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阅读与写作训练(二)处理信息【知识要点】 一、筛选并提取信息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回答: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 二、筛选并鉴别信息 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完成选择题。(1)下面说法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宏伟”、“感人”是总写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感受。B第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人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C“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D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
2、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2)“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体。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三、筛选并概括信息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回答:可以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四、筛选并整合信息 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回答问题。 (1)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2)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附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奥
3、地利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
4、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荚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
5、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
6、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注】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经典题例】 一、阅读城市地标,完成文后的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
7、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
8、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戍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丈脉
9、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挟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
10、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丈化的历史丈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
11、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1第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 2第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 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4阅读第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 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
12、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二、阅读沙漠玫瑰),完成文后的题。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依据上文第段,给沙漠玫瑰写一份说明书。【强化训练】(一)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自兄弟观之,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
13、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二曰;三曰。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盖以吾人当未开化时代,脑力简单,视吾人一身与世界万物均为一种不可思议之事。生自何来?死将何往?创造之者何人?管理之者何术?凡此种种,皆当时之人所提出之问题,以求解答者也。于是有宗教家勉强解答之。如基督教推本于上帝,印度旧教则归之梵天,我国神话则归之盘古。其他各种现象,亦皆以神道为惟一之理由。此知识作用之附丽于宗教者也。且吾人生而有生存之欲望,由此欲望而发生一种利己之心。其初以为非损人不能利己,故特强凌弱,掠夺攫取之事,所在多有。其后经验稍多,知利人之不可少,于是有宗教家提倡利他主义。此意志作用之附丽于宗教者也。又如跳舞、
14、唱歌,虽野蛮人亦皆乐此不疲。而对于居室、雕刻、图画等事,虽石器时代之遗迹,皆足以考见其爱美之思想。此皆人情之常,而宗教家利用之以为诱人信仰之方法。于是未开化人之美术,无一不与宗教相关联。此又情感作用之附丽于宗教者也。天演之例,由浑而昼。当时精神作用至为浑沌,遂结合而为宗教。又并无他种学术与之对,故宗教在社会上遂具有特别之势力焉。 (摘自蔡无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1.在文段中的三处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双音词。 一曰;二曰; 三曰。 2.文末作者得出“宗教在社会上遂具有特别之势力”结论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列出(均不得超过20字)。 (1) 。 (2) 。 (3) 。 (4) 。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
15、问题题。 翁同龢和他的诗作 朱育礼晚清诗坛,宋诗派兴。宰相诗人中,曾国藩为黄庭坚诗之倡介者,张之洞号称以宋意入唐格。翁同龢则从杜甫之手,然后肆力于苏轼而旁及黄庭坚,这亦与他个人际遇,所处时代有关。 翁同龢诗的思想内容,虽仍未尽脱封建时代贤士大夫忠君爱国与儒家学说范畴,但他没有像苏.黄那样,受到政治打击后有出儒入佛的倾向。戊戌变法失败,他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犹高唱“寄语蛟龙莫作剧,老夫惯吸怒涛声”,“亦有忧时数行泪,谪仙岂是楚狂人”等铿锵激越之音,仍时时处处流露出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 他与杜甫都曾生活在王朝衰微社会激剧动荡之际,又教了光绪皇帝21年书,君臣、师生间结下了深厚的
16、感情,所以诗中多忧国忧民“每饭不忘君”的“杜味”。他自26岁考中状元,中年回翔台阁入讲帝帷,晚年以清流领袖赞襄变法而遭黜逐编管,其生平出处颇与苏轼相似,所以诗中更多“齐物”、“济时”与“毕竞爱君”的苏味。他的一些感慨国事关心民瘼的佳句名篇,如“互市忽来回纥马,割城谁献督亢图”,“桑榆难补东隅失,尚有人争海舶香”,是指俄德强租旅大、胶州事件,表达了他痛感山河破碎的愤惋欲绝之情。“司农慎金谷,第一恤民饥”这不仅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是以师相之尊,户部尚书之权施行的仁政善举,更值得称道。他在有逐余舟呼冤者纪之于诗中,暴露了清廷吏治败坏,百性有冤无处申的严酷事实,带有普遍性。他对晚清官场中威行的争新
17、买宠之风深恶痛绝,一再讽喻。 翁同龢担任户部尚书13年,作为“司农”,他对农事的关切与对自然灾害影响农业收成的忧虑,时发于篇什,如“人与秋禾同一瘦”、“冬旱麦苗病,一溉傥可医”等,这是他诗的一个特点。 对于慈禧太后强加于翁同龢的种种不实之词,他本人只得诬服,但心里总觉不平,不平则鸣。他感叹宋濂“事君不终”,反衬出皇家待师傅刻薄寡思。 翁同龢晚年的田园诗,往往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着墨不多而寓意深远。如“雨迸一林笋”一个“迸”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物候的活力,而且整个大地也充满了生机。犹如展现了国家与民族的前途,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又如“农忙牛转水, 路熟犬迎人点头不相识,左右是乡邻”,明白如话,而以妙手得之。这是还淳返朴去绝雕饰的天籁,已臻诗歌创作之化境。 1综观全文,翁同龢的诗作表现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不超过60字) 答: 。 2这些诗的创作,源于“他个人际遇”和“所处时代”,请结合原文说说他的“际遇”和“时代”情况(均不得超过50字)。 答:个人际遇: 。 时代特点: 。 3他的诗歌创作受谁的影响较大? 答: 。 4在他的诗中曾谈到过两个人物,他们是: - 4 -