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区采煤系统毕业设计指导书第一章 采区地质概况第一节 采区概况一、采区的位置采区位置、范围、煤层的赋存情况;采区上、下边界标高,采区走向长度、倾斜长度;煤系产状,煤层厚度;相邻采区情况。二、采区与地表的关系距地表深度,地表的地貌及地物情况,井下开采对地面影响情况。第二节 地质情况一、采区煤层及煤层顶底板特征采区内可采煤层的层数、层号、厚度、间距、倾角及煤层变化规律,煤层内夹矸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煤层的自燃倾向、自然发火期,煤层的厚度变化规律,煤层的机械物理性质等。采区内可采煤层顶板的岩性、厚度、稳定性、物理机械性质(伪顶、直接顶、基本顶分别叙述)。煤层底板岩性、厚度、稳定性、抗压入特性。邻近采区同
2、煤层的矿山压力观测结论。附采区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二、采区地质构造采区内所有探明的褶曲构造的性质、特征、轴线位置及变化规律,对开采的影响。采区内所有可能出现的断层情况,包括位置、断层面、产状规律、断层类型、落差、断层对煤层的破坏程度等。陷落柱情况;火成岩浸入情况。三、煤质、瓦斯、煤尘采区内各煤层的煤质、煤种、含硫量、灰飞含量、挥发分指数、含矸率、发热量、用途等,可用表格形式说明。各煤层的瓦斯含量。各煤层的煤尘爆炸性能。四、水文地质采区内主要含水层的岩性、厚度;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及隔水层性质;断层的导水性及断层防水煤柱;采区内工作面水的主要来源及预计涌水量。第二章 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第一节 采区
3、储量计算采区内的工业储量及可采储量,确定设计损失量(附储量计算表及计算基础表)第二节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一、采区生产能力确定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并说明确定的依据。二、服务年限采区生产能力的递增期、递减期、正常生产期,采区的服务年限(要符合有关规定)。三、采区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的验算第三章 采区方案设计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 详细研究煤层的赋存情况,根据我国煤炭生产实践及有关的技术政策、设计规范、标准等,确定采煤方法。第二节 采区巷道布置一、采区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参数确定采区形式、采区上(下)山的数目和位置,区段平巷与联络巷的形式、位置和布置方式。根据采区的地质条件,采区巷道布置应提出几个技术上
4、可行的方案(至少提出两个不同的巷道布置方案),通过详细的技术比较和经济比较,选定一个技术上最先进、经济上最合理的方案。(附各方案草图和技术及经济比较表)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工作面确定推进方向时所考虑的因素。区段运输平巷与区段回风平巷的合理位置。简述岩巷及煤巷掘进方法和装备,通风系统,运输系统,掘进速度;同时掘进的工作面数量,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个数比。采煤工作面长度,采高及分层厚度,区段数目及区段斜长。计算采区总工程量、投产工程量及采区准备时间。(附采区工程量及投产准备时间表)二、开采顺序采区内煤层间、区段间的开采顺序,同采煤层和工作面数目,上下分层、上下煤层、上下区段,同时开采的采煤工作面
5、的超前距离。掘进顺序。三、采区车场采区上、中、下部车场的形式及确定依据。四、采区硐室采区煤仓、变电所、绞车房、泵房、沉淀池的位置及形式选择。第四章 采区生产系统第一节 采区运输系统 包括煤炭运输系统和材料及设备运输系统。运输系统除用文字说明外,还须绘制运输系统图,在图中用箭头标明运煤及运料的方向,用不同的符号标明各种运输设备所安设的位置,并附运输设备配备表,在表中列明设备名称、型号、台数及主要技术特征(包括煤仓的容量)。第二节 采区排水系统工作面遇有涌水时,要说明水源及涌水量、排水方式、所选用的排水设备型号、台数及主要技术特征、排水硐室的布置,并绘制排水系统图,标明排水方向、路线及排水设备使用
6、地点。第三节 采区供电系统 将采区所有用电设备的负荷列表统计。绘制供电系统图,图中应注明开关的型号及整定值、电缆的长度及型号、用电设备的型号等。第四节 采区通风防尘系统一、确定风量先按瓦斯涌出量、二氧化碳涌出量、炸药消耗量、工作面温度计算出工作面需风量,然后按风速验算,确定出工作面实际需风量。二、通风防尘系统图用文字说明通风设施和通风监测仪表的布置及要求,说明综合防尘的设施、设备及要求,并绘制通风防尘系统图。第五节 采区管路系统 用文字说明工作面供液、供压风、洒水、注水、注浆、充填、瓦斯抽放等管路系统,并绘制管路系统图。第六节 采区照明及通讯系统 说明工作面照明设备的型号、数量及安设地点。说明通讯设备的型号及安设地点,并说明各特定的联络信号和联络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