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1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2、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人不知而不愠_ 吾日三省吾身_思而不学则殆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博学而笃志_(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
3、语。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答案】 (1)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2)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3)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4)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愠”读yn,“生气” ; “省”读xng, 反省;“殆”读di ,通“怠”,在这里指“迷惑” ;“好”是多音字,在这里读ho,“喜好、喜欢”的意思;“笃”读
4、d,“坚守”。 (2)这两个句子是名句,翻译难度不大。中“故”是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知识”。“逝者”指时间,“斯”是指示代词,指代流水,“舍”读sh,“止息、停息”的意思。 (3)成语很多来源于古书成句。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如“吾日三省吾身”;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首先应该能翻译、理解每一则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作分类。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关于学习态度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关于学习方法的。 故答案为
5、: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词语。成语很多。选取三个即可; 本题是主观题。对作品进行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题需要在了解文章主旨
6、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7、”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8、 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
9、:“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郭伋(j)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别驾从事部下官吏。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太丘舍去(_)则是无信(_)及事讫(_)先期一日(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B.计日告之/久之 , 目似瞑,意暇甚。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屈伸呼吸D.静以修身/以刀劈狼
10、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4)文段理解。 甲与乙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乙文侧重叙述。【答案】 (1)舍弃,丢下;不讲信用;等到;约定的日期(2)D(3)听说使君你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出来迎接你。(4)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想】(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舍”:丢下。“期”:约定的日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无信”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不讲信用,没有信用”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A.
11、前者表转折,后者表承接。B.前者代词,后者语气助词。C.前者“好像”,后者“你”。D.都是介词“用”之意。注意“静以”为宾语前置。故选D。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使君”: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可译为“您”。“故”:所以。“奉迎”:迎接。 (4)乙文选取的正面例子可概括为“郭伋守信”,甲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侧重于描写,如“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已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等句,都为语言描写或对话描写。 故答案为:舍弃,丢下;不讲信用;等到;约定的日期; D; 听说使君你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出来迎
12、接你;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
13、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译文: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
14、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
15、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遂成枯落_静以修身_一饭三吐哺_又相天子_(3)翻译下列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往矣,子无
16、以鲁国骄士。(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中心。 【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答案】 (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最终;介词表目的,来;吃饭;辅佐(3)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句意: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故句子划分为: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
17、/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相”:辅佐。“饭”,动词。吃饭。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子:你。 (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诫子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故答案为: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最终 ; 介词表目的,来 ; 吃饭 ; 辅佐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要立德、修身
18、;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
19、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
20、)鲁国就怠慢人 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
21、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苏轼东坡志林)【注】曝:晒。拊(f)掌:拍手。搐(ch):抽缩。乃:却。(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
22、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
23、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C;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
24、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
25、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6、诸葛亮诫子书)【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褫。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注】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荆:楚国的剐称。截(j):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淫慢不能励精 鼓励B.险躁则不能治性 陶冶性情C.孙叔敖疾 生病D.王数封我矣 多次(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
27、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而笃志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家无井而出溉汲(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28、。(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答案】 (1)A(2)C(3)A(4)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解析】【分析】(1)A“励”这里是振奋的意思,“励精”就是振奋精神。BCD理解正确。故选A。 (2)“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连词,表转折,但是;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转折;D连词,因而/所以 。故选C。 (3)A理解不正确。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作者并没有望子成龙,愿其儿子达官显贵的意思,而是要儿子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在淡泊
29、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逝,逝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第一个知:同智,智慧。第二个知,懂得,知道。以:把。为:看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故答案为:A C A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
30、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
31、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按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6阅读选
32、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与友期行(_) 去后乃至(_)相委而去(_) 下车引之(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
33、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2)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
34、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 “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
35、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约定 ; 才 ; 离开 ; 拉,牵拉 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
36、”“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
37、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提示的句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或“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
38、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39、,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诲女知之乎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_学而不思则
40、罔,思而不学则殆_、_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简答。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答案】 (1)A(2)C(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4)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5)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1)B女通“汝”C知:通“智”D说通“悦”。 (2)A项:自己。B项:了解,知道。C项:旧知识;所以。D项:反省
41、。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说、女”的通假。 (4)此题考注意句中“故”“为”的意思,句中“罔”“殆”的意思。 (5)题目要求写出四个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从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死而后已;任重道远这些成语中任意写出四个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A;C; 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
42、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
43、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
44、狐。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知州:官职名称。取困:自取尴尬。(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闻其事。 闻:_故我不敢击公。 故:_或对语问其故。 或:_狐是日即去。 去:_(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
45、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 故答案为: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然公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