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助学资料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全唐诗,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题,写上,题写。写上,题写。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2、兴福寺。禅院,寺院寺院。题咏破山寺后禅院:题咏破山寺及它后面的题咏破山寺及它后面的禅禅院。院。这是一首题壁诗,写了诗人游破山寺的所见所感。创作背景助学资料内容展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清晨/入入/古寺,初日古寺,初日/照照/高林。高林。曲径曲径/通通/幽处,禅房幽处,禅房/花木花木/深。深。山光山光/悦悦/鸟性,潭影鸟性,潭影/空空/人心。人心。万籁万籁/此此/俱寂,但余俱寂,但余/钟磬钟磬/音。音。韵韵 脚脚q q q q ngng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晨清晨:早晨。:早晨。入入:进入。:进入。古寺古寺:指破山寺。:指破山寺。初日初日:早上的太阳。:早上的太阳。照
3、照:照耀。:照耀。高林高林: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地为: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地为“丛林丛林”,此有称颂禅院之意。此有称颂禅院之意。幽幽:幽静。:幽静。禅房禅房:僧人住的:僧人住的房舍房舍。清晨我漫步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清晨我漫步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弯弯曲曲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悦悦: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使高兴。高兴。潭影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使空。空。万籁万籁:各种声响:各种声响。此此:在此。
4、即在后禅院。:在此。即在后禅院。但但余余:只只留下。留下。钟磬钟磬:寺: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停歇。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在此时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在山林中的钟磬音。各种声响在此时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在山林中的钟磬音。诗词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清晨来到古寺,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林。清晨来到古寺,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林。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
5、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在此时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在山林中的钟磬音。各种声响在此时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在山林中的钟磬音。曲通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指深远僻静之处。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静的地方。万籁俱寂:万籁,指各种声响。俱:全、万籁,指各种声响。俱:全、都。寂,静。都。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都没有。点声响都没有。成语积累1.1.作者在破山寺中见到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
6、作者在破山寺中见到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么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所见:所闻:所感: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钟磬音愉悦整体感知视听结合品意象?诗词赏析意象是含有情思的艺术形象。可物可人。意象是含有情思的艺术形象。可物可人。古人古人特别喜欢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特别喜欢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诗词赏析1.1.这首诗描了哪些这首诗描了哪些意象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景象?表现了怎样的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意境?意象: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景象: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意境:清幽、静谧祥
7、和、空寂静默。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1.“深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你对这个字的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理解。(炼字。(炼字T T)“深”即“幽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一个“深”字,生动形象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幽深安静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2.诗歌后来简化为成语诗歌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曲径通幽”,你认为,你认为“曲曲径通幽径通幽”这个成语隐含了什么道理?这个成语隐含了什么道理?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
8、,潭影空人心”1.1.此此联的联的“诗眼诗眼”是?是?/从炼字的角度赏从炼字的角度赏“悦悦”“”“空空”的妙处。的妙处。悦”即“使愉悦”,“空”即“使空”,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诗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赏析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1.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1)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2)运用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
9、的热爱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赏析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2.2.“万籁此都寂万籁此都寂”与与“但余钟磬音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盾,为什么?不矛盾。运用了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音,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悟诗情?本诗是一首题壁诗,描写了清晨破山寺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时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主旨点睛1、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2、描
10、写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3、诗中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4、全诗的主旨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5、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6、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课堂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你还知道哪些以动衬静以动衬静的诗的诗句句吗?吗?1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2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王维鸟鸣涧3 3、空
11、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王维鹿柴拓展延伸送 友 人主要内容:送别主要内容:送别(题眼)(题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乐观乐观忧伤忧伤送别诗送别诗区分送别诗 送/友人李白青山青山/横横/北郭,白水北郭,白水/绕绕/东东城城。此地此地/一一/为别为别,孤蓬,孤蓬/万里万里/征征。浮云浮云/游子游子/意,落日意,落日/故人故人/情情。挥手挥手/自兹自兹/去,萧萧去,萧萧/班马班马/鸣鸣。内容展示韵韵 脚脚z李
12、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的诗风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助学资料作者介绍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送友人,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这是一首是送别诗,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城外送别友人的情景。创作背景助学资料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郭郭 外城。外城。白水白水 明净的明净的水。水。为别为别 分别分别。蓬蓬 蓬草蓬
13、草,枯后根断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常随风飞旋。这里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友人。征征 远行远行。浮云浮云 比喻游子行踪不定。比喻游子行踪不定。落日落日 比喻难舍之情。比喻难舍之情。自兹去自兹去从此离去。从此离去。兹兹,此。此。萧萧萧萧 马嘶叫声。马嘶叫声。班马班马 离群的马。离群的马。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缓缓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缓缓流过。流过。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我们即将在这里我们即将在这里分离分离,你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征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
14、人情。游子像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游子像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离群的马)我们挥手作别,从此离去,你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我们挥手作别,从此离去,你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忍离去)。诗词翻译 朗读诗歌,直译诗意。示范: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示范: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直译:青色的山横卧在了城的北面,明净的直译:青色的山横卧在了城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东流过。河水绕着城东流过。诗词翻译直译诗歌: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色的山横卧在了城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东流过。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5、。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同道别,孤独的蓬草远行万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像游子的心思,落日像友人的感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挥手,从此离去,离群的马嘶叫着。直译:青色的山横卧在了城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东流过。修改:青色的山横卧在了城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东奔腾而过。1.1.添加词语,突出景物特点,传达诗人情感。添加词语,突出景物特点,传达诗人情感。细品诗句,理解情感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阻隔阻隔留恋留恋明丽的景色明丽的景色依依不舍依依不舍青色的山横卧在了城的北面青色的山横卧在了城的北面,明净,明净的河水绕的河水绕着城东着城东奔腾奔腾而过。而过。改为:
16、潺潺改为:潺潺2.2.方法小结方法小结(1 1)修改应体现景物特点。)修改应体现景物特点。(2 2)修改应反映作者情感。)修改应反映作者情感。小组讨论:修改诗歌小组讨论:修改诗歌直译直译青色的山横在了城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东潺潺而过。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同道别,孤独的蓬草远行万里。浮云像游子的心思,落日像友人的感情。挥挥手,从此离去,离群的马嘶叫着。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随风飘飞、漂泊不定随风飘飞、漂泊不定比喻比喻漂泊生涯漂泊生涯深切关怀深切关怀孤单、凄苦孤单、凄苦直译: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同道别,孤独的蓬草远行万里。直译: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同道别,孤独的蓬草远行万里
17、。修改:修改: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同道别,孤独的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同道别,孤独的友人像飘飞的友人像飘飞的蓬草,将要远行万里。蓬草,将要远行万里。浮云游子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故人情。缓缓落下,不忍离缓缓落下,不忍离别别漂泊不定漂泊不定比喻比喻恋恋不舍恋恋不舍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直译:浮云像游子的心思,落日像友人的感情。修改:浮云漂浮不定,恰似游子的心思,落日缓缓而下,好似难舍的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不愿离去不愿离去离别场景离别场景深厚情谊深厚情谊直译:挥挥手,从此离去,离群的马嘶叫着。修改:挥挥手,从此离去,离群的马嘶叫着,似乎不忍离去。诗词翻译诗词赏析青色
18、的山横卧在了城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东潺潺而过。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同道别,孤独的友人像飘飞的蓬草,将要远行万里。浮云漂浮不定,恰似游子的心思,落日缓缓而下,好似难舍的友情。挥挥手,从此离去,离群的马嘶叫着,似乎不忍离去。送友人山、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阻隔、留恋、孤单地随风飘飞、漂泊不定、依恋大地、鸣叫不忍离去离别的忧伤、依依不舍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青色的山横卧在了城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副广阔秀丽的山水图景。写景写景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2.2.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首联写送别
19、之景,其中“横横”与与“绕绕”写得极妙,写得极妙,试分析试分析。(炼字。(炼字T T)“横”是“横亘”的意思,“绕”是“环绕”的意思,“横”“绕”二字写青山的静态美与白水的动态美,用词准确而传神。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3.3.赏析首联的表达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效果。(1)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诗人联想到朋友间深厚而纯洁的友谊,构想极为新颖;(2)动静结合,“衡”字写出青山的静态美,“绕”描写出白水的动态美,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赏析颔联“此地一为别,孤
20、蓬万里征。”1.1.颔联是如何写送别的?颔联是如何写送别的?抒情“别”照应诗题的“送”,“孤蓬”是比喻的手法,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来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准确而生动的写出了朋友的孤独无依、行迹未定。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1.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感?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行踪不定,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依恋大地一样,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及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写景写景赏析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1.赏析尾联赏析尾联“挥手自兹去挥手自兹去,萧萧
21、班马鸣萧萧班马鸣。”的表达效的表达效果。果。抒情 尾联两句运用衬托、用典的手法,情意更切。“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诗人没有直说内心的感受,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以马来衬托。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载着友人的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借班马嘶叫衬托离愁别绪,突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格式:内容格式:内容 +情感情感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环境与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与关怀,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送别友人时的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环境与情景环境与情景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与
22、关怀,表现出他们与关怀,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之间的深厚情谊。主旨点睛送友人(李白)首联:告别地点,景致优美颔联:与友话别,深情关切颈联:对仗工整,情意绵绵尾联:班马长鸣,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依依惜别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思维导图1.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及入寺所见。B.颔联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寺的美妙、幽深和清寂。C.颈联中诗人想借鸟儿之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D.尾联中以有声衬无声,烘托山寺的宁静气氛。C跟踪检测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而不是借鸟排遣内心的苦闷。2.下列对送友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3、)A.“青山”“白水”描绘了色泽明丽的送别场景。B.借“浮云”“落日”,抒发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C.借写“班马”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不舍之意。D.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D跟踪检测本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课后巩固: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_,_。2、诗中借班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_,_。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的诗句:_,_。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_,_。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知识拓展知识拓展送别诗产
24、生的原因: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宦游)、征戎、乡旅、归隐、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深深的情谊。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赏析送别诗的五步法:一、解读标题一、解读标题二、有关诗人二、有关诗人三、读懂意象三、读懂意象四、品读情感四、品读情感五、表现手法五、表现手法知识拓展知识拓
25、展送别诗的标题诗题的基本形式:送送 XXX XXX 归(使、之)某地;归(使、之)某地;留别(别)留别(别)XX XX;赠赠 XX XX ;XX XX 地送地送 XX XX知识拓展知识拓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送灵澈上人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谢亭送别知识拓展知识拓展送别诗常用的意象:时间、地点:时间、地点:日暮、月夜、清晨、长亭、渡口、日暮、月夜、清晨、长亭、渡口、古道、古道、歧路等。歧路等。景物、事物:景物、事物:斜晖、残月、春草、浮云、流水、斜晖、残月、春草、浮云、流水、杨柳、杨柳、班马、班马、烟波、烟波、孤帆等孤帆等送别的习俗:送别
26、的习俗:如折柳、饮酒、唱歌等。如折柳、饮酒、唱歌等。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山中相送罢,山中相送罢,日暮日暮掩柴扉。掩柴扉。春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王维山中送别 浮云浮云游子意,游子意,落日落日故人情。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班马鸣。鸣。李白送友人李白送友人选取的意象:日暮、春草、浮云、落日、班马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意象)有什么作用?1.1.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要素环境等要素。2.2.渲染气氛,渲染气氛,烘托诗人心情烘托诗人心情,深化主题深化主题。3 3.寓寓情于景情于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或为抒情作铺
27、垫或为抒情作铺垫,增强了送增强了送别诗的艺术魅力。别诗的艺术魅力。知识拓展知识拓展送别诗蕴含的情感:1 1、朋友间的深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情谊,依依惜别依依惜别的的不舍与伤感不舍与伤感2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3 3、对友人的安慰与劝勉对友人的安慰与劝勉4 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5 5、抒发人生的感慨抒发人生的感慨知识拓展知识拓展送别诗常见表现手法:1.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2.2.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3.3.想象、联想想象、联想(虚实结合虚实结合)4.4.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5.5.烘托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