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美术先秦美术 先秦时期指的是被称为先秦时期指的是被称为“远古三代远古三代”的的夏商周这一段历史时期,时间为夏商周这一段历史时期,时间为公元前公元前2121世世纪到公元前纪到公元前221221年年,历时约两千年。,历时约两千年。这一时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建筑和这一时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建筑和各类工艺美术都获得较大发展,其中青铜器各类工艺美术都获得较大发展,其中青铜器被视作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象征,艺术成就被视作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象征,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因此,这个时代被称作最为突出,因此,这个时代被称作“青铜时青铜时代。代。”v 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曾指出:已发现的中国青铜器的数量,相当于
2、世界出土青铜器数量的总和;已经发现的中国青铜器的种类,也是世界出土青铜器种类的总和。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延续1500年,约占整个中国文明发展历程的1/3。夏代和商代初期的青铜器 种类较少:现在所发现的多是些扁平的工具、武器、器皿,只有三四种,最多的是爵杯。造型较小:一般都是十多厘米到二十多厘米。形制、装饰较简单:器壁很薄,素面,或只是装饰一点圆点、圆饼或几道单线。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这件这件38003800年以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年以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它有一个较阔的器之一。它有一个较阔的鋬鋬和狭长的流口,虽和狭长的流口
3、,虽然它的形制还比较简单,但整个造型趋于规整,然它的形制还比较简单,但整个造型趋于规整,表明铸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熟练的程度。表明铸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熟练的程度。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此器为敛口、折沿、环耳,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一周带状网络纹,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夏代晚期的这把铜长流爵,通高22.5、通长31.3厘米,以其棱角分明的长流、束腰修长的身姿呈现出金属器所特有的神态,成为时代最早、器形最美的青铜器典型代表。钺是古代的兵器。此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卉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此方钺大而且重,使用不便,还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
4、具。2009年7月,上海博物馆。右上图为著名的夏晚期镶嵌十字纹方钺。商后期、西周的青铜器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期v器类齐全,铸造精细,纹饰华丽,有很多成套大件。v出现分铸技术;流行兽面纹,云雷纹等。v为商周礼乐文化的实物例证。反映一种神秘、威严、庄重。v铭文是商周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可补文献之缺。现今发现的最大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除两方耳外,为一次性浑铸。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四羊方尊(商晚期)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外柔内刚。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
5、良知礼,甚至被后世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意义便是“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中多见“宜侯王大吉羊(祥)”铭文,吉祥有时直接写成“吉羊”。大禾人面纹方鼎(商晚期)大禾人面纹方鼎是中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年代为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因此鼎亦被称为大禾方鼎。戉(y
6、u)箙(f)卣(yu)(商晚期)卣为容酒器。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劲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提粱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置不同,利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鼎方彝(商晚期)青铜的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通常作长方形,带有四阿屋顶形的盖。此器的器盖各有1字铭文“鼎”,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盖部的兽面纹呈倒置状,配合器身上大下小的造型,和谐贴切,体现了商代人高超的设计思想。父庚觯(zh)(西周早期),是圆体垂腹的觯,颈部饰蕉叶纹和
7、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的凤鸟纹,昂首垂尾。从西周初年起,鸟纹装饰逐渐增多,并常作为主题纹样,且形式日渐华美。伯矩(j)鬲(l)(西周早期)周青铜礼器的食器中,鬲的数量不多。此器全身以牛首为主要装饰,造型华丽。器物造型为立耳、三袋形足,有平盖。鬲颈部饰一圈夔纹。在器腹连三袋足的体积感最强部位,装饰以大形的浮雕牛首,牛角尖端突起于器表。器盖上前后对称地饰一对同形的牛首,牛角翘起,与鬲耳相抵。在两牛首相接的中线位置铸一环钮,钮的两面饰一小形的立体牛首。全器装饰立体与浮雕的牛首共7个。整个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大方,不加地纹,而由立体的牛首和翘起的牛角、耳等细部所强化的轮廓线则是富于装饰性的。伯矩鬲”造
8、型庄重、华丽,铭文为“在戊辰,匽侯易(赐)伯矩贝,用乍(作)父戊彝。”伯矩鬲铭文大意为:“在戊辰时,燕侯赐贵族伯矩一笔钱,伯矩用这笔钱铸造了这件铜器,以此表示对其父的纪念。”利簋(gu)(西周早期)是盛放饭食的器皿,与现代大碗的用途类似。形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商周时期,簋同鼎一样是重要的礼器。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列鼎相配合,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战国之后,簋便很难见到了。利簋的铭文解决了牧野之战的确切年代。今藏陕西临潼县博物馆。毛公鼎(西周晚期),今藏台北故宫。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为直耳,
9、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该铭书法极其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以至于出土以来,清末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东周青铜器 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高峰v造型轻巧、形制轻便适用且多样化,战国晚期日用器显著增多,多为素面。v云雷纹、饕餮纹渐绝,出现了精细的鎏金纹和
10、刻画纹;出现程式化的花纹和活字铭文;v出现叠铸法、失蜡法等新技术。v小国工艺也相当发达。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高1.26米,重327公斤。一件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件留在湖北。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在通高为116厘米、重65公斤的器身上下,装饰了各种纹样以及附加的配件,设计极其复杂:最上面的壶盖由10组双层并列的青铜莲花瓣构成,每一片莲瓣还是镂空的形式;壶身上的纹饰制作为浅浮雕工艺,并且还装饰了阴线镂刻的龙、凤、虎等纹饰。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
11、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而在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仙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余谓此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蟠螭(pn ch)纹兽耳鑑(jin)(战国)青铜鑑在春秋、战国时最为盛行,可用来盛水,存冰、沐浴。蟠螭纹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较常见,打破了商以来青铜纹饰轴对称布局的传统格式,是青铜器纹饰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变革。此为首都博物馆藏品。出土于石家庄平山县的山形器和错金瑞兽等标志着战国时代小国的青铜器制作
12、水平也达到了相当水平。中山国系列文物现在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其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hui)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
13、,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尊和盘上均有铭文显示,其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v 1986年夏,四川成都广汉县三星堆村发现了三千年前蜀人的祭祀坑,出土青铜、金、玉、象牙各种祭器七百余件。此尊青铜像姿态特别,且衣着华美,应该象征主持祭祀卜筮的巫师之长。上古时代国王往往身兼巫师长,所以这尊雕像也许就是某代蜀王的形象。这尊铜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青铜
14、雕像,其形制和纹饰与中原相异,但工艺精湛可与中原相媲美。这批青铜器的出土表明殷商时期南方长江流域有着与黄河流域同样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是近年青铜史上最大的发现。今藏四川省博物馆。先秦青铜艺术的风格演变v夏:器形小,种类少,多为素面。最常见的爵特点为:细足,束腰,流、尾长,鋬(pan)镂空弧度大且对应一足。v商:方、圆的几何体造型最为常见,平衡沉稳,纹饰以饕餮纹(即兽面纹)为主,晚期华丽繁缛,纹饰种类繁多。神秘色彩。v西周前期:多器腹下垂,雄伟敦实;凤纹渐多。v西周后期:宗教色彩更弱,纹饰删繁就简,总的趋势是礼器制作粗略、简陋。v春秋:新工艺迭出,重回繁缛,流行的蟠虺纹和蟠螭纹。v战国:装饰技法
15、丰富,富丽堂皇、光彩夺目,攻战、狩猎、宴乐等生活气息浓郁的纹饰流行。先秦书画v西周、春秋时代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其实物遗存,最早的见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刻纹与镶嵌图像纹饰。v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
16、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幸运的是,在长沙的楚墓中先后出土了两幅战国时期的带有旌幡性
17、质的帛画,它们都属于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两画描绘的都是墓主的肖像,一幅为妇人,其上方绘有飞腾的龙凤;另一幅则是一位有身份的男子,驾驭着一条巨龙或龙舟。墨线勾勒的侧面肖像及伴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是两画的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人物御龙图所表现出来的画家技巧要熟练了许多。v说苑反质篇引墨子佚文云:殷纣时期宫墙文画、锦绣被堂。1975年冬,殷墟小屯曾发现建筑壁画残块,以红、白两色在白灰墙表上绘出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曾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庙堂壁画。据专家对江苏丹徒出土矢毁铭文的考释,西周初年曾有武王、成王伐商图及巡省东国图的壁画创作。另据孔子家语观周记载,春秋末期的孔丘,曾到雒邑瞻仰西周建筑遗物上
18、的壁画。v春秋战国时代,壁画创作尤盛。举凡公卿祠堂及贵族府第皆以壁画为饰。庄子云:叶公好龙,室屋雕文,尽以写龙。东汉王逸楚词章句曰: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诡,及古圣怪物行事。屈原仰见图画,呵而问之,遂成天问之作。可知楚国庙堂壁画绘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象等。1.壁画车骑出行图v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文明古国,先秦漆器,特别是战国漆器上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熠熠生辉。虽然当时漆画主要为装饰图案,但其主体部分,却多表现为有明确意义的图画。作法与帛画一脉相通,用毛笔画成。如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内棺漆画,绘有龙纹、凤纹,或绘有鸟首蛇身,人面鸟身、人身鸟身、人身兽
19、头等灵怪形象,以表示墓主得到神物的护佑。这些漆画构成严谨,线描匀称健劲,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装饰趣味。而同墓出土的木盒漆画舞乐图,笔法粗细不一,或平涂,或仅有轮廓,显得较为洒脱灵动。湖南长沙子塘出土的西汉漆画漆奁车骑出行图,以黑、灰、绿等色在红底上作画,画的是贵族出行内容。此图采用“没骨”法,大面积涂抹,许多地方一笔画成而不重复填笔。画面用色明快,笔调生动活泼,挥洒自如,气氛热烈。这不仅说明当时绘画技巧的精细,而且也讴歌大自然的老庄思想亦占有一席之地,这就为今后山水画的产生埋下了伏笔。2.漆画漆奁车骑出行图对凤纹v以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两幅旌旛性质的战国帛画为代表。v其一为人物龙凤帛画,1
20、949年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质地为平纹绢,高31公分,宽22.5公分,画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祝寿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v其二为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细绢地,高37.5公分,宽28公分,画一危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鲤鱼。两幅画里面的人物,可能是墓主人的肖像。v从上述两幅画中,可以发现战国肖像画有下列特点: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可见此时人物画
21、已有写实的倾向,但基本上还脱离不了图案化的风格。3.帛画v驭龙的画中男子是墓主人的肖像,峨冠高耸、神情静穆而超然;驭凤则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女性墓主人,画中人物凌空立在龙或凤的背上,借着这个画面来仿真引魂升天的想象。此处的龙或凤都是神兽坐骑,而不再是令人心生恐惧的怪兽。人物御龙图战国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楚墓湖南省博物馆 人物龙凤图战国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湖南省博物馆v驭龙图中左下角有一条鱼,表示龙的位置是正在天河中破浪前进,华盖下的流苏、人颏下的系带都向后飘拂,更反映龙高速飞驰的前进,也表达升仙主题的超然意义。这些帛画的用途多和墓葬旌旛有关,或者有如亡者一起在参与宗教仪式,最好能够像画面中升仙而去。总结先秦时期的美术在原始美术的萌芽期之后,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宗教,政治,文化,技术的发展,在视觉呈现的形式和语言上更趋于多样化,主题内涵较史前艺术也更为明确,创作意图和观念表达对后来的秦汉艺术有着承接意义,特别是与天命观,伦理思想,礼仪制度相关的思想文化对后市美术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