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 (2).doc

上传人(卖家):saw518 文档编号:594020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诗经六义: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按不同的音乐分的)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是各地的民歌,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王朝的士大夫所做,一般看作“正声”(标准音)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常有如我将、有客、玄鸟等。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2、者也”。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子成说(shu):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春秋笔法: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即寓褒贬于记事,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

3、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这种笔法被称之为“春秋笔法”。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本义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流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等人的

4、仿骚作品,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骚体赋:骚体赋在内容上侧重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用带“兮”的语句们追求句式整齐、通篇用韵等,可见骚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模仿了楚辞。如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贤人失志,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在形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辞于整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史记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历史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纪中未写

5、,而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人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在一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笔补造化。赋: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也。”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铺采攡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汉书艺文志引刘向语曰:“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是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赋,就是先秦典籍找中谈到的赋诗。所谓赋诗,是一种不配乐歌唱的口头诵读。所诵之诗,

6、可以是即兴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诗经中现成的诗篇。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脩之,而后王斟酌焉。”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写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或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征的概括。或为:指内容充实、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或为:高扬政治理想、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流露出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7、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或为: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刘师培将其概括为:清俊、通脱、聘词和华靡。清俊:汉末政治、军事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繁琐求证的作风。其时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气峭厉,不容斟酌。文人所作,无论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达所怀。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通脱:汉末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睹人间悲剧,人们深感事功难以实现,命运不可逆料,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

8、精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通脱之风,由是形成。聘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的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其时,文人无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充分表现自我,气盛词壮,乃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又一特点。华靡:两汉文章的由质转文,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安时期,曹操虽质朴为文,但因文学已经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个性开始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乃成为时代的风气。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律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体诗。代表作家:沈约、谢朓、王融、萧衍、任昉、范云、萧衍、陆倕(合称“竟陵八友”其中谢眺成就最高)当

9、时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从理论上要求和规范了诗歌创作中的声律,从进了诗歌由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宫体诗:“宫体”之称来源于梁书简文帝纪。“宫”即太子东宫 。萧纲为太子时,围绕着他形成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要成员而影响力颇为广泛的文学集团,他们写的诗号为“宫体”。宫体诗内容上主要写闺阁情怀,以及好的容貌、举止、情态乃至生活环绕所使用的器物等,形成显著特点,形式上追求声律对偶,风格轻艳靡丽。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陵父子和庚肩吾、庚信父子,故又称“徐庚体”。骈文: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是:由质趋文,全面骈化。骈体文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骈文又称骈俪文、骈偶文。“骈”文两马并驾,

10、“俪”指两相依附,“偶”是两人并耕,因此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叫骈文。这种相对,首先是句意得排比,然后发展为句法上的对仗、声律节奏上对称和协调,多用四六句式:并因之讲究辞藻,以富赡为能;注意用事,以博雅为工,从而形成了以骈偶、辞藻、声律、用典为要素的一种不同于散体的新形式。简答和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一)直抒胸臆的现实主义特色。豳风七月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主要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抒情:采薇(2)直抒胸臆:魏风伐檀魏风硕鼠;(3)叙事言情;氓(二)赋、比、兴手法的表现手法。最早: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师大序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11、,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1。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七月P64:以时间为顺序,以年为经,以农事为纬。氓2。比就是比喻。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明喻;“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暗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魏风氓)借喻;“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魏风氓)借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卫风硕人)博喻魏风硕鼠、邶风新台、唐风鸨羽3。兴师托物起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周南桃夭子衿:毛诗序:“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

12、“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只废也。经三章皆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也。”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兴的作用:其一,是启动引发下文情感,摽有梅因梅子落地而感触到时光流逝,引发了女主人希望及时获得爱情的情思。其二,是起象征烘托作用,谷风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象征夫妻间笼罩着阴影。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烘托渲染了女主人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其三,是兼有写景、叙事、造景的作用。蒹葭诗三章的兴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都兼写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也通过了三幅晚秋河滨不同时间的景物的渲染, 烘托了作者等

13、待伊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愈益凄迷怅惋的心情,营造了朦胧凄清的秋色与孤寂伤感的相思浑然交融的意境。其四,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引发下文的作用,如伐木诗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形成了音节抑扬的美感。兴于比的区别:一般来说,比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之间一定要有某种较为直观的相似性。而兴则是通过具体物象来感发意志,引起联想,物象与诗意之间不一定要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从位置上看,兴多在发端,总在所咏事物之前,故称作起兴,而比多数在诗中。从外物与情感发生关系看,比是“索物托情”,兴是“触物起情”。另外,凡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启发感悟、引申发挥等,都属于兴。比兴手法常常结合

14、在一起,引譬连类,含蕴无穷。(三)鲜明的形象性。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这些诗不以刻画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带有一些细节和行动描写,使主人公的情态宛然可见。有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我知我哀。”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忧)兮。”(四)诗经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1。章法,重章叠唱的

15、复沓形式。复沓的章法正式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的形式。一首诗分为若干章,各章字、句大体整齐划一,仅换其中少量词语。如秦风蒹葭,在重复中仅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再如摽有梅;再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艾”、“月”、“秋”、“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周南芣苢:清代方玉润称赞此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外,风和日丽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何

16、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2。句法,四言为主搀以杂言。时间的句型以四言为主,据统计,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节奏为每句二拍。诗经中还有一言,二言直至八言的句式。这种句法,使诗的节奏明快、音韵和谐。3。字法,叠字、联绵词和语气词的大量运用。文心雕龙物色篇: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双声、叠韵的联绵词也广泛使用,既穷形尽状,又朗朗可诵。此外,语气词的运用也特别引人注目。语气词有用在居委,有用在句中或句尾的,方式比较灵活。如兮、

17、猗、只、且、思、之、者、乎、哉、矣、也、焉等。这些语气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而且也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语气和情态。4。词汇丰富。诗经中特别是国风中运用的词汇,多出于群众口语。其中有极为丰富的名词,表示了自然界繁多的鸟兽草木之名,据统计,诗经中草本植物100种,木本植物54种,鸟类38种,兽类27种,昆虫及鱼类41种。诗中运用的动词也非常丰富生动,富于形象性。如,表示手的动作就有数十个词。诗中还出现大量合成词,至今仍被运用。如,中央、永久、光明、正直、逍遥、翱翔、邂逅、瞻望等等。一些词组,依然有它的生命力,如,一日三秋、夙兴夜寐、如切如磋等等。3、简述离骚的艺术特点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

18、骚前半部分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美好品质的诗句,已经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将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2.塑造了纯洁美好、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以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3.比兴手法的拓展。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多比喻构成了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4

19、.虚实结合的结构。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叙写。5.形式和语言特色。从体式看,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后人称之为“骚体”。就语言来说,“书楚语、作楚声”(黄伯思翼骚序),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一用,促成句式的变化,切合感叹抒愤的语气,极富抒情意味和感染力。4、简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

20、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了“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战国策是策士之言,最求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纵横驰骋、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战国策语言之通俗浅显,主要手法是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5、简述左转的艺术成就一、善于叙事。左传把历史事件情节化、故事化,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能够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经典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平铺直叙;叙事手法也

21、丰富多彩,灵活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与预叙等手法。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刘知几史通),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二、善于写战事,书中特别对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写得极为出色。左传生动具体地描绘了一些著名战役,如秦晋郩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齐晋鞌之战等,这些战争描写,各具特色。 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常常着眼于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如曹刿论战。其次,是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如描写秦晋秦晋郩之战中,作者选择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文嬴释囚、秦伯悔过几个小故事,把这一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三、注意在

22、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左传虽以记事为主,但由于注意将事件的前后贯穿起来,因此事件的主人公也得到了较完整的表现,描写了国君、霸主、政治家、军事家和士人的众多形象,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面貌。四、语言简洁含蓄、富于文采,行文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富于感染力,如烛之武退秦师。6、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1.善于论辩,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纯属老练的论辩技巧。2.感情充沛,气盛强劲,个性鲜明。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孔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养气”是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人格修养,久而

23、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反映到文章上,自然就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孟子一书以孟轲为中心,通过对他的言行举止、神情语态的生动描述,鲜明地展示了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如他对黎民百姓的怜悯和同情;对统治者的藐视;对权贵者的鄙视和冷嘲热讽;对异端的无情抨击,甚至破口大骂等等,都反映了孔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孟子蔑视权贵,鄙薄利禄,在统治者面前表现出高度的人格尊严。3.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孟子在论辩文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7、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庄子的艺术成就突出,在先秦诸子中被

24、称为“诸子之冠”。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庄子是一种诗化的哲学,或者简直可以称之为哲理的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庄子一书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抒情性。二是表现在对理想境界的描写与歌颂。三是庄子常常以艺术的态度去观察和品位人生,善于从中发现诗意。2.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是庄子艺术魅力所在。3.使用寓言、重言、卮言独特的表达方式。4.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8、史记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文学创作,

25、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级、各阶层的、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富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个个都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如张良的善谋,项羽的勇猛,刘邦的奸诈,韩信的多智,商鞅的刻薄,李斯的贪利,李广的善射等。这是因为司马迁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具体说来:其一,准确地把握并精心选择史料。作者先对历史人物思想性格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对史料进行剪裁取舍,组织安排,以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使之个性鲜明。其二,史记还善于把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通过构造富于戏

26、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直接的矛盾冲突。其三,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通过对比,人物才能的大小、品格的高低、作者的褒贬不言而喻。如李将军列传,通过李广“杀灞陵尉”、“射石设镞”、“射阔狭以饮”、“家无余财”、“善待士卒”等细节,表现李广负能使气、爱射善骑、轻财爱士等性格特征。其五,善于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如项羽见秦始皇南巡渡江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项羽本纪),而刘邦见此景,则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清代王鸣盛说:“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十七史商榷)此外,为了让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作者对那些与刻画人物没有积极作用甚至有所抵触的史料,或者用简

27、笔略写,或者转移到其他人物传记中去叙述,采用这种“本传讳之,他传发之”的互见法,既有助于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又有助于突出历史人物形象。总之,史记中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为后世传记文学,小说等提供了许多借鉴。2.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史记130篇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各篇章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充分体现了司马迁驾驭材料、构思组织文章的高超技巧。史记每篇都有每篇的立意。明代陈仁锡说:“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司马迁作传前先确立主旨,然后围绕中心选择提炼材料,所以每篇传记结构都浑然一体。司马迁叙事,讲究组织严密,前后呼应。如项羽本纪中介绍项羽少时“学书不成

28、,去学剑,又不成”。学兵法也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就预示着他将来必然有勇无谋、功业不终。史记谋篇的匠心独运之处,还在于首创了“合传”与“类传”的形式。“合传”就是一篇传记中记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传主,他们或因为思想性格、生活遭遇相似,或因为生活时代相同、政治地位相似,而纳入一篇传记中,如屈原贾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合传”既勾连史事,天然浑成,又能节省篇幅,描绘更多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表现主题。所谓“类传”就是把某一阶层、某一类型的人合而为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酷吏列传、佞幸列传等,通过类传的形式,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画面,表现某一阶层人物的共性,同时作者还善于通过塑造几个典型

29、的人物,来以点带面,所以具有一定的社会广度和深度。史记还首创了“互见法”的形式。采用互见法,可避免行文的重复,又可通过详略安排,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并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多面性。3.强烈的抒情性作为一部史书本应客观冷静地记述历史事实,尽可能地隐藏撰史者的主观情感,但是作为一部“自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司马迁继承并发扬了先秦“发愤著书”的传统,把自己的一腔愤懑之情通过史书的形式抒发出来,以“述往事,思来者”。正是这强烈的抒情性,才使得史记成为一部闪烁着文学魅力的文学名著;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抒情性,鲁迅把它比作“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寓论断于

30、序事中”,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史记写廉颇、蔺相如、荆轲、项羽、李广则流露出敬佩、爱戴之情;而写佞幸、酷吏则充满了鄙夷、憎恶之情,如李广列传。吕后本纪写吕后残害戚夫人:“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此惨无人道之举,真乃令人发指。其二,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方面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伯夷列传全文七百多字,而人物传记只有二百字,其他都是作者的借题发挥。在叙述完伯夷、叔齐简略生平后,接着说:“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

31、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後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难以抑制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颠倒黑白,善恶不分,摧残人才等现象的愤慨与不平之情。其三,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如孔子世家最后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

32、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表达了对孔子发自内心的无限敬仰之情。李将军列传说:“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对李广的人格做了高度评价,表达了钦佩之情。明代茅坤说:“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列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也,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4.语言雄浑、朴拙有气势感和韵律感。茅坤说:“屈宋以来,浑浑

33、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史记语言艺术取得了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其一,叙述语言生动传神,且富有气势。如项羽本纪中“钜鹿之战”的叙述,不到二百字,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将项羽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决心,楚军势如破竹的气势和令人震慑的声威都情景逼真地传达了出来。而且句式前短后长,节奏前快后慢,先迅疾腾挪,后纡徐舒缓,笔致疏放而又起伏跌宕,富有气势。其二,人物语言个性化,史记善于锤炼个性化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如生在同一时代的陈涉、刘邦、项羽早年都说过表现大志的话,但他们的话在具体内容和口吻上是各不相同的,符合他们各自的出身、气质和性格。其三,议论

34、语言饱含感情。史记在记载人物中或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或在结尾以“太史公曰”的论赞体,发表议论,这些议论包含作者的感情。9、简述汉赋的发展过程10、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一是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境,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通篇通过假象的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全篇都是写景,而情在其中。二是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如冉冉孤生竹开头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于君子,以“兔丝附女萝”喻女子之依恋与柔情,为后文抒写女子的久别哀怨作了很好的铺垫。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为比兴,含义深远。三是抓取典型活动、典

35、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表现知音难遇,从而反映追求名利者的失意心情。行行重行行最后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同体贴对方保重身体来变现真挚的爱。四是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表示相思之苦令人消瘦。“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运用叠字和由远及近的写法,使全诗的风格更加温柔婉转。总之,古诗十九首汲取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换韵自然、章法重沓、长于叠字的运用,使诗歌的言情、写景、状物,无不因此生色。11、 建安文学的思想和艺

36、术特点 “建安风骨”的表述:或为:指内容充实、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或为:高扬政治理想、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流露出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或为: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 刘师培将其概括为:清俊、通脱、聘词和华靡。清俊:汉末政治、军事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繁琐求证的作风。其时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气峭厉,不容斟酌。文人所作,无论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达所怀。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通脱:汉末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

37、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睹人间悲剧,人们深感事功难以实现,命运不可逆料,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通脱之风,由是形成。聘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的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其时,文人无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充分表现自我,气盛词壮,乃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又一特点。华靡:两汉文章的由质转文,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安时期,曹操虽质朴为文,但因文学已经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个性开始受到

38、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乃成为时代的风气。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题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

39、、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12、举例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田园诗在陶渊明诗歌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思想内容丰富,主要有:(1)描绘了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和对纯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描写躬耕生活及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归园田居】(其三)种豆

40、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归园田居其四:“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写战后农村生活的荒凉;“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怨诗楚凋士庞主簿),真实地反映了饥寒的苦辛。(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诗提出了一个人人参加劳动,人人过着美好生活,“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乌托邦理想社会。这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13、简述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起源问题小说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指不合大道的琐屑之言。班固汉书艺

41、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所指始近于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起源问题: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古代神话、寓言、史传息息相关(详见教材第二册第153页);首先,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股市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是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成为具有浓厚小说一味的逸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直接源头,如穆天子传。其次是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中就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也成为小说的源头之一。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提供了叙事的经验。他那个带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常用办公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 (2).doc)为本站会员(saw5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