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城镇化理论1第一部分:国外研究理论n(1)聚集)聚集扩散理论扩散理论n(2)三元结构理论)三元结构理论n(3)中心城市发展理论中心城市发展理论n(4)“广义小城镇学广义小城镇学”理论理论2(一)集聚(一)集聚扩散理论扩散理论n该理论是对城乡动态关系,特别是小城镇形成机制的描述。3集聚效应集聚效应n集聚是因为在工业布局的技术因素影响下,最高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空间集中经济效益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空间集中而获得,而获得,其结果是工业由农村疏散布局方式集中到农村中心,随后,人口、建筑等要素在农村快速发展。4扩散效应扩散效应n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展速度将放慢,原来已经积聚的资金和技术
2、力量开始寻求更高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由增长点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n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劳动力、市场、自然资劳动力、市场、自然资源源等方面的原因使新的增长点得以形成。5 由集聚扩散产生的地域结构变化推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该过程中畅通的流通畅通的流通渠道渠道是关键一步是关键一步,如果缺乏,资金、技术、信息可能将无法从城市输出,而人口、产业等也无法在农村地域上聚集,农村城市化进程必然严重受阻。6(二)三元结构理论(二)三元结构理论n理论基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二元性二元性”明确地刻画出来。认为发展中国
3、家的经济结构可以概括为落后的农业部门与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同时并存。7传统农业原始手工技术自然经济基础封闭落后的农村现代工业部门机械自动技术商品经济基础开放发达的城市城乡分野城乡分野并行发展并行发展8“三元结构”n 比“二元结构”多出来的另一元,就是以中间技术为主导,以乡镇工商企业乡镇工商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业部门及其载体小城小城镇镇。9知识经济基础传统农业部门传统手工技术自然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农村城乡协调走向一体化非农部门适宜中间技术商品经济基础发展中的小城镇高度发达城市现代工业部门高科技技术10(三)中心城市发展理论(三)中心城市发展理论n瓦尔特瓦尔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4、nF F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111 1、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n(1)出处: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他的重要著作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中,系统地建立起了对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n(2)目的:该理论的目的在于探索决定城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是怎样的规律。12n(3)观点:从经济学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仅注意每个具体城市的位置、形成条件,而且更加关注一个区域的城市总体数量、区城市总体数量、区位、发展和空间结构。位、发展和空间
5、结构。n(4)结论:中心地理论表明,城市服务功能的档次决定着中心城市的等级及其吸引范围。中心城市服务档次越高,便需要更大空间范中心城市服务档次越高,便需要更大空间范围的消费者作为服务对象,围的消费者作为服务对象,才能够实现其最基本的收益。132、F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n(1)出处:增长极理论是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和应用一文中首先提出的。n(2)增长极概念:主张以非总量的方法安排经济计划,建立和发展增长极,以极的以极的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许多国家运用增长极策略发展大城市。14(3)增长极的含义
6、:n一是指具有创新创新能力、规模大、增长迅速关联效应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n二是在地理含义上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地理空间。15(四)(四)“广义小城镇学广义小城镇学”理论理论广义小城镇学广义小城镇学”理论提出的背景理论提出的背景n一是根据产业革命240多年来世界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n二是直接依据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积极推进乡村工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创新实践。n理论基础: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费孝通的小城镇,大问题和论小城镇建设。161.霍华德霍华德 (1)提出的背景n 城乡分离曾经是社会发
7、展的一大进步。资本主义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无节制地追求物质财富,劳动者的一切都从属于大机器生产,城市环境越来越失去对人的尊重: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城乡对立日益严重;人的心理状态日益被扭曲这种城市病态城市病态在19世纪末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关心,城乡磁铁论就是此时提出的。17 (2)主要观点:n 霍华德设想出三种磁力:城市、农村和城乡接合。他为此绘制了“三磁铁图”,认为可以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两块磁铁,它们各自力争把人民吸引过去。然而还有一个与之抗衡的劲敌,那就是部分吸取二者特色的代表新生活方式的第三块磁铁:城市城市乡村磁铁(田园城乡村磁铁(田园城市)。市)。这个磁铁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
8、而尽可能地避免了二者的缺点。18(3)提倡方案:倡导一种类似“城市群城市群”的概念。主张田园城市的发展出路在于“靠在其他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地方建设另一座城市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社会城市社会城市”。主张建设一种高速铁路系统解决社会城市间的沟通问题沟通问题,它使每个城镇到最远的邻镇只需走10英里,大约12分钟即可到达。强调城乡平衡城乡平衡,强调农业、强调农业、农村对工业、城市的作用农村对工业、城市的作用,防止城市过度膨胀而侵害农业。192.地区城市理论地区城市理论 (1)提出背景:n 刘易斯芒福德提出的地区城市理论设想是对霍华德“城乡磁体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n 在资本主
9、义制度下,过分强调了城市的中心地位,毫无节制地索取乡村的土地、水、空气、劳动力和农副产品;不及后果地向乡村排放各种污染。对乡村无情地剥削不仅伤害了乡村也伤害了城市。20 (2)芒福德的城市观 芒福德持一种动态的、社会学的城市观。他认为:城市始终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城市始终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一旦和外部环境脱离,就会逐步丧失活力。原始的农业区不论在生产上还是思想上发展都很缓慢,长期居住在矿区和林区的人知识难以更新,有些中小城市有些中小城市的产品质量长期上不去,都是由于缺乏和外部交的产品质量长期上不去,都是由于缺乏和外部交流、竞争流、竞争。因而,城市无论大小,都应该力争把自己的经济、文化活动和全国的
10、,甚至是世界的经济、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21 (3)提倡方案:在城镇发展问题上,芒福德提出了地区城市理论设想,即在一个大城市地区范围内,设置许多小城市,即在一个大城市地区范围内,设置许多小城市,再用各种交通工具把这些小城市连接起来再用各种交通工具把这些小城市连接起来。目的是在大城市周围通过设置这些小城市来构建一个区域,形成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关系。芒福德认为城市与区域的和谐发展城市与区域的和谐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重构大城市必须改变其经济模式改变其经济模式:制止人口增长,不再增加造成拥挤的机械设施,制止建成区的不断蔓延,制止难以控制的巨大和不合理的“宏伟”。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
11、冶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22第二部分:国内研究理论n(1)小城镇论)小城镇论n(2)中等城市论)中等城市论 n(3)大城市论)大城市论 n(4)多元模式论)多元模式论 231.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n(1)主要观点:费孝通调查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发展进程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进行了社会学的研究,研究了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与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研究了现代小城镇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费孝通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在地方经济社会体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在地方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影响,作为他构思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构系中的影响,作为他构思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
12、本构架。架。24(2)发展途径:1)小城镇发展动力 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尤其是发展农村特色工业特色工业。2)区域经济思想 经济发展具有地理上的区域基础区域基础。不同地区因不同地形、资源、交通和所处方位等自然、人文和历史因素,因而在经济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252.中等城市论中等城市论n 支持以中等城市为主的发展模式,认为大城市和小城镇都有难以克服的弊端,有中等城市才能综合平衡综合平衡各种规模城市的利弊利弊,能够扬长避短扬长避短,因而应当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263.大城市论大城市论(1)大城市优势 a.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 b.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理论基础 高佩义
13、总结出了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并强调这一规律在城市化中期阶段的普遍性。n 王小鲁夏小林认为,大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聚集效应,具有较高的规规模收益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经济扩散效应等经济社会和环境优势,主张政策的重点是发展100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周牧之等人探讨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革命和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下的大城市群的发展大城市群的发展,他们认为,从空间上来看,支撑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的大城市群,中国经济和人口的重心将越来越向三大城市群集中。安虎森、陈明认为,要推进我国的城市化,需要彻底放弃小城镇优先发展战
14、略,大力发展我国的大都市区,推动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以及整合城市间的关系。274.多元模式论多元模式论(1)主要观点:城市规模结构应当多元化,即实现大中大中小城镇并举小城镇并举,使大中小城镇结构合理搭配适当。要解决的是现代化、城镇化现代化、城镇化的问题,而不是要发展哪一类城镇。中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市场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2)理论基础:周一星认为不存在统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最佳城市规模,城镇体系永远是由大中小各级城镇组成由大中小各级城镇组成的,各级城市都有发展的客观要求。简新华在论述中国城市
15、化道路时认为城市规模结构应当多元化多元化,即实现大中小城镇并举,使大中小城镇结构合理搭配适当结构合理搭配适当。28第三部分:城镇化大家谈n国家领导人 习近平: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 李克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29n专家:厉以宁:城镇化是最有潜力的投资机会 向春玲: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张军扩: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结果 与工业化相辅相成 30n百姓 高美丽:能在家门口上班,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样的日子过得安稳踏实。31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