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96646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2、】【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

3、语言的表达。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2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请你写出这首诗歌四个诗句的大意? (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2)“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

4、情。 【解析】【分析】(1)翻译诗句即可,注意语言通顺,明白晓畅。也就是要把以下的意思写出来: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2)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

5、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故答案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

6、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 , 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注释】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侵晓:破晓(1)诗中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 (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7、。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

8、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即事(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注】钟山:山名。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相对:对着山。(1)诗中“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 “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

9、语答题即可,如“无声”,没有声音,显出幽静,“不鸣”,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据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表现了诗人悠闲平

10、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 (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写(2)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

11、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3)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解析】【分析】(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是: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据此可知,“作”的意思是“写”。 (2)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来写。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加以时间“匆匆”,表明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家是“速成”。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

12、,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这首秋思采用了寓情于事的写法,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抒发了作客他乡的人(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写 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字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字义。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诗意,结合作者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6阅读诗歌,

13、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答案】 (1)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2)铁马。 【解析】【分析】(1)“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念念不忘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 “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

14、身戎装,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所以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铁马”。 故答案为: 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铁马。【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留心诗中的重点词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人在诗中的运用的意象进行作答。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这首诗写

15、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会面的将来。空间,“巴山夜雨”为诗人独处的巴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

16、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故答案为: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

17、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 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

18、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梅子,芭蕉,柳花。 “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

19、果(点出表现手法)。9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1) 诗中“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斜阳;半日(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

20、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 斜阳;半日 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

21、能力。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 (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 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

22、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 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

23、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 (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萧瑟(萧索)、荒凉;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解析】【分析】(1)一问,考查对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图景的概括能力。读懂诗句是作答的

24、关键。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由此这幅深秋晚景图的意境特点可概括为萧瑟、荒凉。二问,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同时“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苦凄凉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2)夕阳西下:一层指的是当天的时间已近黄昏,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年纪垂暮。断肠人

25、在天涯:漂泊在外的游子,已然垂垂老矣,觉得心凄肠断。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它不仅在一种萧瑟中与前面的诗句发生着共振,而且还将迷离的夕晖洒上了那些似乎孤立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感叹年华逝去,游子思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萧瑟(萧索)、荒凉;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2)

2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2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杨花,子规(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解析】【分析】(1)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27、。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故答案为:杨花,子规; 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

28、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这首诗的作者是:_ (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

29、法的作用。 【答案】 (1)李白(2)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3)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解析】【分析】(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2)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3)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把明月人格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故答案为: 李白 杨花、子规、明月

30、(两个即可)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明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的作者。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结合诗意,明确意象。诗人常借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结合具体诗句,明确诗句所用修辞,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

31、的幽静。(2)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解析】【分析】(1) “夜半鸟惊栖”意思是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月出惊山鸟”中的一“惊”,打破了夜的静谧,都是通过写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2)山中明月皎皎如白日,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故答案为: 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点评】本

32、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创造的意境,结合语艳的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进行理解。15诗词阅读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_,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截,歌以咏志。(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B.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

33、地点。C.“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答案】 (1)高高耸立(2)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解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竦峙: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2)“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所以“真实景象”错。故选D。 故答案为:高高耸立;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其它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