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六、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对共产对共产主义学说的阐述主义学说的阐述(一)、哥达纲领批判写作的背景德国是一个较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德国是一个较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还是一路的国家。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的国家,处于分裂割据个落后的封建专制的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状态。1848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德国封建制度,在德国封建制度,在1850至至1870年的二十年的二十年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年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工人群众的思想也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工人群众的思想也有所提
2、高,经常参加资产阶级所举行的集有所提高,经常参加资产阶级所举行的集会,揭露和攻击统治者,同时工人中的先会,揭露和攻击统治者,同时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对这些并不满足,六十年代初,他进分子对这些并不满足,六十年代初,他们提出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独立政治组织们提出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独立政治组织的要求。的要求。政治上:争取普选权,通过 普选把象他这样的人选到议会中去,促使国家成为“自由的国家”.经济上:创办由国家帮助的合作社,使工人阶级免除剥削并取得“不折不扣的全部劳动所得”。拉萨尔(18251864)不足不足:宣传鼓动使工人运动重新兴起并建立了独立组织的同时,并没有给工人的解放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不主张
3、革命,只企图通过与俾斯麦的合作使工人得到解放 1867年,他们推出了“全德工人联合会”1869年8月在爱森纳赫城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宣布自己隶属于第一国际。”李卜克内西(18261900)发展状况发展状况: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时有几千人,到七十年代初发展到一万多人,在德国工人阶级中的威信不断提高,拉萨尔派则越来越不得人心,它的许多群众纷纷转到爱森纳赫派方面来.目标一致,走向联合 1875年2月,两派领导人开始举行了合并谈判。同年5月两派在哥达城举行正式的合并大会和建党大会。大会通过了拟定的组织章程和纲领,完成了两派的合并,建立了新的工人阶级政党,定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后
4、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成效:在合并过程中,虽然爱森纳赫派对拉萨尔派实行了过分的退让,但两派合并后,广大工人并没有因纲领上的退让而感到沮丧,而是因终于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团结而感到欢欣鼓舞,从而增添了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力量。马克思主义者的的基本经验是:既看到了工人阶级中的观点的分歧与对立,又看到了工人阶级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不同要求,正确处理了从拉萨尔派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党与两派合并的问题。鉴于两派之间的原则性分歧,鉴于两派之间的原则性分歧,4月至月至5月,月,马克思应德国另一位领导人白拉克之请,抱马克思应德国另一位领导人白拉克之请,抱病写出了对纲领草案逐条逐句的批评意见病写出了
5、对纲领草案逐条逐句的批评意见对于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对于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当时没有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当时没有公开发表。1891年恩格斯为反对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年恩格斯为反对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而发表。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而发表。哥达批判纲领发表的意义哥达批判纲领发表的意义l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它从理论上清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它从理论上清算了拉萨尔主义,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算了拉萨尔主义,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l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
6、革命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级的革命专政.”l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阶段。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才能实行按需分配。才能实行按需分配。(二二)、哥达纲领批判第一次对拉萨、哥达纲领批判第一次对拉萨尔机会主义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尔机会主义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1、批判拉萨尔主义的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反动一帮反动一帮
7、”理论理论2、批判哥达纲领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批判哥达纲领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 则,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则,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3、批判拉萨尔的批判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铁的工资规律”4、批判拉萨尔的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理论批判拉萨尔的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理论5、批判拉萨尔批判拉萨尔“自由国家自由国家”的谬论的谬论 拉萨尔认为:对工人阶级来说,其他一切阶级都只是反动的一帮。哥达纲领继续坚持和宣扬了这一机会主义机会主义观点。马克思指出马克思指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关于“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这一论述的弯曲,严重地歪曲了阶级阵线,根本否认
8、了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事实上农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民和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具有极大的革命潜力,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拉萨尔主义者以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待工人运动,只字不提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这根本背弃了国际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主义原则国际主义原则是大工业生产形成的世界性联系对工人运动的必然要求。拉萨尔认为:工人的工资永远围绕着按照每个时代的需要,属于维持生活所必须的费用这个极限波动,时而稍高于这个极限,时而稍低于时而稍高于这个极限,时而稍低于这个极限这个极限,这是一个铁的规律。马克思指出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这个所谓的规律的基础是陈腐不堪的马尔
9、萨斯人口论陈腐不堪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即使把雇佣劳动废除一百次,也还废除不了这个规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规律不仅支配着雇佣劳动制度,而且支配着一切社会制度。拉萨尔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国家帮助合作社国家帮助合作社。哥达纲领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一理论。马克思指出马克思指出:这是一种幻想。通过乞求剥削乞求剥削阶级国家阶级国家的帮助来实现社会主义纯属于欺人之谈。它鲜明地暴露了拉萨尔主义的反动本质。哥达纲领依据拉萨尔超阶级的国家观,不去揭露德意志帝国的本质,不讲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是把建立所谓的“自由国家自由国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就根本背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宗旨。
10、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争取“自由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绝非工人阶级斗争目标。任任何国家都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何国家都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决没有什么超阶级的国家;同样,在阶级社会里也没有什么超阶级的自由。无产阶级理解的自由,是彻底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三)、哥达纲领批判对共产主义学说的阐述1、马克思恩格斯实现对未来社会预见新突破的条马克思恩格斯实现对未来社会预见新突破的条件件2、科学地阐述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科学地阐述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3、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提出了共产主义社
11、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的理论的理论4、马克思没有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没有解决的问题(1)、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和第二、三卷手稿的大体完成 资本论是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特定的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一个历史阶段来研究的。这一研究不仅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而且预先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许多特征,这就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2)、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 这是工人为实现自己目的的革命尝试,其经验虽然是不充分的,许多方面是不成功的,但毕竟为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特征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法兰西内战对它作了初步的科学总结。这种科学总结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
12、来社会的预想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制定了科学的范畴,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长久的阵痛”,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三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从而,他第一次明确完成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马克思为过渡时期作了一个经典的表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过渡时期的提法与以往则有所不同,指的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第
13、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过渡时期必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形成,因此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后,如果不对整个社会进行彻底的革命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而这一历史任务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马克思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而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也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分配原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
14、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消费品分配原则的论述包括着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消费品分配要以劳动作为唯一依据;二是在数量上,生产者提供的劳动同他领得的产品之间成正比关系。社会产品的分配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劳动者个人同社会整体的关系。一方面是劳动者个人同社会整体的关系。每个劳动者都要作为一种义务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扣除部分”体现的就是这种关系;另一方面是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关系。“按劳分配”体现的就是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劳动者来说,他领回的消费品在数量上小于他提供
15、给社会的劳动量;就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来说,他们领得的消费品数量是同各自提供的劳动量成正比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既不是全部领回自己的劳动,也不是“按人头”或“按钟点”平均分配。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分配原则具有:两重性两重性。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平等的原则,生产者的权利是用劳动这个同一的尺度来计量的。但每个劳动者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社会消费品分配所得的分额相同的条件下,每个劳动者的实际所得是不同的。马克思说,这种分配方式“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他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这种平等在内容上又是一种不平等。
16、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从实质上说仍是一种资产阶级权利(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等价交换就是等量力动交换这以调节商品交换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又是根本对立的,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原则。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在这段
17、话中科学地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一、社会生产力已高度发达,能够生产出数量、品种都极为丰富的产品;二、不仅不存在阶级差别,而且社会成员已不再受社会分工的束缚,不存在脑力和体力劳动者的对立;三、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才能都能获得全面发展;四、每个劳动者都能自觉地、尽其所能地劳动,社会又能为每个社会成员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充分条件,以尽其所能。五、人们已不再是由于经济原因的迫使才去从事劳动,相反,劳动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同,由此又
18、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由于它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旧社会的痕迹。然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又是相互衔接的,它的高级阶段是由低级阶段发展而来的,低级阶段必然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过渡到高级阶段。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过程,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旧社会的痕迹的过程。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的外在表现就是“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所代替。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分析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他科学地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由低级他科学地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并非一经产生
19、即已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并非一经产生即已成熟,也不会停止在某个阶段上,共产主义成熟,也不会停止在某个阶段上,共产主义社会自身发展具有阶段性。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自身发展具有阶段性。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史阶段,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无产阶级在完成过渡时期所决定的。因此,无产阶级在完成过渡时期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为实现“按需分配按需分配”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础。造物质基础。一是、马克
20、思没有分析“过渡时期”的消费品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分配方式,这时已经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已经不存在商品交换。那么,在此之前的,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消费品按什么原则分配呢?马克思没有研究这个问题。二是、按劳分配只是劳动者之间分配消费品的依据和原则,它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和形式,才能贯彻执行 马克思设想,将以某种“证书”作为实现按劳分配的手段。但当时解决的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形式和手段问题,他的设想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工资和奖金可以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并且制定了工资等级制和奖励制度。现在,需要人们在实践中继续进行探索,寻找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形式和方法。三是、国家公职人员的劳动报酬问题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只分析了生产工人之间的消费品分配原则。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马克思说公职人员的薪金应当相当于普通工人,因此,没有涉及各级公职人员薪金的数量如何确定的问题,没有涉及这部分人的分配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