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选修课整理重点讲义资料(DOC 16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600970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文化选修课整理重点讲义资料(DOC 1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茶文化选修课整理重点讲义资料(DOC 1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茶文化选修课整理重点讲义资料(DOC 16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茶文化选修课整理重点讲义资料(DOC 16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茶文化选修课整理重点讲义资料(DOC 16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茶文化选修课整理. 茶文化:茶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茶产业物质生产、流通,又包括人类饮茶精神内涵。第一章:茶叶简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5、6千年历史。西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古巴蜀人先发现茶用途继而传到长江流域及以南。世界三大无醇饮料:茶、咖啡、可可. 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中国起源说、印度起源说(勃鲁士)、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原产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 原产地是中国的证据:1.野生茶树最多,最集中。2.茶树近缘植物地理分布中心3.茶树生物学研究证明。4.古地质古气候5.中国西南是茶文化发祥地。. 起源与演变:食用药用饮用。. 起

2、源时间:1.神农时期,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茶蜜皆纳贡之” 3.西汉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 饮茶方法四次改变:煮茶,煎茶,点茶(宋),泡茶(明,撮泡) 1.洪武皇帝圣旨下,从此天下不煮茶。2.茗粥:炙茶、罗茶、煎茶、酌茶。备器、选水、取火、候汤。. 加工简史: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1.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西晋南北朝至初唐)2.晒饼到蒸青饼茶(中唐完善),蒸散片茶(宋代)3.蒸青到炒青(明代)第二章:茶文化简史中国茶文化:. 巴蜀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华茶文化萌芽在魏晋南北朝(儒学联系,精神生活,以茶养廉是茶文化的传

3、统)唐朝时茶成为举国之饮 中唐茶圣陆羽茶经标志茶文化发展的新高度。. 陆羽(733-804),字鸿渐,号桑翁,又号竟陵子。?. 茶经十部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一之源:茶生长环境,自然功效、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

4、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茶文化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规范烹煎,烘托气氛。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唐朝:经济文化传播,边疆少数民族,朝鲜日本等。确立贡茶,税茶,以茶销边,茶马互市(茶税是仅次于盐铁的财政收

5、入来源) 赐茶:宫廷茶礼组成部分,赐茶笼络人心。 边销茶:政府控制与边疆交换马匹又称宫茶。 茶马交易制度:兴于唐,盛于宋,歇于元,严于明,衰于清。?. 宋代 :饮茶之风普及 蔡襄写了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讨论茶与人的精神世界。 茶马互市:正式设立茶马司: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唐时出现的茶馆雏形到宋代已渐趋成熟。 北苑贡焙:北苑位于福建建安凤凰山一带,由五代时人张廷晖开辟,进贡北宋朝廷。?. 明代:茶文化新的里程碑,明洪武年间“废团改散”。返璞归真的散茶开创了茗饮艺术的新局面,也是茶学迭兴,集传统茶学之大成的时代。?. 清代:文人茶文化向平民饮茶文化转变,最

6、终成为茶文化主流。清朝晚期,茶馆成为了三教九流聚会的场所,对于保存和延续中国茶文化及茶道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对内传播:?.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指出:“自秦人取蜀面后,始有茗饮之事。“(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心(唐代)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5)茶叶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主要原因是气候由暖转寒。主要表现: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越来越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

7、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 “茶”字形、音、义的演变:如茶、荼、苦荼、槚、蔎、葭、荈、茗、皋芦、瓜芦、茗菜、苦茶等。 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chuan)”茶文化对外传播:?. (1)通过来华的僧侣和使臣(2)将茶业作为礼品(3)通过贸易往来将茶业作为商品输出国外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日本最澄将茶种带到滋贺县,空海(806)回国,带回制茶技术与器具。南宋1168荣西法师浙江天台万年寺,赠明惠上人种植在宇治,被尊称为:“日本的茶祖”,禅茶一味,将宋朝禅院的茶风引进日本。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茶著吃茶养生记,保健和修身养性。茶具简介?. 定义

8、: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叫茶器,宋代后茶具与茶器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 茶具分类:(“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陶土、竹木、瓷器、金属、漆器、玻璃茶具茶具选择:绿茶:盖碗和玻璃杯,花茶和黄茶:盖碗,乌龙茶类、红茶类、普洱茶:紫砂壶。选壶: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出水流畅;壶盖与壶身密合;无泥味;保温;适应冷热变化;一壶不事二茶。第三章:茶与自然茶叶分类32.不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白茶黄茶乌龙全发酵茶:红茶、黑茶茶区:西南(普洱)华南(乌龙)江南(龙井、碧螺春、祁门红茶)江北(信阳毛

9、尖)33. 茶叶发酵程度及加工方法:基本茶类(6大类);再加工茶。发酵发酵是儿茶素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生成茶黄素、茶红素。发酵程度愈深,茶汤水色越红,叶底红变面积亦随发酵程度的加深而增加。按照茶业发酵程度分类一般依照茶业加工过程儿茶素类被氧化的百分比进行分类。 绿茶:杀青-揉捻-干燥(炒干,烘干,晒干) 品质特征:绿叶清汤 代表:安吉白茶、龙井、雨花茶黄茶:杀青-揉捻-焖黄-干燥 品质特征:黄叶黄汤白茶:鲜叶-萎凋-干燥 品质特征:白色绒毛多,汤色浅淡或浅杏 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青(乌龙)茶:萎凋-做青(晾青,碰青,摇青)-杀青(炒青)-揉捻-干燥 品质特征:绿叶红镶边,汤色金黄,香

10、,高味醇红茶:萎凋-揉捻-补足发酵-干燥 品质特征:红叶红汤 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黑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毛茶)-蒸压-成型 品质特征:色泽油黑或暗褐,茶汤褐黄或褐红绿茶分类: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杀青技术要点: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抛闷结合,少闷多抛;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适度的标志:以含水量和减重率衡量;从外观上把握。绿茶基本工艺流程(1)杀青加热杀青和热蒸汽杀青,以蒸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为蒸青绿茶(2)揉捻(3)干燥据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晒干之别。世界四大红茶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茶叶中药效成分:咖啡碱,维生素,多糖,茶多酚,茶氨酸

11、,微量元素。功效:“四抗(抗疲劳、抗衰老、抗菌消炎、抗辐射),三降(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降血糖,防治糖尿病、降血压,防治高血压),二预防(预防癌症、预防龋齿,一增(免疫力)一减(减肥)”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是凭借茶师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审定茶叶的“色、香、味、形”的优劣。包装与储存:防压、防潮(干燥)、避光(防止氧化)、密封(防止氧化)、防异味春饮花茶,夏绿茶,秋青,冬红四大名丛:白鸡冠,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科学饮茶:1.忌酒后浓茶2.忌空腹饮茶3.忌边吃饭边饮茶4.忌睡前喝茶5.忌茶水服药6.孕妇忌茶7.忌隔夜茶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

12、,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第四章:茶与文化艺术第一节 泡茶要素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一、茶水比例1茶的品质: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

13、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2茶水比例: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

14、,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二、冲泡水温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泡茶的茶水一般 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 。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

15、醇、淡而无味。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三、冲泡时间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四、冲泡次数据测定,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不一样的,最容易浸出的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其次是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一般茶冲泡第一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冲泡第二次时,能浸出30% 左右;冲泡第三次时,能浸出约10%;冲泡第四次时,只能浸出23%,几乎是白开水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16、。第二节 泡茶用水的选择“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龙井茶,虎跑水”被称为杭州“双绝”。可见用什么水泡茶,对茶的冲泡及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是茶叶滋味和内含有益成分的载体,茶的色、香、味和各种营养保健物质,都要溶于水后,才能供人享用。而且水能直接影响茶质,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情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因此好茶必须配以好水。一、古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古人大多选

17、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二、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其一,水质要清。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其二,水体要轻,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

18、物质越多功能。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铝含量超过0.2ppm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达到2ppm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铅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其三,水味要甘。“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所谓水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其四,水温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其五,水源要活。“流水不腐”现代

19、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三、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1感官指标色度不超过15度,浑浊度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2化学指标pH值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铁不超过0.3毫克/升,锰不超过0.1毫克/升,铜不超过1.0毫克/升,锌不超过1.0毫克/升,挥发酚类不超过0.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毫克/升。3毒理指标氟化物不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0.51.0 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毫克/升,砷不超过0.05毫克/升,镉不超过0.01毫克/

20、升,铬(六价)不超过0.05毫克/升,铅不超过0.05毫克/升。4细菌指标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毫升,大肠菌群不超过3个/升。宜茶用水可分为天水、地水、再加工水三大类。再加工水即城市销售的“太空水”、“纯净水”、“蒸馏水”等。1自来水自来水是最常见的生活饮用水,其水源一般来自江、河、湖泊,是属于加工处理后的天然水,为暂时硬水。因 其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贮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

21、采用净水器将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2纯净水纯净水是蒸馏水、太空水的合称,是一种安全无害的软水。纯净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蒸馏法、电解法、逆渗透法及其他适当的加工方法制得,纯度很高,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饮用的水。用纯净水泡茶, 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 其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3矿泉水我国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定义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开发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泉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

22、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矿泉水与纯净水相比,矿泉水含有丰富的锂、锶、锌、溴、碘、硒和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饮用矿泉水有助于人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摄入,并调节肌体的酸碱平衡。但饮用矿泉水应因人而异。由于矿泉水的产地不同,其所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也不同,不少矿泉水含有较多的钙、镁、钠等金属离子,是永久性硬水,虽然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用于泡茶效果并不佳。4活性水活性水包括磁化水、矿化水、高氧水、离子水、自然回归水、生态水等品种。这些水均以自来水为水源,一般经过滤、精制和杀菌、消毒处理制成,具有特定的活性功能,并且有相应的渗透性、扩散性、溶解性、代谢性、排毒性、富氧化和营养性功效。由于各种活性水内

23、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各异,如果水质较硬,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差;如果属于暂时硬水,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好。5净化水通过净化器对自来水进行二次终端过滤处理制得,净化原理和处理工艺一般包括粗滤、活性炭吸附和薄膜过滤等三级系统,能有效地清除自来水管网中的红虫、铁锈、悬浮物等机械成分,降低浊度,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是,净水器中的粗滤装置要经常清洗,活性炭也要经常换新,时间一久,净水器内胆易堆积污物,繁殖细菌,形成二次污染。净化水易取得,是经济实惠的优质饮用水,用净化水泡茶,其茶汤品质是相当不错的。6天然水天然水包括江、河、湖、泉、井及雨水。用这些天然水泡茶应注意水源、环境、气候等因素,判断其洁净程度。

24、对取自天然的水经过滤、臭氧化或其他消毒过程的简单净化处理,既保持了天然又达到洁净,也属天然水之列。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泡茶最理想的水,泉水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虽属暂时硬水,加热后,呈酸性碳酸盐状态的矿物质被分解,释放出碳酸气,口感特别微妙,泉水煮茶,甘洌清芬俱备。然而,由于各种泉水的含盐量及硬度有较大的差异,也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有些泉水含有硫磺,不能饮用。江、河、湖水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岛湖水、绍兴的鉴湖水就是例证。唐代

25、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蜀水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吴瓯湘水绿花”,说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雪水和天落水,古人称之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扫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茶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的。至于雨水,一般说来,因时而异

26、: 秋雨,天高气爽,空中灰尘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气沉闷,阴雨绵绵,水味“甘滑”,较为逊色;夏雨,雷雨阵阵,飞砂走石,水味“走样”,水质不净。但无论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气不被污染,与江、河、湖水相比,总是相对洁净,是沏茶的好水。井水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陆树声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清代窦光鼐、朱筠的日下归闻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水质

27、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饮用水源。福建南安观音井,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犹在。第四节 茶的品饮1观茶(察看茶叶)察看茶叶就是观赏干茶和茶叶开汤后的形状变化。所谓干茶就是未冲泡的茶叶;所谓开汤就是指干茶用开水冲泡出茶汤内质来。茶叶的外形随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形态,有扁形、针形、螺形、眉形、珠形、球形、半球形、片形、曲形、兰花形、雀舌形、菊花形、自然弯曲形等,各具优美的姿态。而茶叶开汤后,茶叶的形态会产生各种变化,或快,或慢,宛如妙曼的舞姿,及至展露原本的形态,令人赏心悦目。观察干茶要看干茶的干燥程度,如果有点回软,最好不要买。另外看茶叶的叶片是否整洁,如果有太多的叶梗、黄片、渣沫、杂质

28、,则不是上等茶叶。然后,要看干茶的条索外形。条索是茶叶揉成的形态,什么茶都有它固定的形态规格,像龙井茶是剑片状,冻顶茶揉成半球形,铁观音茶紧结成球状,香片则切成细条或者碎条。不过,光是看干茶顶多只能看出30%,并不能马上看出这是好茶或者是坏茶。茶叶由于制作方法不同,茶树品种有别,采摘标准各异,因而形状显得十分丰富多彩,特别是一些细嫩名茶,大多采用手工制作,形态更加五彩缤纷,千姿百态。(1)针形外形圆直如针,如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君山银针、白毫银针等。(2)扁形外形扁平挺直,如西湖龙井、茅山青峰、安吉白片等。(3)条索形外形呈条状稍弯曲,如婺源茗眉、桂平西山茶、径山茶、庐山云雾等。(4)螺形外

29、形卷曲似螺,如洞庭碧螺春、临海蟠毫、普陀佛茶、井冈翠绿等。(5)兰花形外形似兰,如太平猴魁、兰花茶等。(6)片形外形呈片状,如六安爪片、齐山名片等。(7)束形外形成束,如江山绿牡丹、婺源墨菊等。(8)圆珠形外形如珠,如泉岗辉白、涌溪火青等。此外,还有半月形、卷曲形、单芽形等等。2察色品茶观色,即观茶色,汤色和底色。(1)茶色茶叶依颜色分有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等六大类(指干茶)。由于茶的制作方法不同,其色泽是不同的,有红与绿、青与黄、白与黑之分。即使是同一种茶叶,采用相同的制作工艺,也会因茶树品种、生态环境、采摘季节的不同,色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细嫩的高档绿茶,色泽有嫩绿、翠绿、

30、绿润之分;高档红茶,色泽又有红艳明亮、乌润显红之别。而闽北武夷岩茶的青褐油润,闽南铁观音的砂绿油润,广东凤凰水仙的黄褐油润,台湾冻顶乌龙的深绿油润,都是高级乌龙茶中有代表性的色泽,也是鉴别乌龙茶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2)汤色冲泡茶叶后,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因此,不同茶类汤色会有明显区别;而且同一茶类中的不同花色品种、不同级别的茶叶,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说来,凡属上乘的茶品,都汤色明亮、有光泽,具体说来,绿茶汤色浅绿或黄绿;清而不浊,明亮澄澈;红茶汤色乌黑油润,若在茶汤周边形成一圈金黄色的油环,俗称金圈,更属上品;乌龙茶则以青褐光润为好;白茶,汤色微黄,黄中显绿,并有

31、光亮。将适量茶叶放在玻璃杯中,或者在透明的容器里用热水一冲,茶叶就会慢慢舒展开。可以同时泡几杯来比较不同茶叶的好坏,其中舒展顺利、茶汁分泌最旺盛、茶叶身段最为柔软飘逸的茶叶是最好的茶叶。视茶汤要快,要及时,因为茶多酚类溶解在热水中后与空气接触很容易氧化变色,例如绿茶的汤色氧化即变黄;红茶的汤色氧化变暗等,时间拖延过久,会使茶汤混汤而沉淀;红茶则在茶汤温度降至20以下后,常发生凝乳混汤现象,俗称“冷后浑”,这是红茶色素和咖啡碱结合产生黄浆状不溶物的结果。冷后浑出现早且呈粉红色者是茶味浓,汤色艳的表征;冷后浑呈暗褐色,是茶味钝,汤色暗的红茶。茶汤的颜色也会因为发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焙火轻重的差别而呈

32、现深浅不一的颜色。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不管颜色深或浅,一定不能浑浊、灰暗,清澈透明才是好茶汤应该具备的条件。一般情况下,随着汤温的下降,汤色会逐渐变深。在相同的温度和时间内,红茶汤色变化大于绿茶,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嫩茶大于老茶,新茶大于陈茶。茶汤的颜色,以冲泡滤出后10分钟以内来观察较能代表茶的原有汤色。不过千万要记住,在做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拿同一种类的茶叶做比较。(3)底色就是欣赏茶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色泽。除看叶底显现的色彩外,还可观察叶底的老嫩、光糙、匀净等。3赏姿茶在冲泡过程中,经吸水浸润而舒展,或似春笋,或如雀舌,或若兰花或像墨菊。与此同时,茶在吸水浸润过程中,还会因重力的作

33、用,产生一种动感。太平猴魁舒展时,犹如一只机灵小猴,在水中上下翻动;君山银针舒展时,好似翠竹争阳,针针挺立;西湖龙井舒展时,活像春兰怒放。如此美景,映掩在杯水之中,真有茶不醉人自醉之感。4闻香对于茶香的鉴赏一般要三闻。一是闻干茶的香气(干闻),二是闻开泡后充分显示出来的茶的本香(热闻),三是要闻茶香的持久性(冷闻)。先闻干茶,干茶中有的清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应在冲泡前进行,如绿茶应清新鲜爽、红茶应浓烈纯正、花茶应芬芳扑鼻、乌龙茶应馥郁清幽为好。如果茶香低而沉,带有焦、烟、酸、霉、陈或其它异味者为次品。将少许干茶放在器皿中(或直接抓一把茶叶放在手中),闻一闻干茶的清香、浓香、糖香,判断一下有

34、无异味、杂味等。闻香的方式,多采用湿闻,即将冲泡的茶叶,按茶类不同,经13分钟后,将杯送至鼻端,闻茶汤面发出的茶香;若用有盖的杯泡茶,则可闻盖香和面香;倘用闻香杯作过渡盛器(如台湾人冲泡乌龙茶),还可闻杯香和面香。另外,随着茶汤温度的变化,茶香还有热闻、温闻和冷闻之分。热闻的重点是辨别香气的正常与否,香气的类型如何,以及香气高低;冷闻则判断茶叶香气的持久程度;而温闻重在鉴别茶香的雅与俗,即优与次。一般说,绿茶有清香鲜爽感,甚至有果香、花香者为佳;红茶以有清香、花香为上,尢以香气浓烈、持久者为上乘;乌龙茶以具有浓郁的熟桃香者为好;而花茶则以具有清纯芬芳者为优。透过玻璃杯,只能看出茶叶表面的优劣,

35、至于茶叶的香气、滋味并不能够完全体会,所以开汤泡一壶茶来仔细的品味是有必要的。茶泡好、茶汤倒出来后,可以趁热打开壶盖,或端起茶杯闻闻茶汤的热香,判断一下茶汤的香型(有菜香、花香、果香、麦芽糖香),同时要判断有无烟味、油臭味、焦味或其他的异味。这样,可以判断出茶叶的新旧、发酵程度、焙火轻重。在茶汤温度稍降后,即可品尝茶汤。这时可以仔细辨别茶汤香味的清浊浓淡及闻闻中温茶的香气,更能认识其香气特质。等喝完茶汤、茶渣冷却之后,还可以回过头来欣赏茶渣的冷香,嗅闻茶杯的杯底香。如果劣等的茶叶,这个时候香气已经消失殆尽了。嗅香气的技巧很重要。在茶汤浸泡5分钟左右就应该开始嗅香气,最适合嗅茶叶香气的叶底温度为

36、4555,超过此温度时,感到烫鼻;低于30 时,茶香低沉,特别对染有烟气、木气等异气者,很容易随热气挥发而变得难以辨别。嗅香气应以左手握杯,靠近杯沿用鼻趁热轻嗅或深嗅杯中叶底发出的香气,也有将整个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扩大接触香气面积,增加嗅感。为了正确判断茶叶香气的高低、长短、强弱、清浊及纯杂等,嗅时应重复一二次,但每次嗅时不宜过久,以免因嗅觉疲劳而失去灵敏感,一般是3秒左右。嗅茶香的过程是:吸(1秒)停(05秒)吸(1秒),依照这样的方法嗅出茶的香气是“高温香”。另外,可以在品味时,嗅出茶的“中温香”。而在品味后,更可嗅茶的“低温香”或者“冷香”。好的茶叶,有持久的香气。只有香气较高且持

37、久的茶叶,才有余香、冷香,也才会是好茶。热闻的办法也有三种,一是从氤氲的水汽中闻香,二是闻杯盖上的留香,三是用闻香杯慢慢地细闻杯底留香 。如安溪铁观音冲泡后有一投浓郁的的天然花香,红茶具有甜香和果味香,绿茶则有清香,花茶除了茶香外,还有不同的天然花香。茶叶和香气与所用原料的鲜嫩程度和制作技术的高下有关,原料越细嫩,所含芳香物质越多,香气也越高。冷闻则在茶汤冷却后进行,这时可以闻到原来被茶中芳香物掩盖着的其他气味。5尝味指尝茶汤的滋味。茶汤滋味是茶叶的甜、苦、涩、酸、辣、腥、鲜等多种呈味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如果它们的数量和比例适合,就会变得鲜醇可口,回味无穷。茶汤的滋味以微苦中带甘为最佳。好茶喝

38、起来甘醇浓稠,有活性;喝后喉头甘润的感觉持续很久。一般认为,绿茶滋味鲜醇爽口,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乌龙茶滋味酽醇回甘,是上乘茶的重要标志。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所以,尝味时要使茶汤在舌头上循环滚动,才能正确而全面地分辨出茶味来。品滋味时,舌头的姿势要正确。把茶汤吸人嘴内后,舌尖顶住上层齿根,嘴唇微微张开,舌稍向上抬,使茶汤摊在舌的中部,再用腹部呼吸从口慢慢吸入空气,使茶汤在舌上微微滚动,连吸两次气后,辨出滋味。若初感有苦味的茶汤,应抬高舌位,把茶汤压人舌根,进一步评定苦的程度。对有烟味的茶汤,应把茶汤送人口后,嘴巴闭合,舌尖顶住上颚板,用鼻孔吸气,把口腔鼓大,使空气与茶汤充分

39、接触后,再由鼻孔把气放出。这样重复二三次,对烟味的判别效果就会明确。品味茶汤的温度以4050为最适合,如高于70,味觉器官容易烫伤,影响正常的评味;低于30时,味觉品评茶汤的灵敏度较差,且溶解于茶汤中与滋味有关的物质,在汤温下降时,逐步被析出,汤味由协调变为不协调。品味时,每一品茶汤的量以5ml左右最适宜。过多时,感觉满嘴是汤,口中难于回旋辨味;过少也觉得嘴空,不利于辨别。每次在3 4秒内,将5ml的茶汤在舌中回旋2次,品味3次即可,也就是一杯15ml的茶汤分3次喝,就是“晶”的过程。品味要自然,速度不能快,也不宜大力吸,以免茶汤从齿间隙进入口腔,使齿间的食物残渣被吸入口腔与茶汤混合,增加异味。品味主要是品茶的浓淡、强弱、爽涩、鲜滞、纯异等。为了真正品出茶的本味,在品茶前最好不要吃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糖果等,也不宜吸烟,以保持味觉与嗅觉的灵敏度。在喝下茶汤后,喉咙感觉应是软甜、甘滑,有韵味,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茶文化选修课整理重点讲义资料(DOC 16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