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部3(DOC 6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601098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部3(DOC 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部3(DOC 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部3(DOC 6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部3(DOC 6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部3(DOC 6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是学习技巧或学习技能的组合。2.学习策略的结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1.注意

2、策略注意策略就是将有限的注意能量全都花在课本或讲演中的重要的信息中,此时,学习者只得放弃对其他刺激的积极注意,变换优先度,将其他刺激全部清除出去。2、精细加工策略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练习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3.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4.编码与组织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1.传统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有独立因素说、二因素说等。1)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

3、克曾对能力做过系统的描述。 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2.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分别为:1)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大脑的“布罗卡区”负责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2)逻辑数理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4、3)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等。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5)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6)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7)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3.成功智力理论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对现实生活中真正能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亦称“惰性化智力”,它只能对学生在学业上的成绩和分数做出部分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败较少发生联系。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

5、不是凝固不变的智力,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涉及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性智力涉及发现、创造、想象和假设等创造思维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涉及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使用、运用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用分析性智力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用创造性智力找对问题,用实践性智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1.问题及其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在人做某件事、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暂时不知道通向目标的方法。问题解决就

6、是克服、越过当前的障碍,寻找通向目标的方法的过程。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1)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建立问题表征理解问题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搜寻解法问题类比;手段目的分析;问题解决;想法检验;执行解法和评价。2)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背景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

7、替代实质性的知识。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动机也影响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但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3.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等。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你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反应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

8、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功能固着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人们通常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是由于他们很少考虑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这就是所谓的功能固着性。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类似事物即称原型,它对人的创造活动所起的作用叫做原型启发。原型启发经常成为人们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原型所以能起启发作用,一是由于原型与所要创造的事物之间具有共同之处或类似之处,二是由于人们可以从原型中发现某种原理,从而引起模仿。原型启发法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四)问

9、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知识和能力内在关系的规律揭示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的精确洞察与把握,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的知识准备。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教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解决规律的把握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5.允许学生大

10、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五)创造性及其培养1.创造性的基本概念创造性是一种个性特质,这种个性特质的人具有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讲,创造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将它看做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2.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创造性的结构有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之分。1)静态结构艾曼贝尔结构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曼贝尔认为,个体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有关领域的技能,二是有关创造性的技能,三是工作动机,吉尔福特结构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可以分解为如下六个主要成分:敏感性;流畅性;灵活

11、性;独创性,;洞察性等2)动态结构现代信息加工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认为,发明创造实质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问题解决,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超乎寻常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创造力是在产生有价值的新信息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智力品质的总和。它一般包括如下成分: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以及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3.创造性的培养措施1)脑激励法脑极力法,又称为头脑风暴法,基本做法是:教师现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做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

12、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2)吉尔福特的创造性培养方法发散思维和转化(即对信息的重新组合)拓宽问题;分解问题;常打问号 快速联想,暂不评价;持续地努力思考;列举属性;形成联系;捕捉灵感。3)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条建议接受并鼓励发散思维;容纳异议;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刺激;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自由开放的气氛。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1.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

13、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社会规范学习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学习。1)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指有关社会规范的伦理准则知识,包括规范必要性知识、规范。2)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指通过移情训练和行为结果的反馈,消除情感障碍,产生与社会规范相符合的情绪情感体验与需要体系,本身的内容与执行规范的程序性知识学习以及各种行为“好”与“坏”的判断。3)所谓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指通过强化与替代强化,在各种伦理情境中获得与各种伦理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学习的统合,将个体的规范认

14、知经验、情感经验与行为经验不断整合,形成知、情、行相一致的一体化经验,完成交往经验的概括化、系统化,从而产生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需要体系即动机系统,以及与规范需要相符合的行为方式即行为系统。2.品德发展的实质品德,即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道德行为规则)做出某种社会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品德的发展1)道德认知判断的发展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

15、段(5岁幼儿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他律阶段(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阶段(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阶段道德转化的过程。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顺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道德两难故事)2)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观。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成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

16、殖期。在这些阶段中,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生理上的自制到心理上的自制。(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1.社会规范的遵从遵从即从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知识,甚至有抵触情绪。遵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个体对规范所要求的行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是迫于权威或情境的压力才遵从了规范。2.社会规范的认同对自己所认可、仰慕的榜样的遵从、模仿,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这已不简单是因为外部压力。认同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者有明确的行为意图,团体的规范对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3.社会

17、规范的内化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称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学习者所做出的规范行为是由自己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而不是因为外界的压力所控制的。社会规范的同化,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成了稳定的品德。(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1.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通常表现为人对道德想象或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包括对一定道德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以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且以此来评价自己的他人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18、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2.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培养:移情能力的培养(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羞愧感(人的良心受到谴责)3.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

19、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多种影响,形成新的行为,消退已有的行为,抑制已有的行为,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2)赏罚控制;3)抗拒诱惑。(四)品德不良的矫正1.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它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品德不良的学生可以分为一下四种类型:顽固型、随流型、忏悔型

20、、冲动型。2.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1)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家庭的不良影响a.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包括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的不良和家长的不良性格等方面。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 2.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1)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家庭的不良影响a.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包括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的不良和家长的不良性格等方面。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a.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

21、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c.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d.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e.学校的各种压力,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与挫折,从而产生不良行为。f.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以至造成他们的对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a.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b.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

22、唆;c.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2)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b.他们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d.他们重感情、易激动。不良行为者的心理特点a.错误的道德观念;b.异常的情绪表现;c.明显的意志薄弱;d.不良的行为习惯;e.不健康的个人需要。3.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部3(DOC 6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