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1诗歌阅读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 (2) 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泰山 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 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
3、文下注释明确。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体会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2)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分析】(1)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
4、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赏析该词,可以从其表现诗人的神态角度去分析。该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2)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故园”“泪”“报平安”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
5、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3请你分别对含“最”字的两句诗“最是一年春好处”和“此物最相思”进行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朗读技巧提示: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答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细致
6、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所以“最”应读出欢快,欣悦的感情。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所以“最”应重在抒情,读出对友人的思念。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点评】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的能力。朗读设计包括设计朗读的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要对诗中的某个
7、词进行朗读设计,最关键的是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不同,朗读的设计也不同。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1)诗中“齐鲁”指今天的_省,“岱宗”指五岳中的_。 (2)诗中“_”两句为名句,不仅写出了山的_,更表明诗_。 【答案】 (1)山东;泰山(2)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高峻雄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真切热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齐鲁”指山东;“岱宗”指泰山。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名句的理解掌握,本诗中的名句是“会当凌绝顶,
8、一览众山小”。此句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还写出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点评】考生在平时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诗句。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霁雪戎昱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 (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答案】 (1)“数片”和“一夜明”。(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解析】【分析】(
9、1)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重要内容的词语的提取能力。可从“檐前数片无人扫”中提取“数片”,从“又得书窗一夜明”中提取“一夜明”作为答案。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考查赏析炼字功夫。“风卷残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故答案为:(1)“数片”和“一夜明”。(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
10、面纤尘不染的景象。“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
11、界的开阔。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2)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请问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D(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 【解析】【分析】(1)D末两句“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可见是作者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而不是“登上泰山顶峰后”。故选D。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
12、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新的意义据此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 D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做此题首先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赏析诗句做出解答。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游山
13、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答案】 C 【解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
14、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的爱。尾联笔锋一转,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故ABD正确,C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15、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品味颔联中“钟”或“割”字的妙处。 【答案】 (1)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2)示例一:“钟”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 示例二:“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解
16、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云”“鸟”的动态画面;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曾(层)”“归”,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
17、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故答案为: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 示例一:“钟”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示例二:“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突
18、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点评】(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述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景物,即意象。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然后分析景物(意象)的特点,用流畅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2)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
19、心情)。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高峻/高而陡(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分析】(1)“千寻塔”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内容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
20、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畏”还体现了诗人不畏奸邪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故答案为:高峻/高而陡; 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全诗内容
21、分析如何体现的。10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答案】 (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解析】【分析】(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
22、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道路依稀难辨时眼前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可分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这是说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再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这是说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将以上内容整合起来就是答案。 故答案为: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
23、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
24、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节选)(1)句照应木兰诗前文的“ _,_;句可用后面的“ _,_”来概括。 (2)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答案】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
25、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3)A 【解析】【分析】(1)句照应前面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句可用后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来概括。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第三段为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不闻爷娘唤女声“表现了木兰的思亲情怀。同时“关山度若飞“一句写出行军的迅速和不易。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烘托出烘托木兰的 豪情壮志。 (3)本题考查概况文中主旨的能力。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木兰这个形象,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至于B、C、D三个选项中涉及的内容文章中没有体现出来。
26、 故选:A。 故答案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A。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掌握。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分析作答。 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12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诗歌前两句中“送
27、”、“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诗词炼字效果。回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此处用到的是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巧用了“送”“动”就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
28、敏锐感觉。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2)考查诗歌情感表达。回答时要把诗句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同时注意表现手法的使用。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故答案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