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 新课改背景 EX 两个指导思想:三个代表、三个面向 两个法案: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该文件同时提出终身教育、素质教育 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课改,还启动了三级课程管理 四 个 背 景 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强调终身学习,学习经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培养.的人才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经验中心、能力本位 改革: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新课改的六大目标 教学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核
2、心是学习方式变革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过去:注重知识传授 改革后:“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改倡导的“四大学会”,实现全人发展新课改的六大目标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过去:学科本位,缺乏整合 改革后: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过去:繁难偏重、注重课本知识 改革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突出时代精神;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新课改的六大目标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改革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3、、勤于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问题、交流合作等四大能力 考点:1.判断:接受学习是落后的学习方式;2.新课改倡导的“三个精神”、终身学习必备的“四大能力”新课改的六大目标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选拔、甄别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发挥其促进学生一般发展、教师水平提高、课程更新,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立足过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激励程、促进发展、强调激励”新课改的六大目标 6.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过去:管理集中 改革后:国家、地方、学校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4、、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五个观念-第一节 核心理念: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统筹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咖啡、可乐咖啡、可乐 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液体液体五个观念-教师角色观 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育教学研究、学习者教育教学研究、学习者 斯腾豪斯首次提出,勒温-行动研究 一线教师研究实践中的教育问题最常用的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的五个观念-教师角色观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在新课改中主体地
5、位的核心体现 学校与社区关系: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对待师生关系:尊重、欣赏 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 对待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教”的本质:引导启发五个观念-教学行为观 对待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中、后均可以进行;“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波斯纳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五个观念-教学行为观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判判 断:断: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实际效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判判 断: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
6、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与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五个观念-教学观 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生成性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师生是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尊重、民主尊重、民主五个观念-教学观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自主、合作、创新 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探究学习:充斥着大量的探究和发现等认知过程;问题开端、注重过程、全程开放;问题开端、注重过程、全程开放;过程 P13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
7、习;激发创造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五个观念-学习观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主动性:首要特征,能动性,“我要学”;独立性:“我能学”,相信学生能力 独特性:每个人的学习方学习方式式是不同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具体生活 体验性:身体参与,直接经验(做题)问题性:问题引发求知欲,问题意识是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五个观念-学习观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 要 点: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平均平均每周3节,集中分散开设均可 包 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课: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课单
8、独开设;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A.适用的针对性:仅针对教育的善恶和教师职业 B.要求的双重性:教书、育人两个功能。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C.内容的全面性: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D.功能的多样性:E.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F.影响的广泛性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3.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促进: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社会作用。教育、示范、引导教育目的、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反馈、调控、检验导向、调控、激励、评价 1.教师职业
9、道德修养的内容:A.A.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B.B.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最初阶段 C.C.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正义感(最基本、最高尚最基本、最高尚)、责任感(出发点、出发点、动力动力)、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强大强大精神动力、根本目的精神动力、根本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D.D.磨砺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磨砺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E.E.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知识、情
10、感、意志的合金合金,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精神支柱 F.F.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A.加强学习-必要途径 B.勤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客观标准、基础 C.树立榜样、虚心向他人学习-重要方法 D.学会反思-重要方法 E.做到“慎独”-最高境界 最早见于礼记 中庸中庸,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民主性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方法 A.自我评价
11、法:教师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B.学生评价法 不可或缺;当事人评价、参与者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方法 C.社会评价法:当事人之外的人,主要指社会舆论,分为有组织舆论(如借助报刊、书籍、广播等媒介)和无组织自发评论 D.加减分评价:定量 E.模糊综合评判法 E.操行评语法:定性 F.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法:最全面的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 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它具有统领、指导、裁决统领、指导、裁决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范畴、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的范畴 A.教师义务 B.教师良心:精神动力和内在道德信念,对
12、于道德行为有指导、自我监督与评价监督与评价作用 C.教师公正 D.教师荣誉: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导向和制约作用 E.教师人格:“取法乎上”的策略 1997年严谨治学-2008年终身学习、教书育人 1997年热爱学生-2008年关爱学生 1997年依法执教-2008年爱国守法 1997年廉洁从教、尊敬家长、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008年“为人师表”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谨治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谦虚谨慎的态度、锐意创新的品质 它它 是: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教师必备的素质 外外 延:延:教学方法研究、写论文、现代教
13、育技术、进修培训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最基本内容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根本目的 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不竭动力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记忆口诀:“教师学三爱”教育法规概述1.定义:教育类法律、法规、规章等 法律: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 法规:国 务 院 地方政府(省级、较大的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规章:最低层级教育法规的概述2.分类:效力等级:
14、根本法、普通法 根本制度,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即宪法,教育领域的根本法是教育法、“教育母法”、“教育宪法”、教育基本法 教育法律法规的效力:时间效力、地域效力、人的效力 3.教育法规的纵向层级:1)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最高效力 2)教育法:19951995年年由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制定,又称“教育母法”、“教育宪法”3)教育部门法(教育单行法教育单行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单行法律 特 例:19861986年年义务教育法(85年提出,全全国人大国人大通过的,2006年人大常委会修订)重 要:19931993年年教师法,教师地位确立教育法规的层级 3.教育法规的纵向层级:4)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发布
15、,教育法实际操作的主体,内容多;有实施细则、条例、规定、办法等形式 5)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6)教育行政规章:最低级别的法规教育法规的层级教育法律关系 1.分类:内 部:教育机构、教育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外 部: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 2.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主体:公民、法人组织机构、国家公民、法人组织机构、国家,最主要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他们之间是 的关系 客体:物质财产、非物质(知识产权、人身知识产权、人身)、行为(教师罚学生钱、教师忽视学生健康教师罚学生钱、教师忽视学生健康 )内容:权利义务关系 3.教育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
16、消灭 其依据就是法律事实,教育法律关系确立是以法律法规存在为前提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教育法律责任类型:行政责任:教育法律、所有法规 民事责任:轻微侵害个人或组织法人人身、财产、知识产权 刑事责任:食品安全事故、校舍安全事故、招生舞弊、挪用公款、贪污 违宪责任 教育法律责任 2.归责四要素:(全部满足承担责任)A.有损害事实:物质或非物质损害,现实性与可能性物质或非物质损害,现实性与可能性 B.损害行为违法:讲错知识点讲错知识点 C.行为人有过错:故意过失两种可能、作为或不作为均可构成;无故意过失两种可能、作为或不作为均可构成;无过错情形:意外、不可抗力过错情形:意外、不可抗力 D.行为与
17、事实间存在因果联系:直接的直接的教育法律责任 3、责任承担主体: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权或不作为,不与学生产生直接关联 学校、校长、教师:在校期间、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监管不利,学校是主体、校长是主要责任人、教师引发的事故应当受到学校的追偿 学 生:侵权人&受害人 家长监护人:无民事行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侵权,代为赔偿 学校事故责任划分 含 义:教师申诉、学生申诉、行政复议、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赔偿其他;三分法:三分法:行政(受教育者申诉、教师申诉、复议)、诉讼途径(民事、行政),赔偿其他途径 补救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根本目的补救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根本目的 教育法律救济 教师申诉:特征:
18、法律性(程序固定)、特定性(教师主体);非诉讼性(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范围: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侵权、不服、不作为 程序:提出(必须书面)-受理-决定 申诉部门:对学校不满-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行政部门不满-本级政府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法律救济 学生申诉:特征:法律性、特定性;非诉讼性 范围:学校或教师侵权、不服 程序:提出(可口可书)-受理-决定 申诉部门:对学校不满-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不满-学校 教育法律救济行政复议:仅针对教育行政机关的侵权或不作为,学生不能进行复议,但可以间接复议 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法院诉讼:向法院提出,任何情况,谁都可以提出 教育法律救济教师违法种
19、类:侵犯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权包括:受法定年限教育、公平评价权、学习权 具体表现:具体表现:学习机会与条件平等、按时入学接受固定年限教育、参加考试并获公正评价,开除学生 依法执教,预防教师违法 教师违法种类:侵犯人身权:生命健康权、肖像名誉权(不被传播和商业活动,损害&剥夺)、人格尊严权(体罚、变相体罚、侮辱)、人身自由权(限制自由、拘禁、搜查)、隐私权(拆信、家庭及隐私资料外传、考试成绩外泄)以及性侵(14岁以下)依法执教,预防教师违法 教师违法种类:侵犯财产权和著作权:财产权:罚没损坏、使用收益、处分 著作权:含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等;财产权有复制权、发表权、出租权、展览权、改编权等 不作为侵权 依法执教,预防教师违法 教师违法的预防: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2.建立全面的教育法规监督机制 3.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 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6.增强教师法制意识,减少侵权行为发生 7.加强学生对自身权利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8.加强安全教育力度 依法执教,预防教师违法 横:横:媒体、学校、教师、学生竖:竖:立法、司法、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