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政以德公开课为政以德公开课思考一:思考一:孔子为什么主张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子曰:子曰:“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成语:众星拱北)成语: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到天下臣民的拥戴。(2)孔子用一个比喻)孔子用一个比喻(譬如北辰譬如北辰)来说明什么?来说明什么?说明为政以德可以实现天下归心。说明为政以德可以实现天下归心。(1)以)以“政政”、“刑刑”治国与以治国与以“德德”、“礼礼”治国,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治国,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
2、是什么?民的表现有何不同?民的表现有何不同?方法:法律惩罚方法:法律惩罚 精神鼓励精神鼓励 人民:免而无耻人民:免而无耻 有耻且格有耻且格(2)孔子用这个对比来说明什么?)孔子用这个对比来说明什么?说明德治比法治的效果更佳,可以使百姓有羞说明德治比法治的效果更佳,可以使百姓有羞耻心而归顺。耻心而归顺。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民免而无耻;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耻且格。”思考二:思考二: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现现“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提示:德政的具体手段有哪些?提示:德政的具体手段有哪些?子适卫,冉有
3、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既庶矣,又何加焉又何加焉?”曰:曰:“富富之。之。”曰: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的一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的一次谈话。次谈话。“庶、富、教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曲,是孔子的治国三部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民后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民后教民教民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由此可见,德
4、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富民、教民 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矣。”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于斯三者何先先?”曰:曰:“去兵。去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于斯二者何先?”曰:曰:“去食。去食。自古皆有死自古皆有死,民民无信不立无信不立”问题探讨问题探讨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富之”后后“教之教之”,一方面又,一方面又宁可去宁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句话?两
5、者没有矛盾。两者没有矛盾。“先富后教先富后教”体现孔子的富民思想,体现孔子的富民思想,他认为足民是很重要的,即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他认为足民是很重要的,即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德政基础。质需求,这是德政基础。“去食留信去食留信”则是在的特定语则是在的特定语境中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境中对教民思想的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理解:的理解: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根本的条件。这 体现
6、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子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使民以时。”问题探讨问题探讨(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如何取信于民?)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如何取信于民?守信;节用;爱民、养民。守信;节用;爱民、养民。(2)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正身富民、正身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之可也!”哀公问于有若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如之何?”有若对曰:有若对曰:“
7、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对曰:“百姓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与足?”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从。”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道,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之风,必偃。”季康子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民敬、忠以劝,如
8、之何?”子曰:子曰:“临之以庄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教不能,则劝。”南宫适问于孔子曰: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尚德哉若人人!”思考:思考:(1)为什么)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羿善射,奡荡舟”,却,却“俱不得其俱不得其死然死然”?为什么?为什么“禹,稷躬稼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却有了天下?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治
9、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现孔子认为统治者怎样才能实现“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手段:手段:富民富民 教民教民 正身正身 举贤举贤 孔子说孔子说“均无贫均无贫”,这个,这个“均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的的“均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意思是否相同?
10、朱熹的的论语集注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均均”、“平平”的解释矛盾吗?的解释矛盾吗?“均无贫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是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盾的主张,“均贫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则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所以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所以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口号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
11、力提倡以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等级制”为核心的为核心的“礼礼”。和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征义等。“平平”、“均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公平”,它也有它也有“相对公平相对公平”与与“绝对公平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相对公平”,就,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
12、物质需求。需求。v 你认为你认为“政政”和和“德德”、“刑刑”和和“礼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的主要区别在哪里?v“政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v“德德”与与“刑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法、途径,即“德治德治”与与“法治法治”。v“礼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礼”的核心是的核心是“等级制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中安分守纪。v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
13、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实施手段是惩罚。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那我们今天到底要坚持那我们今天到底要坚持“以德治以德治国国”还是还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国”呢呢?v“以德治国以德治国”v“以法治国以法治国”v“以法治国以法治国”为主,为主,“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为辅为辅 如果你是一班之长,你如何来管理班如果你是一班之长,你如何来管理班级,使班级人人向学,天天向上?(可以级,使班级人人向学,天天向上?(可以兼谈孔子的德治思想对自己的启示)兼谈孔子的德治思想对自己的启示)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一、寻找出课
14、文中的通假字: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时。3、求!无乃尔是过与?、求!无乃尔是过与?共:通共:通“拱拱”,读,读gng,环抱,环绕,环抱,环绕道:通道:通“导导”,读,读do,训导,训导道:通道:通“导导”,读,读do,治理,治理与:同与:同“欤欤”,读,读y,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与与”是是“欤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欤”。论语论语中均用
15、中均用“与与”字。字。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二、寻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词: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之中矣。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祭祀等军国大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
16、(东蒙山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的主祭者)。4、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三、词类活用:三、词类活用:1、如杀、如杀无道无道,以就,以就有道有道2、举、举善善而教而教不能不能“无道无道”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指无道者,不守道义的人。“有道有道”,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善善”指优秀者;指优秀者;“不能不能”指能力差的人。指能力差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补充说明: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补充说明: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名词了。名词了。3、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风风,小人之德,小人之德草草“风风”,好
17、比风,好比风,“草草”,好比草。,好比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补充说明: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补充说明: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词类活用:词类活用:4、富富之:之:5、足足食,食,足足兵,民信之矣:兵,民信之矣: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来之:之:使他们富起来。使他们富起来。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使动。
18、来,不及物动词来,不及物动词使动。使动。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四、特殊句式:四、特殊句式:1、“君子君子哉哉若人若人!”2、“尚德尚德哉哉若人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主谓倒装主谓倒装补充说明: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补充说明: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表示强烈感情的特殊句式。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为政为政以德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道之道之以政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齐之齐之以刑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
19、姓。道之道之以德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齐之齐之以礼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使民使民以时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使用,役使。使用,役使。临之临之以庄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状语后置状语后置这七个句子中的这七个句子中的“以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用用”。“使民以时使民以时”中的中的“以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词结构(介词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
20、的后面。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既富矣,又既富矣,又何加何加焉?焉?”“百姓足,君百姓足,君孰与孰与不足?不足?”“无乃无乃尔尔是是过过与?与?”“何加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孰与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尔是过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置,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宾语。“是字句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宾语前置,即用“是是”字作为宾语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前置的标志。宾
21、语前置宾语前置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要恐怕要吧?表示委婉吧?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什为什么么呢?表示反问语气。还可译为呢?表示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还用还用做什么做什么”“”“哪里哪里呢呢”等。等。“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对怎么办?怎么办?表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表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怎么办办”“”“怎么怎么”。“二,吾犹不足
22、,如之何其彻也?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怎么能?怎么能?表示反问语气。表示反问语气。“其其”与与“如之何如之何”配合使用,配合使用,加强反问语气加强反问语气。相关成语:相关成语:众星拱北:众星拱北:陈力就列: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分崩离析:大动干戈:大动干戈: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23、来。来。“来来”、“安安”都是使动用法。都是使动用法。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割。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祸起萧墙: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风行草偃:化若偃草:化若偃草:指祸患起于内部。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盾造成祸患。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攻,声讨。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