干部装。头发也剪短了,显得很是干练。演戏不再是 刘微之说了算,

32、也不全是王素琴说了算那时,有了上面。上面让演什么就演什么。王素琴每次都很积 极。刘微之导过一回,就半路撂挑了,没法演。那个戏他还记得,叫千军万马 。公演时,观众边看边走, 最后没剩几个人看到底。刘微之撇下一句话:台上千军万马,台下单枪匹马! 这句话传到了王素琴耳朵里,王素琴很生气,也撂下一句话:省团不是雅琴社,由着你的性子! 刘微之就是吃的这个亏,为此,他后来被打回原籍他和王素琴都是剡县人。在老家,他偶然得知 了一件事,原来那个泼了王素琴一身墨的人竟是王素琴隔壁村的。因为儿子得了急病,奄奄一息,他听人 说,王素琴演戏一天一锭金子,人长得像观音菩萨一样,吃素,心善,心想,她或许会拔根毛,帮他渡过

33、 难关吧。谁知她不但不周济同乡,还说他是骗子、流氓,把他轰了出去,因此一气之下,就泼了她一身墨。 为这事,刘微之后来还去见过当事人,因为他觉得自己也是当事人之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 关于王素琴被泼墨事件的真相 ,发表在南戏杂志上。 那天,琴师老钟来访。酒喝了三个多小时,慢慢就明白了老钟的来意。老钟说,本来他推荐了刘微之 去省团帮忙,整理剡剧历史,谁知就在这当口上,看到了他的文章。那日,在团长办公室,王素琴戴着老 花眼镜,指着南戏杂志,激动地对老钟说:你看。我王素琴解放前被人泼了一次墨;文革时,大家 狠命地泼污水;到如今,刘微之竟然又泼了我一次! 可这是千真万确的啊! 啊呀,微之,你吃

34、了这么多亏,难道还不明白吗?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刘微之看到王素琴被泼墨的旗袍,用倒叙手法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表达了刘微之 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王素琴的歉意。 B. 王素琴由初见刘微之时身着旗袍、想握手又不好意思的差涩,到解放后穿上干部装、剪短头发显得干练 的变化,暗示了时代对王素琴的影响。 C. 听到刘徽之对千军万马的评价,王素琴说“省团不是雅琴社,由着你的性子”,既是对刘微之的责 备,也是对刘微之的关心,唯恐他得罪了上面。 D. 小说借助老钟这一线索人物, 交代了许多事件真相,如王素琴拿她的包银给刘微之,泼王素琴一身墨

35、 的是她隔壁村的人,以及王素琴对刘微之的不满等。 13. 请简要分析刘微之这一人物形象。 14. 本文以“泼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有才华。将话剧改编成剡剧,提升了剡剧影响力;在雅琴社三年,让雅琴社站在了 剡剧的最前沿。重情义。在王素琴遭受泼墨后为她伸张正义:被王素琴的极力挽留感动,答应留下。耿 直。坚持自己的艺术判断,不愿随波变通:发文还原王素琴被泼墨的真相。 14. “泼墨”是文章的主要事件,小说围绕其展开叙述,体现出作者的匠心。“泼墨”一语双关,“泼 墨”既指王素琴生活中被“泼墨”的真实事件,又隐喻王素琴认为刘微之发表文章澄清真相是污蔑、抹黑 她。引

36、发读者对人性、时代等问题的思考,深化了主旨。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 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 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对王素琴的歉意”错误,从文章最后刘微之得知“泼墨”真相以及写文章揭开真相可知,刘微之 对王素琴有回忆但没有歉意; C项,“也是对刘微之的关心,唯恐他得罪了上面”错误,从后来琴

37、师老钟来访所说的话可知,王素琴这段 话应该是表达了她对刘微之的不满,而不是“关心”; D 项,“小说借助老钟这一线索人物, 交代了许多事件真相,如泼王素琴一身墨的是她隔壁村的人” 错误,王素琴被泼墨的真相是刘微之自己得知的。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刘 微之这一人物形象”,然后到文中找到直接描写刘微之的内容,再找到对其起到烘托作用的环境或人物, 根据这些内容来分析人物特点。 首先给人物定位,由“刘微之编导过话剧”“不久,刘微之把雷雨改编成了剡剧本”等信息可知,他 是一位艺术工作者,接着找出他在做本职

38、工作时候的表现,如“刘微之把雷雨改编成了剡剧本”“刘 微之就带着她细细揣摩。尽管这出戏还很稚嫩,但是一下子红遍了剡剧界,甚至报社的记者都来了”“刘 微之在雅琴社三年,让雅琴社站到了剡剧的最前沿”,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刘微之在戏剧编导上非常有才华; 然后找出他所做的具体的事情,如王素琴被泼墨之后,他提议“开个记者招待会,揭露他们!”“对,我 有好几个记者朋友”,如他想要离开雅琴社的时候,王素琴挽留他“刘微之赶紧站起身,把她拉住了 他就答应了”,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刘微之非常看重情义;如加入省团后“刘微之导过一回,就半路撂挑了, 没法演刘微之撇下一句话:台上千军万马,台下单枪匹马”,如当他得知当年王素琴被

39、泼墨的真 相后,“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关于王素琴被泼墨事件的真相 ,发表在南戏杂志上”,这些 内容可以看出他的耿直。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标题,问的是“本文以泼墨为题有什么好处”。解答此类 试题,首先要把握标题的形式,分析标题的含义,接着分析标题与小说情节、形象、主旨的关联,最后还 要考虑标题对读者的影响。 首先分析标题形式,“泼墨”是动宾短语,是以事件命题,从文中来看,文中先讲王素琴被陌生人泼墨, 接着讲刘微之揭开泼墨真相,由此可知,“泼墨”是小说的主要事件; 接着分析标题的含义,并到文中找到与“泼墨”对应的内容,“泼墨”对应文中两个内容,“我王素琴解

40、放前被人泼了一次墨;到如今,刘微之竟然又泼了我一次”,一是王素琴被陌生人泼墨一事,二是王 素琴认为刘微之发表文章来澄清真相是来污蔑抹黑她,所以标题是一语双关; 最后分析标题和主旨、读者之间的关联,“泼墨”是一件小事,而“泼墨”背后展现的却是有关人性、时 代的大问题,所以用“泼墨”为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 思考。考生可以围绕以上方面分析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六、现代文阅读( (二二) (12) (12 分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谁消解我们的文化 从春节的失落感谈起 冯骥才 又一个平平淡淡的春节刚刚过去。颇耐人寻味的是,它前后紧挨着两个舶

41、来的洋节,前为圣诞节,后 为情人节。在市场和媒体的炒作中,这两个洋节显得红红火火,传统的春节被夹在中间更显得尴尬和落寞。 春节成了当今中国人最无奈的节日。可是,我们至今也没有深究个中缘故。相反,无论是媒体还是商 家,仍在一个劲儿地鼓励人们把年夜饭搬到餐桌,用电子炮代替真正的鞭炮,甚至将春节当作黄金周。将 一个民族盛大的节日变为一种商机,把节日变为假日。 节日与假日不同。假日是没有特定内涵的,它只是法律赋予的公民休息的权利;但节日是有特定的精 神文化内涵的。我们现在的节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政治节日,二是民俗节日,三是舶来的节日。如今 民俗的节日差不多都成了饮食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灯

42、节吃元宵。原有的文化内涵无人理会, 原有的非常丰富和优美的节日礼俗已经全部消失了。相反,圣诞节和情人节却被搞得有滋有味,西方过节 的那一套我们应有尽有,五光十色。因为操纵这些节日的差不多都是商家,商家知道外来的文化畅销。而 如今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国庆节也列入黄金周了。在世界任何国家,国庆都是隆重又庄严的日子。它是 一个国家非凡历程的纪念日,难道它也能推进市场,卖给商家吗? 究其原因,我想应是重经济、轻精神。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中国人的凝聚 力和亲和力是依靠民俗方式传承下来的。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乃至于对于民俗 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于是,

43、那些在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中本来已经所剩无多的民俗载 体,还在被我们一个个地随手抛掉。年的尴尬,是因为没有民俗载体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们空有 年的盛情,却无以承载,这便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空洞又无奈的深层原因。 节日一旦归入市场运作,其精神文化内涵便无人顾及。市场的标准是看它还有多大的消费价值,于是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文化便被消解了。它看似是被市场消解、被外来文化消解的,不是!实际上是被我们 自己的无知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 但是,谁估量过它的损失尤其是在这日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强势的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冲击是必

44、然的,也是根本性的。特别是外来文化又 是以流行文化为主体和先锋的,它具有异文化的新鲜感、现代文化的冲击性和市场霸权。它猛烈地冲击着 我们固有的文化,并成了相当一些人失去文化的自信心与光荣感的根由。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并有 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凭借,渐渐淡化,经 裂纬断,落入空茫。进而说,便是许多地方,大到城市,小到乡镇,缤纷多样的地域形态迅速灭绝,历史 记忆荡然无存,民间文化烟消云散。 照此下去,现在人们在春节时的失落感,一定会出现在将来的一座座城市和大地山川之中。那时的人 们可能很富有,但一定又感到贫乏。而这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都是

45、我们留给他们的。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治、民俗节日都有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不能只考虑经济价值而随意推向市场。 B. 现代人重经济、轻精神,对年盛情因失去载体早已不再,春节变得空洞又无奈。 C. 节日文化被消解的表层原因是市场和外来文化影响,深层原因是我们自己的无知。 D. 不保护文化传统及其栽体,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后人即使物质富有也会精神贫乏。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春节的失落感谈起,深入剖析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原因,呈层进式结构。 B. 在商家操纵下,盛大的民俗节日和庄严的政治节日已成为商机,节日都成

46、了假日。 C. 两个洋节的红火和春节的尴尬、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传统节日的衰落。 D. 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衰落证明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挑战和危机。 17. 面对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局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B 16. B 17.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挖掘其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节日礼俗,丰富 节日民俗载体。自觉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增强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与光荣感。及时反思补救, 借鉴外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载体形式。(写出任意 3 点)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

47、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 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 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对年的盛情因失去载体早已不再”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年的尴尬,是因为没有民俗载体了。皮之 不存,毛将焉附?人们空有年的盛情,却无以承载,这便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空洞又无奈的深层原 因”分析可知,人们对年有盛情,却无以承载。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 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

48、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 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在商家操纵下,庄严的政治节日已成为商机,节日都成了假日”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将一个 民族盛大的节日变为一种商机,把节日变为假日”“而如今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国庆节也列入黄金周了。 在世界任何国家,国庆都是隆重又庄严的日子。它是一个国家非凡历程的纪念日,难道它也能推进市场, 卖给商家吗”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庄严的政治节日已成为商机,节日都成了假日”的说法,选项断章 取义。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 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 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 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 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面对传统节日文化被消解的局面,我 们应该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模拟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