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2. 记叙文的分类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4.记叙的顺序:顺叙、倒
2、叙、插叙。(1)、顺 叙: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 叙: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开篇设疑;激起读者兴趣,引人入胜。(3)、插 叙: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作用:对原有材料进行补充,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立体。5.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
3、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6.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2)、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
4、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3)、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8.修辞手法的作用:(抓住它本身的作用及结合句子语境归纳)(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抒发了(表现了)(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抒发了(表
5、现了)(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9.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人物描写方法作用:生动地描写对象特征(性格)+表达了(抒发了)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3)、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
6、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赞同(4)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作用:衬托出+对象+特征(性格)+ 表达了(抒发了) 10.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 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 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 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1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7、、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巧设悬念、正反对比等。13.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1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15.当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16.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8、以小见大(小说)等。17.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开头:(1)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中间:(2)过渡(承上启下)结尾:(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18.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19.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20.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第二章 常见题型和解题思路考点一:整体感知内
9、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点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线索和顺序 考点三: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考点四:语言赏析 考点五: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考点六:辨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分析其具体作用 考点七:发展性考题 考点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一)、直接概括全文内容(或某一段落内容)、主要事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作答。)解答这种题目的思考顺序是: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怎样概括。概括内容的方法有:(1)文章标题法。即根据文章的标题来概括文
10、章的主要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提示内容、线索、主题等作用,抓住标题来概括内容,可谓提纲挈领。(2)叠加法。就是先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总结出来,然后对其加以综合、概括。这种方法运用得比较多。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把握文章的大体思路、层次,然后概括作者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进而把这些内容加以综合、概括。(3)提取中心句法。有些文章的主要段落有中心句,我们可以提取中心句,进而把几个中心句加以综合、概括即可。有的文章有提示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找出这一中心句,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4)六要素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性散文,就是把主要事件的各个要素找出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即(什么时间)什么人(
11、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时间和地点是次要因素,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来添加或删减。这也是概括事件的方法。(二)概括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首先,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有的标题本身就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最后,分析材料的详略,详写的内容就是中心之所在。概括主题的一般格式:(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描述了(或描写了、刻画了)的事迹、经过(或事物、景物)等,表现了(或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或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考点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线索和顺序(一)线索
12、:直接要求指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者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是什么。散文的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者描写、记叙的脉络。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文章可以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可以人为线索,以情为线索;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词语。(3)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4)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二)顺序: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几个词语,让考生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
13、方。3.插叙的作用。4.根据写作顺序梳理、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在记叙类作品中,叙述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判断连续的材料是否能够颠倒,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2.注意抽出的语句、段落与上下文的联系,确定其与原文哪些内容相关或照应,由此选择正确的位置。3.插叙的作用一般有: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表现文章主题。答题格式:(1)突出表现了特征;(2)与文章的某一主体意向作对比,衬托了;(3)起铺垫作用,引起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强化了考点三: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一)品味词语:解释词语的含义,判断词语
14、的词性。1、解释词语的含义,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特别是多义词,更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有的词语本身没有某个含义,而作者却赋予了这个词语新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挖掘出这一词语被赋予的新的含义。2、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运用了反语,这种词语的含义恰恰与其本义相反。如: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句中的“聪明”一词就是反语,意思是“愚蠢”,是说自己年轻时未能体察到父爱,反而自作聪明,真是太愚蠢了。多义词的词性需要根据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来判断,不好区分的是动词和形容词,而这两种词性又是考查的重点。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
15、动等意义的词。3、下面是动词的几种类型:(1)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看、走、旅游、休息、工作、学习;(2)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3)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4)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能、要、会、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5)表示趋向的,也叫趋向动词,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6)表示判断的,也叫判断词,只有一个“是”。4、形容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下面是形容词的几种类型:表示形状的,如:大、小、高、矮、宽、窄、长、
16、短、笔直、弯曲;表示性质的,如:好、坏、美、丑、纯粹、高明、高尚、美丽、诚实;表示状态的,如:快、慢、软、硬、拘谨、悠闲、忙碌、兴奋、激动;表示颜色的,如: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5、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加点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成语以及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等,要结合语境来体会这些词语表现了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心情、性格等。如果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需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分析其在句中的表现力。如果是成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体会成语的具体作用。也需要按照不同的词性来分析其作用,方法如前。此外,还有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如数量词
17、,其作用一般是为了强调数量的多少,然后再结合语境体会强调数量多少的目的是什么。答题格式:( 词的意思是),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某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或样子),或某人物的性格或心情,或某环境的状态(样子)。(注: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二)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你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或某个句子有什么深层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在答题时,结合中心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道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讲:(1)大凡含义深刻的句子,总是有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包含其中。所谓
18、“关键性词语”,即文中对表述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弄清为什么这里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的、最恰当的,并进一步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找出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结合语境弄清其表达的意义,句子的含义即可明了。(2)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有些语句往往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弄清其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表达作用。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事物(或人物)的特点(或性格、心情等),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以收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19、的表达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另外,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三)理解句子的作用:分析某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点题、总结上文等角度去分析。(2)内容和主题上:描写出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心情、性格;点明主题,深化主旨。(四)题目的含义和作用:阐明标题的深刻含义,说明作者以此为标题的用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把握象征意义;(2
20、)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考点四:语言赏析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能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使文章有文采,有意蕴;运用叠词,可以使语言具有音韵美。最重要的是结合语境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1)、动词、形容词:这一(系列)动词(或形容词)生动准确地描写出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2)、成语:(或生动地)描写出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21、,使语言富有文采、意蕴;(3)叠词:描写出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使语言具有音韵美。(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2、 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并体会其作用。常见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有:比喻、拟人:描写具体、生动、形象。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发人深省。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和思考。引用:引用诗词歌赋可增加诗情画意;引用:引用历史资料可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引用俗语、谚语
22、,可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引用传说可增加神秘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和老师教的答题格式作答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句式不同,表达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骈句有整齐之美,长短句有参差之美,排比句有气势之美。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句式的妙处。考点五: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这里主要讲散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一)描写的作用:说说文中某些语句的表达效果;说说某些描写性句子的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23、。(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5)环境描写记叙类散文。这类文章常常用到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刻画天气、季节、
24、山川、湖海等。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社会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写景抒情散文。这类文章以描写自然景物(环境)为主,那么这里的景物描写(即环境描写)作用: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抒发作者对景物、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文中的议论句(段)有什么作用?)散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构上或照应前文、启示下文,或点题
25、。(三)抒情的作用散文中抒情句(段)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点明并深化主题,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考点六:辨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分析其具体作用。(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咏物类托物言志 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1、某一段或某几个段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
26、说其作用。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1)、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答题格式:衬托了.人物(事物)的特点(性格、品质、情感等)。或者: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性格、品质、情感等)。(2)、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突出主题。使文章内容有波澜,引人入胜。抑笔的作用:为后文的“扬”蓄势、作铺垫,突出主题,使文章内容有波澜,引人入胜。 答题格式:与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品质、性格、精神等),突出了主题,使文章内容有波澜,引人入胜。首尾呼应(
27、前后照应):与相照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使文章内容有波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点七:发展性考题(一)、仿写(包括词语、成语和句子)仿写词语需要:1.分析词语的结构形式;2.明确词语的词性。仿写句子需要:1.看句式: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的部分。对应词语的词性应一致。2.看修辞:如果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3.看字数:字数尽可能一样多。4.看意义:内容要符合语境,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应与原文保持一致。(二)谈感受、启发。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针对描写对象谈感受、启
28、发;(2)针对人物情感谈感受;(3)针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谈感受、认识;(4)针对文章的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此考点灵活多变,答疑的关键是:(1)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解答此类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一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二要立足于文本;三要由文本拓展开来,展开联想,联系实际谈理解和看法。(1)针对描写对象谈感受,首先要明确描写对象的经历(遭遇)、性格、品质、精神等,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围绕其中的某个方面来谈感受。答题格式:人物的经历(遭遇、性格、品
29、质等)+自己的感受(启发)+自己应如何做。(2)针对人物情感谈感受,这里的“人物”可能是文中的人物,也可能是作者,具体指谁,要看题干的具体要求。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是,准确了解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围绕这一点来谈自己的感悟。答题格式:人物情感+自己的感受+如何去做。(3)针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现的哲理谈感受、认识。答题格式:揭示语言的含义(哲理)+联系实际+自己的认识。(4)、针对文章的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答题格式:亮明观点+联系实际+小结(或如何去做)。(三)|续写(1)续写结尾。(2)续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或语言。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内容。所拟写的结尾要符合原文的主题、风格。续写结尾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或点明深化主题;或给读者留出想象、回味的空间;或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续写人物的心理或语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确定人物的心情或要表达的内容,然后以文中人物的口吻加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