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观后感(DOC 14页).docx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91310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观后感(DOC 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观后感(DOC 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观后感(DOC 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观后感(DOC 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观后感(DOC 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观后感篇一: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感让学生自由地生长参加第21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安庆市华中路第一小学 有一种天气叫南京的天气。 十月里的南京城,炎炎的烈日还在肆意挥洒着光和热,浓浓的秋意却悄悄走进了人们的身边。漫步于六朝古都,葱茏绿地、小桥流水和高楼大厦之间,徜徉于军旗猎猎、军歌嘹亮的解放军理工大学之内,敬畏与仰慕之情自然生发。就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我们一行六人走进了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殿堂,走近了小学数学教育界各位名家大师,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大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为我们呈现了12节精

2、彩的课堂,10个观点新颖的报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等,无不让人钦佩。来到这个殿堂时,我们带来的是困惑、不足和希望,走的时候,我们带着快乐、满足和憧憬。一、 我思故我在活动的开始,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企平发言,他从历年来总结的一线教师的工作实践出发,给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诸多的释疑和解读,孔教授先抛出“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引发大家思考并总结道:“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就是好课堂”,其实这也是一堂好课的三个标准。老师都明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可怎么做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呢?孔教授指出,留给学生的学习空

3、间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包括思考、表达、交往、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又以思考最为关键。未来教育目标要朝着“轻负担、高质量”前进,需要教师将教学的重心集中在课堂中,孔教授还为老师们展示了通过“视频录像”、“记录表”、“定向分析”等科学手段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对特定目标的分析促进教学个别环节的改进。随后,孔企平教授又针对课堂中的“互动”、“发展”进行了详细地阐释,穿插其中的经典案例十分贴近教学实际,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引得在座老师频频点头,在讲到“育人价值”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时,还一度引发了老师们小范围的讨论。最后,孔教授以概括性的语言总结了上好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四基”

4、、“两能”,指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末了,孔教授说:“一个老师如果不关注自身的课堂文化建设,不关注隐性课程,那路是走不远的.”听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我平时够关注吗?二、真课堂,真功夫与以往的观摩课相比,这次呈现的12节课堂没有一课有精美的课件支持,有的只是最朴素的投影,甚至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课堂褪去了华丽的外衣,真正地返璞归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真课堂的背后折射出大师们的真功夫。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的因数与倍数一课,细致的课前谈话准备,干脆利落的开场导入,行云流水的总结和转折,一点一滴尽显功夫。贲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他用清

5、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与 “互惠”。我以前一直认为,这种类型的课是只能停留在理想里的,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贲老师说这是一节未曾试教过的课。未曾试教过的课居然能上的这么精彩,真让我感到很惊讶,有机会的话,还真想亲自去他们学校,他们班级听一听,感受一下平时学生在分享智慧的过程中如何迸发出美丽的火花的。著名特级教师刘松校长则是另一个风格,他在开始的时候故意不做自我介绍,而是反问孩子,面对一个陌生人,想知道的话怎么办?孩子一开始不适应,不敢回答放不开。但是刘老师诙谐的语言,有交有换

6、的互动,已经深深抓住了学生,也抓住了我。他的经典语句对我触动很大:“如果我们不能提出问题,那学习就停止了” “你提出的问题直接反应你的水平。” “你们可能在中国读书久了,没有发现或者说不愿意发现?。”嬉笑之间,覆雨翻云,激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勇气,硬是把一个沉闷的班级调动的多姿多彩,挥洒自如。初看来自苏州车坊小学的徐校长,宛如邻家老爷爷一般亲切,不急不缓的语调,听着就让人觉得平心静气,笑眯眯的嘱咐着孩子们做好课前准备,小到铅笔盒的摆放,座椅的空隙都一一叮咛,让本来陌生紧张的孩子们一下子都定了心,大师风范果然不简单! 课程中徐校长让学生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

7、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把话筒交给学生的老师是不容易的,全国知名数学教师罗明亮做到了,他相信孩子比我们优秀。“还能用表示吗?还能用小数表示吗?说对了照样是你的礼物。”罗老师的话循循善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而在猜老师身高认识小数时,这是很多公开课都有的桥段,罗老师在学生猜测他身高为米的时候,没有尴尬,而是就势模仿出1米52的身高,引得学生迅速明白了答案要和实际相符。把身子弯下来的罗老师,此刻在学生的心中一定是和蔼可亲的,是可亲可信的 。电脑中毒,资料丢失,

8、临时更换讲课内容,对于上公开课的老师来说那简直是灾难。但是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临危不乱,先和大家说明了理由并致以歉意,不惜延长时间来安抚学生。“学校学校,就是学习怎么笑的”大家会心一笑,紧张的场面顿时冰雪消融春暖花开了。大家风范跃然而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不仅如此,课堂上妙语如珠,华老师的数学课上充满着诸如“千金难买回头看” “同学们不要急着举手,研究表明,憋得住的人未来成就会更大,因为他们心中有他人。”等名言警句,不光是在教授着数学知识,还揉合进去德育和做人的道理,育德于数学故事游戏之中,过渡自然,贯穿始终,激发了学生兴趣,夯实了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课程末尾,有个孩子提问“数学黑洞495

9、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还没有一个人知道答案,谁能研究出来就是全世界人的数学老师”华老师的一句简单的回答,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教育,更胜过刻意的培养 ,未来的数学大师可能由此诞生。来自台湾的吴佳慧老师,带来了另一种风格的教育和聊天模式。例如上课时要面向老师,这一个在我们看来很平常,很自然的要求,吴老师能够很童趣话的跟学生商量好,并且约定看集点卡送来自台湾的礼物,这样处心积虑的把孩子哄来学习给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集点卡给分,让那个学生知道每一个行为都有反馈,都有成就,值得借鉴 。俞正强老师是全国有名的“低头找幸福的人”,这句话是我在网上搜索看到对他的评价。俞老师今天的课植

10、树问题在会上响起了多次掌声,课上俞老师的精彩和亮点之处很多,当我看到俞老师课后与每个学生击掌告别时,我不由想到:这一班的孩子们,等他们长大后他们是否还记得有这么一个叔叔曾经和他击过掌,而且在他的课上“我”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也来了,从黄爱华老师坚持让学生喊他“华哥”开始,整个课堂的气氛已经向着温馨的,拉家常似的方向前进了,润物于无声之间。一道简单的看图分析题,华哥能请学生上来,以编篇二:参加第十六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参加第十六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龙潭镇中心小学 刘大红9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六届全国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

11、活动,在这两天半的时间里,观摩了几位数学大师的观摩课,这些来自全国名教师等为我们呈现了新颖的理念、精彩的课堂。又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名师,记录他们的课堂,品味他们睿智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他们对数学教学研究的激情与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和专家的风采。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

12、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初次聆听强震球老师的数学课,真正被他那娴熟的教学技能深深吸引了。作为一个男老师,面对二年级的孩子,仅仅拥有巧妙的设计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老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而强震球老师抓住教学中结果性知识并把知识还原于原始发现,是学生成为一个对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教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过渡巧妙自然,让学生在幽默诙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新知,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无止境。“听张齐华的课很舒

13、服、很轻松、很悦耳,很自在?”这是我们听课老师们的共识。这与张老师丰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分不开的。张老师在课前谈话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做为观摩课,因为课前不了解学生,加上学生面对台下众多的老师不免有些紧张,所以课前与学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刚开始他从自身的形象入手,让学生谈谈见到张老师最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纯真的,如:没想到张老师这么帅,这么年轻等等,张老师均能以幽默、机智的语言回应学生,听后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短短几分钟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在张齐华老师的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当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张老师没有忽略前一位学生的心理

14、感受,而是面带微笑着对他说:“有人挑战你了,高兴吗?”“高兴!”学生自信地回答。当出示了练习题时,张老师会伴着温暖的眼光问:“同学们,有困难吗?那么,谁先来说?”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张老师会用关注的目光问:“你想给这份作业提点什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对于他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然后转身告诉其他学生,没有必要迷信别人。当觉得没有其他答案时,张老师会提醒大家:“没有不同想法也可以大声说出来。”他的话语不由得让人感到温馨。“。课堂上,常听到张老师不失时机的赞美:“非常善于联想!”“很不错!”“哎呀,真了不起!”“太棒了!”不经意的一句评价语,一句鼓励话,他娓娓道来,或幽默、或诙谐、或深情、或睿

15、智,总能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 最后听了刘德武老师的一节报告备课是个手艺活儿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列举了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案例很普通的一个教学环节让他稍一改动就会成为一节课的亮点又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例如在上图形的变换这一课,我们正常的流程都是复习旋转平移等有关的旧知显得枯燥无味,而刘老师就利用课题字的变换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时间有限刘老师只列举了几个教学案例,很可惜没能听到更多。通过这次珍贵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真是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数学大师们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专家的精彩报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篇三:

16、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身临现代 感悟经典 启迪思考城关镇逸夫小学戈本成10月24日至6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东南大学举办的第十九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中小学小学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享这一听觉的盛宴。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半,共听了9个专家的报告和11位专家的观摩课,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各位专家的讲解可谓精彩绝伦,始终被这些教育大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经典的实践所折服,所震撼,也不断地摧打了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地拷问自己、反思自己,在这次报告中,郑毓信教授的讲座颠覆了我印象中的数学教育模式,听郑教授的讲座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郑毓信是南京大学

17、哲学系教授,他做了数学概念与思维的教学报告,他没有讲高深的大道理,所有观点都用了一些精彩的课例做支撑,却非常深刻的反映出我们当前教育的现状。他说我们教师要更加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要立足日常教学,要努力做好“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清楚的指明概念的具体涵义,数学是动脑,不是动手,动手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的教学时,我们大部分教师都是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得出特征,他提出问题与思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性质真的是量出来的吗?”他举了一位教师上正方形的特征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问:“什么是正方形?”生答;“方方正正的四边形”,师问;

18、“什么是方方正正?”生答;“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师画了个菱形问它是正方形吗?生说:“不是,它不正。”师又画个长方形,问是正方形吗?生又说;“不是,它不方”。从而得出:四条边、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正方形的特征简单清楚的总结出来,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比学生动手测量印象更加深刻。他又举了一个例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概念教学,这位老师是这样教的:在黑板上画两个点B、C,并问:“同学们,从点B到点C的最短距离怎么画?”学生画出了一条线段,老师顺势画了一条折线,问道“如果走其它路线,还有更短的吗?为什么?”“两个点之间走线段最短的,其他的路线多多少少拐弯

19、了。”学生说。“老师在折线的拐点处标出字母A:这就是三角形ABC,如果不看A点,三角形就可以看成是B、C之间的一条线段和一条折线,你有什么发现?”“折线一定比线段长,即使是微微“撑起”也是折线。“BC一定是最短的,BA+AC一定比BC长。”“换一个角度看,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看成是两点之间的一条线段和一条折线组成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举这个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学生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从头开始去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思维的教学就应该从“深”入手,把学生教活、教深、教懂。探究性学习要探究,但是探究变假探究就不是

20、可取的,显而易见的东西可以用脑子想到的,还要探究,这不变成假探究吗?真正体现数学的简单美。教学的基本技能是不求全,求联,求变。专业成长重要一环是由“知识”走向“知识包”。郑教授详细讲解了找规律教学,他认为教材设置此类教学活动的意义,就是用有限的东西来推测无限的东西,并赞同将“找规律”更改为找 “重复现象”,并就如何上“找规律”给出中肯的建议:1、规律要清楚表述,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规律检验很重要,特别是学生自己举例来理解和思考;3、认识到“规律”的作用;4、考虑“规律”的推广等。现代与经典正如一场教育盛宴,不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深刻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知识外的精深博大,学习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界最为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为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目标。作为一名教师,也许我一时无法完全明白名家们的理念,但我会在学习中不断思考,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数学《现代与经典》观后感(DOC 14页).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