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讲 布迪厄 提纲 一、背景介绍 二、布迪厄的三大概念 三、品味与生活方式 四、启示、争议与评价一、背景介绍生平 拒绝“传记”,抵制公开亮相(照片也很少),他对知识分子自我卖弄趣闻轶事感到悲哀,因为那是沉迷于个人主体性的自鸣得意,是缺少真正的社会学洞见的自恋形式。生平 1930年8月1日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贝尔纳村庄。父亲早年是个农民,后来成为地方邮局的主管。他曾坦言,“我的青少年时代大部分是在法国西南部一个很小的偏僻村庄里度过的,就像城里人所说的,那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方。而我要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就只得抛弃我的许多原始经验和早年习得的东西,不仅仅是某种口音。”生平 1950年考入法国巴黎高
2、等师范学院。1955年,布迪厄被法国国防部征召,在凡尔赛服役。1956年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服两年兵役。1960年他返回法国,先在索邦大学任助理,然后转至里耳大学担任讲师。(在这段时间里,布迪厄一直没有中断在阿尔及利亚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列维-斯特劳斯的悉心指导并且拜他为师。)生平 1968年起,布迪厄接掌了由雷蒙阿隆创立的欧洲社会学研究中心,担任这个职位直到2002年逝世为止。1981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他学术生涯的巅峰。论著概况 1、共出版35部著作,发表350多篇论文。2、5本畅销书 继承人:学生和文化(1964)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1970)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1979
3、)实践感(1980)悲惨世界:当代社会的社会苦难(1993)论著概况 爱恋艺术:美术馆和参观的观众 摄影:中产阶级的艺术 国家精英:权力场域中的精英学校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 论电视 人:学术者 写作风格 语言晦涩(绝不是“故弄玄虚”),刻意和日常用语以及常识经验保持距离,他认为早已深入人心的话语系统是阻碍对社会世界进行科学理解的绊脚石。避免语言和文字带来的惯性思维和其中隐藏的“符号暴力”,此外也是对法国正统学术话语和经院传统的反抗。思想的主要渊源前提:除哲学、文学、人类学以外 1、从马克思那里延续了批判性,体现在布迪厄思想的阶级性特征中。2、从韦伯那里延续了对文化的关注。3、从涂尔
4、干那里继承了“认识论式的断裂”。二、布迪厄的三大概念三大概念,学术功力的“试金石”1、场域 2、惯习(习性)3、文化资本孕育“场域”的时代氛围 社会学范式转型:放弃“基本结构特征”,重新发现“社会”“场域”内涵和特征 1、关系性空间 2、具有结构的关系网 3、冲突与斗争是场域的核心 4、进入场域意味着对规则的认可第1个延伸概念 “误识”或是“潜规则”,或是“公开的秘密”“场域”内涵和特征 1、“元场域”与“次级场域”2、场域间的同源关系“惯习”产生于一个思索:“我们的行为如何被规范又不是遵从规则的产物?”对“惯习”的一段描述“可持续的、可转换的倾向系统,倾向于使被结构的结构发挥具有结构能力的结
5、构的功能,也就是说,发挥产生与组织实践与表述的原理的作用,这些实践与表述在客观上能够与其结果相适应,但同时又不以有意识的目标谋划为前提,也不以掌握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操作手段为前提。”布迪厄实践感“惯习”的内涵与特征 1、时间性,一种历史模式 2、主动性寓于被动性之中,同时映射出客观结构与主体意志的身体性“条件反射”3、集体基础 4、对“经济人”的辩驳“惯习”的内涵与特征 惯习机制的案例:即兴发挥 “底层”的自我选择第2个延伸概念“策略”一种趋利避害的倾向第3个延伸概念“轨迹”文化资本“资本”的三种主要形式 1、“经济资本”2、“文化资本”3、“社会资本”资本总量以及资本结构决定了行动者的社会
6、位置。占主导地位的资本类型和资本分配方式成为区分场域的标志。文化资本 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 1、身体化形态 知识与修养 趣味、感性、气质 2、客观形态 书籍、绘画、古董、工具、设备 3、制度化形态 文凭、资格证书、技能执照“文化资本”重要的“隐蔽”功能 1、“虚假非功利性”2、“纯粹性”3、“合法性”4、因为隐蔽,所以“误识”支配阶级与被支配阶级的共谋。第4个延伸概念“象征暴力”(“符号暴力”)政治教育、主旋律电影、样板戏、红歌第5个延伸概念“文化的善意”比如,中产阶级、流行文化的生产者对陌生的占统治地位文化的向往之情。布迪厄的“社会空间”图式三
7、、品味与生活方式消费社会学脉络 齐美尔的“时尚观”凡伯伦的“炫耀性”消费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布迪厄: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品味”与“趣味”品味和趣味都是同一个英文单词“taste”哲学和美学研究中,主张审美“纯粹性”、“无目的”和“非功利性”的“趣味”理论 集大成者:康德判断力批判“品味”与“趣味”1、品味的生理性、“粗俗”性:味觉、味道、品尝滋味 2、品味的社会性:“有品味”和“没品味”,类似于“有文化”和“没文化”3、品味的区分性(“差异”性)“品味”和“品位”品味与生活方式 从惯习、文化资本的视角看待品味,也就是一种消费选择。品味与生活方式 结合惯习、文化资本看待品味。换言之,品味
8、也就是一种消费偏好(更宽泛的说,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品味与生活方式 饮食 体育运动(以及更宽泛意义上的身体塑造术)摄影 艺术实践 品味与生活方式 品味对某些人来说是拥有选择自由的标志,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铭刻在“身体里的耻辱”,受剥削最深的人会马上在生活方式中暴露自己。他们既不满意丧失进入高雅场合所需的知识或举止,又不满意只拥有对于“上流社会”来说没有价值的技术,他们是些“不知道怎样生活的人”。品味与生活方式 阶级差异通过惯习被转换成一种品味的区隔。品味为行动者规定了该接纳谁、该排除谁、谁是盟友谁是敌人、谁该与谁结婚以及他们在学校和工作单位内该如何表现等规则。四、启示、争议与评价启示 1、学术:一项艺术事业 2、与常识的断裂 3、局外人的洞见 4、社会学的价值 5、寓于实践中永恒的反思性争议与评价 最主要的批评在于:1、阶级决定论色彩浓厚 2、过于强调文化再生产的功能 然而,还有什么理论能比布迪厄的思想更有力地揭示社会的苦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